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公益林界定糾紛

公益林界定糾紛

發布時間:2021-02-07 06:53:41

⑴ 由什麼部門來劃分公益林,是由林業部門直接劃分還是由村幹部和林權人參與劃分

由政府來分的.上級分給下級.按照國家相公森林劃公法律法規及林業廳等部公的文件來執行.
可參考這個通知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態立省」的重大戰略目標要求,以森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同發展為核心,以我縣的「三河兩線」、生態脆弱區和風景林區、自然保護區和國營林場為重點,不斷完善生態體系建設,逐步實現由無償使用生態效益向有償使用生態效益轉變,最終實現生態得到保護,農民得到實惠,努力推進我縣林業生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確保重點的原則。重視森林在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中的基礎性作用,優先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通過區劃界定公益林,明確公益林保護經營和管理的重點對象,穩步推進森林分類經營,使生態優先思想得到落實。
2、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各鄉鎮綜合當地民情、林情、發展規劃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發生規律,正確認識森林的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分析現實森林結構、數量和質量以及當地對森林三大效益的社會需求,分析當地土地利用結構調整方向,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適時適度地發展和保護公益林。
3、必須堅持集中連片、合理布局的原則。公益林的生態效能決定於公益林的規模和布局。盡可能地集中連片發展公益林,並在縣域空間上按區位重要性和生態脆弱性作出合理布局,以保證適度規模經營,便於管理保護,充分發揮公益林的生態效益。
4、必須堅持穩定林權、體現自願的原則。在林權所有者和經營者自願的基礎上區劃界定公益林,尊重林權所有者或經營者的自主權,維護林權的穩定性,保證已確立承包關系的連續性。
三、明確目標,確保工作任務完成 根據全國第三次森林資源規劃調查設計(二類調查)技術成果,我縣重點公益林、地方公益林及商品林的區劃工作已全面完成。全縣公益林共計2299004.8畝,其中重點公益林面積1249204.9畝,地方公益林1049799.9畝。根據區劃界定的有關要求,將全縣公益林進行區劃並落實到山頭地塊,明確林業事權責任,確保全縣公益林區劃界定申報驗收成功,全部納入國家生態效益補償范疇。
由各鄉鎮、村委、村民小組領導、林業局幹部、林業站負責人、公益林林權所有者和經營者到山頭地塊按區劃進行現場界定,明確權屬、界畔,分別簽字認可,製作公益林現場界定書。

⑵ 山林承包期內劃為公益林後因補償金分配產生的合同糾紛

您好。
根據你的描述,如合同有約定,按承包合同約定處理。如有異議,可以提起仲裁。

⑶ 公益林分為國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那麼兩種公益林到底屬於國有林還是集體林,還是兩種都屬於國有林,具

屬於國有林,公益林分為國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

⑷ 天然林可以不納入公益林嗎

天然林納不納入公益林,不是依據天然林或人工林劃分的。
公益林是指為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滿足人類社會的生態、社會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為主體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會性產品或服務的森林、林木、林地。按事權等級劃分為國家生態公益林和地方生態公益林(其中包括省級、市級和縣級)。
公益林,是指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體功能,依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劃定,經批准公布並簽有公益林保護協議的森林、林木以及宜林地,包括防護林、特種用途林。 公益林分為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公益林。
國家級公益林是指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為脆弱,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發揮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功能為主要經營目的的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
國家級公益林區劃界定應遵循以下原則:
——生態優先、確保重點,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集中連片、合理布局,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尊重林權所有者和經營者的自主權,維護林權的穩定性,保證已確立承包關系的連續性。

國家級公益林的區劃范圍。
(一)江河源頭——重要江河幹流源頭,自源頭起向上以分水嶺為界,向下延伸20公里、匯水區內江河兩側最大20公里以內的林地;流域面積在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源頭,自源頭起向上以分水嶺為界,向下延伸10公里、匯水區內江河兩側最大10公里以內的林地。其中,三江源區劃范圍為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林地。
(二)江河兩岸——重要江河幹流兩岸[界江(河)國境線水路接壤段以外]以及長江以北河長在150公里以上、且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兩岸,長江以南(含長江)河長在300公里以上、且流域面積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兩岸,干堤以外2公里以內從林緣起,為平地的向外延伸2公里、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的林地。
重要江河幹流包括:
1.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的河流:長江(含通天河、金沙江)、黃河、淮河、松花江(含嫩江、第二松花江)、遼河、海河(含永定河、子牙河、漳衛南運河)、珠江(含西江、潯江、黔江、紅水河)。
2.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地區的河流:額爾齊斯河、疏勒河、黑河(含弱水)、石羊河、塔里木河、渭河、大凌河、灤河。
3.其他重要生態區域的河流:錢塘江(含富春江、新安江)、閩江(含金溪)、贛江、湘江、沅江、資水、沂河、沭河、泗河、南渡江、甌江。
4.流入或流出國界的重要河流: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元江、伊犁河、獅泉河、綏芬河。
5.界江、界河: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額爾古納河。
(三)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林地。
(四)濕地和水庫——重要濕地和水庫周圍2公里以內從林緣起,為平地的向外延伸2公里、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的林地。
1.重要濕地是指同時符合以下標準的濕地:
——列入《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重要濕地名錄和濕地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濕地。
——長江以北地區面積在8萬公頃以上、長江以南地區面積在5萬公頃以上的濕地。
——有林地面積占該重要濕地陸地面積50%以上的濕地。
——流域、山體等類型除外的濕地。
具體包括:興凱湖、五大連池、松花湖、查干湖、向海、白洋淀、衡水湖、南四湖、洪澤湖、高郵湖、太湖、巢湖、梁子湖群、洞庭湖、鄱陽湖、滇池、撫仙湖、洱海、瀘沽湖、清瀾港、烏梁素海、居延海、博斯騰湖、塞里木湖、艾比湖、喀納斯湖、青海湖。
2.重要水庫:年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含400毫米)的地區庫容0.5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年均降雨量在400—1000毫米(含1000毫米)的地區庫容3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庫容6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
(五)邊境地區陸路、水路接壤的國境線以內10公里的林地。
(六)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防風固沙林基幹林帶(含綠洲外圍的防護林基幹林帶);集中連片30公頃以上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包括:
1.八大沙漠:塔克拉瑪干、庫姆塔格、古爾班通古特、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齊、柴達木沙漠周邊直接接壤的縣(旗、市)。
2.四大沙地:呼倫貝爾、科爾沁(含松嫩沙地)、渾善達克、毛烏素沙地分布的縣(旗、市)。
3.其他荒漠化或沙化嚴重地區:河北壩上地區、陰山北麓、黃河故道區。
4.水土流失嚴重地區:
——黃河中上游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以鄉級為單位,溝壑密度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溝蝕面積15%以上或土壤侵蝕強度為平均侵蝕模數5000噸/年•平方公里以上地區。
——長江上游西南高山峽谷和雲貴高原區,山體坡度36度以上地區。
——四川盆地丘陵區,以鄉級為單位,土壤侵蝕強度為平均流失厚度3.7毫米/年以上或土壤侵蝕強度為平均侵蝕模數5000噸/年•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區。
——熱帶、亞熱帶岩溶地區基岩裸露率在35%至70%之間的石漠化山地。
本項中涉及的水土流失各項指標,以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主管部門提供的數據為准。
(七)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紅樹林、台灣海峽西岸第一重山脊臨海山體的林地。
(八)除前七款區劃范圍外,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以禁伐區為主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
1.未開發利用的原始林。
2.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3.以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樹種為優勢樹種,以小班為單元,集中分布、連片面積30公頃以上的天然林。
上述所稱禁伐區是指按照《全國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區森林分類區劃技術規則》(林資發[1999]218號)區劃的重點生態保護區。

國家級公益林,保護等級分為三級。
(一)屬於下列范圍的,劃為一級。
1.世界自然遺產地、國際重要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江河源頭的林地。
2.山體坡度長江以北36度、長江以南46度以上江河兩岸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3.在重要水庫周邊和山體坡度長江以北36度、長江以南46度以下江河兩岸,屬於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標准確定)內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4.西南高山峽谷和雲貴高原區山體坡度46度以上地區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5.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地區的有林地,以及覆蓋度60%以上的灌木林地。
6.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紅樹林,熱帶雨林。
7.邊境地區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8.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未開發利用的原始林以及森林與陸生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二)屬於下列范圍的,劃為二級。
1.山體坡度長江以北36度、長江以南46度以上江河兩岸的疏林地、未成林地。
2.在重要水庫和山體坡度長江以北36度、長江以南46度以下江河兩岸,屬於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疏林地、未成林地,不屬於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3.國家重要濕地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4.台灣海峽西岸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5.邊境地區的疏林地、未成林地。
6.西南高山峽谷和雲貴高原區山體坡度46度以下地區的有林地、灌木林地,以及山體坡度46度以上地區的疏林地。
7.除西南高山峽谷和雲貴高原區外,其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地區的有林地、灌木林地,以及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地區的疏林地、覆蓋度60%以下的灌木林地。
8.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以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樹種為優勢樹種、連片面積30公頃以上的天然林。
(三)一級、二級以外的劃為三級。

⑸ 兩村公益林糾紛甲村有乙村幹部的協議算證據嗎

可以,但是對於村幹部的協議作為證據並不能決定兩村公益林的歸屬,對於兩個村子的公益林歸屬糾紛只能由法院根據雙方提出的證據鏈是否成立進行判決。

⑹ 艾雲航的個人觀點

林業對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社會經濟的作用
發展林業不僅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美化環境、凈化空氣、保障健康,而且還可以提供大量木材、林產品、土特產和葯材等。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林業的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並在改善生態環境、加快經濟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控制水土流失,恢復生態平衡,保護農業生產。西北黃土高原、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地區是我國植被稀少、風沙大、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長期處於缺糧、缺肥、缺柴的狀況。從1978年開始,到2000年底,已完成前三期工程建設任務,在這一地區營造各種防護林2,200萬公頃,「三北」地區農田林網初具雛型,2,130萬公頃農田得到保護。據調查,北方沙漠化地區,由於種草種樹,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近14萬平方公里,約4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治理。
平原地區也有3,256萬公頃農田實現農田林網化,森林覆蓋率從建國初期的1.1 %提高到15.7%, 初步形成了帶、片、網相結合的農田防護體系,促進了糧食作物的增產。此外,已在長達1.8萬公里長的海岸線上營造林帶5,672公里,有效地減輕了台風的危害。
2、為經濟建設提供大量木材,為群眾生活提供豐富食品。木材是工業生產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材料,主要由林業生產部門提供,農民建房和生產生活用材,要有農民經營的山林提供,這些年僅農村的建房用材就約2500萬立方米。
我國木本糧油樹種繁多、營養豐富,是山區群眾珍貴食品,也是出口創匯的重要物資。木本糧食種植面積約80萬公頃,總產量100萬噸左右;木本油料總面積460萬公頃,其中油茶350萬公頃、核桃100萬公頃,總產量20萬噸。木本糧油具有一年種植,多年收獲、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不與農作物爭地等優點。林業的發展還提供了豐富的葯材資源,人參、天麻、鹿茸等貴重葯材都產在林區。林區還產木耳、竹筍、蘑菇、金針等土特產品。
3、美化城鄉環境,保護物種資源。多年來連續不斷地開展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活動,我國林業面積大幅度增加,森林覆蓋率顯著提高,明顯改善和美化城鄉環境。有些地區利用森林多、環境優美的有利條件,開辟為旅遊勝地,如長白山、泰山、黃山、張家界、峨眉山、武夷山、九寨溝等。為了保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全國已建立自然保護區1,699個,總面積18億畝,保護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2.49%,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7處,使許多瀕臨絕跡的珍貴樹種和珍稀動物得到了保護。 1、人均佔有森林資源少。我國是個少林缺材的國家,森林資源嚴重不足。2005年全國森林面積1.75億公頃,林木總蓄積量為124.56億立方米。我國是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工造林累計保存5330萬公頃,占森林面積的1/3,蓄積木材15.03億立方米。全國森林覆蓋率18.21%。義務植樹開展25年來有99億多人次參加,共植樹471.1億株。全國每年商品林采代量約1.5億立方米,生產木材9900萬立方米。每年木材供應缺口達1億立方米以上。2004年木材進口值達186.48億美元。2005年木材進口值54.9億美元,出口木製品102.6億美元。從絕對數量來衡量,我國森林總面積和總蓄積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口和國土面積計算,則遠遠落後於世界水平。按人均佔有森林面積,我國只有2.02畝,為世界人均15.6畝的1/7,居世界第121位;我國按人均佔有林木蓄積量9.58立方米,為世界人均83立方米的11.5%,居世界第57位。森林覆蓋率僅18.21%,為世界平均水平22%的82.7%,居世界第120位。
2、森林地域分布極不均勻。我國成片森林多集中在東北、西南邊遠山區。黑龍江、吉林、內蒙東北部、四川三州、雲南及西藏東部,土地總面積僅佔全國總面積的1/5,森林面積卻占將近全國的一半,森林蓄積量佔全國的3/4。沿海內地森林較少,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北京、河南、安徽、山西等10省、市,森林覆蓋率只有10%左右。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西藏中西部地區,森林更少,森林覆蓋率在10%以下。即使在一個省內,森林覆蓋也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一些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帶。由於森林分布不均勻,供需矛盾突出,用材量大的多在沿海各省、市,自給率低,絕大部分*長途運輸,造成運輸緊張,成本加大。
3、森林年齡結構不合理。邊遠林區,成熟林多,生產量低。在全國可分齡組的75億立方米林木蓄積中,成熟林52億立方米,其中分布在東北、西南邊遠林區達44億立方米,占成熟林的84.6%。由於地域偏僻、交通閉塞和採伐更新不及時,每年自然枯損達2500多萬立方米。南方和沿海林區,成熟林少,只有5億多立方米,約占林木蓄積量的10%;中幼林較多,約佔90%。這些地區,海拔低,氣溫高,雨量多,土地條件好,林木生長較快,但*近大中城市,木材需要量大,運輸條件較好,提前採伐嚴重。森林年齡結構不合理,帶來生長與消費的矛盾,不利於森林永續利用。
4、森林綜合利用率低。長期以來,我國由於重原木生產,輕綜合利用,木材綜合利用率很低,大量的可供加工利用的採伐剩餘物和加工剩餘物白白浪費掉,沒有做到物盡其用。據估算,如按採伐區出材65%,加工出材70%計,每年採伐剩餘物和加工剩餘物達3000多萬立方米,而真正利用的不到10%,其餘90%白白浪費掉了。許多山區農村能源主要依*燒柴,據湖南等地典型調查,農村每人每年平均燒柴0.4立方米,如按全國至少有一億人燒柴計算,每年要損失森林4000萬立方米。
5、森林權屬復雜,經營水平低。我國森林由國有林、集體林、自留山等多種形式。東北、西南成大片的森林多為國有林,南方林區是以集體林為主。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調動千家萬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積極性,普遍給農民劃分了自留山。為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林業發展速度,對用材量大的煤礦、造紙廠、鐵路等部門劃給一定面積的荒山,自造自用。這些部門資金充足,管理精心,栽種的多為速生豐產林品種,生產周期短,利用率高,效益好。有些林區幾種所有制並存,經常發生林權糾紛,特別是東北林區,除村莊周圍耕地外,全為國營所有,隨著人口增加和多種經營的發展,農民群眾和國有林區之間的糾紛時有發生。南方林區少數民族同國營林場之間亦有類似情況。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不少林區採取場群聯營、興林富民的辦法,效果很好,既保護了森林,又使周圍農民很快富裕起來。
總的來看,目前我國森林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全國邊遠地區林區還有30%無人管理,自生自滅;已開發的林區,由於管理差,每年火災、病蟲害損失嚴重。
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林業保護森林採取了許多重大的政策措施,林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前景廣闊。國家計劃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20%以上,要求全國生態狀況整體惡化的趨勢得到初步抑制,林業生產結構趨於合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23%以上,要求全國生態狀況明顯改善,林業產業實力明顯增強。到2050年森林覆蓋率穩定在26%以上,全國基本實現山川美好,生態狀況步入良性循環,林產品供需矛盾得到緩解,建成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必須改革林業管理體制,實行分類經營。 實行分類經營是林業發展的捷徑
1、林業分類經營的內涵
森林具有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不同的森林追求的主導效益不同。林業分類經營的內涵是按照國民經濟發展對林業不同的主導需求,對各種不同的森林資源分別確定經營方向和管理措施。遵照森林有多種功能,但主導利用可有所不同的規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把森林分為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特種用途林五大林種。發展用材林主要是保障國家建設和民間對木材的需要。發展防護林主要是保護大江大河水源、防風防沙、防止水土流失。發展經濟林主要是利用我國果品、木本糧油、桑柞蠶、竹、茶等豐富資源,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薪炭林主要是解決農民和部分小城鎮居民的燃料問題。發展特種用材林主要是滿足國家社會對林業的特殊需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為了解決我國林業發展的機制和政策問題,更合理地發揮森林的三大效益,1995年原國家體改委和林業部在《林業經濟改革總體綱要》中提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反映林業特點要求的林業經濟體制。要求按照森林的用途和不同的生產經營目的,將森林劃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實施分類經營,分類管理。公益林包括五大林種中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也包括含少量以生態效益為主的經濟林和薪炭林),以滿足國土保安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公益事業需要為經營目的,國家鼓勵營造公益林,限制採伐公益林,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於公益林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商品林包括五大林種中的用材林、經濟林和薪炭林。作為基礎產業,以市場為導向由經營者依法自主經營,國家給予必要的扶持。
2、林業分類經營的意義
實施森林分類經營是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對提高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合理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布局、更好地發揮林業的三大效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實行分類經營,有利於國家生態環境的保護。國家把對國土保安、改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起重要作用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納入公益林,並對其實行嚴格保護管理,嚴禁亂采濫伐。對於禁采限伐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國家通過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給予合理補償。這樣既保證了經營者的經濟收入,調動了愛林護林的積極性,又保護了森林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
第二、實行分類經營,有利於林業經濟發展。把以生產木材、干鮮果品、薪柴為主要目的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納入商品林,允許森林和林業經營者按照市場需求和取得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依法自主經營,國家逐步放寬對經營商品林的限制,鼓勵發展經營商品林。這樣做既調動了森林和林業經營者發展經營商品林的積極性,滿足社會對木材、林產品、干鮮果品的需要,又活躍了林業經濟,促進林業發展。
第三,實行林業分類經營,有利於「四荒」地造林綠化。我國荒山、荒坡、荒灘、荒沙面積很大。實行林業分類經營後,國家可以採取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以國家投入為主,由經營者營造和管理,集中力量對「四荒」地進行造林綠化。鼓勵經營者在風沙區、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區大力營造防風固沙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這樣既綠化了「四荒」地,增加了林產品,又起到了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
第四、實行林業分類經營,有利於理順林業的政策和機制。實行林業分類經營,將林業明確地分為公益事業和產業兩大塊,國家對這兩大類採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有利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理順林業的政策和機制。可以說,實行林業分類經營是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林業發展的捷徑,也是國土整治、環境保護的客觀需要。
3、實行林業分類經營的做法和措施
第一、做好森林區劃和界定工作。森林分類經營工作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通過森林資源調查劃定公益林和商品林,並通過與森林經營者簽訂協議,把公益林和商品林確定到每一個地塊;第二個階段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森林分類經營成果逐步上報國務院審批;第三個階段是實施森林分類經營戰略,按照森林分類方案對不同類型的森林採取不同類型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措施。
第二、廣泛宣傳發動。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涉及到林農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需要廣大林農的積極參與。為了提高廣大基層幹部職工和林農對森林分類界定工作的認識,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要大力進行廣泛的宣傳發動。要大力宣傳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指示,大力宣傳森林分類區劃界定,深化林業分類改革是落實森林法、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舉措,是提高林業經濟效益、增加林農收入、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情。針對一些林農怕界定公益林後林木不能采、怕政策多變、怕出現新的林權糾紛等現實問題,各級人民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除利用各種媒體、會議和培訓等形式宣傳外,還應組織有關人員深入農村林區進行現場宣傳和講解,使林木經營者消除顧慮,積極配合林業分類經營工作。
第三、組織專業隊伍。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技術要求嚴格,為保證按時高質完成任務,各地必須組織專業隊伍,具體負責完成森林資源調查和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在開展外出調查前,首先對外出調查的人員進行政策技術培訓,要求每位調查隊員熟悉森林分類經營政策,熟練地掌握實施細則規定的技術要求和工作方法,經考試合格和現場練兵後方能參與外出調查。
第四、開展林權證復核驗證工作。結合森林分類類型區劃界定工作要同時開展林權登記和復核驗證工作。森林分類類型區劃界定工作要求森林經營者簽字認可,也涉及到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的確定問題。在開展森林分類類型區劃界定工作中,要同時開展林權登記和復核驗證工作。
第五、建立和落實基金補償制度。林業分類經營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和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林業分類經營,把改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納入公益林,嚴格控制採伐,給森林經營者帶來經濟損失。為保證森林經營者和林農收入,調動他們的愛林護林的積極性,國家必須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實行專款專用,落到實處。
第六、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我國地域廣大,地理、土壤、氣候類型多樣,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栽種適宜本地生長的樹種。過去在這方面的教訓是很多的。比如不顧地理氣候條件,北方地區到處栽種楊樹;南方地區到處栽種杉樹,群眾把這種造林一律化現象稱作「楊家將」、「沙家浜」。再如泡桐樹在河南中東部、安徽北部、山東西南部長得較好,木質也不錯,山西絳縣領導到這里參觀後,不顧本縣的地勢高、風大、氣溫低的情況,盲目引進泡桐樹,把原來長得很好的楊樹統統砍掉,一律在栽泡桐樹,結果長得又矮又彎,枝杈多。當地群眾諷刺說:「絳縣泡桐有禮貌,見人低頭又彎腰」。由此可見,從本地實際出發,栽植適合本地生長的樹種,是很重要的。 牧區在自然、經濟、社會條件等方面,具有如下基本特點:
1、地處陸地邊疆,少數民族聚居。我國牧區大都分布在陸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從東北大興安嶺西部往南,沿陰山、賀蘭山、阿勒泰山、天山、祁連山,至青藏高原,邊境線長。在這廣闊的草原上居住著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溫克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畜牧業是牧區各族人民的主業,是廣大牧民生活和生產資料的主要來源,也是社會經濟的支柱。
2、牧區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復雜。牧區可利用草原面積34.7億畝,佔全國草地總面的57.8%。草原類型多樣,共有7大類,22個亞類,有各類牧草3000多種,人工栽培牧草數十種。牧區還有屬於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植物數十種,名貴葯材和珍貴經濟植物數百種。牧區還蘊藏著豐富的森林、礦產、水利資源。
牧區大都處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高寒、乾旱、多風雪、災害多。青藏高原牧區是我國最大的高寒牧區,總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多在3000米以上。氣候嚴寒多變,無霜期不足150天,有些地方全年幾乎無絕對無霜期。新疆牧區是以山地草場為主的牧區,溫度受高緯度和地勢高差的雙重影響,冬春季節寒冷,對牲畜影響較大。北方牧區,以內蒙古為主體,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之間,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形成我國主要的乾旱半乾旱地區。
3、自然災害多,生產不穩定。牧區在可利用草原中,除河谷平原區約佔20%的草甸草原外,大多位於高寒地帶,受大陸性氣候的制約,冬季漫長,雨量少,風沙大,無霜期短,自然災害頻繁。傳統的靠天養畜的畜牧業,往復出現牲畜「夏壯、秋肥、冬疲、春乏」的惡果,生產很不穩定。內蒙古1947年至1987年,40年間牲畜出現過5次大起大落,5次小起小落。1952年至1986年,全區死亡大小牲畜8357.4萬頭(只),出售9631.5萬頭(只),自食9341.3萬頭(只),大體上各上三分之一,足以說明牧區牧業生產的不穩定性。
4、畜牧業歷史悠久,商品經濟不發達。廣大牧民,長期以來在利用天然草原發展牛、羊、馬、駝等草食動物的歷史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牲畜和利用、建設草原的經驗。但由於歷史的、社會的和自然條件的原因,牧區基本是游牧半游牧為主的生產方式,單純經營畜產品原料的單一經濟結構,自給為主的產品生產,屬於封閉、半封閉經濟形態,商品經濟很不發達。這種狀況建國以來雖有改變,但其基本特點至今仍然存在。
5、交通通訊不便,文教科衛落後。多數牧區縣(旗)不通鐵路,有些鄉(蘇木)連公路、電話、電視也沒有。交通不便,運輸困難,運費較高,信息不靈,流通不暢,嚴重製約牧區商品經濟的發展。
牧區文化設施少,群眾文化生活貧乏。辦學條件差,校舍不足,師資缺少,質量不高,適齡兒童入學率底,畢業合格率低。現有科研、技術推廣和經營管理體制不健全。牧區各種人才奇缺,尤其是科技人員不足。服務機構不健全,直接為牧業生產服務的草原管理站、畜牧獸醫站、畜種改良站和經營管理站,不少處於癱瘓、半癱瘓狀態,不能很好發揮作用。由於科技人員少和「四站」癱瘓,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畜種改良、疫病防治、草原建設等都受到嚴重影響。牧區醫療網點少,衛生條件差,缺醫少葯嚴重,傳染病、地方病發病率較高。 牧區是牛、羊生產的重要基地。牧區畜牧業是全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大約1/5的牛肉和2/3的羊肉產自牧區。長期以來,對解決一部分大、中城市的牛、羊肉供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牧區是毛紡、皮革等工業原料和出口畜產品的基地。五大牧區綿羊毛、山羊毛產量分別佔全國的54?75%和23?56%。駝毛和氂牛毛全部產在牧區。牧區為皮革業提供的牛、羊皮分別佔全國為皮革工業提供牛、羊皮總量的50%和40%以上。牧區每年為國家提供出口的畜產品達140多種,其中凍牛羊肉、活牛、活羊、羊絨、駝絨、裘皮大衣、山羊板皮和牛、羊肉罐頭以及毛紡織品等,在出口換匯中佔有重要地位。牧區每年還向農區出售大量活畜。
牧區是工業品的廣闊市場。隨著生產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提高,牧區對工業品的需求量增大,除日常必需的糧、鹽、布、糖、茶、百貨、五金等外,牧業機械、獸醫葯品、飼料添加濟、化學肥料、風力發電設備畜產品加工機械、家用電器、塑料薄膜,以及文化生活用品等,牧區都有著廣闊的市場。這對啟動市場、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將發揮著重要作用。
牧區蘊藏著開發的巨大潛力。我國牧區幅員遼闊,全國人均佔有草原面積4畝左右,遠比人均佔有耕地多。充分開發利用草原的潛力,發展草原畜牧業,以草換肉、奶、毛、皮,對於增加畜產品供應,增產工業原料,發展牧區經濟,擴大出口換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發展牧區經濟是加強民族團結、鞏固邊防的基礎。我國牧區多在內陸邊疆地區或貧困山區。發展牧區經濟,有利於開發邊疆、建設邊疆,有利於繁榮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有利於增強各民族的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繁榮昌盛。 抓住機遇,加快牧區發展
牧區發展面臨著許多有利條件:一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牧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國家綜合實力大大增強,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央和地方都有能力加大發展牧區經濟的投入。二是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牧區有了一定的自我發展能力,創造和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三是國家發展戰略重點向中西部轉移,把西部大開發做為下世紀開發的重點。四是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牧區發展創造了條件。五是我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等農產品豐富,為牧區停止開荒、退耕還草、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良好機遇。六是中央非常重視民族工作。要抓住上述有利時機,採取有效措施,加快牧區經濟發展。
端正對牧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的認識。我國牧區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寶庫。牧區為國家提供大量的各種畜產品。雖然牧區在全國肉類總產量中占的份量不大,但它對解決大中城市的優質牛羊肉供應,卻佔有重要地位。牧區為毛紡、皮革加工業提供了大量原料,還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出口創匯產品。牧區現有草場基本還是天然草場,若加以改良、建設,發展潛力很大。據測算,如把我國1/3可利用草場建成人工草場,則牧區產肉量可提高10倍。因此,國家對牧區的發展應予足夠的重視和必要的扶持。
端正牧區經濟發展方針。多年實踐證明,牧區經濟發展必須堅持以牧為主,草業先行,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方針。這樣的方針符合牧區少數民族的習慣和專長,有利於發揮牧區的自然優勢,有利於保護草原和生態環境。半農半牧區,一般與牧區毗鄰,自然條件和交通、能源條件比牧區好。因此,半農半牧區要把畜牧業放在突出位置,發揮牧農結合的優勢,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突出畜牧業,可以利用當地有利條件,加強同牧區的資源互補交流,發揮農區與牧區的中間作用和生態保護作用。
進一步完善牧業生產責任制。一是努力辦好雙層經營,積極做好產前、產中、產後社會化服務工作。二是積極發展養畜專業戶,組織有經驗有技術的牧民專門飼養改良畜和種公畜;鼓勵牧民自願互助,分工協作,通過合作聯合的方式走專業化、社會化的路子,逐步將混群放牧向分群放牧過渡。三是因地制宜落實草場承包責任制,固定草場使用權,提倡以草定畜。四是加強財務管理。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本著取之於牧、用之於牧,來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原則,做到專款專用。
增加牧區投入,加強草原建設,增強發展後勁。牧區投入的重點是加快人工草場建設和天然草場改良,積極改善草原水利設施,建立牧草種子繁育基地;加強道路、能源建設,改善交通、運輸、用電、通訊條件;積極開展草原鼠、蟲、病害的防治。同時也必須加強牧民定居點、牲畜棚圈、配種站、獸醫防疫站的建設。
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疏通流通渠道。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的載體。牧區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農畜產品市場體系,包括集貿市場、批發市場、專業市場、期貨市場和零售網點等。集貿市場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進行交易的場所,靈活方便,適應性強,對促進牧區商品經濟發展和方便人民生活起著重要作用,應該大力發展。在有條件的地方應興建一批農畜產品專業批發市場。要把市場建設與城鎮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首先應把歷史上傳統的通商道口、集散地和縣(旗)城集鎮恢復建設好。要以縣(旗)、鄉(蘇木)所在地為依託,逐步建設更多小集鎮,興辦鄉鎮企業、服務業、文化教育和衛生設施,使其成為牧區星羅棋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活動中心,繁榮牧區經濟,發展商品生產。要進一步完善購銷體制,疏通流通渠道,積極實行工牧直交、工貿直交、工牧聯營,發展牧業產業化,減少中間環節,節約交易費用,使牧民得到更多的利益。
開展多種經營,加快致富步伐。為使牧區盡快富裕起來,應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第一,在堅持以牧為主的基礎上,積極走牧、農、林、副、工、商、運、服綜合發展的路子。第二,加強橫向經濟聯系,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積極引進國內外的資金、技術、人才,取人之長,為牧區所用。積極同外商開展合資、獨資、合作和補償貿易。要採取比內地更優惠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兄弟省、市、區到牧區興辦牧場、畜產品加工廠、采礦、交通、水利等開發性企業。
積極發展文教科衛事業。大力培養當地民族科技人才,提高牧民的文化、科技素質,是發展牧區經濟的戰略之舉。要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並採取鼓勵知識分子到邊疆工作的政策,積極引進各種人才為牧區建設貢獻才智。牧區民族教育要從基礎教育搞起,以提高教育質量為重點,培養一批鞏固一批。在邊防沿線和貧困牧區應採取公辦為主、助學金為主和寄宿制為主的辦法。要有重點地辦好一批民族中小學。要積極辦好中等專業學校和職業中學,培養一批發展牧區經濟所需的少數民族中級技術人員。要積極發展牧區文化事業,活躍牧區文化生活。積極改善牧區的醫葯衛生條件,注意加強對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傳染病的防治。要搞好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

⑺ 公益林保護等級與公益林分級區劃界定有什麼不同

一、申報公益林應具備如下要件:
1.縣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縣級森林分類區版劃界定工作方案》;
2.森林權分類區劃界定工作成果報告及圖表材料;
3.森林分類區劃界定質量檢查報告;
4.林權所有者或經營者、人民政府簽章認可的現場界定書;
5.上一級林業主管部門評審驗收認可意見;
6.申報公益林的請示文件;
7.林權證或其他合法有效產權證明。
二、公益林經市、縣人民政府審核、匯總後,報省林業主管部門審核的程序包括:
1.文字核實。包括公益林區劃界定范圍、面積及比例;森林分類區劃界定成果,公益林面積比例是否經縣(市、區)人民政府認可;申報材料及申報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2.現場審核。由省組織有關部門專家和各方代表,對各縣(市、區)的森林分類區劃界定結果,按面積不低於1%的比例隨機抽查,並上報審核意見。
3.匯總上報。對符合申報條件的公益林,省林業主管部門匯總後,上報到省政府。省政府按程序批准後,由當地人民政府向社會公布。

⑻ 私人承包的山林未經本人同意能不能劃為公益林,劃為公益林之後有沒有什麼補償

因公共利益需要而依法將自留山劃為公益林的,應尊重自留山農內戶的意願,可以繼容續經營,並有權獲得國家及地方政府對公益林進行補償的權利。目前,國家和省兌現的公益林補助資金,要及時足額補助到位。
《國家級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第四條規定:國家級公益林區劃界定應遵循以下原則:生態優先、確保重點,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集中連片、合理布局,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尊重林權所有者和經營者的自主權,維護林權的穩定性,保證已確立承包關系的連續性。
第十二條 區劃界定國家級公益林應當兼顧生態保護需要和林權權利人的利益。在區劃界定過程中,對非國有林,地方政府應當徵得林權權利人的同意,並與林權權利人簽訂管護協議。
第十四條 國家根據生態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科學確定國家級公益林的規模和布局。國家級公益林穩定在全國林地總面積的30—40%。

⑼ 林管站有沒有權利因合同糾紛拒將公益林補助資金打入承包人賬戶

如果你是公益林的所有權人,補助資金應當屬於你

⑽ 礦山開采時佔用了公益林,受到怎樣處罰

礦山開采佔用公益林按理來講是觸犯了法律的,具體的條款和處罰辦法煙台奧普礦山機械已經為您整理相關的條款供您閱讀:
第一條 為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加快林業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境內從事森林、林木的培育種植、採伐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經營管理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林業事業應當列入本行政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制訂本行政區域內的林業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實行林業建設目標管理。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林業工作。
鄉鎮林業工作站或者專職管理人員按照國家規定的許可權行使林業行政管理職責,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第五條 林業用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縣(市、區,下同)劃為林區縣。林區縣的劃定,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林業基金制度。林業基金的來源及使用的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逐年增加用於林業的資金。各級農業發展基金應當提取一定比例用於林業。
第七條 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宣傳森林法律、法規,增強公民的綠化意識。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在保護森林資源、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等方面有顯著成績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2第二章 森林經營管理編輯
第九條 森林資源實行公益林和商品林分類經營管理制度。
公益林的投資經營者,有獲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權利。
商品林的投資經營者,依法享有經營權、收益權和其他合法權益。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公益林建設的投入。
省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按照事權劃分,由各級人民政府共同分擔。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於對納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資源、林木的投資經營者的補償,以及公益林森林資源、林木的營造、撫育、保護、管理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應當優先保障重要生態功能區。
公益林范圍的確定和調整,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一條 國有林場、苗圃和自然保護區等單位應當根據林業長遠規劃編制森林經營方案,並按隸屬關系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實施。
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工作的指導。
利用森林資源開發建設森林公園或者從事森林旅遊的,應當接受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不得破壞森林資源。
第十二條 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定期組織森林資源調查。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森林資源檔案、統計、公告制度,每年逐級上報森林資源變化情況。
第十三條 鼓勵單位和個人投資開發林業,建立人工商品林基地。
人工商品林基地內的林木憑採伐許可證採伐,採伐限額實行單列管理。採伐跡地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的,返還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資金。
人工商品林基地由所在地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認定。
第十四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國有林場、苗圃的隸屬關系,不得侵佔國有森林資源。
國有林場、苗圃的設立、變更、撤銷或者改變隸屬關系,應當由所在地市、縣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經同級人民政府簽署意見後,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未建立國有林業單位經營的國有林,由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也可以委託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個人經營管理。
第十五條 集體所有的山林應當堅持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穩定林業承包生產責任制,引導林農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採伐、聯合造林和實行股份合作制經營。
第十六條 承包到戶經營的宜林荒山、荒地、荒灘,在承包合同規定的期限內未進行綠化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收歸集體經營,或者合作造林,或者重新發包經營。
坡度在二十五度以上已開墾的陡坡地,應當退耕還林。退耕還林的,按照規定享受補助和優惠政策。對生活困難的山區林農,當地人民政府還應當有計劃地實施下山安置。
第十七條 除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情形外,森林、林地的使用權,林木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繼承、抵押、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但不得擅自將林地改為非林地。
第十八條 各項建設工程必須徵用、佔用林地的,用地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依法向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用地申請,經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審核同意後,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經批准徵用、佔用林地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依法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並向被徵用、佔用林地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林地、林木及其他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具體辦法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九條 經批准徵用、佔用林地需要採伐林木的,由用地單位或者個人向所在地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申領林木採伐許可證,採伐的林木納入當年的森林採伐限額。
第二十條 因埋設、架設輸電、通訊、廣播等管道、線路需要採伐林木的,應當依法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證。

3第三章 植樹造林編輯
第二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植樹造林工作的領導,開展植樹造林宣傳教育,組織造林專業隊伍、單位、公民開展植樹造林活動,落實植樹造林任務,組織檢查驗收,提高植樹造林質量。
第二十二條 依法負有植樹義務的單位應當完成當地綠化委員會分配的植樹任務。不履行植樹義務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交納綠化費,用於綠化。
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和企業、事業單位區域內的造林綠化,由本單位負責。
平原綠化和沿海防護林體系,由市、縣人民政府統一規劃,並組織實施。
鐵路、公路兩旁,江河兩側,湖泊水庫周圍,風景名勝區和城市規劃區內的造林綠化,由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
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居)民委員會組織植樹造林。
鼓勵用材單位、經營單位與鄉村集體經濟組織、林農合作造林,或者承包、租賃荒山、荒地造林,並按有關規定享受優惠待遇。
第二十三條 主要江河、溪流兩側,鐵路、公路兩旁,湖泊水庫周圍,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等宜封山育林地方實行封山育林。
第二十四條 植樹造林應當堅持結構合理、品種優良、生物安全、適地適樹的原則,鼓勵種植優質高產高效的樹種。
植樹造林實行質量負責制。植樹造林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監理,應當遵守造林技術規程,確保造林的質量。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指導、監督和檢查。

4第四章 森林資源保護編輯
第二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實行森林防火責任制、行政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組織劃定森林防火責任區,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組織、防火檢查制度,保障森林防火、撲火經費。對參加撲火的人員給予誤工、誤餐等補助,對因撲救火災負傷、致殘或者犧牲的人員給予醫療、評殘、殘疾補助、撫恤,並追究肇事者以及有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有林地區的村民委員會和基層單位應當建立健全護林防火組織,制訂護林防火公約,配備專職或者兼職護林員。
每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為全省森林防火期。縣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提前或者延長本地區的森林防火期,確定森林防火重點期、重點區,並予以公告。
加強對林區野外用火的管理。在森林防火期內,確需在野外用火的,應當落實防火措施,經縣級人民政府或者其委託的機關批准。在森林防火重點期、重點區內,嚴禁野外用火。
在省、市、縣、鄉(鎮)行政區域交界的地區,有關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護林防火組織,共同負責森林防火、撲火和護林工作。
第二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加強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檢疫工作的領導,實行森林病蟲害防治目標管理。
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和做好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技術的指導工作。
森林植物檢疫機構具體負責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檢疫工作。
第二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益林、森林自然保護區林木的保護和管理。
古樹名木應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檔案,設立標志,明令保護,落實管護責任和經費。
珍貴樹木和具有特殊價值的植物資源,未經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不得採伐和採集。珍貴樹木和具有特殊價值的植物資源的認定,分別依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林業執法工作的需要,按有關規定程序報經批准後設立森林公安機構。

5第五章 森林採伐及木材經營管理編輯
第二十九條 森林、林木的採伐,應當根據森林的消耗量低於生長量的原則和省人民政府規定的年採伐指標實行限額採伐。採伐胸徑五厘米以上的林木,應當納入採伐限額的范圍。
竹子的採伐實行計劃管理。
第三十條 公益林、天然闊葉林,只准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採伐。
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的林木,禁止採伐。
易造成水土流失或者採伐後難以恢復植被的陡坡、險坡地上的林木,禁止採伐。
第三十一條 採伐林木應當依法申領採伐許可證,按許可證的規定進行採伐,但農村居民採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後個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審核發放採伐許可證的部門,不得超過年採伐限額發放採伐許可證。發放採伐許可證應當核定採伐的目的、地點、樹種、林況、面積、蓄積、採伐方式和更新措施等項目。
第三十二條 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森林病蟲害除治跡地,應當於當年或者最遲於次年完成更新造林。
公益林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森林病蟲害除治跡地完成更新造林的,給予適當的造林補助。
第三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發放採伐許可證:
(一)未取得森林、林木、林地權屬證書或者其權屬有爭議的;(二)上年度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森林病蟲害除治跡地更新造林任務未完成的;(三)無作業設計的公益林、天然闊葉林撫育和更新性質的採伐;(四)法律、法規禁止採伐的其他林木。
第三十四條 林區縣人民政府應當維護林農利益,減輕林農負擔。除國家規定的稅收以及國家和省人民政府規定收取的費用外,不得向林農收取其他費用。
第三十五條 木材市場的設立,應當遵循合理布局、方便流通、保護資源的原則。林業、工商、稅務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木材市場的監督管理工作。
單位或者個人在林區縣經營、加工木材的,必須具備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並按照法定程序報經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禁止利用天然闊葉林燒制木炭。限制利用天然闊葉林生產人造板、食用菌等。
第三十六條 運輸木材或者採挖的樹木出縣、出省的,應當持有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簽發的木材運輸證件。木材運輸證件應當隨貨同行。沒有木材運輸證件的,鐵路、公路、航運等部門和個人不得承運。
在縣內運輸木材或者採挖的樹木的,應當持有合法來源證明。
第三十七條 申請木材運輸證件,應當提交採伐許可證或者其他合法來源證明、檢疫證明和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文件。
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日內發給木材運輸證。
第三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無需辦理木材運輸證件手續:
(一)居民自用的傢具;
(二)國外進口且單據齊全的木材;
(三)個人隨身攜帶的零星小件木製品;
(四)回收的商品包裝木箱板;
(五)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條 木材檢查站、木材運輸巡查大隊依法對運輸的木材和採挖的樹木實施檢查。
木材檢查站、木材運輸巡查大隊未經省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設立或者撤銷。所需經費納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
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木材檢查站、木材運輸巡查大隊對違反木材運輸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第四十條 根據已經取得的證據,對涉嫌盜伐、濫伐林木,非法收購、運輸木材或者採挖的樹木的,經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暫扣有關的木材和採挖的樹木。
暫扣的期限不得超過七日。情況復雜的,經本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到三十日。
第六章 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及糾紛處理第四十一條 森林、林木、林地屬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和個人所有的林木除外。
第四十二條 農村居民在房前屋後(以合法取得的宅基地范圍為准)、自留地、自留山以及在集體經濟組織指定的地方種植的林木,城鎮居民在自有房屋庭院內種植的林木,屬個人所有。
義務栽植的林木屬該林地權屬單位所有;另有協議或者合同的,按協議或者合同規定確定林木權屬。
合作營造的林木屬合作者共有。
第四十三條 確認森林、林木、林地的權屬,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林業「三定」時按規定核發的權屬證書為依據。林業「三定」時未確定權屬或者確定權屬有錯誤的,以土地改革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證或者有關部門保存的土地清冊為依據。合法的權屬變更,應當予以確認。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查證屬實的,原發證機關應注銷所發的山林權屬證書:
(一)發證所依據的證據是偽造的或者一方當事人隱藏、毀滅有關證據的;
(二)發證機關工作人員在發證時有徇私枉法行為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發放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五條 土地改革時重復分配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其權屬應當根據有利於生產經營管理和兼顧雙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已協商解決的,核發權屬證書予以確認;協商不成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按雙方各半結合自然地形劃分;權屬確定前新造的人工林屬造林方所有,權屬確認後造林方的林木需要繼續生長在另一方林地上的,林木收益由造林方和林地所有權方按比例分成。
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證書或者土地證上記載的四至與面積不符的,以四至為准。四至記載的地貌、地物泛指的,以靠得最近的地貌、地物為界址;四至記載的地貌、地物不能確定的,由有行政管轄權的人民政府根據土地改革後的演變情況和經營管理現狀酌情劃定。
土地改革時,森林、林木和林地未確定權屬的,土地改革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已批准劃歸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屬國家所有。
有爭議的無證林地屬國家所有,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權給集體所有的零星林地除外。人工林屬造林方所有;天然林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土地改革後的演變情況和經營管理現狀酌情確定。
第四十六條 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含合作化前個人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公社化前劃歸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屬國家所有;公社化後劃歸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已有協議或者作過處理的,應當予以確認。
土地改革後至合作化前,因遷居、嫁娶隨帶或者贈與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屬接受方集體所有;合作化後隨帶或者贈與的,其權屬仍為原集體經濟組織所有。
第四十七條 本條例生效前,非林地所有權方在林地所有權方營造的林木,其營造的林木收益由造林方和林地所有權方按比例分成;本條例生效後,擅自在林地所有權方營造的林木,無償歸林地所有權方所有。
第四十八條 發生糾紛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在一個縣范圍內的,應當按有關規定由縣、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協商解決;跨市、縣范圍的,應當由有關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經協商達不成協議的,由糾紛雙方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依法作出處理。
第四十九條 有爭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在糾紛解決前,應當維護現狀,任何一方都不準進入爭議區域砍伐林木或者從事其他相關林事等活動,有關人民政府不得發放權屬證書。
第五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處理山林糾紛工作的領導。負責處理山林糾紛的機構按規定的職權具體辦理山林糾紛的處理工作。

6第七章 法律責任編輯
第五十一條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有關盜伐林木的規定處罰:
(一)擅自採伐他人所有林木的;
(二)在林木採伐許可證規定的地點以外採伐他人所有林木的。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有關濫伐林木的規定處罰:
(一)未取得林木採伐許可證或者違反林木採伐許可證規定的數量、樹種、方式、時間或者地點,採伐本單位或者本人所有林木的,但農村居民採伐自留地、房前屋後個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二)在林木採伐許可證規定的地點以內,違反時間、數量、樹種或者方式等規定採伐他人所有林木的;
林木權屬爭議一方在林木權屬確定之前擅自採伐有爭議林木的,按照前款規定處罰。
第五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種毀壞株數一至三倍的樹木,並處實際損失價值二至五倍的罰款:
(一)未經批准毀林開墾、築路、築墳、採石、取土、開礦、建壩的;
(二)違反規定采種、采脂、挖根、剝樹皮、過度修枝,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毀壞的;
(三)違反封山育林規定砍柴、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毀壞的;
(四)其他故意毀壞森林、林木的行為。
第五十四條 在林區非法收購無合法來源證明的木材或者採挖的樹木的,沒收非法收購的木材或者採挖的樹木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木材、樹木價值一至三倍的罰款。
第五十五條 未經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林區縣經營、加工木材的,沒收非法經營、加工的木材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罰款。
第五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沒收非法運輸的木材或者採挖的樹木,對貨主可以並處非法運輸木材或者採挖的樹木價值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的罰款:
(一)重復使用或者使用有效期以外木材運輸證的;
(二)使用經過買賣、非法轉讓所得的木材運輸證的;
(三)運輸的線路與木材運輸證規定的起止地明顯不一致的;
(四)在縣內運輸無法提供合法來源證明的。
第五十七條 利用天然闊葉林燒制木炭的,責令改正,沒收非法燒制的木炭和違法所得,並可處非法燒制木炭價值一至三倍的罰款。
第五十八條 未按規定或者越權批准林木採伐許可證的,批准文件無效,除責令賠償損失外,對審批單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按管理許可權由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向林農收取費用的,責令如數退還林農,並對單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按管理許可權由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十條 拒絕、阻礙護林員、木材檢查人員和其他林業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第六十一條 林業行政執法人員在執行公務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按管理許可權由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十二條違反《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第八章 附 則
第六十三條 本條例所稱採伐,包括採挖。
本條例所稱木材包括:原木、原條、鋸材、原竹、竹材、人造板、木(竹)炭和省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木材。
第六十四條 本條例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閱讀全文

與公益林界定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