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未婚房產糾紛案例

未婚房產糾紛案例

發布時間:2021-07-31 08:46:12

㈠ 常見的家庭房產糾紛案例都有哪些

1、叔叔與糾紛二再起訴屬於超訴訟效
2、簽房屋合同房屋層兩層歸面三四層政府回用根據樓層各自測算答要依合同規定計算面積給錢沒超效輸
3、自家雙都聽親戚說句情況講給聽知道要輸自撤訴

附:《華民共民通則》
第百三十五條 向民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訴訟效期間二律另規定除外

㈡ 房產糾紛的經典案例有哪些

房產糾紛的產生原因
分析目前產生的大量房產糾紛,主要分以下幾類:
一是房屋產權糾紛。主要表現為專因產權證書的登記、撤銷、變更等產生的糾紛。
二是房屋買賣糾紛。這是日前房地產糾紛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三是房屋優先購買權糾紛。這類糾紛主屬要是因爭議房屋存在共同共有、共同使用及承租關系,權利人在出賣房屋時,未正確向共同共有人、共同使用人及承租人行使告知權而引發的糾紛。
四是房屋租賃糾紛。房屋租賃糾紛一般發生在公房或私房的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間。
它通常涉及房屋租賃合同、租金、租賃房屋的養護維修、公房承租權等方面的法律問題。 五是房屋抵押、典當糾紛。 六是房地產相鄰關系糾紛。這是一種經常發生的房地產糾紛,它是指由相鄰房地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因通行、採光、空間延伸、管線設置等問題而引起的糾紛。 七是房屋拆遷糾紛。

㈢ 男女未婚同居財產分割案例,共同所得房產怎麼分割

具體分割財產時,應照顧婦女、兒童的利益,考慮財產的實際情況和雙方的過錯程度,妥善分割
解除同居關系時,同居生活期間雙方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願贈送給對方的財物可比照贈與關系處理;一方向另一方索取的財物,解除同居關系時,如同居時間不長,或者因索要財物造成對方生活困難的,可酌情返還

㈣ 是否有做過婚前財產公證但仍引起財產糾紛的案例

有這樣一個案值例,出處自己搜,免得又被禁
鄧某與華某戀愛3年了,在常興花園小區看好了房子,准備購房結婚,華某認為已到結婚過日子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多年的積蓄6萬元交給了鄧某買樓,根本沒向壞處考慮,更沒有找什麼證明。於是2人共花了14萬元買下了樓房。2006年初,新房裝修好了,房產證書辦妥了,對房產證上產權人一項僅有「鄧某」二字,華某根本不介意,總感到一家人寫誰的名字不行啊!當年5月1日,二人終於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但此後不久,鄧某與一有夫之婦有染,有時徹夜不歸,華某無法原諒他,訴到法院要求離婚,並要求鄧某返還其支付的購房款6萬元。鄧某則辯稱,那套房子是他的婚前財產,買房子的錢全是他支付的,房子的產權人也是他。最後,法院判決鄧某與華某離婚,同時以證據不足為由駁回了華某的訴訟請求。 點評:我國婚姻法第18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的一方財產:(一)一方的婚前財產;(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有義務提供證據證明。因此,華某要想讓鄧某返還購房房款6萬元,就必須舉證證明她有6萬元的婚前財產用作了購房。但她無法證明這一點,故敗訴是必然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9條規定,已為有效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如果鄧、華2人當初就各自的婚前財產白紙黑字地寫清楚,並經雙方簽名認可,再到當地公證機關進行公證,華某就不會因為舉證不能而敗訴。華某沒有財產公證意識,沒有預防婚姻破裂的措施,是導致他的訴訟失敗的最終原因

㈤ 離婚時房產分割爭議的種類及難點,最好有案例喲~謝謝啦

1、以市場價或者成本價購買的公房
1a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婚前雙方共同出資以市場價購買的公房的分割有爭議,怎麼認定?這種情況下,如果購房手續辦理的是二個人的名字,可以認定雙方按照記載的比例份額對房子享有所有權,需要說明的是,此房產不是夫妻共同財產,而是屬於雙方婚前共有的財產。
1b但是如果購房手續辦理的是一個人的名字,是否可以認定雙方對房子共同享有所有權呢?在實踐中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如果一方沒有證據證明其有出資的事實,而房產證上記載的是另一方名字,如果另一方不承認對方有出資的事實,這種情況下很難認定為共同財產,一般只能認定為婚前個人財產。
1c如果一方可以證明自己出資,而房產證記載的是另一方名字,這種情況下怎麼認定?實踐中對這種情況下房屋的歸屬沒有統一的操作模式,有關婚姻方面的立法在這個部分也缺乏明確的規定,在離婚過程中,房產證上登記的一方往往認為另一方的出資是借款或者贈與,依據物權法第9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依此規定,表面上看,這種主張是有法律依據的,但是筆者認為,簡單的把這種情況定性為借款或者贈與,對出資但沒有記載姓名的一方很不公平。應更多的考慮到雙方當事人婚前買房的目的,當事人出資購房雖然只登記其中一個人的名字,但是目的是為了結婚,而沒有明確的借款或者贈與的意思表示,所以,本文認為,出資但沒有記載姓名的一方如果可以證明自己出資,就可以認定房產為共有房產(按照出資比例享有共有份額)。
1d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婚前一方出資以市場價購買的公房的分割有爭議,怎麼認定?這種情況下,如果婚前取得房產證,房屋屬於婚前個人財產,沒有爭議。但是如果是婚後取得房產證,怎麼認定?實踐中有不同的觀點,本文認為,只要是婚前一方已經全款購買了公房,即使婚後才取得房產證,也不影響房屋的權屬性,仍應認定為個人財產,因為房屋的價值在婚前就應經形成了,這種情況並不屬於婚姻法規定的在婚姻存續期間所得的共同財產。
1e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婚後雙方共同出資以市場價購買的公房的分割有爭議,怎麼認定?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用共同財產以市場價購買公房,該房屋屬於婚後共同財產,沒有爭議。但是如果婚後各自用婚前的個人財產以市場價購買的公房,這種情況怎麼認定?是按照出資比例分割房屋,還是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平均分配,還是按照返還等額的出資額來處分呢?本文認為,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就購置的財產達成協議的話,那麼所購財產的性質即為夫妻共同財產。而上述情形所述之房產應當列為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對此財產所佔有的份額是均等的。如果可以證明各自的出資是婚前的個人財產,在離婚房產分割時,應該從房屋現在的市場價值中,首先析出雙方各自的婚前財產的出資部分,如有剩餘財產,再按共同財產的分割原則來分。
1f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在婚後一方以其婚前個人財產出資以市場價購買的公房的分割有爭議,房屋屬於婚前個人財產還是共同財產?本文認為,該房屋應該仍然屬於個人財產,它實際上只是個人財產形式上的轉化,並不屬於婚姻法中規定的共同財產。
2、以標准價或成本價購買的公房
2a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婚前雙方共同出資以標准價或成本價購買的公房的分割有爭議,處理方式同上(1a婚前雙方共同出資以市場價購買的公房)。
2b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婚前一方出資以標准價或成本價購買的公房的分割有爭議,處理方式同上(1d婚前一方出資以市場價購買的公房)。
2c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婚後雙方共同出資以標准價或成本價購買的公房的分割有爭議,處理方式同上(1e婚前雙方共同出資以市場價購買的公房)。
2d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婚後一方以其婚前個人財產出資以標准價或成本價購買的公房的分割有爭議,房產屬於婚前個人財產還是共同財產?這種情況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也比較有爭議。本文認為,該房屋不能單純的定性為個人財產形式上的轉化,既不能單純的認定為個人財產,也不能單純的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依據《國務院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17條)、(18條)規定:「職工按成本價購買公有住房,每個家庭只能享受一次,職工購買現已住用的公有住房的,售房單位應根據購房職工建立公積金制度前的工齡給予工齡折扣;每年工齡折扣的數額,按抵交價除以65(男職工35年、女職工30年)計算,離退休職工購房計算工齡折扣的時間,按國家規定的離退休年齡計算。」婚後購買公房涉及到工齡、人口、職工職務等多重利益因素,並且每一家只能以成本價購買公房一次,所以,基於公平原則,法官不能把這種情況簡單的定性為個人財產或者共同財產,應該考慮綜合因素、綜合分析,從公平的角度去判決如何分割。
3、未購承租的公房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離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問題的解答》(1996年2月5日)關於婚前承租的公房,婚後沒有購買,離婚時如何分配公房的使用權已經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爭議較少,本文不再贅論。
二、按揭房產
按揭是英文Mortgage的廣東話英譯,其涵義大體相當於內地的抵押貸款。按揭購房是以其所購房產作抵押,採用抵押貸款方式取得購買房地產的資金的一種購買房屋的方式。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逐步發展,在90年代初房地產按揭進入商品房市場領域。進入21世紀以後,按揭購房已經非常普遍,隨之而來的離婚訴訟中按揭房產的分割問題也已經成為離婚訴訟中的一大難點。囿於立法的滯後性,在實踐中很多相關的問題法律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致使很多相同的案件處理方式千奇百怪,讓人眼花繚亂。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中的第21條:「離婚時雙方對尚未取得所有權或者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權房屋有爭議且協商不成的人民法院不宜判決房屋所有權的歸屬,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判決由當事人使用。當事人就前款規定的房屋取得完全所有權後,有爭議的可另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按揭購房還沒有取得房屋所有權,法院沒有解決此類房屋的所有權問題的法律依據,只能對使用權作出判決,本文只探討以下按揭購房後在離婚時已經取得房屋所有權的情形。
1、婚前雙方共同出資按揭購房
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婚前雙方共同出資以一方的名義按揭購買房屋的分割有爭議的,如果沒有記載名字的一方有證據證明自己出資,此房屋應該認定為共同財產,如果沒有證據證明,在實踐中,此房屋只能認定為個人財產。
2、婚前一方出資按揭購房
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婚前一方出資按揭購房並於結婚前取得房屋所有權,離婚時房產的分割有爭議的,依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19條「婚姻法第18條規定為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夫妻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 這種情況下,房屋屬於個人財產。
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如果婚前一方出資按揭購房,婚後夫妻共同還貸,結婚後才取得房屋所有權,離婚時房屋的分割有爭議的,怎麼認定?依據《物權法》第9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雖然《婚姻法》第17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原則上歸夫妻共同所有,但是筆者認為該房屋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而應認定為購房人的個人財產。從民法的公平和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的角度,我們看到,其實房屋本身是婚前出資按揭購房人的婚前財產的一個轉化,購房貸款屬於購房人一方的婚前借款,另一方婚姻當事人願意與購房人共同償還購房貸款的行為,並沒有改變房屋所有權的歸屬和性質。在離婚時,就婚後還款部分可以讓作為房產受益人的一方給付另一方按共同財產的分割原則和比例計算出的數額相對應的補償。
3、婚後雙方按揭購房
婚後貸款購買的房產如無特殊約定應屬夫妻共同財產,無論是個人支付房款還是夫妻雙方共同支付房款,也無論是一方償還貸款,還是雙方共同償還貸款,均不影響房屋共同財產的形成。離婚時應當按夫妻共同財產分割。
4、婚後一方以婚前個人財產按揭購房
這種情況下,婚後一方用個人財產支付房屋首付款,並在此後到離婚之前一直用個人財產償還貸款,只要當事人有證據證明,該房屋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只能算作婚前個人財產的形式上的轉變,仍屬個人財產。
三、繼承房產
1、婚前一方繼承房產,婚前取得房產證或者婚後取得房產證的情形
基於繼承取得的房屋不同於基於法律行為取得的房屋,比如基於買賣、贈與等基於法律行為取得的房屋,依據物權法,房屋所有權從取得房產證時轉移;從民法的基本原理出發,基於繼承取得的房屋是基於事實行為取得的,該房屋所有權從繼承之日起就已經轉移了,換發房產證只是對繼承事實的一種法律上的確認,因此,婚前一方繼承房產,所有權在婚前就已經取得,不管房產證是在婚前還是在婚後取得,都不會影響房屋的權屬,仍屬於婚前個人財產。
2、婚後一方繼承房產的情形
結婚後一方繼承房屋,根據婚姻法第17條、第18條有關規定,如果夫妻一方通過法定繼承獲得的房屋屬雙方共同財產,離婚時應依法分割。
夫妻一方按照遺囑繼承方式獲得房屋,如果在遺囑中明確說明房屋指定給夫妻的一方所有,則繼承的房屋歸指定的被繼承人一人所有,不是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不再進行分割。
3、婚前或者婚後雙方共同繼承房屋的情形
婚前雙方共同繼承房屋的情況,通常發生在雙方談戀愛到談婚論嫁時。被繼承人明確表示房屋歸二人共同繼承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繼承的房屋屬雙方共同財產,離婚時雙方平均分割。
結婚後雙方繼承的房屋,根據婚姻法第17條、第18條有關規定,婚後夫妻雙方所繼承的房屋屬雙方共同財產,離婚時雙方依法分割。
4、被繼承人於繼承人婚內死亡,繼承人離婚時尚未繼承的房屋
被繼承人在繼承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死亡,繼承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有繼承房產的權利,但在離婚時尚沒有繼承該房產,繼承人的配偶對該房產是否享有權利?享有什麼樣的權利?這一直是實踐中的一個難點。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繼承人還沒有來得及分割房產或辦理相應的手續,也有的是繼承人為了防止繼承財產後會把此項財產做為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而故意不繼承房產。不管是什麼情形,因該房產在離婚時還沒有繼承,繼承人還沒有實際取得房產相應的所有權,所以不能列入夫妻共同財產,繼承人配偶在離婚時無權對該項財產進行分割。繼承人可以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實施繼承行為而不實施,如果繼承人在離婚後再繼承,之後,繼承人原配偶有權要求分割嗎?筆者認為,繼承人配偶在上述情形下有權利要求分割該項財產。理由是不能因繼承人繼承財產的時間不同而使財產性質發生變化,離婚前繼承的財產是夫妻共同財產,離婚後繼承的財產就是個人財產,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但繼承人配偶對該繼承的財產所享有的權利是依賴於繼承人的。如果繼承人不實施繼承的行為,則繼承人配偶無權對該財產主張權利;如果繼承人明確放棄繼承的權利,那麼繼承人配偶就喪失了相應的財產權利。因此,筆者認為,繼承人配偶對此類財產享有的是一種期待權。即如果在離婚時,繼承人還沒有繼承財產,法院對此財產不宜進行處理,此時繼承人配偶對該財產享有的是期待的權利,期待在繼承人繼承後再主張分割的權利。
四、贈與房產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當前就業壓力空前增大,再加上年輕人事業剛剛起步,往往在談婚論嫁時,還沒有經濟能力購置房屋,但是基於人們對愛情觀念的逐漸物質化,對無物質保障婚姻的恐慌,子女在婚前、婚後往往要求家長給自己置辦房屋才放心結婚;婚後感情破裂後,隨即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對於接受贈與房產的分割問題出現了很大的爭議。
1、婚前一方的個人房產,婚後被拆遷分得拆遷安置房的情況
如果婚前一方的個人房產,在婚後因政府的拆遷政策被拆遷,以產權調換方式取得拆遷安置房,且沒有繳納任何費用,依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4條規定,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原所有人。因此,這種情況下,它只是婚前個人財產形式的一種轉化,其價值取得於婚前,即所謂的「萬變不離其宗」。拆遷安置房仍然屬於一方的個人財產。
如果婚前一方的個人房產,在婚後因政府的拆遷政策被拆遷,被拆遷房和安置房的差價是以夫妻共同財產出資結清的,此種拆遷安置房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還是個人財產?此種情況下,處理方式爭議較大,本文認為這種情況仍不能改變拆遷安置房為原被拆遷房屋所有人一方個人財產的性質。但是,對於該部分出資,應酌情考慮該房產來源、共同安置的其他家庭成員享有的居住權利及享用父母工齡內涵的福利性、優惠性價值等等因素。離婚時房屋所有權人應當給予另一方適當的補償。當然具體補償的數額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要考慮拆遷政策具體規定的人口利益、另一方參與繳納房款、裝修等綜合情況,從公平的角度出發,去認定具體補償的數額。
2、婚前一方父母的個人房產,婚後被拆遷,拆遷安置房產權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的情況
實踐中,經常碰到有的父母為了防止子女在繼承遺產時需繳納大量的稅費,在拆遷安置房登記的時候就把房屋登記在自己子女的名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2條:「當事人結婚後,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如果父母沒有明確表示贈與一方,拆遷安置房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3、婚前一方個人承租的公房,婚後被拆遷,拆遷安置房產權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的情況
如果被拆遷房和安置房的差價是以夫妻共同財產出資結清的,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離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問題的解答(1996)》,此種拆遷安置房屬於婚前個人承租婚後購買的情況,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4、婚前一方父母承租的公房,婚後被拆遷,拆遷安置房產權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的情況
被拆遷房是夫妻一方父母承租的公房,婚後該房拆遷,安置房產權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被拆遷房與安置房產權調換之間的差價是以夫妻共同財產出資結清的,拆遷安置房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原被拆遷私有住房的評估價值可參考《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2條規定,推定為父母對夫妻雙方的贈與,離婚時可直接將產權房按夫妻共同財產分割處理。
六、處理婚姻案件中的房產問題應注意的兩個關鍵問題
1、首先應當對個人財產、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認定清楚
這是正確處理婚姻案件財產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難點問題。筆者認為,認定是個人財產還是夫妻共同財產,要看該財產與婚姻的關聯程度,如果該項財產與婚姻關聯甚少或沒有關聯,則應當認定為個人財產。如:(1)婚前一方簽訂購房合同,交付了首付款,婚後由一方或雙方償還貸款。根據上述原則,該房屋系一方婚前購買,貸款的手續也系其一人所貸,屬其個人債務,該房屋與購買方的婚姻沒有關系,換句話說,即使沒有之後的婚姻,該房產仍是購買者自己的財產,債務仍是其自己的債務。所以,不論在婚後是自己還貸還是共同還貸都不影響房產的所有權。(2)購房行為發生在婚前,房屋產權證下發的時間是在婚後。根據上述原則,房屋產權證的頒發,不以婚姻為條件,所以,在認定是否夫妻共同財產時,不應以房屋產權證的頒發時間來確定。(3)婚後一方用個人財產購買的房產。因為該項財產不涉及婚姻另一方的利益,故應認定為購買者個人財產。這一問題的難點在於對此承擔舉證責任的是購買者。此房產產生於婚後,依據婚姻法的規定,原則上被認定成夫妻共同財產,購買者若主張屬於個人財產,就要承擔舉證責任,如果舉不出相應證據,則該項財產會被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2、房屋增值與貶值的現象不應成為認定個人財產或夫妻共同財產的參考條件
近幾年來,由於房地產市場十分繁榮,房屋增值幅度很大,因此,很多離婚案件當事人對如此巨大的財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有的法官也會因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房產的巨大增值而在認定財產時搖擺不定。筆者認為,房屋價值的變化,不應影響對房屋產權的歸屬的認定。有的法官受此影響,把一方婚前購買,婚後雙方共同還貸的房屋認定成夫妻共同財產,增值部分予以分割。筆者認為,這樣處理方式是不正確的。換個角度考慮,如果男方首付20萬元,借款50萬元是在婚後夫妻共同償還,離婚時房屋價值為100萬元,有的法官將此房屋認定成夫妻共同財產,處理時先將男方的20萬元給付男方,剩餘的80萬元每人一半;但如果房屋貶值了怎麼處理?如果房屋在離婚時的價值為10萬元(這樣說並不為過,美國已經出現1美元別墅),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採用同一的標准,該財產同樣應被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男方的首付20萬元是要首先被要求給付的,而這時,拋開夫妻共同還的50萬元不說,女方不僅得不到房子,還得承擔給付男方10萬元的債務,而恐怕到這時沒有哪一個法官會這樣判。面對增值和貶值,採用不同的處理原則和方法去對待,這本身就是不符合邏輯的,這種方法肯定是錯誤的。原因就在於,在認定財產性質時產生了錯誤。婚後所償還的貸款,本身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而是婚前一方個人債務,房產也屬於一方婚前個人財產,如果堅持這一原則,前面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不管是增值還是貶值,不管幅度有多大,物權並未發生變化,增值和貶值部分也當然依附於物權,另一方為產權人償還的個人債務,產權人在離婚時應當給予補償。

㈥ 案例分析題。婚姻房產案

首先你現在已經過了法院執行時間,還未再次起訴,你現在已經沒有所有權了,2,3可以忽略

㈦ 未婚同居房產怎樣分割糾紛

1、同居期間共同財產應適用平等分割原則處理
同居期間共同財產是指由雙方共同管理、使用、收益、處分,以及用於債務清償的財產。具體分割財產時,應照顧婦女、兒童的利益,考慮財產的實際情況和雙方的過錯程度,妥善分割。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經營、共同付出勞務等產生的收益、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視為共同財產,則應該按照《婚姻法》的規定,適用平等分割原則處理。如果一方有證明其財產是個人的,則不能分割。同居期間一方自願贈送給對方的財物,可比照贈與關系處理。一方向另一方索要的財物,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條處理,即借婚姻關系索取的財物,離婚時,如結婚時間不長,或者因索要財物造成對方生活困難的,可酌情返還。而對於一方在共同生活期間患有嚴重疾病未治癒的,分割財產時,應適當予以照顧,或者由另一方給予一次性經濟幫助。解除同居關系時,同居期間為共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債權、債務,可按共同債權、債務處理。
(摘自《婚姻家庭糾紛訴訟指引與實務解答》,鄒碧華主編,法律出版社2013年出版)
2、同居期間共有財產的共有形式
雖然最高院的司法解釋的目的是要規范同居糾紛財產的認定與處理,但是其所規定的「一般共有原則」恰恰使這一問題變得更為復雜。我國《物權法》中規定的共有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共同共有,一種是按份共有,但是該司法解釋中所規定的一般共有的原則究竟采何種形式並沒有明確。從而導致在司法實踐中這一部分的判決非常混亂。
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雙方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

閱讀全文

與未婚房產糾紛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