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學生糾紛,涉及賠償,法律問題。請高人指點!
您好,需要查看當天的病歷,如果病歷上顯示C並未受傷的,則兩天後發生的傷害不能確定是B造成的,B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2. 怎樣處理課內課外遇到的學生之間發生糾紛沖突的事情
樓主的問題讓人不好回答,首先我不清楚你的立場和你的角色。
如果你也是一個學生版的話,面對同學之間的權糾紛沖突,我個人覺得不怕麻煩的話還是應該主動幫助,調解一下,有時候說兩句話就能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如果覺得怕麻煩,怕惹禍上身的話,就當沒看見咯。反正學生時代,還是自己學好才是最根本的。
如果你是一個老師的話,還是應該主動上前幫忙調解吧。
3. 學生之間發生矛盾糾紛的調解原則有哪些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的社會現狀: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需要人與人之間密切合作才能完成一項工作,而一個人若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與別人相處,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而我們現在的小學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自私、做事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為半徑畫一個圓」、不關心他人,不懂得體貼父母,不善與他人合作,做錯事不願承擔責任等等的弊端就顯現出來。說到底,不就是不懂得為人處事嗎?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家中,他們是家長心中的「寶貝」,做什麼事大人都遷就,久而久之養成了這種性格。然而到了學校,和其他同學相處在一起,沒有了別人的遷就,自己再不懂得遷就別人,矛盾自然就發生了。有時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就可能大打出手。更有甚者,在課堂上頂撞老師,與老師發生矛盾。因此,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處理這些矛盾,使之學會為人處事,顯得尤為緊迫。
其次,讓我們來看看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其實,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但由於他們還處於成長階段,對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還缺乏理性的認識,所以矛盾發生後,很容易感情用事,使起初的小摩擦發展成對立,從而使矛盾雙方的心理遭受很大的壓力。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從中調解,用成年人理性的思維分析雙方的行為,使之認識事情的本質,妥善解決學生之間的矛盾。
最後,我想談談我的看法和具體做法。我認為,我們在了解學生產生矛盾的原因時,並不一定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因為矛盾雙方會各執一詞,互相指責對方的錯誤,以掩飾自己的過失(這是學生頭腦中潛在的自我保護意識)。如果向其他同學調查,就有些勞師動眾,效果並不理想。我的做法是順其自然,就讓雙方互相指責,甚至辯論、爭吵,待雙方發泄完對對方的不滿後,心情自然平靜下來,這時,老師對事情的真相也就一清二楚了,然後再從中分析雙方的對與錯,就有了針對性,矛盾雙方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對雙方產生的矛盾也就更有清醒的認識。最後,一說兩開,矛盾也自然解決了。同時,為同學怎麼處理矛盾,也上了一堂生動的課。
4. 學生在校和同學發生糾紛,在不願當事人的情況下學生有權申訴嗎
學生在校和同學發生糾紛,學校可以調解,如果學生不願意調解的,可以要求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學校不是司法機關,無權強制對學生進行調解或者做出處罰,學生不服的,可以不接受調解,對學生違法處理的,學生可以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反映。
5. 學生間發生糾紛該如何處理
一、背景:班上一位女同學張花懷疑男同學李小小喊她外號,打了男同學,並把其臉上抓傷。男同學的家長找到學校來,責罵女同學,恐嚇女同學,讓女同學心裡很恐懼。老師安撫好家長情緒後,調解了雙方的矛盾,讓兩同學講明情況,握手言歡。二、准備
提前布置論題,讓學生思考,擬定發言提綱
三、活動過程
1、老師宣布活動主題,並板書。
2、學生舉手發言,陳述自己的觀點。
學生2:如果自己不能解決,應該向老師報告。這不是打小報告,班幹部也應該把情況及時報告給老師。如果這次班上受傷的李小小及時把這件事報告了老師,老師肯定會處理好了,也用不著他媽媽來學校大吵大鬧,影響我們學習情緒。如果張花懷疑李小小喊了她外號,應該問清楚,不應該先動手打人。挨了罵不應該怪李小小媽媽,哪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呢?學生3:李小小太小心眼兒了,只是懷疑,根本就沒弄清楚,就亂發脾氣。如果不是過分的自尊,就是過度的自卑。學生4(張花):我知道錯了,以後再也不亂猜測別人了。有事當面說清楚,還應該寬容別人,也應該受得委屈。這次的事給了我很深的教訓,我再次給全班同學道歉。(掌聲)學生5:有學校發生的糾紛應該在學校處理,尤其是像這樣的小事,李小小不應該告訴媽媽。學生6:(李小小)我沒有告訴媽媽,是她自己發現的,我還說是自己撞到的。可是她不信,非要來學校。她不講理,罵了張花,大人不講理你跟她說不清。我根本就不怪張花,但是我也沒有叫張花的外號。學生7:我們班好多同學都有外號,不應該叫外號,太傷人自尊了。學生8:確實如此,我覺得外號傷人。我保證以後不叫人外號,也請大家不叫我的外號。(同學們紛紛點頭)學生9:如果學生間有矛盾,自己化解不了的就找老師,如果老師解決不了怎麼辦?如果有同學受了很重的傷……學生10:受傷有醫院,我們大家都會幫忙的。學生11:我媽媽總不來學校,我覺得家長不應該出事才來,應該多來學校了解情況。學生12:我不想家長來,他們總是罵我。學生13: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和同學搞好關系,不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家長就可以放心了。……教師總結:今天,大家發言積極,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非常好。我們明白了,在學校發生的事盡量在學校解決,每個同學都要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同學間應該互相尊重關心,同學間解決不了的要跟老師匯報。同學間回到家也要做做家長的工作,讓他們也跟你們一起成長,傾聽你們的聲音,只要敞開了心扉,就會有許多的朋友。你們說,我們在一個班級,是不是一個大家庭,應不應該像一家人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聽一首歌《同桌的你》。(學生鼓掌)活動後記:1、本次活動促使學生對同學間發生的糾紛進行思考,提高了認識,培養了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6. 學生相撞,其中一名學生在學校受傷,雙方家長為賠償起爭議,學校應承擔多少責任
兩種情況復:10歲以下屬於制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學校要證明自己盡了管理義務,才可以免除責任
10歲-18歲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要有證明學校有未履行管理義務,才能夠要其承擔責任
也就是學校是否承擔責任,要看其是否履行了相關的管理注意義務。一般10歲以下的學校都會承擔一定的責任(因為是學校舉證,往往舉證不能);十歲以上,要有證據證明學校有過錯。這個證明比較難搞。
一般主要責任是雙方小孩,學校承擔次要責任
7. 學生發生糾紛的原因有哪些
您好!學生中發生糾紛的原因有很多,但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爭吵斗內嘴,互相攻擊,謾罵。二是打容架斗毆,爭吵不斷升級,發展為你推我拉,最後大打出手。此外還有其它一些形式,如寫恐嚇信、背後進行造謠、污衊等。
學生之間糾紛的分類如下:
1.按糾紛的主體身份,可分為同學糾紛,師生糾紛,親朋糾紛,鄰里糾紛等.
2.按引起糾紛的直接原因或糾紛的具體內容,可分為戀愛糾紛,學籍管理糾紛,生活管理糾紛,財務糾紛,公共活動糾紛.
3.按參與糾紛的人數或規模,可分為個人糾紛,群體糾紛,個人與群體糾紛,群體與群體糾紛.
4.按糾紛發生的場所劃分,可分為校內糾紛,校內與校外糾紛,內部糾紛與外部糾紛.
5.按糾紛的性質,可分為輕微刑事糾紛,治安糾紛,民事糾紛,行政糾紛.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發生經濟糾紛.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8. 如何處理學生傷害事故後的矛盾糾紛
在我國,中小學生一直是一個備 受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所關注的特殊社會群體;但是近年來,在校中小學學生傷害事故日益發生,由此引發的法律糾紛也與日俱增,已成為了當今社會普遍 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同時也成為了困擾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大阻礙。中小學生天性好動、發育又不夠成熟,對很多隱性危害的認識能力不夠強,缺乏自我保護能 力;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自製能力比較差、好奇心強,比較喜歡探索新鮮的事物,極易發生傷害事故。事故發生後,大部分家長將事故的原因歸結為學校,從而影響 了學校教學的正常運行,給學校或老師帶來了極大的困惱。在防止事故發生方面,有的學校或家長採取了一些消極的防範措施:學校取消課外活動的開展、禁止危險 系數高的體育活動,家長則不允許學生參加各種校外活動等等;這種對中小學生實施的「圈養」方法,違背了中小學生的正常發展規律,不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發 展,同時也制約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 如何正確地分析中小學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減少學校與家長之間的矛盾糾紛;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防患於未然,減少甚至是消除中小學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 成為了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艱巨而重大的任務,也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研究課題。因此,筆者試著從中小學學生傷害的現狀及原因入手,探討分析學生 傷害事故的預防對策。首先,從傷害事故的主體、時間、空間及傷害結果的界定中把握學生傷害事故的內涵,並根據中小學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的多端性、事故處理的 復雜性、事故影響的復雜性等特點將其劃分為意外事故和過錯事故兩大類型;其次,指出學生傷害事故存在發生頻率不斷上升、安全教育缺失、交通事故為主要類型 等現狀,並從學校、學生及其監護人、第三方人三個方面分析事故的原因;最後,從學校、學生及其監護人、社會等三大方面提出預防學生傷害事故的對策及建議。
9. 怎樣正確處理同學間發生的糾紛
1、首先我們應該學習如何寬容他人。人生中最美好的友誼大概就出現在同窗時期,成為同學莫不是一種緣分。因此在與同學發生糾紛的時候記住藝星的一句話:控制好情緒,退一步海闊天空。
2、心懷感恩。家長含辛茹苦將你撫養長大,藝星教會你知識,要懷揣一顆感恩之心,用你最好的成績來回報他們。而不是在發生糾紛的時候,做哪些偏激的行為傷害他們。
3、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當糾紛發生時,任何一名同學都有責任和義務向我們藝星的老師,保衛處的保安報告,及時終止糾紛,以免事情惡化導致悲劇發生。
4、剋制自我。當糾紛一觸即發的時候,雙方一定要保持冷靜,剋制自己,想辦法如何挽救僵局。剋制是一種自我控制和調控的心理行為,是只有像人類這樣的高級動物才擁有的品質。
5、與社會青年撇清關系,並禁止攜帶管制刀具,這樣就能盡可能的避免糾紛擴大和惡化。這一條必須要嚴格遵守,否則藝星將嚴肅處分並開除。
6、加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多多了解一下法律知識,是自己明白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不能,哪些事情做了之後是要付出嚴重的代價。
7、發生糾紛後,如果心裡不舒服,可與藝星的老師、父母、好朋友、溝通,交流一下,也可向心理和法律服務平台求助,例如如藝星學校的心理健康教研室。
(9)學生相撞發生的糾紛擴展閱讀
在處理矛盾和糾紛時,人們都會經歷一系列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在兒童時期學習。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建立的關鍵期,這期間要讓孩子充分地與其他同齡人接觸,孩子通過不斷地製造沖突和解決沖突,在實踐中練習和矯正,最後內化,變成自動化的行為模式。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孩子從單獨玩到和小朋友各玩各的,然後到合作游戲,學習互動。
面對矛盾時,我們先要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接著能夠識別和分析對方產生這樣感受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提出各種解決辦法(妥協、協商、折中、放棄等),進而對各種解決辦法的後果進行評估,挑選出最優辦法後,選擇合適的機會去實施。這個過程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去學習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