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產品損害責任有沒有替代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四條「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的規定,明確了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替代責任。
⑵ 《侵權責任法》中的用人單位替代責任和僱主替代責任可以同時適用么
這是不能同時適用的。因為《侵權責任法》以及其他民事領域的賠償制度版,其立法本意就是
填平損害權規則。這就有了全部賠償的指導思想,就是說你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害是全部獲得賠償。你只是將你本身所受到的損失給追回來,並不能從賠償中獲得經濟利益。如果允許用人單位替代責任和僱主替代責任並存適用那麼就違反上述原則了。何況這兩者本身是重合的,一般適用用人單位賠償就不會適用後者,反之亦然。
⑶ 替代責任與補充責任的適用范圍與異同
替代賠償責任即是代替行為人賠償的責任,補充賠償責任即是對行為人無力賠償的部分進行補充賠償的責任。二者是有區別的。其歸責原則是不同的。
⑷ 侵權責任中替代責任有哪些基本規則
上面那個不知所雲,看不下去了…
一共四種:監護人責任,動物侵權,用人單位責任,個人用工責任。
⑸ 補充責任中的替代責任替代的是誰的責任
替代直接責任人
現實地說,這只是一個表面的協議,一旦發生安全責任事故,該追責的還是跑不掉
⑹ 侵權責任法里替代責任中舉證責任的特點
一般舉證原則——誰主張,誰舉證
「誰主張、誰舉證」中的「誰主張」是主張事實的存在,而不是主張權利的存在。因為權利是法律賦予的,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不需要加以證明。主張自己享有或者對方不享有某項權利,必須依據某個事實的存在,有了事實的存在,才能把紙上的權利變為現實的權利,而誰認為這個事實存在,誰就有義務提供證據加以證實。認為這個事實不存在的對方,不需要提供證據來證明這個事實不存在。
理解「誰主張、誰舉證」要明確以下三點:
1、對積極事實的存在、發生需要主張之人承擔舉證責任,如主張對方負有某種義務、自己和對方實施了某種行為以及某種事實或行為的存在等等;對消極的事實(即沒有發生的事實)不需要承擔舉證責任,如主張自己沒有實施某種行為、對方沒有實施某種行為、某種事實沒有發生、沒有存在。
2、分清舉證責任與舉證權利,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必須進行舉證,否則自己的主張得不到支持、承擔不利的後果;而享有舉證權利則不同,自己可以進行舉證,也可以不舉證,舉證成功則消滅對方的主張,即使舉證失敗也不需要承擔對方主張的責任,對自己也沒有不利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不能因此免除對方承擔舉證責任,舉證不能自己的主張仍得不到支持、承擔不利的後果。
3、關於免責條件的舉證。不論是一般侵權還是特殊侵權行為,都有免責的情況,如不可抗力,被告可以舉證證明屬於是不可抗力是導致的相關侵害的原因,以及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以此來進行免責。這雖然是由被告進行舉證,但這既不同於舉證權利,又不同於舉證責任和舉證責任倒置。舉證成敗與否直接涉及到被告是否能夠免責,與被告有著切身的利害關系,其本質還是「誰主張、誰舉證」,應定性為免責舉證責任。
⑺ 法律規定的替代賠償責任人有哪些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屬於《國家賠償法》賠償事由的,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處理。
僱主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定作人
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工傷事故的用人單位
第十二條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被幫工人
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工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被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
⑻ 請問有誰知道替代責任制度,是隸屬於哪個法嗎是《侵權責任法》還是《合同法》又或者是其它法
侵權責任法裡面的交通事故責任、醫療事故責任等侵權責任就是典型的替代責任。
⑼ 侵權責任中的替代責任有哪些
嚴格來講,替代責任只包括監護人責任跟用人單位和用人個人的僱主責任
⑽ 替代責任的簡介
主要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的「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執行職務中發生交通事故負有責任的,由單位或者車主承擔賠償責任。
1、單位承擔賠償責任。《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2條中對本條作了進一步解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給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機關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其特點為:侵權行為的行為人是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侵權行為系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所為;侵權行為違背了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所應當的注意義務。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原則歸責,受害人只須舉證證明存在侵害行為和損害事實及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而國家機關不能證明其有免責事由的即構成侵權責任。特別應注意的是,現行法關於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侵權責任,除民法通則第121條外,還有行政訴訟法第67條規定和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在適用中所應遵循的原則是:優先考慮適用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若不能適用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時,再考慮適用行政訴訟法第67條規定;若行政訴訟第67條也不能適用,才可適用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發生交通事故,給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機關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應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國家賠償。
2.企業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賠償責任。《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二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當事人。」法人工作人員的侵權行為。法人作為社會組織,自身無法為具體行為。它對外進行業務活動,需要通過法人的代表人或代理人來完成,這主要表現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其特點為:侵權行為的行為人是法人的工作人員;侵權行為系法人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所為;侵權行為須為不法行為。法人工作人員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通常稱之為「法人侵權責任」。就責任承擔而言,這種侵權責任也是一種為他人行為負責的替代責任。在歸責原則上,應適用無過錯原則,即只要法人工作人員職務行為致人損害,無論法人主觀上有無過錯,均應由法人承擔賠償責任。駕駛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發生事故的,由法人承擔賠償責任。
3、僱主轉承替代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5條的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夥組織僱用的人員在進行僱傭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僱主是當事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用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此條規定完全可以類推適用於駕駛員執行職務致他人損害的場合。受雇司機執行職務時,不法侵害他人法益。而僱主因雇員之服務而受有利益,自應負擔損害,此為交通事故責任中確立代負責任的根據所在。雇員駕駛機動車屬於執行職務時,僱主對機動車的運行享有運行利益,他就對運行中的交通事故承擔無過失責任。雇員駕駛機動車是履行職務,雇員本身不是運行利益的享有者,不存在承擔無過失責任的依據,但實際駕駛機動車,支配機動車的運行(如果說僱主支配機動車的運行,也是通過雇員的輔助支配而支配的),當交通事故發生,他有故意或過失時,雇員有承擔過失責任的依據,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受害人可選擇,既可訴請僱主承擔責任,也可直接訴請有過失的雇員承擔責任。機動車的所有人(下稱僱用者)代負責任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一)僱用者與駕駛人之間是否存在僱用關系。如何認定僱用關系的存在,應以僱用者與駕駛人之間客觀上有實質的選任、監督關系為限,不應局限於是否存在書面合同和受有報酬,凡事實上為他人駕車提供勞務者,不問有無合同、報酬,均為受僱人。即使所謂「臨時工」、「一時的幫手」等,只要這些人與正規的從業人員一樣,客觀上接受僱用者之指揮、監督,即應當承認他們與僱用者之間有僱用關系。
(二)受僱人(雇員)在從事僱傭關系事務中造成交通事故而致他人人身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種責任法理上通常稱為絕對責任。是否是在執行職務范圍內:
1.職務的時間或地點。如果駕車肇事行為發生的時間和空間是在授權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並且有為僱用人服務的目的,可認為是職務行為。
2.職務上給予機會的行為。如果駕駛人利用職務給的機會而實施侵權行為,該行為確與職務有內在的關聯,則應認定為屬於職務范圍。
3.故意行為。駕駛人執行職務故意加損害與他人,如果其行為與職務有內在關聯,即使其目的是為了達到私利,也應認定為職務范圍。
4.繞道行為。駕駛人分明從事公事,借機處理自己私事,導致交通事故損害發生,僱用人應否負責?受雇傭人未接受僱主的指令或安排,自行駕車造成事故的,因此類型行為未得到僱主的同意和授權,應當視為擅自駕駛場合造成事故,僱主不應承擔責任。應考察駕駛人的行為是否與其職務有關聯及是否純為個人利益兩方面因素。例,甲駕車送貨,繞道回家探望父母,途中將人撞傷。因探望父母是私事,與職務無關,僱用人自不負責。
5、受僱人在從事僱主指令、安排的交通事務活動中,受僱人(機動車輛駕駛員)本身遭受事故損害的責任主體認定比較復雜:(1)受僱人在從事僱主安排事務中,由於受僱人本身無過錯而遭受損失引發的損害賠償責任,應當由侵害方承擔,如果對方侵害人無力賠償或不能全部賠償的,應由僱主承擔代負責任。(2)受雇駕駛員駕駛車輛有過錯的,除對方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外,可依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減輕或免除僱主的賠償責任。
6、如果僱主明知或者應當知道雇員自身無資質而指令安排雇員從事機動車駕駛活動因而引發的巨頭事故,應當由僱主承擔責任。
替代責任的情形常常發生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駕駛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之人損害,國家機關、法人單位、法人組織或僱主,應當承擔替代的賠償責任。此外,被監護人侵權,監護人也是替代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