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醉酒死亡同桌人承擔責任的法律條款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八條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為單位,該單位分立、合並的,承繼權利的單位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權人醫療費、喪葬費等合理費用的人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費用,但侵權人已支付用的除外。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十七條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第十八條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⑵ 有關一起酗酒出事法律法規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內人身損害的飲酒人容自負損失。但如果親朋好友在共同飲酒過程中存在以下情節,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四種勸酒情形要承擔法律責任】
和人一起喝酒中,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以上就是共同飲酒需要承擔責任的四種情形,希望大家在飲酒時注意分寸,不能讓人過度飲酒,否則將承擔法律後果!!
⑶ 因強行勸酒而致死,勸酒人應是否應承擔罰金
強行勸酒而致死,勸酒人應承擔民事責任。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八條、第二十六條,勸酒致人傷害、死亡案件,勸酒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必須符合以下四個條件,勸酒者或請客者才構成侵權。即:其一,有強行勸酒的行為;其二,勸酒者有主觀故意或在主觀上有過錯;第三,喝酒者有損害結果的發生,比如酒精中毒喪命或因酒致人受傷、致殘;第四,這種損害結果與勸解行為存在因果關系。
二、責任承擔種類
在喝酒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原則上責任自負。因為究竟有多少酒量只有自己才知道,根據心情、狀態、環境的不同,一個人的酒量也會發生變化,別人是無法判斷的。當自己無法把握或判斷失誤的時候,後果應當由自己承擔。但是在以下四種情況下,勸酒者應承擔賠償責任。
1.強迫性勸酒。酒桌上可能會出現類似的話:「你今兒非喝不可,不喝就別想走!」作為酒友,如果在飲酒過程中有明顯的強迫性的勸酒行為,如故意灌酒、用話要挾、刺激對方、不喝就不依不饒等,只要主觀上存在過錯,此時對於損害後果的發生,「酒友」應當承擔一定的過錯責任。這種勸酒還應包括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在因喝酒引發對方如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作,導致死亡等損害後果的情況下,應以是否知道對方的身體狀況,成為「酒友」應否承擔過錯責任的前提。如果「酒友」不知道,在勸了少量酒的情況下,對方誘發疾病,此時酒友無需承擔過錯責任。但依據《民法通則》中的公平責任原則,如果法院判決「酒友」承擔一部分賠償責任的話,也是合理的。而對此有的人則認為,只要喝酒是損害後果的誘因,無論「酒友」是否明知對方的身體狀況不能喝酒,一旦有強迫性的勸酒行為,都應承擔責任,只不過「明知」的情況下責任更大。
3.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如果飲酒者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或者不足以在合理的時間內讓其達到有人照顧的情況(比如家中無人),此時若出現意外,酒友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4.酒後駕車未勸阻。在明知對方酒後駕車而不加以勸阻的情況下,一旦出事酒友有可能會承擔一定的責任。但在已盡到勸阻義務,而對方不聽勸阻的情況下,酒友是可以免責的。同樣,在明知對方喝多了,語無倫次、神志不清的情況下,酒友應該勸阻其不要喝酒,而且能夠進行勸阻時卻沒有勸阻,以致出現意外,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在其他情況下,酒友是沒有勸阻義務的。
對於酒後駕車應否勸阻的問題,也有人認為,不管酒友是否進行阻止,只要這種阻止沒有發生效果,導致損害後果的發生,酒友都應承擔責任。筆者認為:為了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和家庭幸福,理所應當為宴會的主辦者、共同飲酒人、為飲酒提供場合的人以及乘坐飲酒人駕車的人設定一個義務:阻止司機飲酒,阻止飲酒的人駕車。司機本人更應當做到飲了酒就不駕車,如果要開車,就不能夠喝酒。我們一定要做到把喝酒和開車這兩個事情嚴格的區分開來,只有做到嚴格的區分,酒後駕車這種現象,這種造成生命和財產極大危害後果的現象才能夠徹底的被防止住。
⑷ 您好,請問下,喝酒組織者和勸酒者與受害人的司法解釋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的飲酒回人自負損失。但如果發生答以下情況,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四種勸酒情形要承擔法律責任】
和人一起喝酒中,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以上就是共同飲酒需要承擔責任的四種情形,希望大家在飲酒時注意分寸,不能讓人過度飲酒,否則將承擔法律後果!
⑸ 因強行勸酒而致死,勸酒人是不是應該承擔罰金
強行勸酒而致死,勸酒人應承擔民事責任,承擔罰金。
⑹ 一同喝酒後法律法規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的飲酒人自負損失。但如果發生以下情況,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一、明知醉酒人不能喝酒。在因喝酒引發醉酒人心臟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作,導致傷殘、死亡等損害後果的情況下,是否知道對方的身體狀況,成為同飲人應否承擔過錯責任的前提。如果同飲人不了解,在勸了少量酒的情況下,誘發對方疾病,此時同飲人無需承擔過錯責任。但依據《民法通則》中的公平責任原則,同飲人應承擔一部分賠償責任。如果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勸了大量的酒,則應按照《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二、強迫性勸酒。如果在飲酒過程中有明顯的強迫性勸酒行為,如野蠻灌酒,言語要挾、刺激對方,不喝就糾纏不休等,只要主觀上存在過錯,此時對於損害後果的發生,勸酒人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當然,此種情況下,醉酒人也有一定的過錯,因為這種強迫並非是暴力性的,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應當減輕勸酒人的賠償責任。另外,勸酒,還要認清對象。根據法律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飲酒不在未成年人的可為之列。《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規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
三、酒後進行駕車、游泳、劇烈運動未加以勸阻。根據《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在明知對方酒後駕車而不加以勸阻的情況下,一旦出事,同飲人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為此時共同飲酒人應對醉酒的人負有加以阻止的義務。如果已盡到勸阻義務,而醉酒人不聽勸阻,同飲人則可以免責。同樣,在明知一方喝多、神志不清的情況下,同飲人應及時予以勸阻。在能夠進行勸阻時卻沒有勸阻,以致出現意外,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四、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如果未將醉酒人送回而發生類似「酒後跌傷」等情況,同飲人是否要承擔責任呢?對此,應結合飲酒者當時的神志狀況來加以判定。如果飲酒者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此時同飲人負有一定的監護照顧義務。如果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或者不足以在合理的時間內讓其達到有人照顧的情況(比如家中無人),此時若出現意外,根據《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同飲人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⑺ 勸酒後造成他人意外死亡,會面臨刑事責任嗎
勸酒致人死亡,要符合幾個條件。如果說你勸酒,剛好符合了法律規定的條件,那麼就要承擔賠償責任。從法律的角度來說,一般勸酒的人,都是符合條件的。這就提醒人們,在外出喝酒的時候,盡量不要勸酒。大家喝得差不多就行,沒必要酩酊大醉。別人不想喝酒,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要強迫別人。
很多人在喝酒之後,都會失去主觀意識和自己的控制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你沒有把對方送到家,也需要承擔責任。若是家中無人,發生意外同樣需要承擔責任;酒駕就不用說了,若是酒友未勸阻,也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若是自己勸阻未果,在法律上可以避免承擔責任。這點的前提是,你必須不滿足以上所有條件,但凡滿足一個對方就能起訴你。
⑻ 如果明知他人醉酒還故意把他人勸酒後出現事故有沒有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回損害的飲酒人自負損失答。但如果發生以下情況,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和人一起喝酒中,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以上就是共同飲酒需要承擔責任的四種情形,希望大家在飲酒時注意分寸,不能讓人過度飲酒,否則將承擔法律後果。
⑼ 有沒有哪一條規定勸酒犯法
⑽ 勸酒根據什麼法律追究責任
根據勸酒者的行抄為給被勸者造成了危害的侵權行為追究責任。
一般的勸酒行為,只是造成他人身體普通的危害的,比如醉酒行為傷害了醉酒者的肝臟。可以追究民事責任。一般的承擔責任的方式是金錢賠償。
如果是故意造成他人的身體危害甚至死亡,還有可能構成犯罪。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明確勸酒者的主觀故意,其次要看實際造成的危害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