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社保糾紛處理單位

社保糾紛處理單位

發布時間:2021-02-06 22:21:45

A. 關於社保糾紛問題,社保糾紛如何解決

(一)社會保險法律關系 社會保險是指勞動者因生育、年老、患病、傷殘、死亡等原因造成勞動能力暫時或永久喪失以及失業時,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和補償的一種社會制度。社會保險關系涉及勞動者、用人單位、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銀行等金融機構這四方主體,這里主要討論以下三方主體間的關系: 1、勞動者與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勞動者既是權利主體也是義務主體,勞動者依法享有社會保險待遇,同時也負有繳納義務;而依法收繳和發放社會保險金則是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的職責所在。 2、用人單位與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之間的關系。用人單位負有依法向社保機構繳納保險費的義務,收繳社會保險費是社保機構的法定職責。雙方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關系。 3、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用人單位向社保機構繳納保險費而非直接向勞動者履行支付義務,雙方沒有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 (二)社會保險糾紛的種類 司法實踐中,常見的社保糾紛有四種: 1、社會保險損失賠償糾紛。指保險事故發生後,勞動者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用人單位賠償因其不交、少交或遲交社會保險費的行為所帶來的社會保險待遇損失糾紛,司法實踐中一般包括工傷損害賠償糾紛和醫療保險賠償糾紛。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勞動爭議。 2、參保糾紛。指用人單位依法應當參加社會保險而未參加,勞動者要求建立社會保險關系的糾紛。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行政爭議。 3、不交、少交或遲交社會保險費糾紛。指社保關系建立後,用人單位不積極履行繳費義務的幾種表現形式,是社會保險費瑕疵繳納行為。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行政爭議。 4、社會保險金發放糾紛。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行政爭議。 (一)行政處理方式 從對社會保險糾紛的性質分析中可知,對於社會保險參保糾紛、因瑕疵繳納行為引起的糾紛及保險金發放糾紛這三種糾紛均應採用行政處理方式,而不應作為民事案件予以受理。 (二)司法救濟方式 司法實踐證明,不區分各種社會保險糾紛的性質而將其一概作為勞動爭議案件予以受理,效果不理想,弊端很多。 首先,判決難以明確、具體。社會保險費的應繳數額是根據勞動者的月工資總額計算的,由於勞動者每月工資總額總是處於變動之中,當人民法院判決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補辦社會保險時,判決主文難以對每月應補交的社會保險險種及其數額、補交時間逐一明確。 其次,判決難以執行,由於社會保險糾紛的特殊性,人民法院判決的執行需要相關相關行政部門的協助。目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稅務機關與人民法院在可補交的險種、補交的時間等諸多方面存在分歧。導致判決難以執行。 再次,不利於及時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將社保糾紛作為勞動爭議尋求司法救濟,必須經過「一裁二審」的漫長過程,即使其訴訟請求最終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結果還是由用人單位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稅務機關為其補交社會保險費。若由勞動者直接申請勞動行政部門處理,不僅可以避免「一裁二審」的復雜過程,當勞動者對勞動行政部門的處理不服時,同樣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尋求司法救濟,對其合法權利並無損害。 最後,與國家推行社會保險的政策不協調。勞動法雖然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社會保險統籌問題,但由於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社會保險制度在各地落實情況參差不齊。我們在開展社會保險費的執法和司法過程中,應當尊重這些歷史和現狀,但由於司法的特性,人民法院在處理具體爭議時,又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作出判決,無法顧及政策的靈活性。 社會保險糾紛的性質決定了在適用司法救濟方式時必須嚴格限定其適用范圍。具體包括兩種情形: 1、對於社會保險賠償糾紛應作為勞動爭議案件予以受理。 2、勞動者對勞動行政部門的處理不服時,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以上便是關於社保糾紛問題,社保糾紛如何解決的相關內容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B. 個人與所在用人單位發生社會保險爭議的,應當如何處理

個人與所在用人單位發生社會保險爭議的,應當由單位所在地的勞動部門進行調解!

C. 和公司的社保糾紛問題,該怎麼投訴解決

和公司的社保糾紛,員工可以帶上勞動合同以及參保記錄到勞動部門進行投訴,也可以帶上其他能證明時候在職的資料。

到單位上班幾個月也不購買社保?相信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都會遇到這個情況,想維護自己的權益也希望得到補償,就應該准備好各種能證明自己在單位上班的資料,到到勞動部門投訴。

先私下溝通,再合理投訴,才能讓我們得到自己該有的社保。

D. 私企單位社保糾紛

企業違法。你可以向當地勞動監察大隊投訴或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依法維權。

E. 公司社保糾紛怎麼辦,然後維權

單位應該是要辦理用工手續,並自30天內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保,個人部分的社專保是要在工資內扣屬除的,一般在應聘時要問清楚工資的情況,現在應該以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為證明,沒有合同的,只能以當初的招聘啟事做證明,如果未列清楚的無法作為證據,未簽訂勞動合同的,未繳納社保的,單位都是違法的,可以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舉報

F. 遇到與公司社保有糾紛應找誰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一)社會保險法律關系社會保險是指勞動者因生育、年老、患病、傷殘、死亡等原因造成勞動能力暫時或永久喪失以及失業時,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和補償的一種社會制度。社會保險關系涉及勞動者、用人單位、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銀行等金融機構這四方主體,這里主要討論以下三方主體間的關系:1、勞動者與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勞動者既是權利主體也是義務主體,勞動者依法享有社會保險待遇,同時也負有繳納義務;而依法收繳和發放社會保險金則是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的職責所在。2、用人單位與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之間的關系。用人單位負有依法向社保機構繳納保險費的義務,收繳社會保險費是社保機構的法定職責。雙方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關系。3、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用人單位向社保機構繳納保險費而非直接向勞動者履行支付義務,雙方沒有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二)社會保險糾紛的種類司法實踐中,常見的社保糾紛有四種:1、社會保險損失賠償糾紛。指保險事故發生後,勞動者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用人單位賠償因其不交、少交或遲交社會保險費的行為所帶來的社會保險待遇損失糾紛,司法實踐中一般包括工傷損害賠償糾紛和醫療保險賠償糾紛。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勞動爭議。2、參保糾紛。指用人單位依法應當參加社會保險而未參加,勞動者要求建立社會保險關系的糾紛。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行政爭議。3、不交、少交或遲交社會保險費糾紛。指社保關系建立後,用人單位不積極履行繳費義務的幾種表現形式,是社會保險費瑕疵繳納行為。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行政爭議。4、社會保險金發放糾紛。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行政爭議。(一)行政處理方式從對社會保險糾紛的性質分析中可知,對於社會保險參保糾紛、因瑕疵繳納行為引起的糾紛及保險金發放糾紛這三種糾紛均應採用行政處理方式,而不應作為民事案件予以受理。(二)司法救濟方式司法實踐證明,不區分各種社會保險糾紛的性質而將其一概作為勞動爭議案件予以受理,效果不理想,弊端很多。首先,判決難以明確、具體。社會保險費的應繳數額是根據勞動者的月工資總額計算的,由於勞動者每月工資總額總是處於變動之中,當人民法院判決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補辦社會保險時,判決主文難以對每月應補交的社會保險險種及其數額、補交時間逐一明確。其次,判決難以執行,由於社會保險糾紛的特殊性,人民法院判決的執行需要相關相關行政部門的協助。目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稅務機關與人民法院在可補交的險種、補交的時間等諸多方面存在分歧。導致判決難以執行。再次,不利於及時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將社保糾紛作為勞動爭議尋求司法救濟,必須經過「一裁二審」的漫長過程,即使其訴訟請求最終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結果還是由用人單位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稅務機關為其補交社會保險費。若由勞動者直接申請勞動行政部門處理,不僅可以避免「一裁二審」的復雜過程,當勞動者對勞動行政部門的處理不服時,同樣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尋求司法救濟,對其合法權利並無損害。最後,與國家推行社會保險的政策不協調。勞動法雖然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社會保險統籌問題,但由於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社會保險制度在各地落實情況參差不齊。我們在開展社會保險費的執法和司法過程中,應當尊重這些歷史和現狀,但由於司法的特性,人民法院在處理具體爭議時,又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作出判決,無法顧及政策的靈活性。社會保險糾紛的性質決定了在適用司法救濟方式時必須嚴格限定其適用范圍。具體包括兩種情形:1、對於社會保險賠償糾紛應作為勞動爭議案件予以受理。2、勞動者對勞動行政部門的處理不服時,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以上便是關於社保糾紛問題,社保糾紛如何解決的相關內容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G. 社會保險糾紛和工資糾紛怎麼處理

企業不顧員工實際工資收入高於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60%的實際,按最低工資標准給員工繳納社保,是無法預防糾紛發生的。 社保繳費基數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資收入為繳費基數: (1)職工工資收入高於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00%的,以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300%為繳費基數; (2)職工工資收入低於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60%的,以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繳費基數; (3)職工工資在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300%—60%之間的,按實申報。職工工資收入無法確定時,其繳費基數按當地勞動行政部門公布的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為繳費工資確定。 每年社保都會在固定的時間(3月或者7月,各地不同)核定基數,根據職工上年度的月平均工資申報新的基數,需要准備工資表這些證明。 有些單位為了節省成本,按最低工資或者一個低於員工實際工資的數字為基數為員工購買社保,這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 為了按照「實際工資」為基數給員工繳納社保,有些單位會與勞動者簽一份合同薪資低於雙方約定薪資的勞動合同,並聲稱這樣可以讓勞動者少交一些個人所得稅。這種虛報、瞞報工資的行為,是單位與勞動者的逃避稅收的違法行為。勞動者切忌與用人單位達成此類協議。 勞動者遇到少繳社保的用人單位,應當收集好相關證據,直接申請勞動仲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勞動者可以要求單位按實際工資數額為基數繳納社保,並補繳不合法繳納期間的費用。

H. 涉及社保費用繳納標准糾紛由哪個部門處理

不是。涉及社保費用繳納標准問題,的確屬於行政部門管理的行政事項,不屬人專民法院處理范疇」但法院可以受屬理以下案件。
⑴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養老保險繳費年限發生的爭議;
⑵ 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導致其損失為由,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工傷、失業、生育、醫療待遇和賠償金的;
⑶ 勞動者以用人單位降低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工資標准導致其損失為由,要求用人單位承擔工傷待遇損失的。

I. 五險一金糾紛,如何處理

「五險」:指的是五種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積金。

《社會保險法》的規定:五險屬於強制性社會保險,不同於當事人自願購買的商業保險。

01、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其中雙方協議約定現金補償或其他規避繳納義務的均無效。員工自願放棄社保的承諾也無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

「社會保險基金按照保險類型確定資金來源,逐步實行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所以,對用人單位而言繳納社保是法定義務,是無法規避的,自願放棄社保申請書對用人單位市沒有法律效力的,而且會使用人單位面臨以下五大法律風險。

/1/

支付經濟補償金

根據《勞動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另根據《勞動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的規定,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2/

工傷賠償無法避免

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用人單位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未參加工傷保險期間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准支付費用。「

/3/

支付養老金

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因用人單位的原因無法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導致職工個人的養老金損失,應從職工個人累計繳納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考量確定支付。

/4/

面臨強制徵收的風險

企業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逾期仍未繳納或者補足的,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可以向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查詢其存款賬戶;並可以申請縣級以上有關行政部門作出劃撥社會保險費的決定,書面通知其開戶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劃撥社會保險費。

/5/

面臨行政處罰!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責令用人單位在一定期限內全部繳清費用。逾期不繳納的,將會加收滯納金的數額為每逾期一日加收所欠款額的2%。對欠繳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以1000元以上10000以下的罰款。

02、對社保繳納基數、年限發生的爭議不屬於法院管轄

用人單位已經為勞動者辦理了社會保險手續,只是因為雙方對繳費基數、繳費年限發生爭議,不宜納入民事審判的范圍。

03、有權要求用人單位賠償未繳社保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法律規定,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且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補辦,導致其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為由,要求用人單位賠償損失而發生爭議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04、要求企業補繳社保的案件不屬於法院的受理范圍

征繳社會保險費不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但是可向社會保險費征繳部門發出司法建議,建議其針對當前的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妥善處理類似問題,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05、已經依法享有社保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按勞務關系處理

法律規定,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

法律依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七條

解讀——

司法解釋三草案規定,用人單位招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雙方形成的用工關系按僱傭關系處理。正式稿以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作為界定勞務關系的標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注意區別——

已達到退休年齡但未享受養老社保待遇的,與用人單位為勞動關系 :

因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由於勞動者個人原因(如繳費年限不足)或地方政策原因(如上海的非正規就業繳金延遲退休及柔性延遲退休政策等)導致達到退休年齡卻無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此時雙方仍可以延續社會保險關系,在此前提下,雙方的用工關系類比勞動關系處理更具合理性。

06、單位為勞動者繳納社保後發生欠繳或拒繳的不屬於法院管轄

用人單位已經為勞動者辦理了社會保險手續後,若不按規定為勞動者交納社會保險費,無論是欠繳還是拒繳社會保險費,社會保險管理部門均可依法強制征繳。因用人單位欠繳或拒繳社會保險費引發的糾紛,不列入人民法院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圍。

07、職工代單位繳納保費後,可要求返還單位應繳納部分

勞動者在用人單位拒絕為其繳納社保時,自己繳納個人部分及墊付單位應繳部分的,勞動者有權要求單位返還為其墊付的部分。

08、用人單位購買的商業保險不能替代社會保險

商業保險屬於用人單位自願購買范圍,而社會保險是法律強制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繳納。商業保險可以作為社會保險的有益補充,但不能替代社會保險。

閱讀全文

與社保糾紛處理單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