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事情 300字
一、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聯系的內涵
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聯系的特點:
(1)客觀性。聯系是客觀性。自然界、人類社會生活中事物之間的聯系,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普遍性。聯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整個世界是一個無限復雜、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每個事物都是相互聯系整體中的一個部分或一個環節。
閱讀37頁圖與小字部分,思考:中國老太太賣廢品與美國金融危機之間有什麼關系?這一現象說明什麼問題
(3)復雜性。聯系是復雜的。物質世界的聯系是復雜多樣的,有直接聯系和見解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不同的聯系對事物產生著不同的影響和作用。
整個自然界就是一個復雜聯系的神態系統。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陽光、空氣、水分、土壤、森林、山川、河流、海洋、各種地下資源,以及生存在這個環境中的人類和其他生物,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相互作用、住影響、住制約,形成了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其中任何一個部分或環境的變化,都會引起其他部分或環節以至整個生態系統的變化。人類社會也是如此。下面的兩個小故事可以幫助大家理解聯系的哲學道理:
囚徒逃逸
假設有一個人被禁在高高的石塔頂上,所有通向石塔頂部的門都已經被徹底封死,也沒有任何工具可以讓他從塔頂上爬下來。即使沒有衛兵看守,看來他也插翅難逃。如果他的妻子想要救他,該怎麼辦呢?如果暫時還沒有想出好點子,就先看下面一例,以便打開思路:
非洲南部高原德卡拉哈里盆地邊緣的草原地帶,那裡降雨量小,水源也不豐富,特別是一到旱季,當地居民更是因缺水而惶惶不可終日。怎麼才能找到水呢?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地的動物狒狒並不因為缺水而「搬家」,於是,邏輯思路就出來了:天大旱——動物們無法在此地生存——應當搬家——既然不搬家——證明其不缺水——不缺水證明其找得到水源。按照這一思路,當地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找水源的方法:他們將狒狒捉回家中,給它大把的鹽吃,然後將其放跑。渴得要死的狒狒一旦被放走,就像脫韁的野馬,沿著坎坷的小路飛奔到一個隱蔽的山洞裡,撲向洞中一股潛流暗動的泉水邊,拚命地喝起水來。追蹤而來當地人就這樣巧妙地找到了水源。
循著同樣的思考路徑,前面問題的答案也就比較容易找到了:囚徒自己想出一個另人嘆為觀止的好方法——他讓妻子捉來一隻金龜子,然後在金龜子的頭上塗一點黃油,金龜子以為黃油在前方,於是一直向塔頂爬。金龜子的腿上系了一根極細的絲線,第二段又連接一根稍稍粗一點的絲線,再接一根更粗一些的絲線,隨後又連接一根細棉線,然後一段段加粗,再接上相應的麻線……直到一根粗粗的麻繩被拉到了塔頂。最後,囚徒順著繩子從塔頂下逃走了。
3、聯系的種類
聯系可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自然界中物與物之間的聯系,這是自然界中的天然聯系;第二類是人與物之間的聯系,這是主體對客觀對象之間的關系;第三類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這是主體之間的聯系。也是世界上一切聯系中最高級、最復雜的關系。
4、學習唯物辯證法關於普遍聯系的觀點要求我們(學習唯物辯證法關於普遍聯系的觀點應這樣做?)
(1)要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防止孤立、片面地看問題。
(2)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處理好局部和整體的關系。
(3)要善於發現事物間的復雜聯系,區分多樣性聯系的不同特點,提高認識事物的洞察力。
二、用聯系的觀點看待人際關系
1、人際關系的內涵
人際關系就是人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人與人的關系。人際關系是人的社會聯系的基本形式,人際交往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
2、人際交往的作用
(1)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是通過人們之間的交往實現的。
(2)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成多種社會關系,形成交往規則和社會制度,在次基礎上形成社會。
(3)人的社會交往活動不僅創造了社會,而且推動社會不斷前進。
(4)人際交往無處不在。每個人都不能離開「人際關系網」,否則無法生存、發展。
思考題:
生活中存在可以不和任何人打交道的工作和人生嗎? 你是否樂於與人交往呢?
3、人際關系具有復雜多樣性
(1)人的社會聯系和社會活動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
(2)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多種社會角色,如學生、兒女、父母、下級、領導、兄弟、姐妹、行人、夥伴、同事、同學、朋友等等。
(3)人們的價值觀、生活背景、個性、思想、行為模式和價值觀不同,人際關系表現為不同的關系(參照P40)。
(4)人有多重社會關系,就必須把握好自己交往的角色,兼顧彼此。
思考題:
如何理解人際關系的廣泛性?你有什麼樣的人際關系?
三、人際和諧是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
1、對待人際關系的兩種態度
(1)在對待人際關繫上,用聯系的、全面的觀點看待人際關系,就會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積極的人生態度表現為接納、合作、和睦、和諧。
(2)以孤立的、片面的觀點看待人際關系,就會形成消極的人生態度。消極的人生態度表現為冷漠、自閉、排斥、對抗。
2、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態度
人際和諧是中國優秀文化的人生態度,「和諧」既是中國優秀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中華民族一直倡導的積極人生態度。
「和為貴」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倡導的最高社會價值目標,中國崇尚「和為貴」、「泛愛眾」的處世哲學。「人和」在中國文化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3、和諧與人際和諧的內涵
(1)和諧是不同事物之間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的關系。和諧不等於不承認差別和分歧。
(2)人際和諧意味著不同個性的人們之間互相尊重、包容、和睦相處,互助、互補、互利,團結一致,安定有序,形成合力,共同發展。
「和而不同」的觀念,是對人際和諧的基本闡釋。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之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條件下達到求同存異、化解矛盾,實現總體上的平衡、和諧狀態,是人們求生存、求發展的共同利益決定的。
(3)和諧人際關系的特徵
A、平等相處。不歧視人、不欺負人,是減少人際沖突,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本條件。
B、寬松的人際環境。
C、相互真誠信任。相互信任是維護人際關系的基本保障。
D、友善和關愛。與人為善是人際和諧的基本出發點。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受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讀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4、人際和諧的作用
(1)人際和諧能是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2)人際和諧有利於人的自我實現。
A、和諧人際關系環境有利於以積極的態度吸取別人的優點和長處,正確認識自我;
B、有利於促進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C、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好象支持,有助於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四、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快樂人生
愛護人際環境就像愛護生態環境一樣重要,因為它們都是我們的生存環境。人家關系既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自覺營造的。
如何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快樂的人生呢?這就需要我們主動打開交往的大門,學會與人和諧交往,合作公事,建立純潔而深厚的友誼,創造快樂人生。
1、走出孤獨,主動交往
2、學會與人和諧共處、合作共事,做一個受歡迎的人
3、 建立真正的友誼
(1)擁有真正的友誼要善於辨別「益友」和「損友」。 「益友」是真正的人、誠信的人、見聞廣博的人,「損友」是好諂媚奉承的人、好背後詆毀人的人、好巧言逢迎的人。
(2)真正的友誼還需要用心維持和呵護。維護友誼要做到:以誠交友;包容、和諧;重情義,關鍵時刻勇於相助。
4、交往要把握一定的度
交友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尤其是與異性的交往,更要把握交往的度
2. 如何從矛盾的角度看待辯證法是一個聯系和發展的過程
首先要知道,量變到質變需要外界的條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是空談.例如原子衰變是因為磁共振的作用.U238才能衰變為鉛.那麼,具有一定的能量可以使衰變的時間縮短,這就是核聚變與核裂變.
3. 哲學 請大家說說自己對矛盾的理解
深化並明確對矛盾的理解
矛盾是整個辯證法體系的核心范疇。矛盾分析之成敗首先取決於我們對矛盾的具體理解,將關繫到其後的如何具體揭露、展開和解決矛盾。然而在思想史上,「矛盾究竟為何物」的問題一直是一個懸案。
針對形式邏輯的片面性缺陷,辯證法提出要將事物看作是矛盾雙方共同規定的結果,將事物「一分為二」,兼顧「正反」兩面。這個出發點是對的,問題卻出在對這個「二」的具體理解上。正是對這個問題認識不清,答案不一,才造成了其他一系列的混淆和混亂,最終導致辯證法失去了應有的鋒芒。可以毫不為過地說,現有辯證法中存在的所有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結到對這個「二」認識不到位的問題上,這個問題是所有問題最終的症結所在。
細加考察就能看出,對這個「二」可以有三種理解:一是「二元」;二是「二層」;三是更為根本性的「二重」,也就是「元」與「層」的「二重性」。只有第三種理解才符合辯證法的本意。
「矛盾」的本意是指「元與層」的「二重性」,也就是形式與內容的二面性,或說形式對立與內容統一的兩面性。矛盾的雙方,「對立」的一方是關於形式的,是「元」,也就是「實體」,是實體的總體形式結構;「統一」的另一方是關於內容的,是「層」,也就是「關系」,是關系的整體內容構造。對這兩方的展開,分別要用不同的邏輯法則。正是在這里,現有的矛盾分析法發生了致命的偏差,將矛盾中的對立與統一「兩重」完全當作了「兩元」,然後再來討論哪個是重點哪個是非重點。這種歪曲意味著,現有的矛盾分析法雖然承認了矛盾,但在後續的揭露、展開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在將矛盾納入到形式邏輯的框架中去處理,也就根本背離了辯證法道路,必然要帶來一系列嚴重的邏輯後果。
按照黑格爾的提示,矛盾即「對立面的統一」,是事物內在的正與反雙方的相互規定性。他的這種定義依然是粗糙的,還可以潛藏三種意思,一種是事物自身「形式與內容」的「二重性」;二種是事物自身「部分與部分」的「二元性」;三種是事物自身「屬性與屬性」的「二層性」。我們知道,形式與內容都只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二者的二重性結合才成為一個完整的事物,因而不能錯誤地將這兩個方面看作是事物的兩個「部分」或者兩種「屬性」。這種區分從表面上看是細微的,似乎並不重要,但在邏輯上卻是深刻的,正是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之最初的分野所在,也是真正的辯證法與歪曲的辯證法之本質的區別所在。黑格爾本人不曾意識到需要做出並強調這種區分,甚至可以說,在他的思想中尚未形成明確的「二重性」觀念,而是將這三種意思混同在一起,並且幾乎完全是在二元性的邏輯框架上來看待「矛盾」和「對立統一體」,也就為其後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留下了伏筆,為整個辯證法體系埋下了混亂和不可操作的禍根。
眾所周知,辯證矛盾與形式邏輯矛盾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東西」。然而,由於辯證法一直未能明確指明辯證矛盾究竟是什麼,也就使得人們不能准確揭露辯證矛盾,只知其與形式邏輯矛盾不同,卻不能清晰地指明其究竟是怎樣具體地不同。這就往往造成這樣一種錯覺,似乎辯證法所推崇的矛盾正是被形式邏輯所極力要清除掉的東西,似乎承認辯證法就意味著要放棄作為形式邏輯的核心規律的「不矛盾律」。其實,所謂矛盾,並不是「對同一主詞給予相反的謂詞」,而是就是主詞(實體)與謂詞(關系)的結合。辯證矛盾既不存在於事物與事物之間,因為這顯然是二元性而不是二重性,也將與矛盾是事物自身運動之原因的原則相違背;也不存在於事物內部的「組分」之間,因為這實際上還是在二元性的模式下看待事物;亦不是事物的「屬性」之間,因為屬性只是事物的內容方面,即關系構造方面,而關系是不能被當作「元」一樣看待的。辯證矛盾是「二重性」,是同一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形式結構方面與內容構造方面的二面性,是事物自身形式上的對立性與內容上的統一性。
離開矛盾的這個「二重性」原則,我們對矛盾的理解就將變得混淆不清,難以捉摸。那些持形式邏輯觀點的邏輯家們,就一直都是在二元性而不是二重性的意義上來看待矛盾,這實際上在一開始就丟掉了辯證矛盾。那些努力試圖通過形式化手段來使辯證法獲得操作性的人們之所以收獲甚微,根源也在於總是將辯證矛盾的「二重性」歪曲成了「二元性」。辯證法所蒙受的這種誤解,其實是因為辯證法自身未能充分闡明矛盾究竟為何物的必然後果,以致造成了辯證法一直不為邏輯學正統所接受的惡果。自黑格爾創立辯證法體系以來,思想家們就一直深陷在二難的困境中苦惱不已:如果我們不能在形式邏輯的框架中安置矛盾,那麼我們又還能到哪裡去為矛盾尋找到安身之所呢?如果我們將矛盾就安置在形式邏輯的框架中,那麼我們又將置形式邏輯的不矛盾原理於何地呢?以致曾有人斷言,辯證法只是人類的一個古老夢幻。甚至有人認為,「不是惡劣的欺騙,而是似是而非的偽理論阻撓了真理的展示」。當然,這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更多的人則是孜孜以求地仍在探索著辯證法這座智慧的寶藏。
世界是「二重性」的,是實體與關系的統一,是實體的總體結構與關系的整體構造的統一。我們知道,概念既有外延,又有內涵;語言既有語形,又有語義;認識既有形式,又有內容;現象既有對象,又有意義;事物既有結構,又有構造;人既有身體,又有心靈;世界既有空間性的「界」,又有時間性的「世」;宇宙既有「四方上下」的「宇」,又有「往古來今」的「宙」;等等。世界的方方面面無不表現為成對的「二重性」的辯證范疇組。矛盾的這個「二重性」原則,是我們理解矛盾的要點,是真正的辯證法中最至關重要的東西,是我們堅持和發展辯證法時最要大呼特呼地予以強調的地方。
4. 如何運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辯證形容看問題的眼光全面。人們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的正確反映,即對客觀辯證法的反映。
辯證思維最基本的特點是將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從其內在的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本質上系統地、完整地認識對象。
通過觀察和學習掌握一定的經驗和知識之後,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產生了不同看法,因此他們在一起通過類似辯論的方式闡述各自的想法,在交流的過程中剔除自己原本的想法中不合邏輯的部分。
這其中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企圖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是「在討論中覺得自己原本的觀點不正確而將其放棄,轉而接受別人的觀點」。其本質是個人對自己和對別人的同時批判。參與辯證的人最終會得出共同結果,這個結果相較於他們原來各自的想法更加客觀和系統化。
(4)辯證法看待糾紛擴展閱讀:
依照蘇格拉底的觀點,真理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唯有基於理性(類似於邏輯,而不是感情),才是說服別人與及發現真理的正確方法,並且是一個人行為的決定性因素。他認為真理能夠在討論所使用的推理和邏輯中被發現。
辯證唯物主義是人類認識發展史的科學總結,它建立在現代科學和先進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並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史和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它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它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列寧十分重視總結自然科學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學危機產生的原因,徹底地批判了與物理學唯心主義緊密相關聯的馬赫主義及其修正主義理論,指出克服危機的途徑就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去代替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列寧制定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物質定義,指出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個定義不受人們對物質結構的具體的歷史的認識所局限,它反映無限豐富多樣的物質表現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質,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中不斷得到證實。
5. 誰能從辯證法的角度來深度解讀一下「矛盾」這個詞的含義。
辯證法主要是講「對立統一」(即同一事物中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之關系);「矛盾」一詞源於「自相矛盾」這個典故,典出:《韓非子·難一》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contradiction 一詞的英文釋義是:「opposition between two conflicting forces or ideas」(兩種沖突著的力量或思想之間的對立),而force一詞,則有「武裝力量」的含義;所以,西學東漸以後,在翻譯西學著作時,就將contradiction一詞,翻譯為「矛盾」;而漢語中「矛」、「盾」正好能代表(或反映)戰爭這一事物中相互沖突著的兩種武裝力量的對抗。其後,「矛盾」一詞,就引申來指稱普遍存於所有事物中的那種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
「攻防」、「敵我」、「矛盾」其實都有同樣意義,何以不用「攻防」、「敵我」而用「矛盾」呢?因為:「攻防」、「敵我」都有「人」參與其間,而「矛」、「盾」僅是「物」,所以,為了表示同一客觀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故用「矛盾」。
可以說,用「矛盾」來翻譯contradiction一詞,是一絕佳的翻譯。
6. 怎樣辯證地看待渠道沖突的益處
辯證形容看問題的眼光全面。人們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事物辯專證發展過程的正確屬反映,即對客觀辯證法的反映。
辯證思維最基本的特點是將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從其內在的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本質上系統地、完整地認識對象。
通過觀察和學習掌握一定的經驗和知識之後,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產生了不同看法,因此他們在一起通過類似辯論的方式闡述各自的想法,在交流的過程中剔除自己原本的想法中不合邏輯的部分。
這其中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企圖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是「在討論中覺得自己原本的觀點不正確而將其放棄,轉而接受別人的觀點」。其本質是個人對自己和對別人的同時批判。參與辯證的人最終會得出共同結果,這個結果相較於他們原來各自的想法更加客觀和系統化。
7. 矛盾是由辯證法而來的,那辯證法又是由什麼而來呢謝謝詳細解答!!!
你這個提法本身是錯誤的,看看我的回答能否使你滿意
辯證法(dialectics)是關於對立內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容化發展的哲學學說,源出希臘語「dialego」,意為談話、論戰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的形式。
「辯證法」這個術語,在哲學史上曾在各種不同意義上被使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哲學家那裡,有不同的含義。 而其中的辯證法三大規律為馬克思從《邏輯學》中所提煉出,這個三辯證法規律在哲學上普遍性達到極限程度。辯證法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8. 什麼叫做辯證的看待問題
從哲學上看,辯證的看待問題就是用聯系的觀點看看問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版盾的觀點看權問題,用內外因的觀點分析問題。
因為事物都有兩面性 ,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於矛盾運動造成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矛盾統一體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辯證思維是反映和符合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的思維。對客觀辯證法和認識過程辯證法的一定程度的認識和運用。
辯證思維的特點是從對象的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中,從其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整體上、本質上完整地認識對象。
辯證思維運用邏輯范疇及其體系來把握具體真理。辯證思維既不同於那種將對象看做靜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學思維,也不同於那種把思維形式看作是既成的、確定的形式邏輯思維。
它是辯證邏輯研究的對象。人類的辯證思維的歷史發展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
網路-辯證思維
9. 談談對矛盾辯證法的理解
1、矛盾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斗爭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對立和統一不可分割。
(2)方法論要求: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的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善於創造和利用條件,促使矛盾雙方向有利的方向轉化。
2、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及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不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觀的。
(2)方法論要求:不僅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還要善於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兩點論,防止片面性,反對一點論。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事物矛盾的雙方也各有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諸種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構成這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2)方法論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反對千篇一律、一刀切。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原理歸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在不同場合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2)方法論意義: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我們認識事物時,就必須把這兩方面辯證地統一起來,既要從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創造了許多科學的工作方法,如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原理的運用。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要求我們遵循科學的認識秩序,要求我們遵循正確的工作方法,要求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5、主次矛盾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主要矛盾處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次要矛盾反過來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方法論要求: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既要反對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又要反對只抓主要矛盾、忽視次要矛盾的「單打一」。
6、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是事物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
(2)方法論要求: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反對把矛盾雙方同等看待,甚至顛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質的錯誤傾向。
10. 怎樣用唯物辯證法解決人際關系矛盾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始終充滿著矛盾斗爭,在矛盾斗爭中保持相對穩定,並不斷向前發展的。人與人相處也必然會有矛盾糾紛,處理人際關系同樣是在矛盾運動中對立統一的過程。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矛盾就會有斗爭。矛盾斗爭的方式,有時是一般的摩擦,有時是比較激烈的沖突,有時是非常劇烈的對抗。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毛澤東同志對如何解決黨內和人民內部矛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公式:「團結——批評和自我批評——團結」,即從團結的願望出發,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處理上下級之間、同志之間的矛盾糾紛,應當按照這樣的原則辦事。遇到領導的不當批評或同事的不友善之舉,要做出適當反彈,但不要輕易決裂。上下級之間、同志之間,一旦撕破臉皮,傷了感情,想要和好如初是很難的。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實事求是作出解釋說明,善意地提出批評意見,力求消除誤解和敵意,保持和發展良好的相互關系。
不輕易決裂,並不是任何時候都不決裂。當條件、性質發生變化時,該決裂的還是要決裂。如果向你施加壓力的人完全是敵意的,而且是不可緩和的;如果他已經是徹底變質的壞人,與他的矛盾沖突是原則問題,是大是大非之爭,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果斷劃清界限,堅決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