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山林糾紛政府確權

山林糾紛政府確權

發布時間:2021-01-30 19:12:59

⑴ 山林糾紛現已確權,該怎麼要求對方賠償

《土地管理法》第16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在實踐中,各類權屬證件的適用原則:?林業「三定」證→土地證→權屬變更憑證。一、證據是關鍵:?歷史上四次大的變革和調整,形成了相應的山林權屬書證1、解放初期的土改運動,確定土地個人所有,為群眾頒發了土地證;2、合作化運動,個人所有土地山林隨人入社,土地、山林集體所有;3、1961年至1963年林業「四固定」頒發了林權執照;4、1981年至1983年林業「三定」頒發了林權證。這些土地、山林政策調整所形成的權屬證書、登記確權底冊等書證,是確定山林權屬的主要證據。二、正確認定山林權屬糾紛中相關書證及相關材料的法律效力、證明作用。1、把握當時的社會政治、法律、政策背景2、把握好認定證據的三種方法:一是個別審查 ;二是比較印證,去偽存真;三是綜合分析,通過對證據進行系統審查後再對案件事實進行認定。比如,對於土地證效力,許多群眾認為有土地證就行,事實上, 土改時發的證,後來入社了,就成了集體了,土改時的證件的證明力,就比其後形成的山林權屬證書要低。但在確權實踐中,土地證的證明效力在以下二種情況下仍起主要證據作用。一是證明持證人的土地(山林),按當時政策應歸入當時所在社隊,在沒有其他證據證明以後調整了社隊所有的該宗土地(山林),在以後林業四固定,林業三定中也未確權情況下,應確權給持證人當時所在社、隊(現為村民組)。二是在處理縣際山林權屬糾紛時,如一方有土地證,而另一方沒有土地證,在此情況下,爭議山林應歸屬持證人當時所在縣。對於錯發重發的 ,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凡無爭議的應當確認證書的效力,如因錯發,重新引起爭議的則應查明情況,根據四固定的確權為依據作出處理,確定權屬。如合作化、四固定時期未確定權屬的,可參照土改確定的權屬處理。爭議山林的林木性質以及對山林的經營管理也是認定山林權屬的證據之一。在處理山林權屬糾紛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現實的經營管理情況,通過審查現場勘驗筆錄、證人證言等,認定有關事實,以避免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事情發生。三、把握好山林權屬的依據和適用原則。(一)合法證件1、「林業三定」證(包括山林所有權證、自留山使用證、林業生產承包合同或林權證);2、土地證(包括清冊);3、「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包括入社資料、「四固定」證、協議書、調解書、政府處理決定、法院判決等)。(二)適用原則?適用的基本的順序是:林業「三定」證→土地證→權屬變更憑證。具體來講,在有林業「三定」證而且是正確有效的情況下,應以林業「三定」證作為認定權屬的首要依據。如果協議、贈送、處理決定、判決等「合法的權屬變更」情形發生在林業「三定」之前,其效力已經得到了「三定」證的肯定,因而不發生「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的適用問題;如果「合法的權屬變更」是發生在林業「三定」之後,這些憑證則是認定山林權屬的直接依據,林業「三定」證不能作為依據。在沒有林業「三定」證或者林業「三定」證有錯誤的情況下,原則上應以土地證(包括清冊)為依據,但是,在土改之後如果有入社、四固定、協議、贈送、處理決定、判決等「合法的權屬變更」情形發生的,則應以「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作為認定依據。在我國法律和政策承認土地證是永無錯誤的有效憑證,是其他權屬憑證的初始權源。除了土地證之外的任何依據都有可能發生錯誤。判斷林業「三定」證或「四固定」證是否有錯誤,應以「三證」相統一為原則,凡是沒有上級權源或權源有問題的,一般不能作為認定山林權屬的依據。

⑵ 山林糾紛已達成協議一方申請確權政府應受理嗎

需要了解具體的案情以及所涉及山林的權益價值。

⑶ 林地權屬確認是哪一級政府認定如何確權的

林地的權屬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源府或者國務院確認的林業主管部門確權發證。絕大部分由縣級政府確權證。

具體是縣級政府還是縣級以上政府發證,要看該林地的管理許可權屬於哪級政府。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承包方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並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除按規定收取證書工本費外,不得收取其他費用。

(3)山林糾紛政府確權擴展閱讀:

《森林法》第三條:森林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國家所有的和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發放證書,確認所有權或者使用權。

國務院可以授權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對國務院確定的國家所有的重點林區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記造冊,發放證書,並通知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⑷ 林地糾紛確權勝訴,怎樣申請國家賠償

一、林來地確權糾紛,即林地源承包權確權糾紛,主要適用《農村土地承包法》即相關法規、司法解釋。
二、針對權屬糾紛,最直接的維權方式向所在地的縣或區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應提供的證據包括身份證、承包合同或者轉讓合同等。
三、另外,也可以申請當地司法所進行調解,該項服務免費,或者當地有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的,可以申請仲裁,亦無需繳納仲裁費用。

⑸ 山林權屬糾紛案件如何認定林權證書的效力

根據《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授權林業部依法頒發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以下簡稱林權證),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的規定,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時,要確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使用權,首先應以依法核發的林權證為准。 但是,我國山林權屬政策自解放以來經歷了四次大的變革和調整,各個時期形成了相應的山林權屬書證,在當時確權過程中出現的政策性及人為性失誤,導致現在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認定林權證書效力成為了難題。 解放初期的土改運動,確定土地個人所有,為群眾頒發了土地證;此後的合作化運動,個人所有土地山林隨人入社,土地、山林集體所有;1961年至1963年對土地(林地)、耕畜、農具、勞動力進行了「四固定」,按屬地原則對土地林地進行統一的調整,歸就近的生產隊集體所有;1981年至1983年的「林業三定」,為生產組集體和各戶頒發了山界林權證、社員自留山使用證。每次的社會歷史變革都會帶來林地權屬的變化,而林權確權工作的不規范、登記發證制度的不健全導致部分林權證錯漏填寫、重復填寫等情況時有出現,當然,存在這種錯填、漏填、重復填的現象是有其歷史原因的。一是六十年代的「四固定」工作不徹底,且「四固定」當時主要是對耕地和林地,對當時未開發的荒地,一般不固定,對在「四固定」時期的土地(林地)確權基本上也沒有法定形式的文字記載,記載不規范。二是八十年代初落實「林業三定」工作時,工作組的人員本身水平不高,頒證工作粗糙,填證不規范、不統一、不全面,產生了證件的錯發、重發。比如有的山林權證四至范圍寫成「上至山頂,下至田邊,左至大松木,右至某某甜竹根」。結果是松樹砍掉了,甜竹根也不見了,界線沒有了,引發糾紛;或者當年的小松樹也長大了,到現在全部都是大松樹,你說是這棵,我說是哪棵,這也引起了爭議;而有的山證的四至界線寫成左與張三交界,右與李四交界,雙方對界線各持己見,亦因此引發糾紛。而且,當時有些證是蓋好印,然後發給各戶自己填的。我們在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時就見過空白已蓋印的山界林權證和社員自留山使用證。 在審判實踐中,對於採信山界林權證、社員自留山使用證這類書證並沒有統一的標准。本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就因為時間跨度長,土地改革、「四固定」不徹底,「林業三定」工作粗糙,加上當時的工作人員不重視資料的完善和保存,造成無據可查或資料丟失,以致當事人發生權屬爭議無法找到相關證據,普遍存在當時的證人難找、有效的書證、物證難查,證據鏈難連的問題,因此,事實難以查清。所以,有的法官如果見到一方有山證的話,基本承認其效力,而有的則一概否認其效力。那麼,對於這種山證,我們在審理中如何更好認定其效力呢? 筆者認為,鑒於歷史的原因,對於這些山證的效力,既不應一概否認,亦不應一概肯定,這些證據應結合其他證據以及管理事實等才作確認比較妥當。處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要遵重歷史,遵重現實,要從有利於生產、生活,有利於管理和利用的原則來處理爭議。 對於因山林政策調整所形成的權屬證書、登記確權底冊等書證,是確定山林權屬的主要證據,要正確認定山林權屬糾紛中這些書證法律效力,應把握當時的社會政治、法律、政策背景,根據證據的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結合現實情況加以認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林業三定」時的山證,無爭議的應當確認其效力。對因錯發,重發等情況引起爭議的,則應查明情況,參考「四固定」的確權依據作出處理。如合作化、「四固定」時期沒有有效權屬依據的,應通過田畝造冊、交糧納稅、經營管理及使用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認定,在以上因素欠缺的情況下,可參照土改確定的權屬處理。爭議山林的林木性質以及對山林的經營管理也是認定山林權屬的證據之一,在處理山林權屬糾紛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現實的經營管理情況。 對於有些山證,如我們見到過有的山界林權證沒有蓋縣人民政府的印章,有的填報負責人處沒有人簽名,有的審查同意單位(社、隊)處沒有蓋印,有的沒有填寫日期,有的填寫有錯別字,對方當事人都會對這些漏填錯填的山證有異議。對這類證據,如果僅僅是證據形式上存在瑕疵,結合其他證據材料能夠印證該份瑕疵證據所要證明事實的,可以認可該份證據的證明效力;但是,如果僅有該瑕疵證據,沒有其他證據予以印證的,一般情況下不應認定該瑕疵證據的證明效力,當然,如果幾個瑕疵證據之間能夠相互印證證明某項事實的,也可以不否定該瑕疵證據的證明效力。 認定山林權屬的書證主要有「林業三定證」(包括山界林權證、自留山使用證、林業生產承包合同等)、「土地證」(包括清冊)、「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包括入社資料、協議書、調解書、政府處理決定、法院判決等),這三類證都具有法律效力,但在適用上應有順序之分,認定的順序應該是先「林業三定證」再到「土地證」最後是「權屬變更憑證」。 在有「林業三定證」而且是正確有效的情況下,應以「林業三定證」作為認定權屬的首要依據。如果協議、贈送、處理決定、判決等「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證據是發生在「林業三定」之前,其效力已經得到了「林業三定證」的肯定,因而不發生「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的適用問題;如果這些「合法的權屬變更」證據是發生在「林業三定」之後,這些憑證則作為認定山林權屬的直接依據,「林業三定證」不能作為依據。

⑹ 怎樣處理土地山林權屬爭議

山林土地權屬糾紛主要是指爭議當事方因林地上林木尤其是其所佔用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的歸屬而發生的爭執。《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這就表明與土地有關的權屬糾紛的確權主體是各級人民政府。政府在調處山林權屬糾紛時,所講求的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考慮的重點更多偏向事實根據方面。
根據經驗結合自身對參與處置土地權屬糾紛特別是山林權屬糾紛的總結來看,這些糾紛大部分始於人民公社時期。由於當時法制不健全,對山林權屬的確定太過隨意,導致既沒有科學界定又缺少文字記錄。加之時間太久,當時的見證者有的已經去世,這給正確調節此類糾紛帶來很大障礙。
由於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計劃經濟時期,農村管理體制多次變動,從土改到合作化到聯產承包責任制,期間合了分,分了又合,因而山林權屬糾紛案件復雜,時間跨度大,牽涉面廣,取證難,結案難,歷史遺留問題多。所以,對山林權屬糾紛的處理,一定要慎之又慎,如處理稍有不慎,必將影響地方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在之前的呈子、李家園等村關於林地爭議當中,由於村民不懂法,曾發生過一村村民私自扣押另一村村民做人質的違法事件。
由於絕大部分山林權屬糾紛歷史情況較為復雜,從申請人申請調處到最終確定權屬,難免會出現問題,其中每個環節都可能對最終的確權造成影響,所以應做到:
要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性。農村山林權屬糾紛的產生,一般來說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因素,兩者都不能忽視。如何妥善處理好這個關系,對各級人民政府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尊重歷史,就是要對引起爭議的歷史因素進行全面的客觀分析,哪些是可以依據的,哪些是不能依據的,都應該有十分明確的判斷。但是尊重歷史又不能割斷現實,要充分考慮現實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對爭議作出客觀、公正的處理。
要注重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有機結合。各級人民政府是處理山林權屬糾紛的主體,各級政府要以在法律法規范圍內採用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的方式,對山林土地作出適當調整和重新劃分,構成犯罪的要堅決移送司法機關給予相應刑事處罰。因此,注重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機結合有利於對爭議的處理,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解決實際問題。做好思想工作,是處理山林權屬糾紛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它並不是絕對的,特別是不能流於空洞說教。調處中,工作人員還要耐心向群眾宣傳政策法規,並切實考慮到他們的實際困難,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如果僅僅停留在講道理、做思想工作上,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感化群眾,進而有效防止糾紛演變成更嚴重的社會矛盾。

⑺ 此山林糾紛怎樣認定,法律高手請支招

一、應當以超越鄉政府的職責范圍為由請求縣政府處理。山和林都是不動產,但必須區別看待,山權不管屬於馬路組還是屬於關路組或某村,都必須屬於集體,而不是個人。要解決林權問題,首先要解決山權問題,即山歸哪個單位(組)所有的問題。顯然這已是單位之間發生的林地所有權爭議,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處理。一般縣級政府會指令縣級林業局具體承辦,該單位有專門的調處山林糾紛的班子和人員,然後以縣級政府的名義確權。鄉政府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宣講法律和政策,預防和制止雙方武鬥和採伐林木。《森林法》第十七條規定:
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
二、調查建議報告。
(一)介紹山林權屬糾紛初步調查情況
(二)鄉政府的危機防範和應對措施
(三)建議
要解決林權的問題,首先必須解決山權的問題。《森林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因此,本府認為,對某村沙堡子的山權即林地所有權如何確認權屬,歸馬路組或關路組哪個單位所有,已經超越法律規定的鄉級政府的職責范圍,本府不便於深入調查及無權作出行政確權決定。現建議縣人民政府指令縣林業局安排專業技術人員繼續調查,提出處理意見。

三、應你要求,現予補充:關於誰的證有效問題,不能純粹看證本身,而是要看證是怎麼取得的,取得的過程是否存在不正當利益、程序,或者有必要到縣檔案局或林業局等單位查閱發證的原始登記冊,看登記冊是否和證件登記內容相符,最好是找到當年的發證承辦人核實。需要強調指出,要撤銷某一證件的效力,必須由原發證機關或者其權力繼承機關作出書面決定。
山林權屬糾紛是指圍繞林地、林木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歸屬問題所發生的糾紛。歷史上,由於林地的自由買賣,遷徙嫁娶的隨帶與贈送,使山林權屬不斷變遷轉移,造成十分復雜的山林分布和權屬關系,經過幾代後,彼此牽扯不清。新中國成立後,雖然經過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林業三定幾次確權,有些地方由於工作粗糙,權屬仍然不清。1981年,隨著穩定山林權屬、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的林業「三定」政策的出台,山林的定權發證工作全面鋪開,山林權屬糾紛的調處工作就此在全國拉開序幕,1983年底基本結束。一般來說,往後調處山林糾紛,林業「三定」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核發的山林權屬證書所確認的林木、林地權屬,應予維護,不得擅自變更,確有錯誤,且權屬仍有爭議的,由原發證的人民政府負責處理。原國家林業部於1996年10月14日發布了《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至今有效,可做依據。
若有必要,鄉政府應當調查爭議雙方擁有沙堡子這塊林地的歷史原因,重點是林業「三定」或發證時的原因。

⑻ 山林糾紛政府的決定能否申請執行

大律師網
相關律師根據1991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以後的依據給出解釋,重新規范了山林權屬糾紛的確權、復議和訴訟途徑,特別是人民法院在受理、審理和裁判形式上發生了重大變革。主要表現在:
一立案程序上的變化
《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前,山林權屬糾紛主要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下簡稱《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規定。1985年1月1日公布的《森林法》第十四條第三款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起訴時以爭議相對方為被告,依照民事訴訟法,提起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以民事案件立案受理。而《行政訴訟法》頒布以後,根據該法第三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在受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時,必須審查:
1.人民政府是否依照《森林法》第十四條(修改後《森林法》第十七條)第一、二款的規定對爭議進行了處理,並作出處理決定。這是提起訴訟的前置條件。
2.當事人不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是否申請了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注意在這里當事人有選擇的權利,既可以申請復議,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在1999年10月1日《行政復議法》頒布施行後,依照該法第三十條之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根據此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必須先申請復議,把行政復議作為提起行政訴訟的先決條件和必經程序。

⑼ 關於山林糾紛鎮政府處理意見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只是調解,有參考價值,何況一方沒簽字,肯定沒有法律效力。仲裁和法院判的才有。

⑽ 如何有效處理林權林地糾紛,在處理是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依據有那些。

你好來,首先要搞清楚權屬糾紛自雙方當事人,有以下幾種情況由相關政府進行確權:1、如果是同一集體內部個人與個人或個人與本集體的權屬糾紛,當事人應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由當地鄉鎮政府負責調解,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鄉鎮政府作出確權決定;2、如果是同一鄉鎮內集體與集體發生的權屬糾紛,當事人(需是法定代表人)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當地鄉鎮政府組織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當地鄉鎮政府提出調處意見呈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3、同一縣(區)內跨鄉鎮發生的集體與集體的權屬糾紛案件,由當事人直接向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然後由縣級有關主管部門進行調處,縣級有關主管職能部門在規定時間內提出處理意見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4、其他的跨縣、跨市、跨省的案件,向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申請,由有處理許可權的人民政府進行確權。
處理林地林木權屬糾紛的有關法律依據:《土地法》第十六條、《森林法》第十七條、《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林業部令第10號)以各省市自治區出台的有關處理權屬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

閱讀全文

與山林糾紛政府確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