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採石磯大捷是一次怎樣的事件
宋朝時期,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國,時常出兵侵略,可是宋朝卻一貫採取屈辱求和、回苟且偏安的政策。宋答高宗(趙構)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十月,金主完顏亮率大兵南下,企圖覆滅宋朝,金兵步步進逼,宋朝的守將一再敗退,一時局勢危急,人心惶惶,嚇得宋朝的皇帝也想航海遠逃了。不久,金兵的主力已逼近了南京附近的採石磯,眼看就要渡過長江的時候,湊巧虞允文奉命到採石磯去勞軍。當他達到採石磯的時候,守將王權已隻身逃走,虞允文毅然負起了指揮軍隊與敵人決戰的重大任務,終於把敵人打得大敗。
Ⅱ 採石磯名稱的由來
採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採石公園里的翠螺山麓,採石磯的得名據說是因三國東吳時.此處曾產五彩石,又固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又名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里曾發生「宋金採石之戰」。
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反侵略戰爭,侵略的一方為金國統帥為金海陵王完顏亮.甫宋主將虞允文仁壽(今四川仁壽)人,紹興三十年奉派出使金國,見該國大事戰備,回國後就奏請朝廷加強防禦。次年,完顏亮率60萬軍隊分四路甫侵,他自己帶領的一路約數十萬兵馬於同年11月抵達採石磯對面江岸 跟宋軍隔長江對峙。據《宋史》記載;當時形勢危急,江北完顏亮高踞在剛剛綻起的高台「黃居」下,殺白馬祭天 准備次日渡江。而江南的宋軍卻因正「易將」而無人負責,「我師三五星散,解鞍京甲坐遭旁」。虞允文蒿目時艱,毅然負起守衛重任,剛部署完水陸軍隊,完顏亮「 大呼,操小紅旗序數百艘絕江而來,瞬間,抵南岸者艘,直薄宋軍」。虞亢文勉勵身旁的勇將時佐應戰,時俊立即揮舞雙刀沖向金軍,大隊宋軍跟著向金軍沖殺.金軍後退,宋軍用「神臂弩」射擊敵船,致大批金兵死於江中。逃回去的也被完顏亮「悉敲殺之」。次日,完顏亮又來侵犯,被宋軍焚毀戰船300,大敗而去。全軍在淮北的主力基本被殲,完顏亮又向宋軍施用反司計,也被虞允文識破。完顏亮惱羞成怒,率領部隊去江蘇揚州時的瓜洲渡,想從這里渡江奪取京口(今鎮江)。虞允文率 萬余軍隊赴京口增強防禦,並將馬船改造成戰艦。完顏亮在瓜洲渡發布軍今,實行連坐法;軍士逃亡則殺部將,部將逃亡則殺主將。以致人心浮動.導致11月2日黎明他在帳中為部將所殺.不久,全部金軍都鎩羽而歸。
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現在在採石磯上建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馬鞍山的重要旅遊景點。
Ⅲ 採石磯為什麼是戰略要地
採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採石公園里的翠螺山麓,採石磯的得名據說是因三國東吳時.此處曾產五彩石,又固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又名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里曾發生「宋金採石之戰」。
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反侵略戰爭,侵略的一方為金國統帥為金海陵王完顏亮.甫宋主將虞允文仁壽(今四川仁壽)人,紹興三十年奉派出使金國,見該國大事戰備,回國後就奏請朝廷加強防禦。次年,完顏亮率60萬軍隊分四路甫侵,他自己帶領的一路約數十萬兵馬於同年11月抵達採石磯對面江岸 跟宋軍隔長江對峙。據《宋史》記載;當時形勢危急,江北完顏亮高踞在剛剛綻起的高台「黃居」下,殺白馬祭天 准備次日渡江。而江南的宋軍卻因正「易將」而無人負責,「我師三五星散,解鞍京甲坐遭旁」。虞允文蒿目時艱,毅然負起守衛重任,剛部署完水陸軍隊,完顏亮「 大呼,操小紅旗序數百艘絕江而來,瞬間,抵南岸者艘,直薄宋軍」。虞亢文勉勵身旁的勇將時佐應戰,時俊立即揮舞雙刀沖向金軍,大隊宋軍跟著向金軍沖殺.金軍後退,宋軍用「神臂弩」射擊敵船,致大批金兵死於江中。逃回去的也被完顏亮「悉敲殺之」。次日,完顏亮又來侵犯,被宋軍焚毀戰船300,大敗而去。全軍在淮北的主力基本被殲,完顏亮又向宋軍施用反司計,也被虞允文識破。完顏亮惱羞成怒,率領部隊去江蘇揚州時的瓜洲渡,想從這里渡江奪取京口(今鎮江)。虞允文率 萬余軍隊赴京口增強防禦,並將馬船改造成戰艦。完顏亮在瓜洲渡發布軍今,實行連坐法;軍士逃亡則殺部將,部將逃亡則殺主將。以致人心浮動.導致11月2日黎明他在帳中為部將所殺.不久,全部金軍都鎩羽而歸。
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現在在採石磯上建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馬鞍山的重要旅遊景點。
遊人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山因此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採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郁,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均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建築。它與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距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歷代均有修建,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採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迴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游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 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圮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一口「赤烏井」,是採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一塊平坦巨石為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
Ⅳ 海島奇兵石頭不收取是不是採石磯就不工作了
是的,採石場是有容量的。當採集的資源沒有收取達到最大容量,就會停止工作。石材金幣,木材都是這樣的。還有資源島上的資源通過小船運送到基地也是一樣的,如果不收取,起源只會達到最大容量也停止增加。
Ⅳ 馬鞍山採石磯年票怎麼辦的
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3點至5點帶身份證到採石磯售票處辦理,30元每年。
Ⅵ 採石磯門票怎麼辦
本地人帶身份證去採石風景區大門最右側窗口去辦,費用30,如果要加當塗大青山景區費用50.不買年票單買門票80.
Ⅶ 採石磯在歷史上的意義
採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採石公園里的翠螺山莊,採石磯的得名據說是因三國東吳時.此處曾產五彩石,又固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又名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里曾發生「宋金採石之戰」。
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反侵略戰爭,侵略的一方為金國統帥為金海陵王完顏亮.甫宋主將虞允文仁壽(今四川仁壽)人,紹興三十年奉派出使金國,見該國大事戰備,回國後就奏請朝廷加強防禦。次年,完顏亮率60萬軍隊分四路甫侵,他自己帶領的一路約數十萬兵馬於同年11月抵達採石磯對面江岸 跟宋軍隔長江對峙。據《宋史》記載;當時形勢危急,江北完顏亮高踞在剛剛綻起的高台「黃居」下,殺白馬祭天 准備次日渡江。而江南的宋軍卻因正「易將」而無人負責,「我師三五星散,解鞍京甲坐遭旁」。虞允文蒿目時艱,毅然負起守衛重任,剛部署完水陸軍隊,完顏亮「 大呼,操小紅旗序數百艘絕江而來,瞬間,抵南岸者艘,直薄宋軍」。虞亢文勉勵身旁的勇將時佐應戰,時俊立即揮舞雙刀沖向金軍,大隊宋軍跟著向金軍沖殺.金軍後退,宋軍用「神臂弩」射擊敵船,致大批金兵死於江中。逃回去的也被完顏亮「悉敲殺之」。次日,完顏亮又來侵犯,被宋軍焚毀戰船300,大敗而去。全軍在淮北的主力基本被殲,完顏亮又向宋軍施用反司計,也被虞允文識破。完顏亮惱羞成怒,率領部隊去江蘇揚州時的瓜洲渡,想從這里渡江奪取京口(今鎮江)。虞允文率 萬余軍隊赴京口增強防禦,並將馬船改造成戰艦。完顏亮在瓜洲渡發布軍今,實行連坐法;軍士逃亡則殺部將,部將逃亡則殺主將。以致人心浮動.導致11月2日黎明他在帳中為部將所殺.不久,全部金軍都鎩羽而歸。
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現在在採石磯上建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馬鞍山的重要旅遊景點。
遊人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山因此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採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郁,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均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建築。它與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距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歷代均有修建,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採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迴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游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 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圮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一口「赤烏井」,是採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一塊平坦巨石為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
翠螺山半山腰還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墓碑上鐫「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
三元祠,又稱三官洞,是採石磯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側岩下,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下落無地,如自水出。 江水拍擊洞邊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洞內上下兩層,洞內有洞,可通大江,環境別致,四季景色迥然各異,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內還設有茶室。
Ⅷ 採石磯是什麼意思
採石磯是國家復重點風景名勝的核制心景區,與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並稱「長江三大名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東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2003年採石磯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Ⅸ 採石之戰是怎麼回事
南宋紹興十九年(金皇統九年,1149),金副相完顏亮刺殺金熙宗後奪取帝位。完顏亮在帝位穩固以後,決定破壞「紹興和議」,消滅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完顏亮遷都大興府(今北京),積極備戰。紹興三十一年(1161)五月,完顏亮遣使到臨安,明確提出要南宋派出大臣到開封,商議割讓淮南地區給金。戰爭迫在眉睫,南宋政府被迫作出防禦部署,任命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負責川、陝防務,又任命成閔為京西、湖北制置使,率軍前往武昌,扼守長江中游。任命名將劉錡為江、淮、浙制置使,負責長江下游防務。
七月,金遷都開封,隨即進行侵宋部署,幾路大軍先後南侵。九月下旬,完顏亮也自開封南下,至此,侵宋戰爭全面展開。金軍南侵的消息傳來,抗金名將劉鏑扶病從鎮江進駐揚州,對部將們發出「取重陽日到京師(開封)」的豪言,仍採取順昌保衛戰時堅壁清野的戰略防禦措施,並決心在揚州與金軍決一死戰。然而,負責淮西防務的主將王權卻不聽從劉錡的指揮,在聽到金軍已經自渦口(今安徽懷遠東)渡淮時,立即率部南逃,由於淮西完全沒有防務,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迅速佔領廬州、滁州。劉鑄被迫回軍守江。
得知金軍馬上就要到達長江北岸的消息,文武百官紛紛把家人送走,宋高宗也決定再次入海避難。在宰相陳康伯等人的堅決反對下,高宗表示親征,任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任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任參謀軍事,統一指揮江淮戰事。此時,王權已棄和州(今安徽和縣),逃到長江南岸的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南)。金軍很快佔領和州,完顏亮率軍抵達長江北岸採石磯附近的楊林渡。另路金軍也已佔領真州(今江蘇六合),並進攻揚州。已是重病在身的劉鏑等退守瓜州(今揚州南),再奉命渡江退守鎮江,揚州被金軍佔領。
金軍主力雖然取得重大進展,進抵長江北岸,其他各路卻進展不大,水軍甚至還沒出發,就被宋將李寶率部消滅於膠西東南海灣中的陳家島金水軍基地。
然而,就在十月金軍渡淮大舉南侵之後數日,金朝後院起火,反對完顏亮窮兵黷武的將領擁立金東京(今遼寧遼陽)留守完顏雍為帝,這就是金世宗,改元大定。一個月之內,黃河以北地區很快歸附新皇帝。十一月初,完顏亮得到消息後,決定立即渡江進攻南宋,占據江南。他們決定初七日在採石磯渡江南侵。
這時,宋督視軍馬葉義問將王權罷官,改任李顯忠為都統制。十一月八日,參謀軍事虞允文到採石磯犒軍,舊將王權已被罷職,新將李顯忠未到,宋軍沒有統帥,將士們零零散散地坐在路旁,騎兵也丟失了馬匹,士氣十分低落。遙見江北金軍的大量水軍船隻已出楊林渡口,形勢非常危急,虞允文立即召集諸將議事。有人對他說:「你只受命犒師,又沒有受命督戰。別人做壞事,你來承擔責任嗎?」他叱責道:「危及社稷,豈能退避!」於是迅速部署防禦,並命當塗縣民兵乘海鰍船沖擊金水軍船隊,擊敗金軍。次日,命宋將盛新率軍乘船防守長江江心,控制金水軍基地楊林渡河口,不放一艘金軍船隻出河入江。宋軍以火攻燒毀金水軍的大量船隻,完顏亮被迫退往揚州。採石之戰宋軍大勝。
李顯忠到達採石時,戰爭已經結束,他立即派李捧率軍萬餘人隨虞允文前往鎮江防守。完顏亮得知水軍全部被宋軍消滅,利用水軍攻佔臨安的企圖已經破滅,加上黃河以北地區已歸附新帝金世宗,他已是後退無路,於是孤注一擲,決定佔領江南地區,命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江過河,不渡者處死,激起了金軍內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都統制完顏元宜率軍殺死了完顏亮,並以金世宗名義行牒鎮江宋樞密行府,表示要退兵以修舊好。金軍隨即退兵,十二月中旬渡淮北歸。
Ⅹ 採石磯怎麼樣
採石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7公里的翠螺山麓,原名牛渚磯,相傳古時候有金牛專出渚而得名屬。與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統稱長江三磯。這里我去過三次,每當站在採石磯上,望著滾滾長江東逝水,看著長江上來往的輪船,心情格外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