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2012醫患糾紛數量統計

2012醫患糾紛數量統計

發布時間:2021-02-05 17:59:28

① 醫患糾紛有幾種解決途徑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

不屬於醫療事故,醫院不承擔賠償責任,這只是在行政處理的范疇,如果醫療機構的過錯造成患方損害,根據民法通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仍要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即使不是醫療事故,如果醫院侵權造成患者損害,仍要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醫患糾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解決:

1、自行協商。

醫患雙方可以自主自願地進行協商處理,所達成的協議只要不是受脅迫所簽或存在重大誤解,其協議是合法有效的。這種處理方式對醫患雙方來說無疑都是最優選擇,不僅利於改善醫患關系,而且醫院的聲譽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2、行政解決。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可以依法對醫患糾紛進行調解。

3、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簡稱醫調委。

醫調委具備官方性。受司法局的業務指導,是獨立於衛生行政部門、保險機構和醫患雙方之外的第三方人民調解組織。

4、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於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申請後,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5、就是司法裁決。

但醫療事故引發的醫患糾紛與非醫療事故引發的醫患糾紛的法律適用是不盡相同的,前者需適用醫療事故條例進行裁決,而後者則依照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予以裁判。

(1)2012醫患糾紛數量統計擴展閱讀

處理程序

1、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病員及其家屬有權在發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後果發生後1年之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

2、病員死亡的,其家屬應當在病員死亡後或收到屍檢報告單後15天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其中屍檢的申請,則應當在病員死亡後48小時內提出,由所在地衛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門進行。

3、醫療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鑒定。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雙方當事人對鑒定結論沒有異議的,可以就處理方案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區、縣或醫科大學申請處理。對該處理決定不服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接到處理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亦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對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所作的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② 醫療糾紛用法律解決所佔的百分比

每年法院受理醫療糾紛的案件數是可以統計出來的,但是每年各個醫院發生的醫療糾紛數未必能統計出來,因為醫院不會自暴家醜的。所以,這個比例恐怕沒法獲知。

③ 溝通不到位導致的醫患糾紛每年有多少

據眾卓醫院培訓不完全統計,80%的醫患糾紛跟醫患溝通不暢有關,溝通不到位導致的醫患糾紛每家醫院都會所有不同,總數是多少目前還有待考證,希望這個答案對您有幫助,謝謝

④ 醫患糾紛的賠償標准一般是多少

你好,醫患糾紛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醫患之間如果產生矛盾,首先可以由醫院進行協商解決,如果雙方不願意協商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法院會根據該醫療糾紛的鑒定結果進行裁決,決定醫院是否有賠償責任。如果確實是醫院方面的責任,患者會獲得一定的賠償。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醫患事故糾紛的賠償標准。

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

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

還包括了患者家屬的陪護費、患者的誤工費用等等。一般來說,如果醫患糾紛鬧上法庭,由於法庭工作人員無法直觀判斷該起事故中究竟是否應由醫院方面負責任,所以會需要專業的機構對該醫療糾紛進行鑒定,根據鑒定結果判斷雙方的責任。

網頁鏈接

⑤ 醫療糾紛發生率怎麼算醫療事故發生率怎麼算低風險患者死亡率怎麼算

前不久,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為進一步了解醫院中醫療糾紛和侵權事件的發生狀況,對全國326所醫院進行了多項選擇式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醫療糾紛發生率高達98.4%。調查發現,醫療糾紛發生率與醫院床位和住院病人數及手術人次數呈正相關的發展趨勢,三級醫院的醫療糾紛多於二級醫院,二級醫院多於一級醫院。調查數據顯示,一級、二級和專科醫院的醫療糾紛大多數在每年10例以下,三級醫院大多數在每年10例以上,24.5%的三級醫院超過了每年30例。由此看出,醫院越大,收治的疑難重症病人多,病人愈後結果不良,是產生醫療糾紛多的一個因素。

全年賠償四十二億

在326所醫院中,2000年一年發生醫療糾紛索賠金額為1-5萬元的佔29.4%,5-10萬元的佔22.1%,10-20萬元的佔15.6%,20-50萬元的佔12.9%,50-100萬元的佔6.4%,100萬以上的佔7.1%。其中三級醫院的索賠數額較高,10萬元以上數額的賠償佔60%,100萬元以上的賠償佔11.5%。據統計,2000年一年中326所醫院醫療糾紛索賠金額總計約6000萬元左右,平均每所醫院是21萬元。目前全國共有縣以上醫院近2萬所,按照病人索賠金額20萬元/年/院這個平均數推算,全國一年醫院醫療糾紛的索賠金額高達42億,佔全國縣以上醫院醫療收入的5.9%。

七成多有過激行為

發生了醫療糾紛後,73.5%的病人及其家屬曾發生擾亂醫院工作秩序的過激行為,其中43.86%發展成打砸醫院。這些過激行為對醫院設施直接造成破壞的有35.58%,導致醫務人員受傷的有34.46%。

另外在326所醫院中有86%至96%的醫院發生過因醫療糾紛導致病人滯留醫院、不住院或不繳納醫療費用的現象,此種情況也已成為醫院面臨的非常困惑和棘手的問題。

醫療糾紛高發的原因

通過對多項選擇式問卷調查的分析發現,在第一大類「社會因素」選項中,63.5%的人選擇了「全民法律意識提高快,自我維權保護意識普遍上升」導致醫療糾紛多發;選擇「由於新聞媒體炒作,製造轟動效應,誤導病人和家屬」的有88.6%;選擇「由於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使病人自負葯費比例增加引發糾紛」的有34.77%。

在第二大類「醫院內部因素」選項中,選擇「由於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引發糾紛」的有49.5%;選擇「因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存在問題引發糾紛」的有29.6%;選擇「醫院管理不足引發糾紛」的有31.1%。由此可以看出,服務態度生、冷、硬是引發醫療糾紛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第三大類「患者方面的因素」選項中,選擇「由於病人對醫學知識缺乏了解,對醫療結果期望值過高,引發糾紛」的有93.8%;選擇「因希望少交醫療費而引發糾紛」的有51.5%;選擇「因對治療不滿意而引發糾紛」的有37.6%;選擇「因患者或家屬無理取鬧引發糾紛」的有49.5%。

如何減少醫療糾紛

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維權部負責人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通過開展此次調查發現,各醫院在服務態度、服務質量、人員素質、技術水平、醫院管理等方面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認為要減少醫療糾紛還是應該首先從醫院自身做起,加強自律。通過調查發現,加強醫院管理,提高醫護人員的責任心和風險意識,提高醫療技術水平,避免醫療過失的產生,是減少醫療糾紛的關鍵。

她說,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提高醫患雙方的法律意識,自覺地依法規范和調整自己的行為,認識到醫患雙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雙方的合法權益都受法律保護不容侵范,也是避免糾紛發生的重要一環。這位負責人認為,最重要的措施是應盡快建立一套適合當前形勢發展需要,且符合我國國情和醫療特點的法律,用以調整醫患糾紛。有法可依,依法辦事,才能減少人為處理的不公平因素,有利於醫療糾紛的解決。(《法制日報》記者杜海嵐)

⑥ 醫患關系糾紛中真真的屬於醫療事故的有多少

來源於抄健康報網的消息。
記者2009年7月1日從北京醫學會獲悉,北京市醫療糾紛案件逐年上升,但醫療事故率由2006年的45.52%降至2008年的32.09%。與會專家分析,由於規避行政處罰和賠償金標准不同等原因,北京醫療事故鑒定出現邊緣化傾向,將不利於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也不利於醫院醫療質量及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的提高。
據北京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辦公室主任庄立君介紹,由於醫療技術發展和門急診量不斷加大,發生醫療糾紛的幾率也相應上升,但醫療事故率卻呈下降趨勢。據統計,2006年北京市醫療事故率達45.52%,2007年為35.77%,2008年年底降至32.09%。庄立君稱,由於專家庫非常龐大,對醫療事故概念的把握也有分歧,全國醫療事故率差別很大,一些地區醫療事故率高達70%左右,而有些地區事故率不足10%。

⑦ 醫療糾紛中真正的醫療事故佔多少

鑒定為事故的不超過20%,大部分以醫鬧為主

閱讀全文

與2012醫患糾紛數量統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