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職工對其他企業侵權

職工對其他企業侵權

發布時間:2020-12-14 15:23:53

1. 如何防範單位員工對外侵權的法律風險

一、防範產品質量出現大的問題,避免觸犯【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

運用ISO質量內管理體系容和ICE8000誠信管理體系,防範產品質量出現大的問題。ISO質量管理體系,可以防範生產流程的重大瑕疵,導致質量出現重大問題。此外,什麼問題發生前必有前兆,ICE8000誠信管理體系在保障員工遵守誠信原則行事的同時,有制度保障其可以快速將其發現的危機前兆,及時反饋到企業最高管理者,以及時防範產品質量出現大的問題。
二、防範稅務問題,避免觸犯【偷稅罪】。
主觀上不能有偷稅的故意。客觀上,加強財務人員的遴選和與稅務人員溝通請示,防範因過失導致的偷稅風險。
三、讓自己的財務與企業財務明顯隔離,避免觸犯【職務侵佔罪】。
因為高管人員有權利支配企業財產,有時候因公出差等借款沒有及時報銷,長期累積後,形成高管人員對企業的較高欠款。一旦企業出現領導人換界或企業出現破產事宜,則有可能被追究責任。
四、遵守黨中央國務院和法律有關反腐敗的要求,避免觸犯【行賄罪】。
五、遵守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避免觸犯【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2. 職務侵權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用人單位可否向員工追償損失

員工因工作造成他人損害,也就是說員工因為履行職務行為的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了損害。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是其工作人員的行為與「執行工作任務」有關。工作人員是按照用人單位的授權或者指示進行工作。與工作無關的行為,即使發生在工作時間內,用人單位也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法律依據:1,《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4,《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二,用人單位向第三人賠償損失後,能否向員工追償?

《侵權責任法》並沒有規定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是否可以向員工追償。筆者認為用人單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員工進行追償。

首先,對於員工的侵權責任,用人單位已經承擔了賠償責任並已經支付給第三人。對於員工的職務侵權行為,用人單位一般首先要承擔賠償責任。

其次,員工的侵權系其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之他人損害。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工資支付暫時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根據上述法規,如果員工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他人造成損害,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員工賠償損失。
【華容縣律師】http://www.lawtime.cn/huarong

3. 職務侵權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用人單位可否向員工追償損失

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是其工作人員的行為與「執行工作任務」有關。工作人員是按照用人單位的授權或者指示進行工作。與工作無關的行為,即使發生在工作時間內,用人單位也不應承擔侵權責任。二,用人單位向第三人賠償損失後,能否向員工追償?用人單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員工進行追償。《侵權責任法》並沒有規定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是否可以向員工追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工資支付暫時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根據上述法規,如果員工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他人造成損害,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用人單位可以向員工進行追償。 對於員工的職務侵權行為,用人單位能否向員工進行全部的追償?首先應根據雙方的約定執行,如果雙方在勞動合同或者其他協議中明確了對員工職務侵權行為的追償責任及追償比例,可以按照約定履行。如果沒有約定,對於員工故意的侵權行為,用人單位可以向員工追償全部的損失;對於員工重大過失的侵權行為,因為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的收益是依靠員工履行職能而帶來的巨大商業效益,但員工在經濟地位上處於明顯弱勢,用人單位應對員工的職務行為承擔一定的經營風險,因此,這種情形下的員工職務侵權行為的追償問題應由雙方進行協商,用人單位應承擔較大比例。

4. 商標侵權與公司員工個人有關嗎

(1) 假冒商標罪的構成
構成假冒商標罪的要件有四個方面:一、犯罪的客體是復雜客體,既侵犯了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又侵犯了國家商標管理活動;二、犯罪的客觀方面是實施了法律所禁止的假冒商標及相關行為情節嚴重;三、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非故意者不構成本罪;四、犯罪的主體是企事業單位及其有關人員和個體工商業者(包括沒有營業執照的個人)。
(2) 假冒商標罪的表現形式
假冒商標罪的客觀行為包括下述三種:
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
劣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劣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
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
(3) 認定假冒商標罪應劃清與一般商標侵權行為的區別
一般商標侵權行為是指那些一經發現很快被制止,尚未造成嚴重的後果,或危害不大的侵權行為。假冒商標罪則必須是實施了假冒商標行為,而且情節嚴重的才構成。所謂情節嚴重,指假冒產品造成了人身損害的,假冒者屢教不服的,假冒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的,假冒行為非法獲利數額較大的,假冒手段惡劣的,假冒行為造成了嚴重的國內國際惡劣影響的,假冒者形成了團伙或集團的,擅自製造或者銷售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數量多、獲利大、手段惡劣、屢教不改,影響極壞的等情形。
(4) 假冒注冊商標罪的刑事責任
根據法律有關規定,假冒商標罪應按具體情況承擔如下的刑事責任:
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和劣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劣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違法所得的數額較多,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或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對於企事業單位實施假冒商標犯罪行為實行「兩罰制」。一方面,對企業事實單位判處罰罰金,另一方面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第127條和《懲治假冒商標犯罪的補充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對假冒商標罪的犯罪主體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不免除其賠償被侵權人損失的民事責任。

5. 職務侵權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用人單位可否向員工追償

對內責任,則是指組織或行為人在對外承擔相應的責任之後,組織與行為人之間的責任承擔。進一步說,即組織對行為人有無追償權,要求行為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在職務侵權行為中,行為的法律後果完全由組織承擔,行為人不須承擔該行為的民事責任,不會產生職務侵權行為之對內責任。但在某些情況下,職務侵權行為可能導致對內責任的承擔:
(1)根據公司企業等組織的內部協議,行為人對職務侵權行為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至於此種情形下,組織是否享有追償權,能否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起訴要求行為人承擔其相應的民事責任,則要區分情況:A、若該責任依據是行為人與組織之間的民事協議,包括組織章程或者勞動合同,則該責任屬於民事爭議,組織可以據此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主張追償行為人應該承擔的責任。B、若該責任屬於內部管理方面的責任,如公司的管理規范,學校的管理規章等,其管理規范或者規章屬於組織內部行政管理方面的規定,不屬於民事爭議的范疇,故組織不能據此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主張其權益。而只能根據管理規范的要求,在組織內部,通過工資、獎金發放或者職位晉升等其他獎懲措施,讓行為人承擔其相應的責任,實現組織的利益。
(2)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行為人與組織應該對外共同承擔連帶民事責任,在組織對外承擔責任後,可以根據其與行為人的事先協議或者有關約定,要求行為人承擔其相應份額的民事責任,反之亦然。在此情況下,由於該追償權屬於法律的明文規定,故該組織與行為人內部責任承擔的爭議屬於民事爭議的范疇,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予受理。
如果有疑問,請追問,如果需要咨詢律師,可以訪問上海海耀律師事務所。

6. 員工違反公司規定侵犯他人權益,誰來承擔責任

你好,如果是個人行為,由本人承擔責任,如果是工作時間的職務行為,由單位承擔,單位承擔後,員工有過錯的,向員工追償。

7. 公司對外泄漏員工資料是否屬於侵權

屬於侵權行為,但是取證比較困難,如果有損失,可以和公司協商解決,沒有什麼損失,應該向公司提出杜絕這樣的情況的發生!

8. 公司是否可以替公司員工向侵權人索要賠償

你好,不可以。
首先公司遭受他人侵權,盡管是在下班途中,到並不屬於工傷,應當由被侵權人員工自己向侵權人主張賠償。當然,在雙方協商階段是可以的,但是在訴訟環節就需要員工本人了。

9. 公司對員工的侵權行為我怎麼走法律程序

可以要求支付經濟賠償金。

閱讀全文

與職工對其他企業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