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無權處分的相關法律制度
中國《合同法》第51條,主要著眼於對財產所有人的利益保護。而善意取得制度主要側重於對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護。其實無權處分行為在理論上與民法中的許多法律制度密切相關,在具體的法律適用和審判實踐中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地方。
(一)無權處分與無權代理。《合同法》第48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此條規定了另一種效力待定合同――無權代理的情形,兩者根本的區別是無權代理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而無權處分是以自己的名義。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經權利人追認,合同有效。這種權利人事後所做出的追認,其效力僅僅是使無權處分人取得處分權而已,而不能認為,在權利人和處分人之間形成了委託代理關系,處分人實際上是代替權利人處分財產,由此產生的後果均由權利人承擔,合同主體已經發生了變化。當然,如果無權處分是以權利人的名義處分權利人的財產的,即無代理權的人以他人的名義實施的代理行為,就是無權代理,應當適用無權代理的有關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無權代理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責任。」法律為保護被代理人的利益及維持流轉秩序,特別設定追認權制度,依被代理人的自由選擇決定該無權代理行為是否對自己發生效力。無權代理經本人追認,即轉變為有權代理,發生代理行為的效力,無權代理本人不予追認的,該行為並非當然無效,只是不能依代理制度對本人發生效力而已。這種情形,該無權代理行為,如果具備一般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由無權代理人自己作為當事人而承擔其法律後果。
(二)無權處分與不當得利無權處分與不當得利之關系,在交易上最為常見。而且,由於無權處分存在有償無償之分,並有相對人善意惡意之別,使得無權處分與不當得利的關系饒有趣味。
1、有償之無權處分與不當得利對於有償之無權處分,如果相對人為善意,則其與無權處分人之法律行為有效,在標的物交付之後,相對人並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權利人對標的物的所有權因此消滅。雖然,相對人與權利人之間存在標的物所有權得失的因果關系,但有善意取得這一法律上的原因,故無不當得利關系之存在。而無權處分人從相對人處收取的價金或者其對相對人的價金請求權,卻是權利人喪失標的物所有權的對價。也就是說,無權處分人與權利人之間存在利益得失的因果關系,且無法律上的原因,故無權處分人應當向權利人返還不當得利(價金或價金請求權)。如果相對人為惡意,即使標的物已經交付給相對人,權利人依然保有所有權,可以向相對人提出所有物返還請求(當然也可以依侵權行為規定請求無權處分人賠償損失),由於權利人保有對所有物的所有權,無權處分人所收取的價金並非所有權之對價,故權利人從相對人處回復標的物後,相對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出現了利益得失的因果關系,相對人可就給付的價金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
2、無償之無權處分與不當得利對於無償之無權處分,如果相對人為善意,則其是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故不構成不當得利。同時,無權處分人沒有從相對人處收取價金,也無所謂不當得利。此時,權利人只能向無權處分人主張侵權責任。但為平衡當事人之利益,依民法基本價值判斷,創設例外,權利人也可向相對人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因為不當得利之基礎在於公平,同社會良心主義相吻合,財產價值的移動,在形式上一般確定為正當,但相對認為不正當時,出於公平理念而調節此項矛盾,構成不當得利的本旨。畢竟相對人取得標的物沒有支付對價,由其向權利人返還相應的不當得利,不違反民法之基本原則。如果相對人為惡意,則處分行為無效。權利人可向相對人主張不當得利返還的加重責任,也可選擇向無權處分人主張侵權賠償。
(三)無權處分與權利瑕疵擔保我國《合同法》第150條規定:「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得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此條是關於權利擔保義務的規定。出賣人未履行權利擔保的義務,使得合同訂立後標的物上的權利缺陷沒有去除,即屬於出賣人不履行債務的一種情況,買受人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
第一、對於出賣他人之物。適用《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無權處分行為,依照該條規定,買賣合同成立後,如果權利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人取得處分權的,買賣合同自始有效,不發生權利人向相對人主張權利的問題;如果權利人未追認且無權處分人事後也未取得處分權,就可能發生權利人向相對人主張權利的情形。這種情形,應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果相對人為善意,則自交付時已經取得標的物所有權,權利人已經喪失權利,自然沒有適用《合同法》第150條權利擔保規定的餘地。如果相對人為惡意,訂立合同時明知出賣人無處分權,即存在權利瑕疵,因此相對人也不享有權利擔保義務請求權。可見,出賣他人之物,屬於《合同法》第150條法律另有規定除外的情形。第二、對於私賣共有物。對此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對於未經其他共有人的同意而私賣共有物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做不同的分析。對於以全體共有人的名義但未經其他共有人的同意出賣共有物的,可以作無權代理處理;而對於一個或者一些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的同意出賣共有物,但不以共有人的名義的情形,則可以作為無權處分,適用我國《合同法》第51條無權處分的規定。第三、對於出賣租賃物,依據《合同法》(第229條)買賣不破租賃的規則,租賃合同繼續有效,相對人不得以所有權對抗承租人的權利。但如果相對人訂立合同時為善意取得,當然可以依據《合同法》第150條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第四、對於出賣抵押物,則基於抵押權人可能行使抵押權,扣押、拍賣標的物,由相對人(買受人)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當然法律有特殊規定的除外,如2002年6月11日最高院《關於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中規定,建築工程的承包人的優先受償權不得對抗消費者作為買受人。這個司法解釋就將抵押權、優先受償權與消費者的善意取得的關系作了不同一般法律條文的規定。
② 簡單區分無因管理 無權代理 無權處分 侵權行為
無因管理是沒有法定義抄務和約定義務為他人進行的管理和服務。
無權代理是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而進行代理的行為。
無權處分是沒有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或者是未經授權進行處分的行為。
侵權行為是指侵犯集體,個人,國家合法權益的行為。
③ 無權處分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物權法一物二賣要區分兩種情形:(1)所有權人(含依法享有處分權人)將物讓版與受讓人甲權,在轉移所有權之前再讓與受讓人乙,兩次轉讓都屬於有權處分。(2)所有權人(含依法享有處分權人)將物讓與受讓人甲,在轉移所有權之後再讓與受讓人乙,後一次轉讓屬於無權處分。不過,這已經不是通常討論的「一物二賣」了。
④ 無權處分的分析
(一)無權處分行為首先是財產處分權的欠缺。
所謂財產處分權的欠缺,是指行為人在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情況下,而與第三人訂立處分他人財產權利的合同。無處分權(無權處分)主要包括兩種情形:其一是無所有權。以某物為合同標的卻沒有所有權,其權利暇疵是顯而易見的,如將他人之物出賣,以他人之物出租等都構成無權處分行為。
其二是處分權受到限制,這是在有所有權但所有權受限制的情況下實施的處分行為。如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對抵押物的處分等。處分財產的權利只能由享有處分權的人行使,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則構成對他人財產的侵害。即使是對共有財產享有共有權的共有人,也只能依法處分其應有份額,不能擅自處分其他財產。
(二)處分權人是以自己的名義實施了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
效力待定合同是指雖然合同當事人主體資格欠缺,但經有權人追認,可自始生效的合同。主體資格欠缺主要包括三種情形即行為能力的欠缺、代理權的欠缺及財產處分權的欠缺,前兩種情形都是行為人以財產權利人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而財產處分權的欠缺,無權處分人須以自己名義與第三人訂合同。無權處分人如以財產權利人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則應作為無權代理合同處理。
(三)無權處分行為必須是違反法律的行為。
行為不具有違法性,不構成無權處分行為。如果某種處分行為是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而行使的,具有合法性,就不能構成無權處分行為,如法院查封、拍賣、扣押當事人的財產行為。
⑤ 無權處分合同的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一般情況下,對財產的處分權是屬於所有人的,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是無效的民事行內為,並且很可能容構成對他人財產的侵害,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在特殊情況下的無權處分行為,法律出於鼓勵交易的考慮,規定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種處分行為所訂合同有效。
⑥ 無權處分,出賣人向真正權利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包括升值的差額嗎
《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層次:①因無權處分訂立的買賣合版同,買權賣合同有效,不因買受人善意或惡意而受影響。②若買受人為惡意,即使買賣的動產已經交付或者不動產已經過戶登記,其所有權變動的效果仍為效力待定。如果在合理期限內權利人追認或者出賣人取得處分權,則所有權自交付或者登記時發生移轉。反之,如果經過合理期間權利人拒絕追認或者處分人未取得處分權,則所有權不能發生移轉,買受人不能取得所有權。③若買受人為善意,且符合善意取得所有權的構成要件的,買受人直接依照法律的規定善意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反之,買受人雖為善意,若不符合善意取得動產所有權的構成要件,則即使動產已經交付或者不動產已經過戶登記,所有權移轉的效果仍為效力待定,須經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取得處分權,才能發生所有權移轉的效果。④如果因為出賣人欠缺處分權致使買受人不能取得所有權,因買賣合同有效,買受人有權對出賣人主張違約責任或者解除合同並要求出賣人承擔賠償責任。
⑦ 無權處分還是無權代理還是侵權行為
這是一道司法考來試的選擇源題 我只記得答案是小周對此不負責任 理論上似乎也有爭議
我記得當時的答案是按照不當得利來處理的 只是由於小周屬於善意的佔有 固不負賠償責任
肯定不是無權代理
如果要從三者選一種的話 我會選無權處分行為 侵權行為要求小周要有過錯 但是從案情上看,很難把過錯歸咎於小周
對這個問題是在有太多的理論爭議
我也只能說到這個地步
希望有高手幫你
⑧ 無權處分與侵權責任的關系
你好,無權處分往往會涉及侵權,從而要承擔侵權責任,而侵權不一定都是無權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