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糾紛與經濟詐騙是如何界定的
一般屬於經濟糾紛,不屬於詐騙。
2. 詐騙罪與經濟糾紛如何界定
去法院起訴,屬於經濟糾紛,起訴對方違約。
3. 經濟糾紛和詐騙的區別有哪些
詐騙,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款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符合上述條件即構成詐騙。
經濟糾紛則是以不非法佔有為目的,是經濟往來中產生的糾紛。
4. 法院應該如何認定是經濟糾紛還是經濟犯罪
經濟糾紛,又稱經濟爭議,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經濟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經濟糾紛有兩大類:一是經濟合同糾紛,如買賣合同糾紛,借款合同糾紛,承攬合同糾紛,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技術合同糾紛等;二是經濟侵權糾紛;如知識產權(如專利權、商標權)侵權糾紛、所有權侵權糾紛、經營權侵權糾紛等。在市場經濟中,合同是平等的市場主體間確立交易關系,共同實施交易行為,追求和實現經濟目的的法定和普遍的形式,因此,合同糾紛是經濟糾紛的主要部分。
經濟犯罪,是指與經濟有關的犯罪,包括貪污、賄賂、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以及企業內發生的與經濟相關的犯罪行為等。經濟犯罪是指在商品經濟的運行領域中,為謀取不法利益,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嚴重侵犯國家管理制度、破壞社會經濟秩序,依照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因不同的法律事實,分別涉及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嫌疑的,經濟糾紛案件和經濟犯罪嫌疑案件應當分開審理。
第十條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與本案有牽連,但與本案不是同一法律關系的經濟犯罪嫌疑線索、材料,應將犯罪嫌疑線索、材料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經濟糾紛案件繼續審理。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案件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已立案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件,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並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受理該案的人民法院的,有關人民法院應當認真審查。經過審查,認為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並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如認為確屬經濟糾紛案件的,應當依法繼續審理,並將結果函告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5. 經濟糾紛和詐騙的區別在哪
合同詐騙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通過虛構事版實、隱瞞真相權、設定陷阱等手段騙取對方財產的行為。
合同詐騙與普通的經濟合同糾紛不同,普通的經濟合同糾紛是指經濟主體在正常的經營活動中因簽約、履約而產生的爭議,合同雙方並沒有非法佔有的意圖;而合同詐騙則純粹是把合同當做詐騙的一種手段。當然,在實際生活當中,合同詐騙與普通的經濟合同糾紛往往很難區分,這主要是由於詐騙者採取了經濟合同的偽裝形式而使其主觀意圖難以把握。
其為合同欺騙罪
1.主觀方面,其有欺騙的故意,具有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2.客觀方面,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行為人根本不想履行合同,只要簽訂了合同,對方當事人給付了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其犯罪目的就已實現,然後便逃跑、隱藏、躲避。
3.數額較大,其多起.此條件滿足
親戚花錢上大學給辦事的人6萬元,屬於詐騙。
6. 司法實務中如何區分詐騙罪和經濟糾紛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兩者進行區分:①主觀方面。行為人在主觀上是明知版自己沒有履行能力權而虛構、隱瞞真實真相,以達到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還是有部分履行合同能力,用誇大履行能力的方法,使對方產生錯覺,通過履行約定的民事法律行為,以達到謀取一定利益的目的。②履約能力。行為人不具備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和擔保,還是有部分履行合同的能力和擔保。③欺騙手段的程度。行為人是隱瞞真相、虛構履約能力,還是只在數量、質量等方面有某些不實之處。④履行合同的行為。訂立合同後,行為人是沒有履行合同的意願和行為,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坐等對方履約上當,在獲得非法利益後,推託、搪塞甚至逃跑,還是對履行合同有較積極的態度,既取得一定的利益,同時又承擔了一定的義務。
因此對兩者界限的關鍵是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行為人是以騙取財物為目的,還是通過履行約定的民事法律行為而獲得經濟利益。詐騙罪與合同糾紛是非常復雜的,必須從案件的主客觀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行為人是否存在非法佔有他人公私財物的目的,對二者的區分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