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比較知名的商標侵權的案例有哪些
時間:2010年—2012年
案情:從名不見經傳,到現在的涼茶第一罐,「王老吉」創造了一個商業奇跡。但是,這奇跡中間卻夾雜著兩家公司的恩怨。從2010年開始,廣葯集團與加多寶之間就展開了「王老吉」的商標之爭。
結果:北京一中院就鴻道有限公司(加多寶)提出的撤銷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於2012年5月9日作出的仲裁裁決的申請作出裁定,駁回鴻道集團提出的撤銷中國貿仲京裁字第0240號仲裁裁決的申請。該裁定為終審裁定,暫時為廣葯集團和加多寶的「王老吉」商標爭奪案畫上了句號。
時間:2012年—2015年
案情:喬丹和中國體育用品公司喬丹體育自2012年以來官司不斷,同年10月,飛人喬丹向商評委提出爭議申請,認為喬丹體育注冊上述商標的行為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指的誠實信用原則;2015年初喬丹再次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中國喬丹體育公司撤銷關於「QIAODAN」、「僑丹」、「喬丹王」在內的多個爭議商標。
結果: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起訴中國體育用品公司喬丹體育「商標爭議案」耗時三年,迎來終審判決,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78起喬丹體育商標爭議案中的32起做出了終審判決:二審維持原判,駁回了邁克爾·喬丹撤銷喬丹體育爭議商標注冊的上訴請求,保持喬丹體育爭議商標的注冊。
時間:2015年
案情:2004 年,周某買下了一個注冊於 1996 年、名為「百倫」的商標,隨後又注冊了包括「新百倫」在內的一系列聯合商標,並在 2008 年拿到「新百倫」商標的批准。而早年曾以「紐巴倫」為名在國內進行宣傳的New Balance,因為其 2006 年成立的上海公司名為新百倫,便開始使用「新百倫」作為中文名,於是擁有中文商標的企業向廣州中院提起侵權訴訟。
結果: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這起商標權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該院認為,美國New Balance公司在中國的關聯公司——新百倫貿易(中國)有限公司因使用他人已注冊商標「新百倫」,構成對他人商標專用權的侵犯,須賠償對方9800萬元。
B. iPad商標侵權案是怎麼回事
對於這個案子,我覺得去中國法院網上去看看吧,那裡幾乎包括了所有的中國所發生的案件。。。畢竟作為中國最大的法院網,它還是比較理性的,相比較網上其他言論而言還是比較公正的。。以下摘自中國法院網
iPad是美國蘋果公司推出的平板電腦,所到之處無不引發搶購風潮,在中國大陸平板電腦市場上,更是佔領了銷售份額的70%以上。然而,蘋果公司可能做夢也沒想到,其會因商標問題與一家中國公司鬧到短兵相接的地步。一邊是富可敵國的全球最大上市公司,一邊是名不見經傳甚至瀕臨破產的深圳唯冠,這場「大象」與「螞蟻」的較量,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又該何去何從?能給人什麼啟示?
庭上的激辯
應該說,蘋果公司在中國推出iPad之時,已經知道該商標權還在深圳唯冠手中,它向中國商標局、深圳唯冠申請轉讓商標未果,2010年4月,就聯合英國IP公司將深圳唯冠告上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令iPad商標的專用權歸原告所有,並賠償其經濟損失400萬元。
法庭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原告稱,2009年,蘋果公司與唯冠達成一項協議,唯冠台北公司將iPad全球商標以3.5萬英鎊的價格轉讓給IP公司,其中包括在中國注冊的兩個商標。因此,被告應履行將涉案商標轉讓給原告的義務。
深圳唯冠卻認為,唯冠國際系香港上市公司,有7個子公司。台灣唯冠在歐盟、韓國等國家共獲得8個iPad注冊商標專用權。中國大陸的iPad商標則由深圳唯冠擁有。
深圳唯冠認為,蘋果公司是從台灣唯冠手中購買的iPad商標專用權,當時具體處理交易的員工麥士宏,其授權書的內容和簽名蓋章均是台灣唯冠。而深圳唯冠和台灣唯冠雖然同屬於唯冠國際的子公司,但二者並不是隸屬關系,股權也沒有交叉關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事主體,因此,這一合同對深圳唯冠不具有約束力,蘋果公司購買的iPad商標專用權,並不包含中國內地。
蘋果公司辯稱,台灣唯冠即使沒有對大陸iPad商標的處置權,但由於台灣唯冠負責人楊榮山同時也是深圳唯冠的法定代表人, 從法律上來說,這足以構成表見代理。
「表見代理」是指雖無代理權但表面上有足以使人信為有代理權而須由本人承擔法律後果的代理。
對此,深圳唯冠認為,其從未授權過任何人轉讓iPad商標專用權,更沒有提供法律規定的合同、公章、印鑒等形成表見代理的要素,因此,表見代理根本不成立。
2011年12月,法院經審理後認為:本案商標轉讓合同系原告IP公司與台灣唯冠簽訂,被告深圳唯冠沒有參與談判,也沒有授權他人處分其商標及訂立商標轉讓合同,且商標轉讓合同簽訂人與被告之間的表見代理亦不成立,涉案的商標轉讓合同對被告無約束力。法院遂判決駁回了兩原告的訴訟請求。
兩原告不服,上訴至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據悉,二審將於2月29日開庭。
與此同時,深圳唯冠也向蘋果公司發起了訴訟反擊,主要針對蘋果在華的經銷商:在深圳起訴順電,在惠州起訴國美,在上海起訴蘋果的經貿公司。
庭外的較量
訴訟之外,蘋果公司和深圳唯冠也展開了一系列輿論攻防戰。
深圳唯冠利用一切機會為自己辯護,2月17日更是高調召開媒體發布會,唯冠國際創始人楊榮山自侵權案以來首次現身,深圳唯冠債務重組代理公司和君創業主席李肅及代理律師馬東曉等,悉數到場。
楊榮山回憶說,唯冠1998年下半年開始設計名為iPad的產品,2000年在香港做了iPad的上市發布會。由於推出的時機過早,並且採用CRT顯示的觸摸屏非常容易出現誤操作,雖然產品已經賣到了世界各地,但並沒有在市場上引起太大的反響。
楊榮山說,當時的唯冠發展勢頭一片大好,曾位列全球前五大顯示器製造商。他們開始研製下一代iPad產品,希望在未來幾年內將唯冠的產值做到300億港幣以上。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唯冠國際最大客戶寶麗來破產,欠款無法收回,公司經營由盛轉衰。
2009年,英國名為IP Application Development的公司找到台北唯冠稱,iPad商標與其公司名縮寫相近,希望能購買該商標,並多次承諾不與唯冠進行同業競爭。
由於當時唯冠正面臨財務危機,計劃進行收縮,本已准備出讓商標,但由於IP公司出的價格太低,唯冠並沒有同意。「可IP當時威脅唯冠,如果不出售,就會在海外起訴唯冠,當時陷入經濟困境的唯冠,只好低價出售,該交易本來就有失公平。」
令楊榮山沒有想到的是,隨後不久,IP公司就以10英鎊的象徵性價格,將iPad商標轉讓給了蘋果公司。而當時IP公司派來與唯冠談判的律師,也被證實用的是假名字。楊榮山這才明白,IP公司是蘋果公司通過「精心設計」成立的。
李肅指出:「蘋果手中的iPad商標是用不正當的欺詐手段取得的,我們正在委託美國公司訴蘋果公司。」
楊榮山表示,台北唯冠只擁有iPad海外商標權,iPad大陸商標權在深圳唯冠手裡。對此蘋果也是認可的,所以2010年蘋果曾以正在和唯冠洽談購買iPad商標為由,要求香港法院對唯冠發放禁制令。後來八家銀行查封唯冠後,蘋果也分別同這八家銀行商討購買iPad商標權。
馬東曉在發布會上也表示,先避開台灣唯冠有無權利出售深圳唯冠所持有的iPad商標問題不談,iPad大陸地區的商標注冊是深圳唯冠在國家商標局注冊的,合法轉讓的手續並未完成。
據馬東曉介紹,IP公司曾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撤銷深圳唯冠iPad商標專用權的請求,深圳唯冠向商標局提供了2008年、2009年、2010年這三年內生產的iPad商標產品,才得以保住iPad商標專用權。
楊榮山表示,外界說唯冠要索賠100億元,其實唯冠並沒有提出具體賠償額。唯冠與蘋果之間是一場商戰,他希望外界不要用道德的標准來評價。
楊榮山和李肅都認為,目前,和解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蘋果並沒有談判的誠意。
面對深圳唯冠的高調發布,一向緘默的蘋果公司也沉不住氣了。20日晚,蘋果公司通過律師函作出最新聲明,稱深圳唯冠全程參與了iPad商標的轉讓交易,深圳唯冠在做「不實陳述」。
對此,和君創業副總裁黃一丁表示,蘋果的最新回應並沒有拿出有力的證據,僅憑一些來往郵件的細節難以服眾。最終的iPad商標轉讓合同上,並沒有加蓋深圳唯冠的公章。
iPad商標何去何從
一審判決之後,深圳唯冠向全國多地工商機關投訴蘋果公司侵權。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門已經將蘋果iPad下架,一些網上商店也採取了下架措施。
深圳唯冠還向海關申請了禁令,希望禁止iPad產品進出口。該申請一旦被批准,對於蘋果的打擊將更為嚴重,甚至會影響iPad3上市。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二審敗訴,蘋果將面臨兩種選擇:交付罰金,並支付商標使用費用,或者交付罰金,後續產品更名上市。即使勝訴,蘋果也要為過去兩年的侵權行為買單。
也就是說,不管勝訴還是敗訴,蘋果都會付出代價。有媒體預測罰款最高將超過300億元,其法律依據是:我國法律法規及有關司法解釋規定,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罰款數額為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而賠償額可以是侵權人因侵權行為獲得的全部利潤。而2010年9月17日iPad在中國大陸上市以來,銷售額已經超過百億元。
也有人認為,天價罰款不大可能,因為iPad商標之所以價值連城,主要是蘋果公司努力開發產品和經營市場的結果,而其使用iPad商標亦非故意侵權。
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蘋果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增速較高,蘋果不存在放棄中國市場的選擇。蘋果的i系列產品已經深入人心,iPad已經成為全球品牌,較為重視品牌形象的蘋果更名的可能性不會很大。
業內人士猜測,蘋果、唯冠雙方可能都不想要一個判決,此案最終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和解,唯冠把商標作價賣給蘋果。
來源:人民法院報
■事件回顧■
2000年,台灣唯冠注冊iPad電腦等多種電子產品的歐洲與世界其他各地的商標。
2001年,深圳唯冠申請注冊兩項iPad中國商標。
2006年,蘋果策劃推出iPad平板電腦。
2009年,蘋果以3.5萬英鎊從台灣唯冠手中購得iPad全球商標使用權。
2010年,iPad進入中國市場,深圳唯冠向蘋果表示,iPad中國內地的商標權的轉讓並沒有包含在3.5萬英鎊的轉讓協議中,要求蘋果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損失。
2010年4月19日,蘋果與英國IP公司將深圳唯冠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確認iPad商標為蘋果所有。
2011年12月,深圳中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兩公司的訴訟請求。深圳唯冠勝訴。
2012年2月10日,深圳唯冠起訴蘋果iPad商標侵權案一審宣判:蘋果公司敗訴,法院頒布蘋果iPad2禁售令。
2012年2月17日,惠州中院判定蘋果一家經銷商禁止銷售蘋果iPad相關產品。這是iPad商標糾紛以來,第一家被判定敗訴的蘋果經銷商。
2012年2月23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就深圳唯冠起訴蘋果商標侵權案作出裁定,駁回深圳唯冠提出的「iPad」禁售申請,中止訴訟。
■庭審焦點■
該案二審庭審爭議的焦點依然是上訴人IP公司購買的到底包不包括中國大陸的商標,以及台灣唯冠到底能不能出售深圳唯冠的商標。
據悉,唯冠所擁有的關於iPad的10個商標中,有8項在台灣唯冠名下,有2項歸深圳唯冠所有。蘋果公司方面在法庭辯論中提出的核心是,台灣唯冠與深圳唯冠的法人代表及實際控制人都是楊榮山,所以台灣唯冠簽署的協議同樣有效。
深圳唯冠的委託代理人認為,轉讓協議的授權書簽字人並不是楊榮山,而是台灣唯冠的法務部處長。更沒有提供法律規定的合同、公章、印鑒等形成表見代理的要素,因此,表見代理根本不成立。另外,即使是楊榮山也不能隨意處置深圳唯冠的資產,尤其是這么重要的資產。
從庭審辯論、質證等階段看來,深圳唯冠的代理律師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咬定iPad在中國的銷售不合法。因為依照中國的法律,iPad商標至今還在深圳唯冠手中,並沒有完成轉讓。
「蘋果確實把iPad這個產品做到了盡善盡美,所以受到全球廣大用戶的喜好。但是這個成功,並不能成為它在未取得iPad商標的時候就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理由。」深圳唯冠的委託代理人認為,現在深圳唯冠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維護自己的權益,「希望得到公平的待遇」。
不過,蘋果公司方面顯然不認同這樣的說法。
「多年前,我們購買了唯冠公司在全球10個不同國家的iPad商標權。唯冠拒絕承認和履行涉及中國部分的協議。香港法院已支持蘋果公司。我們在中國大陸的訴訟也必將得到法院的支持。」蘋果公司的委託代理人反復這樣強調。
C. ipad商標侵權案的事件結果
ipad商標侵權案的事件結果:
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公司就iPad商標爭奪一案達成和解,蘋果公司向深圳唯冠支付6000萬美元以獲得iPad在中國內地的商標使用權。
唯冠蘋果iPad糾紛大事記:
2000年,唯冠集團注冊了iPad在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商標。次年,唯冠大陸子公司深圳唯冠注冊了iPad中國商標。
2009年12月,蘋果通過旗下英國子公司IP Application支付3.5萬英鎊從唯冠台灣子公司唯冠國際手中買下了iPad全球商標權。
2010年1月,蘋果正式發布iPad。2月,蘋果以深圳唯冠連續3年停止使用iPad商標為由要求中國商標局撤銷1090557號商標。
2010年4月,蘋果在深圳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深圳唯冠,認為基於之前轉讓協議,自己持有iPad商標在大陸的所有權。但深圳法院駁回了這一訴求,認為蘋果是與唯冠國際達成協議,並未與深圳唯冠簽署合約,而也沒有證據表明深圳唯冠批准了這一協議。
2011年,唯冠在深圳與惠州兩地起訴蘋果經銷商,要求禁售iPad。2月,蘋果在深圳法院起訴深圳唯冠,要求深圳唯冠進行賠償並確認蘋果在大陸擁有iPad商標權,這是雙方首次正面交鋒。3月,深圳唯冠向北京工商局投訴,要求對商標侵權的蘋果實施罰款。12月,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蘋果敗訴,其賠償與商標要求均被駁回。
2012年2月22日,深圳唯冠在上海浦東新區法院起訴蘋果總經銷商侵權,但法院未宣判。2月29日,蘋果在深圳起訴深圳唯冠要求獲得iPad在大陸商標權的二審在廣東高等人民法院開庭。
2012年4月1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富邦公司(唯冠科技債權人之一)申請唯冠破產清算要求遭拒。
2012年5月9日,美國加州高級法院法官馬克·皮爾斯5月4日應蘋果的請求,駁回了唯冠起訴蘋果iPad商標侵權一案。
2012年7月2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外宣布,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就iPad商標權問題達成和解,蘋果公司支付6000萬美元和解費用。
D. 有關商標侵權糾紛的案例分析
我們已經聯系過,這是第一個答案:
關於一審法院訴訟程序問題
1、一審法院按漢都公回司提供的 TCL 集團答公司地址,向 TCL 集團公司快遞送達應訴通知書、聽證會傳票、開庭傳票等,雖然郵寄地址為廣東省惠州市鵝嶺南路 6 號 TCL 工業大廈九層,是 TCL 集團公司的下屬二級企業法人銷售公司的地址,但兩公司在同一大樓辦公,只是樓層不同,而收信人為 TCL 集團公司的信件也並沒有因不能送達而被退回。
2、在原審法院審結前, TCL 集團公司在向一審法院提交了書面答辯狀,由此可以推定, TCL 集團公司已收到了一審法院寄送的應訴通知書、聽證會傳票、開庭傳票,但其無正當理由未到庭,一審法院缺席審理並不違法。上訴人 TCL 集團公司關於一審法院訴訟程序違法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
E. 商標在國外被侵權該怎麼辦
第一、本案涉及到國際專利、商標等保護問題。如果銷售的產品,在銷售地有專利保護的,是侵權,不受保護的,不是侵權。
第二、根據刑法相關規定,生產、銷售復製品、侵權品的,構成犯罪,應當追經刑事責任。
F. 美國的著名商標侵權案有哪些
知識產權,廣義而言包括版權即著作權、專利即技術發明、商標、商業秘密和知名權等,其中前三類受到相當全面的保護。今天,我們介紹兩個有關商標專屬權的案例。
一個例子是,世界摔角協會為什麼會更名為世界摔角娛樂。
首先澄清一下:摔角不同於摔跤。摔跤是競技體育,是奧運比賽項目。而職業摔角則具有極大的娛樂性,拿薪水的選手以強烈刺激感官的方式,伴隨著挑逗性的言語,按照基本上預先設定的結果進行打鬥。這種摔角競技表演的代表,就是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WWE)。
WWE的前身是泰坦體育,其創始人之一是今天WWE主要持股人文斯·麥克馬洪的父親傑斯·麥克馬洪。在那個時代,美國的摔角競技可以說是處於「春秋戰國」的時代,三十來個摔角表演公司各有自己的地盤,在電視開始普及之後,它們也仍然依照舊規,在各自地區的地方電視台進行轉播。
文斯和其夫人琳達接手之後,打破地域傳統,將他們主持的摔角表演通過全國性的電視網進行直播,幾經波折,最終戰勝群雄,不但成為美國式摔角表演的霸主,而且走向了世界。它的總部仍然設在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德,但是在紐約、洛杉磯、倫敦、墨西哥城、孟買、上海、新加坡、迪拜、慕尼黑和東京均設有辦事處。
文斯和琳達執掌泰坦體育之後,在1982年收購了Capitol Wrestling Corporation及其控股的世界摔角聯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並於1998年更名為世界摔角聯盟有限公司。1999年再改名為世界摔角聯盟娛樂有限公司,最終於2002年去掉「聯盟」一詞,成為今天的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而且從2011年起,公司用WWE作為自己的商標。
這一系列的名稱變化,都源於與歷史悠久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冠名權上的糾紛。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成立於1961年,開始時叫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1986年改為現名。世界摔角聯盟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都用WWF作為自己的商標,於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就其商標權起訴世界摔角聯盟。1994年,雙方達成和解協議,泰坦同意停用WWF作為推廣摔角時的書面用詞,在電視廣播中特別是有字幕的時候,也盡量少用這一簡稱。自然基金會也就不反對世界摔角聯盟使用其英文的全名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
但是在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再次提起訴訟,因為世界摔角聯盟仍然在許多場合使用了WWF這一商標,特別是用在它的紀念品和其他商業產品上面。
英國專利法庭裁決世界摔角聯盟敗訴,所以世界摔角聯盟才在2002年最終改名為世界摔角娛樂,簡稱為WWE,網站域名也隨之改變。除了歷史上的錄影,不能再使用WWF三個字母作為標識。
還有一個著名的商標侵權案件,就是阿迪達斯起訴瑋倫鞋業。
阿迪達斯是一家知名的鞋業公司,它的三條紋標識從1952年就開始使用,後來注冊成為馳名的商標。瑋倫鞋業也是一家老牌公司,成立於1956年,但是它模仿阿迪達斯,使用兩條或四條條紋作為自己產品的標記。兩家公司曾經達成協議,瑋倫放棄使用它的條紋標識。但是在2001年,瑋倫再次在它的產品上加上條紋,這次阿迪達斯把瑋倫告上法庭。
經過多年的纏訟,在2008年陪審團審視了268類瑋倫的條紋商標產品,一致裁定瑋倫仿冒了阿迪達斯的商標,判決瑋倫公司敗訴,罰款為其利潤1.37億美元,加上懲罰性賠償1.37億美元和其他費用,總計3.046億美元,也就是相當於一條阿迪達斯的條紋罰了它一億美元。
G. 商標侵權案例
一、案件來源
2010年4月22日,安岳縣工商局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訴稱:安岳縣小周酒水經營部銷售的青島品牌純生啤酒,侵犯了其商標專用權。經局領導安排,執法人員對該經營部進行現場檢查,發現該經營部經營者周廣地涉嫌銷售侵犯「青島」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啤酒。為進一步查清事實,安岳縣工商局於同年4月22日立案進行調查。
二、案情介紹
當事人周某某,男,漢族,現年28歲;經營場所: 安岳縣岳陽鎮普州大道北段178號附54號,《個體工商營業執照》正在申辦之中。
現查實,當事人周某某於2010年3月25日,從青島海島啤酒有限公司購進「青島品牌純生化」啤酒3392件,購貨款54200元。當事人購回該批啤酒後,以每件20元的價格在安岳縣境內批發銷售了1000件,獲銷貨款20000元。經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訴,本局調查查明:該批啤酒實際商標名為「五月風」啤酒,由青島海島啤酒有限公司委託山東天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加工生產,在包裝裝潢上未標明生產廠名、廠址,而該青島海島啤酒有限公司無生產許可證,營業執照登記資料中無生產啤酒的經營范圍。青島海島啤酒有限公司在委託加工生產該批啤酒時,使用的酒瓶為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印有「青島啤酒」注冊商標和「TSINGTAO」英文注冊商標的專用酒瓶,將「青島品牌純生」作為其商品名稱,在瓶身標識和外包裝箱上不加區別地突出使用,瓶身標識和外包裝箱上所使用的標志、圖案與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青島啤酒純生」圖案及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的第3888383號注冊商標相近似,當事人周某某在銷售該啤酒時對外宣稱是「青島品牌純生啤酒」,以此誤導公眾,使消費者誤認為該批啤酒是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青島純生」啤酒。當事人周廣地銷售啤酒的行為,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侵權行為,已侵犯了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的「青島」中文商標以及「TSINGTAO」英文商標專用權。
三、案件處理
當事人周某某銷售侵犯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啤酒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二)項「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規定構成要件,已構成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專門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並可處以罰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二條規定「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罰款數額為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非法經營額無法計算的,罰款數額為10萬元以下」規定,經研究決定對當事人作出處罰:1、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2、沒收扣留在案的侵權啤酒2337件。
四、案情分析
接到投訴後,我局立即組織執法人員進行全面調查,基本鎖定了當事人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違法行為,對當事人尚未銷售的涉嫌侵權啤酒採取了扣留強制措施。當事人不服,隨即以我局強制措施違法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並在互聯網上發布輿論,稱我局對商標侵權行為無管轄權,採取強制措施違法。我局高度重視,先後召開了案情分析會,案審會,對本案的最終定性進行確認。在定性過程中先後出現兩種不同觀點的爭議:一鍾觀點認為,本案當事人銷售的啤酒與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銷售的啤酒在名稱、包裝、裝潢上相近似、其行為屬傍名牌行為,應當用《關於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九條規定規范其行為,同時可根據該《若干規定》第六條認定當事人銷售的商品屬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商品。另一種觀點認為,本案當事人雖然銷售的啤酒與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銷售的啤酒在名稱、包裝、裝潢上相近似,但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銷售的啤酒名稱已注冊為商標,且屬馳名商標,當事人的行為按照《關於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三條第三款規定,不適用以《若干規定》來規范,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二)項規定。對於傍名牌行為是否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專門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並可處以罰款。」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權認定商標侵權行為,在認定過程中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第十條規定的原則進行調查取證,並通過案審會討論認定。執法人員按照第二種觀點,調整調查方案,補充完善了向青島工商機關協查、向山東禹城市工商機關協查、消費者調查等多項證據,本案於2010年6月30日查清了案件事實。本局案審會通過討論分析,一致認定:本案當事人應當定性為銷售侵犯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啤酒行為。
由於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程序合法,當事人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訴訟以本局勝訴告終。本案之所以能最終結案,主要取決於執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認真克服難點,運用「抽絲剝繭,先易後難,由外及內逐步深入」的方法與技巧,注重查明案件的來龍去脈,從而理清了本案的事實與性質。值得一提的是本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參照最高人民法院認定商標侵權的原則,通過對消費者調查,最終以案審會討論認定當事人銷售的啤酒侵犯了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商標專用權。這是我局在查處侵犯商標專用權案件中的創新嘗試,切實維護了權利人的知識產權。
本案的成功查處,得到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高度稱贊,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本案的查處具有典型意義,其查處的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定性准確、程序合法、處罰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