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農村糾紛的特點及表現

農村糾紛的特點及表現

發布時間:2021-02-02 23:38:57

① 勞資糾紛的特點及表現形式有哪些

勞資糾紛的特點及表現形式有哪些
由於鄉鎮非公有制企業「多、小、散、雜」的特點,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家庭作坊式企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用工制度不規范,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引發的勞資糾紛仍不容忽視。當前鄉鎮勞資糾紛的主要特點和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要特點:

1、勞資糾紛案件總量居高不下。隨著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法律意識逐步提高,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和網路不斷健全,勞動爭議呈顯性化,使近幾年來鄉鎮勞資糾紛數量明顯上升。

2、非公有制企業勞資糾紛數量占絕大多數,主要是私營和個體戶侵害職工合法權益引發勞資糾紛。

3、家庭作坊與勞動者之間發生的勞資糾紛增多且處理難度大。鄉鎮目前尚存在著大量家庭作坊,僱工人數少的幾人,多則100多人,勞動用工極為混亂,是勞動爭議產生和激化矛盾的源頭之一。

4、因追索勞動報酬、保險福利、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等經濟利益爭議居主導地位。勞動關系雙方對經濟利益的重視程度高於對權利的重視程度,由於勞動者處於勞動關系的弱者地位,個人很難為權利與用人單位抗衡,因此多從經濟利益方面找回損失,而用人單位對違約出走的勞動者,也大多以經濟賠償為由提出申訴。

(二)表現形式:

1、因用人單位拖欠、剋扣、截留勞動者工資,壓低計件工價引發勞動爭議。一些用人單位未依法按月以貨幣的形式發放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每月只預借生活費甚至只發給餐菜票代生活費;有的用人單位接到生產訂單後未公布計價單價就立即安排生產,在完成訂單生產任務後也不公布計價單價,而在年終結算工資時壓低計件工資;有的用人單位在春節期間截留一個月工資待春節過後勞動者回來工作才發放,以維持企業的正常生產;部分建築企業因工程款不到位拖欠農民工工資或勞動用工不規范,工程勞務層層轉包分包,導致班組長侵吞工人工資後攜款外逃,引發勞動者集體上訪,造成惡劣影響;有的用人單位生產經營不景氣,虧損嚴重,時常拖欠職工工資,個別企業主則採取攜款逃匿的做法逃避支付職工工資。

2、因履行勞動合同而引發大量的勞動爭議。《勞動法》頒布實施後建立了以簽訂勞動合同為主的新型勞動用工制度。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履行勞動合同中,用人單位無故辭退職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勞動者擅自「跳槽」不支付違約金等情況屢有發生。

② 農村糾紛

你問的問題
比如:
用鏟車劈了幾大枝
壓地毀樹
什麼的屬於民事侵權
這種事情政府無權處理的
你應該通過訴訟維護合法權益

③ 農村民事糾紛的類型及相關民事法律有哪些

農民糾紛最典型的當屬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以及宅基地糾紛,可以重點回研究土地相關法律。答農村土地登記非常混亂,土地類型劃分相當不清,就我家所在的地區,土地類型與名稱完全無法與法律制度相對應,同時因為過去關於土地的行政立法及規章相當散亂,不得不對目前農村土地管理狀況一聲嘆息。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中國農村已然不像原來那樣閉塞,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各種民事糾紛都有可能發生,農村鄉里內部糾紛的解決大多依靠鄉鄰的調節,事實上法律在農村基本沒用。
若是寫論文建議別選這個議題,若是找教科書上的答案,恐怕沒有。

④ 農村居民犯罪的特點及對策

當前農村犯罪的特點及應採取的對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黨的農村政策深入人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齊頭並進。與此同時,農村的犯罪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從檢察機關掌握的情況和調查,看出了一些動向。
一、農村犯罪的特點
當前,農村犯罪活動比較猖獗,犯罪手段不斷升級,各類刑事案件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農村 的社會穩定。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犯罪案件形成「一高兩突出」態勢。第一,盜竊案件居高不下。自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在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同時,也增強了私有觀念。不少人「一切向錢看」的思想膨脹起來,極大的刺激著那些不甘農村落後生活方式的青少年農民。加之農民歷來防範意識淡薄,農村防範機制相對不健全,擴大了犯罪的條件和空隙。因此,以侵財為目的的盜竊犯罪不斷增長。2002年林甸縣檢察機關受理呈捕在農村發生的刑事案件83 起,其中盜竊案件發生48起,佔58 %,比2001年上升22 %。第二,強奸案件突出。幾年來「黃害」無孔不入,農村雖然落後,但隨著傳播媒介的進步,也躲不開「黃害」侵襲,使得一些道德水準低下的人,在「黃害」誘惑下而實施強奸犯罪。加之,農村婦女防範意識淡薄,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2002年農村發生強奸案件5起,比2001年上升25 %。第三,民事糾紛和矛盾激化引起的殺人、傷害案件突出。農村生產和分配形式的變化,使人際間的糾紛和矛盾增加。農村不少基層組織薄弱,一些幹部只想發家致富,疏於職守,對民間糾紛和矛盾調解不夠及時或處理不當,從而導致有些糾紛和矛盾激化為殺人、傷害案件。僅2002年農村發生殺人案件 4 起,占刑事案件的5 %。
(二)犯罪特點表現的類型:一是激情型。多見於殺人、傷害、強奸等犯罪。有些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缺乏起碼的自控能力。有了矛盾不從正當渠道解決,因一點小事輕則動手傷人,重則操刀殺人;有的農民酒後遇見婦女或幼女便獸性發作,輕則強奸,重則殺人滅口。二是貪孌型。多見於侵財案件中的盜竊、搶劫犯罪。這類犯罪分子大部分是農村中的懶漢,有地不種、有業不就,只想撈取錢財,以滿足貪欲。於是,不是暗中盜竊,就是公開搶劫。三是殘暴型。多見於殺人、強奸犯罪。在殺人案件中,有的因民間糾紛或婚戀、家庭等矛盾激化後,動起殺人念頭,甚至連老人和孩子也不放過。四是滋擾型。這類犯罪分子一般大案不作,但不務正業,每日橫行鄉里,欺壓百姓,被群眾稱為「屯高草」。五是進化型。由於一些表現犯罪內容的影視、圖書等逐漸滲透到農村,使農村中刑事犯罪的手段由低級原始型向高級現代化進化。一些犯罪分子模仿智能化、暴力化、團伙化犯罪。
(三)犯罪時空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冬季盜殺大牲畜案件突出;春耕前撬倉房、倉庫,盜竊籽種和化肥案件突出;農忙時,由於大部分農戶家中無人,入室盜竊案件突出。在空間上,比較富裕的地方,交通沿線村屯受犯罪騷擾更為嚴重。犯罪活動的主要特點是:跨度不大、小區域流竄或城裡下鄉「撈一把」。
(四)犯罪成員以四種人居多。一是農民多。2002年在農村作案成員97 名,其中農民 73 名,佔75 %;二是文化層次低的多。2002年的97名農村犯罪成員中,初中以下文化和文盲有78名,佔83%。三是青少年犯罪日趨增多。2002年的97名犯罪成員中,26歲以下的有 49名,佔51 %。四是流竄犯多。2002年農村作案成員中,流竄犯佔52%。
二、整治農村治安應採取的對策
(一)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政法機關要積極配合農村基層組織,採取多種形式,結合「四五」普法,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制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同時,不斷完善健全鄉規民約,以規范人們的行為,約束不良現象,扶正祛邪。要認真貫徹黨的農村工作政策,把國家的法律、法規、各項政策延伸和落實到農村基層,使農村各項工作納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
(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戰鬥力。要下大力量,認真抓好村民委員會、調解委員會、治保委員會等農村基層組織的建設,改變部分基層組織渙散軟弱的狀況,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戰鬥力。

⑤ 農村土地合同糾紛案件有哪些基本特點

您好:
農村土地合同糾紛案件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1、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明顯增長。以如皋市為例,法院受理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糾紛案件,2012年、2013年分別為19件、43件。由於各級人民調解機構的協調有相當數量的糾紛未進入訴訟程序,固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案件的數量呈現激增趨勢。

2、進入訴訟程序案件具有代表性。雖然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數量還是特別多,但往往一個案件的處理涉及一批村民的利益,如涉及我市林梓鎮林梓居委會土地承包經營權案件,案件處理涉及100多戶村民利益。

3、糾紛持續時間長,進入訴訟後處理難度較大。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牽涉鄉鎮、村組、農戶等多方利益,往往歷經多部門調處,而且有的問題相關法律、政策中也難找到明確的依據,處理結果容易引起一方甚至雙方的不滿。容易引起群體性事件。

4、涉及新農村建設的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增加。由於推進新農村建設,大量農民的土地被集體徵用,相關農民失去土地,而村集體給付的補償標准不能使村民滿意從而引發糾紛,並且要求集體返還土地的請求實際已經大多不能實現,該類糾紛涉及許多農戶,極可能引發群體矛盾。

5、案件類型多。不僅包括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發生的糾紛;還包括因侵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生的糾紛以及因承包地被徵用或被佔用而發生的補償費分配糾紛等。涉土地承包糾紛的多樣性決定了審理該類案件的復雜性和疑難程度。

⑥ 民事糾紛的特點

1.民事糾紛主體之間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糾紛的內容是對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內
3.民事糾紛的可處分性。分容為行政爭議和刑事爭議。
根據民事糾紛特點和內容,可將民事糾紛分為兩大內容:一類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包括財產所有關系的民事糾紛和財產流轉關系的民事糾紛。另一類是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包括人格權關系民事糾紛和身份關系的民事糾紛。

⑦ 農村房產買賣糾紛常見特點有哪些

你好,農民和買賣房屋引發的農村房屋買賣糾紛案件增多。由於法律、法規不夠明確,審判中對農村房產買賣合同認識存在差異,從而導致不同判決結果。

一、農村房產買賣糾紛常見特點有哪些?

1.從交易雙方身份來看,賣房者為農村村民,買受人主要為城市居民或外村村民,也有是同是村民的情況。

2.從交易發生的時間看,多發生在起訴前兩年以上。

3.合同大都已履行(出賣人交付了房屋,買受人給付了房款並入住),但多未辦理房屋或宅基地使用權變更登記。

4.從訴因看,多源於土地增值以及土地徵用、房屋拆遷等因素,房屋現值或拆遷補償價格遠遠高於原房屋買賣價格,出賣人受利益驅動而起訴。

5.從標的物現狀看,有的房屋已經過裝修、翻建、改建等添附行為。這是目前法院處理此類案件的難點,涉及到對房屋增值部分的處理問題。

二、農村自建房房產證怎麼辦理?

1.建房戶向村委會提出建房申請

2.村委會審核同意,簽字蓋章

3.向鄉建辦提出申請

4.鄉建辦工作人員實地勘察,同意建房

5.到鄉建辦領取房屋建設申請表

6.經鄉建辦簽字同意

7.鄉主管領導簽字蓋章,核實同意

8.交縣規劃建設局審批(縣行政服務中心)

9.建房戶領取產權證。

農村房產買賣糾紛因為法律不完善的緣故比較難解決,一般都是拆遷,交易等金額不統一造成的糾紛,或者是違章建築等的糾紛,一般可以到村委進行協調。

網頁鏈接

⑧ 土地糾紛有哪些特徵

一、土地糾紛的特徵有哪些?
1、主體的多樣性,土地所有權的爭議一般發生在國家和集體之間,集體和集體之間;使用權的爭議則是發生在國家和集體之間、集體和集體之間。也有發生在國家或集體和個人以及個人和個人之間。
2、客體的特定性,一般表現為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歸誰所有、由誰來行使問題。
3、爭議大都表現為情況復雜、年代久遠、查證難度大以及政策性強等特性。
4、土地權屬爭議有特定的程序。引起土地糾紛的主要原因有:
(1)相鄰單位或個人之間權屬界線不清;
(2)實地面積與批准面積不一致;
(3)用地手續不完備;
(4)有關補償、安置等措施未落實;
(5)國家政策體制變動;
(6)土地租賃、借用或重復徵用、劃撥等引起土地權屬紊亂;
(7)農田基本建設造成的土地原有狀況的改變和地界變更而又無原始記載,以及其他歷史原因遺留問題等。
二、土地糾紛解決方式有哪些?
一、雙方協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糾紛可以通過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協商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自願。即雙方願意進行商談,並達成一致協議。任何一方,無論是單位、個人都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任何單位或個人也不得非法干預。
2.合法。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協議必須是合法的,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該方法適用於因土地權屬不明、范圍不清、地界沒有標志引起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糾紛。雙方協商後,應簽訂權 屬地界協議書。爭議雙方當事人應當提請當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查備案。
二、行政調解
當事人協商不成的,應申請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調解時應在雙方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調解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 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明確責任。
2.依照法律法規、政策進行耐心的說服工作,講明利害關系。
3.既要符合法律法規,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
4.爭取有關 部門的配合與支持。
三、人民政府處理
人民政府處理即所謂的行政處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或者縣級以上 人民政府處理。鄉級人民政府處理的土地糾紛主要是因為主體一方或雙方為個人的土地權屬爭議,爭議范圍不大,數量少,情節不太復雜。
四、訴訟
訴訟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任何單位或個人的土地利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都有權請求國家運用法律來加以保障。訴訟作為土地糾紛處理的一種方法有三種形式,即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

⑨ 農村社會問題的特點

農村社會問題是整個社會問題的一部分,除具有社會問題的一般特徵之外,還具有自身專的特點:①地域性。農屬村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社會問題因地而異,具有明顯的地域性。②延續性。農村居民較之城市居民更崇尚傳統的風俗習慣,有些社會問題表現出明顯的歷史延續性。如早婚多生、買賣婚姻、歧視婦女等問題。③漸進性。大多數農村社會問題的發展過程較之城市要緩慢得多。④分散性。農村社區地域廣闊,人口分布稀疏,農村社會問題不象城市那樣集中、突出。

⑩ 農村土地糾紛有哪些類型,農村土地糾紛表現在

您好,農村土地糾紛的類型,以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混亂引起的糾紛。
農村幹部素質相對較低,對土地承包不依法進行管理;很多土地荒廢多年,沒有積極的納入正規管理;土地開發過程中沒有認真核實所有權;層層轉包漁利現象大量發生引發糾紛。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村幹部利用手中權力,不經過民主議定原則私自發包,有的甚至以明顯的低價格發包。該種情況下村民本來就有意見,一旦出現土地價格上漲或土地收益提高,就容易引發群體性矛盾和糾紛。
(2)土地所有權界限不明確。因為歷史原因,有些土地確權不明確,沒有核准頒發土地使用證書,在開發和種植時引發爭議。特別是原來有些離村較遠的荒地,逐漸被離土地比較近的農戶開發種植,產生收益後引發糾紛。
(3)土地大面積開發引發糾紛。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土地開發形成事實,而所有權沒有界定。因為開發的是大面積的荒地,開發前沒有人耕種,因此開發前沒有核實所有權,而開發方沒有所有權,開發後和所有權方發生矛盾。
②鄉鎮集體大片開發和農戶小片開發形成矛盾。農戶對以前沒有耕種的荒地小面積開發種植,後來鄉鎮集體進行大面積集體開發,發生沖突引發糾紛。該種類型主要存在於土地較多的地區。
(4)土地層層轉包甚至一地多包漁利,有的未經土地所有權人同意轉包,有的轉包合同違法等等,導致土地關系混亂引發糾紛。
(5)國有土地管理也存在許多問題,發生在存在國有農場的地區,因為土地利用、管理不善,與相臨關系處理不當導致糾紛。
2、村幹部權利濫用引發的糾紛。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違法收回農戶承包地。如強行收回外出務工農民的承包地,收回承包地抵頂欠款,違法收回進入小城鎮落戶農民的承包地,以劃分「口糧田」和「責任田」等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標承包,用收回農民承包地的辦法搞勞動力轉移等。
(2)違法調整農戶承包地。如承包期內用行政命令的辦法,硬性規定在全村范圍內幾年重新調整一次承包地,借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之機重新承包土地等。
(3)不落實二輪承包政策。對適合實行家庭承包的耕地,第一輪耕地承包合同到期後,不執行延長土地承包期三十年政策,不與農戶簽訂土地承包合同,不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超額預留機動地等。
(4)利用職權變更、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如因承辦人或負責人的變動而變更或解除承包合同,因集體經濟組織分立或者合並而變更或解除承包合同等。
(5)強迫承包方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如強制收回農民承包地搞土地流轉,鄉鎮政府或村級組織出面租賃農戶的承包地再進行轉租或發包,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而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
(6)侵佔承包方的土地收益。如小調整時隨意提高承包費,截留、扣繳承包方土地流轉收益,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用等。
(7)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如承包時對婦女實行有別於男子的歧視性土地承包政策,承包期內違法收回出嫁女承包地等。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閱讀全文

與農村糾紛的特點及表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