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銷售侵權產品處罰依據
《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條 【銷售侵權復製品罪】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侵權復製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構成特徵
1、侵犯的客體是著作權人的著作權和著作權管理制度。
2、客觀方面表現為以營利為目的,
3、犯罪主體是個人和單位。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明知是《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條規定的侵權復製品而進行銷售的行為。
例如銷售明知是盜版的文字作品、音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構成犯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之規定,違法所得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屬於巨大。
(1)銷售侵權復製品最案例擴展閱讀
案例:
1、北京優閱盈創科技有限公司侵犯文字作品著作權案。
2017年4月,根據愛思唯爾等5家境外權利人投訴線索,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對北京優閱盈創科技有限公司侵犯文字作品著作權案進行調查。
經查,該公司未經權利人許可,通過其運營的「優閱外文數字圖書館系統」向大學圖書館提供侵權文字作品3萬篇,違法經營額17.76萬元。2017年6月,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對其作出沒收違法所得,罰款40萬元的行政處罰。
2、上海智器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侵犯文字作品著作權案。
2016年12月,根據國家版權局移轉案件線索,上海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對上海智器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侵犯文字作品著作權案進行調查。
經查,自2014年11月起,該公司未經權利人許可,將45篇證券研究報告上傳到其租用的伺服器,通過其運營的「匯智贏家網」網站和「匯智贏家」APP向公眾提供,並收取費用,涉案金額累計28萬余元。2017年3月1日,上海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對其作出罰款10萬元的行政處罰。
2. 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相關案件
四川省成都市的音像銷售商付強自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從事盜版光碟經營活動,從中非法贏利達10萬余元。
四川省公安廳於2005年6月21日對付強的天馬音像店進行搜查,共查獲各類音像製品126種22257張,經四川省音像製品鑒定組鑒定,其中有123種21912張屬非法音像製品。2005年7月12日,付強被警方抓獲。
此案被稱為「四川省銷售盜版光碟第一案」,付強成為四川省因銷售盜版光碟走上被告席的第一人。2005年12月30日,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
法院審理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一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出版、印刷、復制、發行本解釋第一條至第十條規定以外的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出版物,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三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公訴機關庭審出示的鑒定書只證明被告人付強銷售的音像製品中有正版音像製品以外的非法音像製品,不能排除該非法音像製品是侵權復製品的可能性,也就未證明被告人付強銷售的就是上述司法解釋所指的「其他非法出版物」,因此指控被告人付強犯非法經營罪罪名不準確。被告人付強及其辯護人辯稱其銷售的是盜版光碟,應構成銷售侵權復製品罪,認罪態度好,請求對其從輕處罰的意見,法院予以採納。據此,法院以銷售侵權復製品罪判處被告人付強有期徒刑10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6萬元。
3. 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相關說明
一、本罪原依人大常委會《決定》而設,新《刑法》規定了這一罪名。定罪標准版和量刑標准都做了改動權,放寬了。最高刑從《決定》的五年以下降為三年以下。
二、本罪不是指直接侵權復制行為,而是對他人已經復制的作品進行銷售,而且主觀上是已經知道這些作品是侵權復製品的情況下。
三、銷售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標准,依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為:個人10萬元以上;單位50萬元以上。數額較大的,不構成本罪。
四、依最高法院司法解釋,復制和銷售侵權復製品為同一物的,不實行數罪並罰;非同一物的,應實行數罪並罰。
4. 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是侵犯著作權罪還是銷售侵權復製品罪
是銷售侵權復製品罪。
解析如下:根據刑法
第二百一十七條【侵犯著版作權罪】以權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
(四)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第二百一十八條【銷售侵權復製品罪】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侵權復製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可見,銷售侵權復製品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侵犯他人著作權、專有出版權的文字作品、音樂、電視、電視、錄像、計算機軟體、圖書及其他作品以及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行為。
所以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是銷售侵權復製品罪。
5. 侵犯著作權罪和銷售侵權復製品罪數罪並罰嗎
直接定侵犯著作權罪。刑法217條規定
6. 怎麼區分銷售侵權復製品罪與侵犯著作權罪
您好!銷售侵權復製品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侵犯他人著作權、專有出版權的文字作品、音樂、電視、電視、錄像、計算機軟體、圖書及其他作品以及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行為。侵犯著作權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違反著作管理法規,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侵犯他人的著作權,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二者在定義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也有以下區別:
(1)主體要件不同。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主體只能是侵權復製品製作者以外的其他自然人或單位,侵犯著作權罪的主體一般是製作者,有時可能是與製作者通謀的發行者或銷售者。
(2)犯罪客觀方面不同。銷售侵權復製品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銷售侵權復製品且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行為;侵犯著作權罪的行為方式則可以是復制發行或出版,也可以是製作、出售,且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就構成犯罪。在實踐中,行為人如果實施侵犯著作權或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的行為構成犯罪,又銷售其製作的侵權復製品而且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後一行為屬於刑法理論上的不可罰之事後行為,對其只以侵犯著作權罪論處,而不能再定一個銷售侵權復製品罪而實行數罪並罰;如果行為人銷售的侵權復製品並非其本人製作的侵權復製品,其兩個行為又符合構成犯罪的數額或情節要求的,則應對其定兩個罪實行數罪並罰;如果銷售侵權復製品的行為人事先與侵犯著作權罪的行為人通謀的,對其應以侵犯著作權罪論處,這屬於共同犯罪問題。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7. 銷售侵權復製品罪與侵犯著作權罪有什麼區別
銷售侵權復製品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侵犯他人著作權、專有出版權的文字作品、音樂、電視、錄像、計算機軟體、圖書及其他作品以及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