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建築勞務受傷糾紛

建築勞務受傷糾紛

發布時間:2021-01-29 16:34:59

① 建築工地上幹活受傷算工傷嗎

一般來講如果工人是由工程公司聘用並簽訂勞動合同,雙方成立勞動關系回(有些情況下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答但工人是處於受工程公司管理、指導對象、按月或按周領取薪水的也視為存在勞動關系),不論其受傷是不是因為違反操作規程或者沒帶安全帶、頭盔等原因造成的,都成立工傷,工人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全額享有工傷保險待遇。處理程序是先進行工傷認定,再申請工傷保險待遇,如果單位不配合還需先進行勞動爭議仲裁程序,還不能解決則再進行法院訴訟程序。
如果工人只是被聘請完成一定勞務或按工作量計算報酬,雙方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一般成立勞務關系,此時工人受傷的責任人通常為僱主或其他造成其傷害的侵權人,如果工人對自己的受傷有過錯的,也需自己承擔部分責任;此時的賠償是按照人身損害賠償標准計算而來。此類糾紛協商不成的,直接到法院進行訴訟便可解決。
因此分清受傷的性質,找准責任人,明確賠償標準是處理此類糾紛的重點。

② 建築工地工傷如何賠償

1,確認勞動關系是申請工傷的第一步,先要到仲裁部門立案確認雙方具有勞動關系,申請工傷鑒定,確認傷殘等級後是確認賠償的基礎。

3,收集勞動關系的相關證明,這一點相當關鍵,勞動關系證明材料是申請工傷認定的必備材料,沒有勞動關系證明,將無法啟動下一步的工傷認定程序,沒有勞動關系證明,不要輕易啟動工傷認定程序,否則也可能使自己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

(2)建築勞務受傷糾紛擴展閱讀

第十八條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第十九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鑒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

「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第四章勞動能力鑒定

第二十一條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後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進行勞動能力鑒定。

第二十二條勞動能力鑒定是指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等級鑒定。

勞動功能障礙分為十個傷殘等級,最重的為一級,最輕的為十級。

生活自理障礙分為三個等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勞動能力鑒定標准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

第二十三條勞動能力鑒定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並提供工傷認定決定和職工工傷醫療的有關資料。

第二十四條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和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工會組織、經辦機構代表以及用人單位代表組成。

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建立醫療衛生專家庫。列入專家庫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醫療衛生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二)掌握勞動能力鑒定的相關知識

(三)具有良好的職業品德。

第二十五條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後,應當從其建立的醫療衛生專家庫中隨機抽取3名或者5名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由專家組提出鑒定意見。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根據專家組的鑒定意見作出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必要時,可以委託具備資格的醫療機構協助進行有關的診斷。

③ 建築勞務公司是工傷糾紛的主體嗎

你們可以協商解決,協商不成,你可以要求發包方或承包方要求工傷賠償。版
如果能確定勞權動關系,你應當盡快申請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然後根據鑒定結果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單位按照工傷賠償,因為時效只有1年,超過了時效法律上便不支持了。
工傷造成傷殘的賠償項目:醫療費、傷者住院期間的伙食補助費、生活護理費、工傷期間的工資、交通食宿費、輔助器具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等。

④ 建築工地受傷,勞動仲栽沒有勞動關系又怎樣維權

對勞動爭議仲裁裁決不服,可以提前民事訴訟;不屬於勞動關系,可以按人身損害主張賠償。

當事人在建築工地受傷,經勞動爭議仲裁與工地不存在勞動關系。如果對仲裁裁決不服,可以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 提起民事訴訟。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規定, 確立勞動關系,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用人單位經過合法注冊,具有法人地位;勞動者年滿16歲,不到法定退休年齡,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2、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3、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如果確實不屬於勞動關系,當事人可以按人身損害向侵權方主張賠償。

《侵權責任法》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十六條 【人身損害賠償】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⑤ 農民工幹活受傷,是工傷糾紛還是人身損害糾紛

案例:原告系農民工,在被告(施工單位)工地施工過程中從在建建築上跌落受傷,遂向人民法院訴被告人身損害賠償,後法院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之規定認定施工單位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我認為法院的作法不妥,原告訴被告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事由錯誤,本案屬於工傷事故,應按工傷保險條例處理。原因是:原告在起訴書中明確表明自己是被告招用的建築農民工,是在工地勞動過程中受傷,被告也承認雖未與原告簽勞動合同,但系單位招用的電焊工。原告為被告工作中受傷應屬於工傷,不應提起侵權損害賠償,應當按工傷保險處理。 《工傷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作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據此,我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的職工發生工傷事故的,均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進行處理。 依法應當參加工作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即使用人單位沒有給勞動者建立工傷保險關系,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也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處理。農民工未與施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就是從事僱傭活動嗎? 本案被告系具有建築企業資質的合法企業,原告系農民工。二者雖未簽訂勞動合同,但應該屬於勞動關系。原告在施工過程中受傷屬於工傷事故,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的規定: 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而依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及《北京市外地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暫行辦法規定》,原告應當參加工傷保險。雖然被告並未給他辦理工傷保險,但發生工傷事故後也應當按工傷保險條例處理。 綜上我認為,原告提起訴訟的事由錯誤,法院應當駁回其訴訟請求告之其按工傷保險處理。 不同意望不吝賜教。

⑥ 建築工地民工受傷,索賠應找包工頭還是工地負責人

應當找工地負責人,然後由工程所參保的工程保險中核銷工人的醫葯費及誤工費。

根據《關於鐵路、公路、水運、水利、能源、機場工程建設項目參加工傷保險工作的通知》中第一點要求: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再次強調要「建立健全與建築業相適應的社會保險參保繳費方式,大力推進建築施工單位參加工傷保險」,明確了做好建築行業工程建設項目農民工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的政策方向和制度安排。

各地要在進一步健全住建領域工程建設項目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長效工作機制的同時,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按照《意見》要求,全面啟動交通運輸等行業工程建設項目參加工傷保險工作,結合行業用工特點,做好參保辦法、辦理流程、保障服務等具體制度安排,確保在各類工地上流動就業的農民工依法享有工傷保險保障。

(6)建築勞務受傷糾紛擴展閱讀:

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是指,投保的生產經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造成從業人員、第三者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等,由保險人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保險。

其保險責任包括建設工程企業在保險期間內,被保險人在保險單載明的工程項目地址內依法從事建築施工及相關工作,因發生生產安全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第三者人身傷亡和第三者財產損失賠償、事故搶險救援、醫療救護、事故鑒定、法律訴訟等費用,

由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保險機構還可以開發適應需求的個性化保險產品。

據悉,我省安全生產責任保險與工傷社會保險是並行關系,是工傷社會保險的有力補充,建設工程行業施工企業除參加工傷社會保險以外,仍應按國家規定參加安全生產責任保險。

⑦ 遇到了建築工地工傷賠償糾紛應該怎麼處理

對於勞動者,處理工傷應按如下步驟進行:
第一步,要求用人單位墊付醫療費,進行治療。注意盡量不要自己墊付醫療費,否則以後處理工傷,無論是協商解決還是打官司都非常的被動;
第二步,收集勞動關系的相關證明,這一點相當關鍵。勞動關系證明材料是申請工傷認定的必備材料,沒有勞動關系證明,將無法啟動下一步的工傷認定程序;沒有勞動關系證明,不要輕易啟動工傷認定程序,否則也可能使自己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
第三步,進行工傷認定。工傷認定是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所受傷害是否屬於工傷進行的行政確認,是處理工傷最為重要的一步。如果單位認可是工傷,勞動者可以建議用人單位去申請工傷認定。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只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權力作出工傷認定,不要盲目相信企業認可工傷的承諾(註:極少數地區規定,沒有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認可為工傷的,可以按工傷處理。)第二、自發生工傷事故或確診職業病,最晚不要超過一年的時間去申請工傷認定。
第四步,進行勞動能力鑒定。勞動能力鑒定也就是對工傷受傷程度進行傷殘評定,由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
第五步,申請勞動仲裁,索賠工傷待遇。根據鑒定的傷殘等級以及《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可以確定工傷賠償的項目和工傷賠償標准,可以與用人單位先行協商;協商不成的,向用人單位所在地或者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閱讀全文

與建築勞務受傷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