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政府采購投訴管理辦法

政府采購投訴管理辦法

發布時間:2021-01-30 23:22:40

1. 如何完善政府采購供應商質疑處理制度

質疑是《政府采購法》為供應商提供的重要法律救濟途徑之一,是提起投訴、行政訴訟的前置程序。正確處理好供應商質疑對於有效維護政府采購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政府采購法》公開、公平、公正的立法精神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政府采購法》第六章明確提出了質疑概念,是法律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意味著質疑的處理必須嚴格執行法律的規定。
質疑處理程序在法律上缺乏系統性
截至目前,對質疑的處理程序法律法規並未作詳細規定,給實際操作帶來一定困惑。一是提出質疑的主體范圍不明確。根據《政府采購法》第52條規定,提出質疑的主體是供應商。那麼如果該供應商未參加某項目的投標,只認為某項目的采購文件中存在排他性,使該供應商投標權益受損,是否也能提出質疑?若這個假設成立,那麼該供應商如果對質疑不滿意,是無法提起投訴的,因為《政府采購供應商投訴處理辦法》第10條規定,投訴人是參與所投訴政府采購活動的供應商,並且提起投訴前已依法進行質疑。
二是質疑處理程序不明確。《政府采購法》雖然對質疑的提出和答復的時限作出了規定,但對質疑處理的程序並未明確,程序問題將對質疑處理結果帶來較大影響。三是質疑結果的效力不明確。供應商質疑結果成立,采購項目該如何處理?實踐中一般是提請批准廢標後重新組織采購。但是根據《政府采購法》第36條對廢標情形的規定,質疑結果的成立並不能直接導致廢標。正確理解和運用法律規定
一是嚴格區分詢問與質疑。《政府采購法》在「質疑和投訴」一章內提到了「詢問」,筆者認為,詢問與質疑應當分而治之。根據《政府采購法》第51條、第52條規定,詢問與質疑的區別主要有3點。首先是提起條件不同,詢問是指,只要供應商對政府采購活動事項有疑問的就可以提起,而質疑必須是供應商在知道或者應知其權益受到損害的才可以提起。其次是提起形式不同,詢問可以以書面形式提起,也可以以口頭形式提起,而質疑必須以書面形式提起。最後是處理結果不同,對詢問的答復,法律沒有時限要求,但對質疑的答復則有明確的時限要求。實踐中,在提起與受理階段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嚴格區分詢問和質疑,以便做出有效的答復意見和履行不同的法律義務,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
二是正確理清主體與客體。在界定主體的問題上,應當堅持公平、正義的立法宗旨。關於詢問主體,應當理解為廣義上的供應商,即所有潛在投標人都可以對政府采購活動事項的疑問之處提出詢問,促進政府采購社會監督;而關於質疑主體,應當與有關投訴主體的規定相銜接,明確質疑人為參與所質疑政府采購活動的供應商。
在界定客體問題上,應當堅持以「自己權益受到損害」為標准,凡是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的有證據證明其權益受到損害的質疑,應當認定質疑成立。
三是科學設置處理程序。首先要科學把握受理條件和時限。按照主體、客體相對應,詢問、質疑相區分的原則,科學依法設置受理條件。其中應對「知道或者應知其權益受到損害之日」進行細化,如對采購文件的質疑可確定為供應商領取采購文件之日,對采購過程的質疑可確定為開、評標之日,對采購結果的質疑可確定為采購結果公開發布之日。
其次要科學把握處理程序。堅持實體與程序相分離、專家與自查相結合的原則,科學依法設置處理程序。針對質疑內容,或組織原評審專家進行復議,或由采購人或其委託的采購代理機構進行自查(指針對程序性問題),並在法定時限內予以答復,製作質疑答復書,由專家復議的應當附有專家復議意見書。
最後要科學把握處理結果的運用。在開標前,對采購文件提出質疑並成立的,應當對采購文件依法依規進行必要澄清或者修改;在采購結果確定後,對采購文件、采購程序、采購結果提出質疑並成立的,應當視具體情形總結分析具體原因,若發現中標產品確實無法滿足招標文件要求的、中標人存在欺詐或提供虛假材料謀取中標的、采購文件存在排他性影響公正評定等情形,應依照《政府采購法》第36條第(一)、(二)項規定,予以廢標處理。
供應商質疑處理工作的法律性和政策性較強,隨著政府采購事業的蓬勃發展,供應商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對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供應商質疑處理法律制度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面對新的發展要求,如何更好地通過供應商質疑處理來體現和實現政府采購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的原則仍然是我們今後理論與實踐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山西省省級政府采購中心)

2. 違反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第四十五條怎樣處理

在財政部頒發的18號令《政法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第五十二條有明確內的規定:採用綜容合評分法的,貨物項目的價格分值占總分值的比重(即權值)為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六十;服務項目的價格分值占總分值的比重(即權值)為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執行統一價格標準的服務項目,其價格不列為評分因素。有特殊情況需要調整的,應當經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批准。
再多說幾句吧,上面的法律有個前提是採用綜合評分法,這是評標方法,如果換成是綜合評審法的話則沒有打分這一項只是由專家直接寫份意見表,推薦成交供應商,18號令上的部分法律規定要比《政府采購法》更加全面和具體。可以自己翻看一下
希望採納

3. 政府采購信息公告管理辦法的第二章 政府采購信息公告范圍與內容

除涉及國家秘密、供應商的商業秘密,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予保密的政府采購信息以外,下列政府采購信息必須公告:
(一)有關政府采購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二)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購目錄、政府采購限額標准和公開招標數額標准;
(三)政府采購招標業務代理機構名錄;
(四)招標投標信息,包括公開招標公告、邀請招標資格預審公告、中標公告、成交結果及其更正事項等;
(五)財政部門受理政府采購投訴的聯系方式及投訴處理決定;
(六)財政部門對集中采購機構的考核結果;
(七)采購代理機構、供應商不良行為記錄名單;
(八)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應當公告的其他政府采購信息。 公開招標公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
(二)招標項目的名稱、用途、數量、簡要技術要求或者招標項目的性質;
(三)供應商資格要求;
(四)獲取招標文件的時間、地點、方式及招標文件售價;
(五)投標截止時間、開標時間及地點;
(六)采購項目聯系人姓名和電話。 邀請招標資格預審公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
(二)招標項目的名稱、用途、數量、簡要技術要求或招標項目的性質;
(三)供應商資格要求;
(四)提交資格申請及證明材料的截止時間及資格審查日期;
(五)采購項目聯系人姓名和電話。 中標公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
(二)采購項目名稱、用途、數量、簡要技術要求及合同履行日期;
(三)定標日期(註明招標文件編號);
(四)本項目招標公告日期;
(五)中標供應商名稱、地址和中標金額;
(六)評標委員會成員名單;
(七)采購項目聯系人姓名和電話。 采購信息更正公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
(二)原公告的采購項目名稱及首次公告日期;
(三)更正事項、內容及日期;
(四)采購項目聯系人和電話。 投訴處理決定公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名稱;
(二)采購項目名稱及采購日期;
(三)投訴人名稱及投訴事項;
(四)投訴處理機關名稱;
(五)處理決定的主要內容。

4. 政府采購投訴處理程序

依據《政府采購質疑和投訴辦法》(財政部令第94號)即可
2020.10.14

5. 廣東省的政府采購質疑處理辦法

您好,這里是博曉經緯,根據廣東省政府采購工作規范(試行)的第十一章 質疑投訴程序

一、供應商詢問
供應商對政府采購活動事項有疑問的,可以向采購人或其委託的采購代理機構提出詢問,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但答復的內容不得涉及商業秘密。
供應商可以向采購人或者采購代理機構查詢招標、談判和詢價等程序的有關資料。包括下列內容:委託協議、評委名單、各投標人技術、商務、價格的綜合總分匯總及排序等。
二、供應商質疑
供應商認為采購文件、采購過程和中標、成交結果使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在知道或者應知其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向采購人或代理機構提出質疑。
質疑供應商可依法申請調閱相關政府采購材料。
三、質疑答復
采購人、代理機構應當在收到供應商的書面質疑後,七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答復質疑供應商和其他有關供應商,並抄送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
四、供應商投訴
質疑供應商對采購人或代理機構的質疑答復不滿意或者采購人、代理機構未在規定的時間內作出質疑答復的,可以在答復期滿後十五個工作日內向同級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投訴。投訴事項應當是經過質疑的事項。
投訴項目屬於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共同安排的采購項目,由主管采購人預算的人民政府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負責處理。
供應商投訴時,應當現場提交投訴書,並按照被投訴采購人、代理機構和與投訴事項有關的供應商數量提供投訴書的副本。
投訴人為自然人的,應當由本人簽字;投訴人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簽字蓋章並加蓋公章。投訴人委託代理人辦理投訴事務的,應當一並提交授權委託書,載明委託代理的具體許可權和事項。
五、投訴人條件
投訴人依法進行質疑,在投訴有效期內向具有管轄權的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遞交規范的投訴書,同一項目的相同投訴事項不得重復提交投訴申請。
六、受理投訴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收到投訴書後,應當在五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
對符合投訴條件的,向投訴人發出投訴受理通知書,自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收到投訴書之日起即為受理。
對投訴書材料不齊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向投訴人發出投訴補正通知書,載明需要補正的事項和合理的補正期限。逾期不補正的,視為投訴人放棄投訴申請。補正投訴材料所用時間不計入投訴處理期限。
對不符合投訴條件的,向投訴人發出投訴不予受理通知書。
對投訴不屬於本部門管轄或應當由其他行政管理部門先行查處的,轉送有管轄權的部門,並通知投訴人。
投訴事項屬於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處於保密階段的事項,投訴人無法提供合法信息來源或有效證據的,可以認定為無效投訴事項。
在供應商投訴受理審查期間,相關信息或材料、文件的傳遞,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投訴人以及相關當事人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並辦理簽收手續。
七、投訴調查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在受理投訴後三個工作日內向被投訴人和與投訴事項有關的供應商發出投訴答復通知書。
被投訴人和與投訴事項有關的供應商應當在收到投訴答復通知書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向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作出說明,並提交相關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逾期不提交相關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的,視同認可投訴事項。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處理投訴事項採取書面審查的辦法。必要時,可以進行調查取證,組織投訴人和被投訴人當面進行質證。
對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依法進行調查的投訴人、被投訴人以及與投訴事項有關的單位及人員等應當如實反映情況,並提供相關材料。投訴人拒絕配合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依法進行調查的,按主動撤回投訴處理。
八、投訴處理
(一)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經審查對投訴事項分別作出下列處理決定:
投訴人撤回投訴的或投訴人投訴事項已被人民法院等司法部門受理的,終止投訴處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駁回投訴:
1. 投訴缺乏事實依據的;
2. 質疑答復認定事實清楚的;
3. 投訴事項屬於國家保密范圍,而投訴人不能說明正當信息來原或提供有效證據的。
投訴事項與質疑事項不一致的,超過質疑事項的投訴事項應當認定為無效投訴事項,並告知投訴人;
投訴事項屬實的,分別按照本辦法有關規定處理。
(二)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經審查,認定采購文件具有明顯傾向性或者歧視性等問題,給投訴人或者其他供應商合法權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損害的,按下列情況分別處理:
采購活動尚未完成的,責令修改采購文件,並按修改後的采購文件開展采購活動;
采購活動已經完成,但尚未簽訂政府采購合同的,決定采購活動違法,責令重新開展采購活動;
采購活動已經完成,並且已經簽訂政府采購合同的,決定采購活動違法,由被投訴人按照有關法律規定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三)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經審查,認定采購文件、采購過程影響或者可能影響中標、成交結果的,或者中標、成交結果的產生過程存在違法行為的,按下列情況分別處理:
政府采購合同尚未簽訂的,分別根據不同情況決定全部或者部分采購行為違法,責令重新開展采購活動;
政府采購合同已經簽訂但尚未履行的,決定撤銷合同,責令重新開展采購活動;
政府采購合同已經履行的,決定采購活動違法,給投訴人、采購人的權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損害的,由政府采購相關當事人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投訴事項處理期間,采購人、代理機構認為需要暫停的、暫停采購活動有利於投訴事項處理的、投訴人申請暫停采購活動,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認為其請求合理的,可以書面通知被投訴人暫停采購活動,但暫停時間最長不得超過三十日。
九、出具投訴處理決定書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投訴之日起三十個工作日內,對投訴事項作出處理決定,出具投訴處理決定書,以書面形式通知投訴人、被投訴人及其他與投訴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政府采購當事人。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在處理投訴中,需要取得相關證明、檢驗、鑒定和專家評審的,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投訴處理期限內,並將所需時間書面通知投訴人。
十、發布投訴處理結果公告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投訴處理結果在省級以上人民財政部門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上公告。
十一、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
投訴人對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的投訴處理決定不服或者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逾期未作處理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十二、質疑、投訴資料保存
采購人、代理機構、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質疑、投訴資料歸檔保存,對在質疑、投訴處理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及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6. 山東省政府采購管理辦法的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采購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並予以通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編報政府采購預算和計劃擅自進行采購的;
(二)未經核准采購進口產品的;
(三)違規收取或者不按規定退還保證金的;
(四)在采購活動中有惡意串通行為的;
(五)采購文件具有限制、排斥潛在供應商的內容的;
(六)違規確定中標(成交)供應商的;
(七)拒絕配合財政部門處理投訴、舉報事項的。
第四十九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社會代理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處罰;法律、法規未規定的,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暫停其在本行政區域內1至3年的政府采購業務代理資格;情節嚴重的,依法取消其業務代理資格;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規定的采購方式和程序組織采購的;
(二)違規收取或者不按規定退還保證金的;
(三)采購文件具有限制、排斥潛在供應商的內容的;
(四)未按規定發布政府采購信息的;
(五)違規抽取和使用評審專家的;
(六)在采購活動中有惡意串通行為的;
(七)拒絕配合財政部門處理投訴、舉報事項或者拒絕政府采購監督檢查的;
(八)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
集中采購機構有前款所列情形的,由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並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供應商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財政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處罰;法律、法規未規定的,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在1至3年內禁止其參加政府采購活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在采購活動中有惡意串通行為的;
(二)無正當理由不與采購人簽訂合同的;
(三)捏造事實進行虛假投訴的;
(四)拒絕配合財政部門處理投訴、舉報事項的;
(五)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
第五十一條 評審委員會成員違反評審工作紀律或者有惡意串通等其他違規評審行為的,由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取消其評審專家資格,並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二條 有本辦法第四十八條至第五十一條所列違法違規行為,影響中標(成交)結果或者可能影響中標(成交)結果的,由財政部門按照下列規定進行處理:
(一)未確定中標(成交)供應商的,終止采購活動,重新組織采購;
(二)中標(成交)供應商已經確定但尚未簽訂采購合同的,中標(成交)結果無效,重新組織采購;
(三)采購合同已經簽訂但尚未履行的,撤銷合同,從合格的中標、成交候選人中另行確定中標(成交)供應商;不能確定的,重新組織采購;
(四)采購合同已經履行,給采購當事人造成損失的,由相關責任人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三條 財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政府采購監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 招標被投訴如何處理

招標人處理投訴,分建設工程招標和政府采購兩種情況。建設工程招標,以下三種情況需招標人處理投訴:

第一種情況,投標人對招標文件或對資格預審文件有異議的,招標人應當自收到異議之曰起3日內作出答復,作出答復前,應當暫停招標投標活動。

第二種情況,投標人對開標有異議的,如未按照招標文件規定的時間、地點開標,投標人應當在開標現場提出,招標人應當當場作出答復,並製作記錄。

第三種情況,投標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對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的評標結果有異議且在中標候選人公示期間提出的,招標人應當自收到異議之日起3日內作出答復;作出答復前,應當暫停招標投標活動。

如果是對政府采購的異議和投訴,則采購人應按以下程序進行處理投訴:

采購人應當在收到供應商的書面質疑後七個工作日內作出答復,並以書面形式通知質疑供應商和其他有關供應商,但答復的內容不得涉及商業秘密。采購人委託采購代理機構釆購的,供應商可以向釆購代理機構提出詢問或者質疑,采購代理機構應當依照相關規定就采購人委託授權范圍內的事項作出答復。

在政府采購中,詢問或者質疑事項可能影響中標、成交結果的,采購人應當暫停簽訂合同,已經簽訂合同的,應當中止履行合同。

招標

招標是指招標人(買方)事先發出招標通告或招標單,品種、數量和有關的交易條件提出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准備買進的商品名稱、件,邀請投標人(賣方)參加投標的行為。

閱讀全文

與政府采購投訴管理辦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