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行為的違法阻卻事由

侵權行為的違法阻卻事由

發布時間:2021-02-04 11:52:59

『壹』 侵權責任的抗辯事由

您好,侵權責任法規定的責任抗辯事由主要包括:
(1)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
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執行職務的許可權來自法律規定,或法律的授權。
B、執行職務的行為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
(2)正當防衛行為。
正當防衛的構成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B、防衛的時間條件是侵害行為正在實施。
C、防衛的對象只能是加害人。
D、正當防衛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
(3)緊急避險行為。《民法通則》第129條緊急避險行為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必須有正在發生的危險,威脅到本人、他人的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B、除了採取緊急避險的方式外,沒有其他可以排除危險的方式。
C、緊急避險行為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所謂必要的限度,一般是指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利益應小於被保護的利益。
(4)受害人同意的行為。
這種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A、有同意承擔損害後果的意思表示。
B、意思表示應採取明示的方式。法律 敎育 網
C、受害人同意的損害後果,不應違背社會公共利益與法律。
D、受害人的同意應當在損害發生前作出。

外來原因,是指損害的發生不是被告的行為造成的,而是被告之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根據外來原因的不同,又分為: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的過錯。
即受害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存在過錯。受害人的過錯,既包括受害人的故意,也包括受害人的重大過失或一般過失。
(3)第三人的過錯,即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對造成原告的損害具有過錯。
第三人過錯的特徵是:第三人是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第三人與被告之間不存在共同過錯,既無共同故意,也無共同過失;第三人的過錯可以免除或減輕被告的責任。第三人的過錯根據其構成,又可分為:
a第三人的完全過錯,即原告的損害完全是由第三人造成的,原告與被告均無過錯。被告因此可以免責。
b第三人與原告的共同過錯。
c第三人與被告共同造成損害。

『貳』 什麼是「超法規的阻卻違法事由」

超法規的阻卻違法事由是指行為表面上造成了或可能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符合犯罪構成的某些要件,但是由於特別的事由存在而實質上不符合犯罪構成要件,應當排除犯罪成立的事由。

『叄』 法律責任的免責,違法阻卻事由,免責事由

分約定和法抄定兩種。
約定的免責是由就是雙方在合同條款中有明確記載可以使某方免責的條款;
法定是由就是指法律規定可以免責的理由,比如說: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買賣合同簽訂後,不是由於合同當事人的過失或疏忽,而是由於發生了合同當事人無法預見、無法預防、無法避免和無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發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責任或者推遲履行合同,在我國《民法通則》上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地震等。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肆』 有違法性阻卻事由是否就能說明行為不違法而有有責性阻卻事由是否就能說明行為違法但行為人無需付刑事責任

屬於違法性認識錯誤,無需付刑事責任。 不是絕對的,最好來個案例。

『伍』 違法阻卻事由的概念是什麼

違法阻卻性事由是大陸法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排除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的違專法性的事屬由。符合要件的行為雖然原則上具有違法性,但也存在例外現象,即在具有特別理由、根據的情況下,也可能否認符合構成要件行為的違法性,這便是違法阻卻性事由,又稱排除犯罪的事由。

所以違法阻卻性事由是從反面否認行為構成犯罪。例如故意殺人與正當防衛時致人死亡,從結果上都造成了他人的死亡,但因正當防衛有益於社會,故沒有社會危害性,阻卻了刑事違法性。

(5)侵權行為的違法阻卻事由擴展閱讀:

違法阻卻事由:

(1)正當防衛;

(2)緊急避險;

(3)自助行為;

(4)無因管理;

(5)權利行使;

(6)被害人允諾;

(7)正當業務。

(8)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的情形,是物權人(絕對權人)的特定的物喪失佔有或登記的一種不利結果。善意取得人不構成無過失侵權。無權處分是對他人絕對權的侵害,善意取得的受讓人卻具備違法阻卻事由。

『陸』 什麼是責任阻卻和違法阻卻

責任阻卻:雖然有違法行為,且侵害了法益,但因為有免責事由的存在而不承擔刑事責任,比如主體資格,未成年,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

違法阻卻:由是大陸法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排除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的違法性的事由,一般來說大陸法系國家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需要從正反兩方面評價,從正面看犯罪成立的條件是構成要件的符合性、行為的違法性和有責性,只要客觀上與構成要件相符合的行為,都被認為具有構成要件符合性。

違法阻卻由與犯罪行為一樣,都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但刑法卻放任這種行為,這就涉及違法阻卻性事由的本質問題,國外刑法理論上對違法阻卻性事由的本質有很多爭論,大致有三種主張:法益衡量說、目的說和社會的相當說。

違法阻卻事由是指事實或者行為違反法律規定,但是由於某種原因而不必負法律責任,通常在發罪構成上來說,緊急避險,正當防衛,被害人承諾,事實認識錯誤,自救行為,法令行為等屬於客觀違法阻卻事由;而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能力,法律認識錯誤等屬於主觀違法阻卻事由。

拓展資料:

符合要件的行為雖然原則上具有違法性,但也存在例外現象,即在具有特別理由、根據的情況下,也可能否認符合構成要件行為的違法性,這便是違法阻卻性是由,又稱排除犯罪的事由,所以違法阻卻性事由是從反面否認行為構成犯罪。

例如故意殺人與正當防衛時制人死亡,從結果上都造成了他人的死亡,但因正當防衛有益於社會,故沒有社會危害性,阻卻了刑事違法性。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目前的刑法中並沒有明文使用「違法阻卻性事由」一詞,雖然也規定了與之類似的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等情況,但是卻沒有規定正當行為與職務行為免責,使得諸如警察依職務擊斃歹徒等合法行為沒有刑法上的依據,這是我國刑法需要完善的地方。

『柒』 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有哪些

受害人同意原則是侵權行為法的一項重要法律原則。
從語義上講,是指某人對某一事實或者行為作出的允許或者承認,是一種意思表示。在侵權法上,受害人同意就是受害人對其受害作出的允許或者承認。按同意的時間順序看,受害人同意可分為受害之前的同意即預先的同意,侵害進行中的同意和受害後的同意。受害後的受害人同意就是在損害結果發生之後,受害人自願承認並接受該受害結果,而免除侵害人的責任,實為責任的承擔問題,而不涉及侵權行為在法律上的性質,不屬於侵權行為法上通常所指的受害人同意范疇。只有在侵害後果產生前的受害人同意才能對侵害行為產生實質的影響,為侵權行為法上的受害人同意。
鑒於此,我們可以對受害人同意作如下定義:受害人同意就是受害人對將來發生的損害作出的自願承擔的意思表示。

例子:

受害人的同意既可以是明示也可以是默示的。所謂明示的同意是指,受害人明確的通過言語或文字同意他人針對自己的特定行為或特定損害後果。例如,明確告訴他人可以燒毀自己不希望保留的信件。而默示的同意是指,基於受害人特定的行為而推斷出其對他人針對其所實施的特定行為或損害後果的同意。例如,伸出手臂讓護士抽血。此外,受害人的同意既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或者單純的沉默。例如,一個女孩對他人發出的談戀愛的建議保持沉默,此後不能起訴對方進行了恐嚇。

合法有效的受害人同意包括以下幾項要件:必須有明確具體的內容;真實的、自願的;受害人具有同意能力;加害人盡到充分的告知、說明義務;不得違反法律的強行性、禁止性規定以及公共秩序、善良風俗。合法有效的受害人同意能夠作為違法阻卻事由或抗辯事由,從而免除加害人的侵權責任。但是,受害人對於犯罪行為的同意既不能免除加害人的刑事責任,也不能免除民事責任。

『捌』 超法規的阻卻違法事由

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由於對合法化事由來源的領域不加限制,所以,若想對能夠考慮到的全部合法化事由無一餘漏地加以列舉,這無論在法律上還是在理論上均是不可能的。而且,對國家立法者而言,即使想將所有的合法化事由都通過立法加以規定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也就產生了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

一、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的必要性
(一)刑法謙抑的需要
刑法的謙抑,是指刑法的使用應該根據一定的規則和限度來控制其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當不用刑法就可以實現對違法行為的抑制、就可以實現對合法權益的保護時,就不要將其規定為犯罪;當用較輕的刑罰就可以實現對違法行為的控制、就可以實現對合法權益的保護時,就不要用較重的刑罰。{2}刑法的謙抑性是由刑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刑罰的嚴厲性決定的,由於刑法的制裁措施最為嚴厲,其他法律的實施都需要刑法的保障作用,刑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處於保障法的地位,只有當其他法律不足以抑制違法行為時,才能使用刑罰。這就決定了必須適當控制刑法的適用范圍。又由於刑法的適用在具有積極作用的同時,又具有消極作用,所以必須適當控制刑法的使用程度。
刑法的謙抑是現代刑法的基本理念之一,貫徹謙抑性的刑法思想,對於保護人權,促進社會自由具有重要的意義。超法規的違法阻卻事由,其理論的目的在於「出罪」,將一些雖具有違法的形式,但不具有違法的實質的行為,從犯罪的范圍中排除。由此可見,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與刑法的謙抑性在理論基礎、最終目的上有著一定的契合性。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在刑事司法中的大量使用,可以有效地實現刑法的謙抑,而刑法謙抑的實現,也有賴於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對法定違法阻卻事由所存在的滯後性的補充。
(二)法律規定不敷需要
這是多數贊成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的學者的共同見解。從理性的角度講,「法律頒布之日,就是法律落後之日」,再高明的立法者既「不可能在法典中將瞬息萬變的現實社會中所有具有實質違法性的行為『一網打盡』」,{3}當然也不可能將所有的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全部規定下來。社會經濟生活的變遷所導致的社會倫理、法律價值觀的變化,會導致刑法中的新的違法阻卻事由不斷擴大,而原有的違法阻卻事由則不敷需要。我國社會變得越來越進步,對人權、自由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排除犯罪性行為出現,而這些本應排除犯罪性的行為,或許仍然在實定法中被規定為犯罪行為而會受到嚴厲的刑罰制裁,所以必須承認由超法規的違法阻卻事由來進行彌補。法律規定不敷需要的例子各國刑法毫無疑問都會存在。以我國為例,長期以來,在刑事訴訟中,各級司法機關沒有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中有關羈押期限的規定,導致超期羈押現象嚴重,為改變這種侵犯人權的現象,新的司法解釋將性質嚴重的超期羈押行為作為「非法拘禁」處理,那麼,現行刑法關於正當防衛的規定顯然就不敷需要,因為既然超期羈押已經被規定為非法拘禁而成為對公民權利的不法侵害,那麼,被超期羈押的受害人,就應該享有對以暴力行為進行的超期羈押行為進行正當防衛的權利,但目前我國任何一部法律都沒有對此作出規定,法律保護的缺失,必然影響到對受害人權利的保護。類似的法律缺失現象,在我國刑法中必然不是少數,而有關排除行為犯罪性的法律規定的缺失也會有很多處,因此,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的出現和使用就頗有必要。
(三)社會新生事物無窮
過去農業社會里,生活內容單純,所以現行刑法規定若拿來應付當時的社會需求將沒有問題。然而時代進步、環境改變、客觀條件也不同,生活內容與形態的飛速改變,使得社會生活益發復雜、價值觀念也趨於多元。於是許多行為在法規范上的評價即有待斟酌。許多包含著侵犯人的生命、身體、財產等法益的行為,比如拳擊、摔跤……等激烈並具危險性的運動行為,外觀上通常符合各該犯罪的構成要件而具有形式違法性,同時也未必符合法規上阻卻違法事由。若嚴格說,該等行為實際上應該作為違法行為;可是一般人卻認為此類行為不違背社會安全和公共秩序而視為正當。如果認為其屬於可以允許的危險的范圍以內,即不應對其作違法的認定,從而使行為具有正當性。或者又如各種新式科技、生產技術、交通工具、生活設備的利用或發展行為,為醫療目的而進行的人體器官移植行為,基於人道主義的

『玖』 什麼是違法性阻卻事由

你好,應當是犯罪來客體,前蘇聯自和中國的犯罪構成是按照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一次來判斷的。刑法本身就是否定了一部分人的權利以保護大多數人的權利。犯罪客體就是被犯罪侵害的、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違法性阻卻事由在實質上否定了社會危害性,也就是否定了不法侵害人的權利或其他一些人的較小權利,從而也就阻卻了犯罪客體。所以我認為違法性阻卻事由首先阻卻了犯罪客體。

『拾』 侵權行為的特別抗辯事由

侵權行為的特別抗辯事由: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回》
第二十六條被侵權答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第二十七條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第二十八條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十九條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三十條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第三十一條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閱讀全文

與侵權行為的違法阻卻事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