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
安保義務人的過錯並不一定導致損害,而損害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侵權回者,所以安保義答務人可以追償。比如保安在值班時打瞌睡,小偷乘機偷盜,小偷被抓到後,對於因其偷盜行為造成的損失首先由小偷賠,小偷賠不足時由保安(公司)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保安(公司)賠償後當然可以繼續向小偷追償。
② 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如何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六條對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和違反義務時的責任界限進行了界定。根據該規定,從事社會活動應當對相關公眾的安全給予合理的注意,疏於注意造成他人人身損害的,安全保障義務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在第三人侵權的情形,安全保障義務人沒有盡到注意義務的,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該理論旨在解決不作為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問題,對解決審判實踐中的眾多新類型案件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就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安全保障義務人賠償責任的有關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從事經營活動的經營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法律依據。 在《解釋》出台前,對經營者應否承擔責任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經營性場所發生的第三人傷害,不是來自於經營場所危害、其工作人員傷害以及所提供直接服務的傷害,非經營者所能控制,並且現行法律沒有規定經營者應承擔責任,故經營者不應承擔責任,應當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另一種觀點認為,安全保障義務作為一種法定義務,經營者必須履行。這一義務要求經營者為積極的作為行為,保障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安全。經營者的消極不作為往往構成對其安全保障義務的違反。經營者對源自經營場所內的危險不採取適當的措施,更是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應當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 實際上經營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是有法律依據的,一是《民法通則》第五條的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積極實施侵害行為為法律所禁止,消極不履行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人身損害也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二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的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該規定是經營者從事經營活動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直接法律依據。 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的法理依據,一是經營者對因其從事該經營活動所使用的場所具有他人不可比擬的控制能力,他最可能了解整個場所的實際情況、預見可能發生的危險和損害,並且最有可能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損害的發生或者使之減輕,所以其理應承擔一種從事該經營活動的安全保障義務。這種義務通常源於他對危險源的控制能力,只要受害人有合理理由可以相信對方將保護其利益,職業上的經驗也會導致積極的作為義務,如注意到一些不為受害人本人所知的風險。從這個角度講,安全保障義務人相對於受害人是處於優勢地位的一方,在規范層面適當加重其責任合於實質平等的民法理念。 二是收益與風險相一致的要求。從危險源中獲取經濟利益者經常被視為有制止危險義務的人,對其課以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是合理的。另外經營者違反應當積極作為的安全保障義務,使本來可以避免或者減少的損害得以發生或者擴大,增加了損害發生的幾率,因此經營者應當為受害人向直接侵權人求償不能承擔風險責任。讓無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濟,而讓那些侵害他人或者無視他人安全的人承擔責任和風險,符合司法正義的理念。 二、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歸責基礎和歸責原則。 安全保障義務表現為一種積極的作為行為。積極的作為義務的存在和義務人對該義務的違反就構成了對其不作為行為作出可歸責性判斷的基礎。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致他人損害的責任承擔,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因為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成立的基礎在於其對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設定安全保障義務的目的在於平衡利益和分配社會正義。因此,應當清楚的認識並正確地把握好這種平衡作用的力量。在對受害人提供必要保護的同時,不能無視對安全保障義務人課以過重的無過錯責任所帶來的消極作用,如果過於嚴格的使大量的社會活動主體不得不時常面對巨額的損害賠償,勢必極大的增加其成本與風險,那時最終受到損害的將是社會生活本身。 從安全保障義務的產生原因層面看,判定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也應當是過錯責任原則。原則上,消極的不作為行為不能成為侵權法層面中所稱的侵權行為。但基於前述,有必要將特定的人的不作為行為確定為對其應負的積極的作為義務的違反,因而亦構成侵權行為。過錯責任原則是侵權行為法中基本的歸責原則,只要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無需考慮行為人過錯,對於那些因消極的不作為導致他人損害的人,就必須要認定其主觀上具有過錯。退而言之,即便在立法政策角度看,不考慮不作為行為人的過錯而使其承擔責任也是不公平的。而不作為行為與積極的作為行為最顯著的的差異即在於,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很難判定。單純從不作為行為本身無法說明他具有過錯。因此,若要考量不作為行為人的過錯,只能看他是否負有一種須積極作為的義務。盡管在制定法中很少見到明確的一般性規定,但社會生活的共同需要、一般的倫理道德、法律的價值理念都提出了明確此種義務的需求。因此,確立安全保障義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判斷不作為致害場合是否存在過錯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經營人對經營場所具有支配和控制力並從營業中獲取利益,其負有保護義務。任何一個人都會認同,在消費場所中人身安全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經營人在第三人侵權發生時就負有提供與其活動相適應的預防第三人侵害的安全保障義務,如果其在第三人侵權發生時未盡與其營業相適應的安全保障義務,理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三、安全保障義務人所應承擔責任的形式和性質 安全保障義務人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並可向第三人追償。 (一)補充賠償責任 1、不真正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數個債務人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對於債權人負以同一之給付為標的之數個債務,依一債務人之完全履行,他債務因目的之達到而消滅之法律關系。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數個責任人均系基於各自獨立的侵權行為而生對受害人的賠償責任。這一點與第三人侵權與安全保障義務人消極的不作為競合之情形顯然具有契合之處。但另一方面,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安全保障義務人所應承擔的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還是有區別的。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各個債務人對於受害人都發生全部責任,,一債務人承擔了責任後,其他債務人之責任消滅。而在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范圍的確定並非絕對地為全部,而是應視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相應地,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第三人的責任並非消滅。 2、補充賠償責任 在第三人侵權的情況下,經營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使本可避免或者降低的損害發生或者擴大,因此其應為受害人向直接責任人求償不能的後果承擔一種風險責任。這種責任的性質屬於補充賠償責任,其基本結構是:直接責任人應當首先承擔賠償責任,在直接責任人無法確定或者無能力賠償的時候,才可由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與其能夠防止或者降低損害發生或者擴大范圍內的賠償責任。換言之,實施加害行為的侵權人是損害結果的直接責任人,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是補充責任人,兩者構成責任競合,但發生競合的兩種責任的范圍並不一定是一致的。 (二)向第三人追償的問題 因安全保障義務人存在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因此其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屬於一種自己責任,而非替代責任。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了補充賠償責任後,賦予其對侵權第三人的追償權的妥當性問題。一般來說,承擔自己責任的責任人就其承擔責任無權行使追償權,但肯定安全保障義務人在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的依據在於:1、實施積極加害行為的第三人理應對受害人的損害結果承擔全部賠償責任,這種責任不應因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而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安全保障義務人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規定,體現了制裁最終責任人的價值觀,這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要求是一致的。2、安全保障義務人所要承擔的「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的補充賠償責任,顯然不是一般人都要面臨和承擔的責任。這種補充賠償責任的承擔成為現實以後,其雖享有追償權,但該追償權往往淪於紙上談兵,換言之,補充責任人追償成功的幾率是極低的。因此,該補充責任的承擔構成了一種風險,而這種風險可以認為是安全保障義務人所承擔的自己責任的客體。在安全保障義務人承受這種風險的時候,亦足以體現對安全保障義務人疏於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以及其不作為行為與損害結果間存在的因果關系的可歸責性。3、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對實施加害行為的第三人來說,構成不當得利,他因此獲得的消極利益應當返還。在存在第三人實施加害行為情形的情況下,讓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目的並不是認為他是最終責任人。盡管此種追償權往往在事實上無法獲得滿足,但至少應當在法律條文里加以規定,從而體現對真正加害人的徹底否定。這符合社會公眾的一般道德判斷標准,亦不會導致確立安全保障義務之目的根本無法實現的結果。
③ 僱主責任與第三人侵權責任可以一並處理嗎
1,僱主與第三人侵權的,可以確定各自責任的,按相應比例承擔責任。難內以確定各自責任的,平均容承擔。
2,如果僱主與第三人的獨自侵權行為足以造成全部損害,承擔連帶責任。
3,《侵權責任法》規定:
第十一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二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④ 由於第三人的過錯致使飼養人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由誰負責
這個題的答案是誰並不重要。原因是《侵權責任法》對原來<民法通則》中飼養版動物致人損害的法律規定做出權了修訂,如果按照《通則》此題答案必然為 D。《侵權責任法》因其屬於民法特別法,優先於<民法通則》適用,因此現在動物致人損害應該按照《侵權責任法》規定處理。該答案的解釋即為《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精神。
《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三條: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根據此規定,最終責任承擔者為第三人。但是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也有向受害人承擔責任的義務。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人和管理人與第三人之間並不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受害人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方面尋求賠償。所以此題的答案根據新法為AD.
⑤ 環境侵權責任糾紛中的第三人可以是行政機關嗎
您好,行政機關可以是環境侵權糾紛中的第三人。
根據《最高人回民法院關於審理環答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 被侵權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八條規定分別或者同時起訴污染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被侵權人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第三人的過錯程度確定其相應賠償責任。
污染者以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為由主張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⑥ 什麼是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什麼情形下產生這
一、什麼是對第三人侵權責任
所謂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是指因租賃物本身及其設置、使用、保管等造成第三人的財產損害或者人身傷害。
二、什麼情形下產生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這種侵權責任通常有四種情形:
(一)產品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租賃物因本身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和財產損害的,應由租賃物的供應商或者製造商承擔賠償責任。出租人雖非租賃物的製造商,但在承租人於租賃期滿行使留購選擇權時,出租人便成為銷售者。在這種情況下,出租人仍不負租賃物的產品責任。這是因為:第一,融資租賃的實質是出租人對承租人的融資,其經濟地位接近於金融業者,而異於商業銷售者,實質的買賣關系存在於承租人和出賣人之間。第二,在融資租賃中,出租人並不與租賃物發生直接聯系,不具備有關租賃物的商品知識、信息、檢測技術和手段等。
(二)高度危險作業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的規定,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經營者對因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時,應承擔無過錯賠償責任。當租賃物為高度危險作業的設備時,該設備的經營者應對設備造成的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依民法學說,判斷經營者的標准有兩條: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對高度危險作業的設備擁有支配權並享受運行利益的人為經營者,應對租賃設備造成他人損害負賠償責任。在融資租賃中,承租人對租賃物的運行擁有支配權,並享有運行利益,當然應作為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而出租人並未實際佔有租賃物,對租賃物的運行沒有支配權,同時,出租人收取的租金與租賃物的使用收益並非對價關系,不存在租賃物的運行利益。因此,對租賃物屬高度危險作業設備而致第三人損害的情形,出租人不負損害賠償責任。
(三)建築物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如果租賃物是建築物或者構成建築物的一部分,因倒塌、脫落等致人損害的,出租人作為租賃物的所有權人,承租人作為租賃物的管理人,均應承擔民事責任。但在融資租賃中,出租人對租賃物只擁有名義上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實際上是出租人為保證其收回投資的一種抵押擔保物權,承租人則擁有租賃物的佔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因此應由承租人承擔賠償責任。
⑦ 顧客在商場內購物因第三人侵權而受傷,責任由誰承擔
今天上午開庭的一起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案件,其中涉及到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六條的理解與適用問題,故撰此文,以澄清誤解。
為闡明問題,先援引法釋第六條如下:第六條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案件事實:某日,
顧客A在B商場內,因躲閃迎面急行的送貨人,被B商場中的商鋪承租人C不當置於其貨架前的玻璃劃傷,受到傷害。後A以B為被告提起訴訟。庭審爭點:B主張:A系因第三人C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因此本案應適用法釋第六條第二款,即A應將C列為共同被告,B只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且在承擔責任之後有權向B追償。A主張:作為顧客,其無法知悉B與C之間究系何種關系,其到B處購物是信賴B的商譽,且C在B處營業,外觀上可以認為是B的人員。因B未能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故B應依據法釋第六條第一款之規定直接對其承擔賠償責任。
法條的理解與適用:
事實上,法釋第六條第二款規定的「第三人」並未附加任何其他條件,亦未規定何種情形下第三人的行為可以視為安全保障義務人本人的行為。故認定第三人的身份,只能依據客觀事實加以判斷。本案中,B與C之間確系商鋪租賃合同關系,兩者都是獨立的民事主體。C的承租人身份,不因A是否有合理理由信賴其是B的工作人員而轉化。易言之,A的主觀認識不能改變C是第三人的客觀事實。
反言之,如果依據A的合理信賴而將C視為B的工作人員,那麼本案應適用法釋第六條第一款。如此將導致B向A承擔直接責任,且承擔責任之後無從向C追償。如此適用法條,將放縱直接侵權行為人C
,結果難謂公平。據上,依據」「A合理信賴C是B的工作人員」這一理由,不能得出C就是B或可以視C為B的結論。I理由與結論之間,既無邏輯關系也無法律依據。
⑧ 僱主責任與第三人侵權責任可以一並處理嗎
您好,當第三人侵權責任與僱主責任存在競合時,二者之間的關系究竟該如何處理,實踐中也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第三人侵權責任與僱主責任是兩個分別獨立的請求權,二者內容相同,雇員只能擇其一而起訴;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盡管第三人侵權責任與僱主責任是兩個分別獨立的請求權,但二者給付內容並不完全一致,如第三人未能全部滿足雇員的賠償請求時,雇員仍可要求僱主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有學者贊同第二種觀點。一方面,從民法學理論角度來看,第三人侵權責任與僱主責任系基於不同的法律關系而產生的不真正連帶責任,雇員對第三人和僱主分別享有獨立的請求權,但因雇員本身過錯程度的大小不一,導致第三人侵權責任與僱主責任的給付內容並不完全相同,尤其是當第三人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小於僱主責任時,雇員並不因對第三人侵權責任的滿足從而便喪失對僱主的請求權。第一種觀點系對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特徵理解偏頗所致,因為在雇員本身有過錯的情形下,第三人所負侵權之債與僱主基於勞動合同所負之債的給付內容並不一致,因此不完全符合「因其中一個請求權的滿足而使其餘的請求權均告滅失」這一特徵。
另一方面,從訴訟程序的角度來看,雇員可以在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僱主與第三人之間選擇賠償主體,但為了簡化司法程序和節約司法資源,一般提倡雇員應先向作為終極責任人的侵權第三人直接求償,在第三人不能滿足其全部請求、不能承擔賠償責任或終極責任無法確認甚至第三人不能歸案時,可再轉向僱主提出請求。此時,因雇員難以完全實現債權,其依法可以就未補償完全的債權部分再向僱主提起訴訟,該訴訟與向第三人提起的侵權之訴並非屬於同一訴因,故應當能夠得到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支持。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⑨ 侵權責任法37條被告的追加
侵權責任法第37條第二款規定:「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回權責任;管理人或答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該款規定有兩個承擔侵權責任的主體,由直接侵權責任人承擔主要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承擔補充責任,即追加管理人或者組織者為共同被告承擔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第一,第三人的侵權責任和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補充責任有先後順序。首先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在無法 找到第三人或者第三人沒有能力全部承擔賠償責任時,才由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侵權責任。如果第三人已經全部承擔侵權責任,則安全保障義務人不再承擔侵權責任,此時不需要追加安全保障義務人為被告。第二,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的補充責任是相應的補充責任。對於第三人沒有承擔的侵權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不是全部承擔下來,而是在其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內承擔,即根據安全保障義務人未盡到的安全保障義務的程度來確定其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的份額。此時應追加安全保障義務人為被告。
⑩ 侵權責任法實施後雇員在僱傭活動中因第三人侵權受傷僱主是否承擔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99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3]20號)
為正確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就有關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 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本條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
本條所稱"賠償義務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權行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第二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第三條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四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條 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
人民法院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後果告知賠償權利人,並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
第六條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第七條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第八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屬於《國家賠償法》賠償事由的,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處理。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第十條 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第十二條 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三條 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工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四條 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被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
第十五條 為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損害,因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賠償權利人請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六條 下列情形,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賠償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一)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築物因維護、管理瑕疵致人損害的;
(二)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損害的;
(三)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損害的。
前款第(一)項情形,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損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七條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第十八條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第十九條 醫療費根據醫療機構出具的醫葯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結合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賠償義務人對治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異議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醫療費的賠償數額,按照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實際發生的數額確定。器官功能恢復訓練所必要的康復費、適當的整容費以及其他後續治療費,賠償權利人可以待實際發生後另行起訴。但根據醫療證明或者鑒定結論確定必然發生的費用,可以與已經發生的醫療費一並予以賠償。
第二十條 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
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計算。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第二十一條 護理費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數、護理期限確定。
護理人員有收入的,參照誤工費的規定計算;護理人員沒有收入或者僱傭護工的,參照當地護工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准計算。護理人員原則上為一人,但醫療機構或者鑒定機構有明確意見的,可以參照確定護理人員人數。
護理期限應計算至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止。受害人因殘疾不能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但最長不超過二十年。
受害人定殘後的護理,應當根據其護理依賴程度並結合配製殘疾輔助器具的情況確定護理級別。
第二十二條 交通費根據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護人員因就醫或者轉院治療實際發生的費用計算。交通費應當以正式票據為憑;有關憑據應當與就醫地點、時間、人數、次數相符合。
第二十三條 住院伙食補
助費可以參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予以確定。
受害人確有必要到外地治療,因客觀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護人員實際發生的住宿費和伙食費,其合理部分應予賠償。
第二十四條 營養費根據受害人傷殘情況參照醫療機構的意見確定。
第二十五條 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受害人因傷致殘但實際收入沒有減少,或者傷殘等級較輕但造成職業妨害嚴重影響其勞動就業的,可以對殘疾賠償金作相應調整。
第二十六條 殘疾輔助器具費按照普通適用器具的合理費用標准計算。傷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參照輔助器具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相應的合理費用標准。
輔助器具的更換周期和賠償期限參照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
第二十七條 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以六個月總額計算。
第二十八條 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准計算。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被扶養人還有其他扶養人的,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被扶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
第二十九條 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第三十條 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被扶養人生活費的相關計算標准,依照前款原則確定。
第三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以及本解釋第二條的規定,確定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九條各項財產損失的實際賠償金額。
前款確定的物質損害賠償金與按照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確定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原則上應當一次性給付。
第三十二條 超過確定的護理期限、輔助器具費給付年限或者殘疾賠償金給付年限,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繼續給付護理費、輔助器具費或者殘疾賠償金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賠償權利人確需繼續護理、配製輔助器具,或者沒有勞動能力和生活來源的,人民法院應當判令賠償義務人繼續給付相關費用五至十年。
第三十三條 賠償義務人請求以定期金方式給付殘疾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殘疾輔助器具費的,應當提供相應的擔保。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賠償義務人的給付能力和提供擔保的情況,確定以定期金方式給付相關費用。但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已經發生的費用、死亡賠償金以及精神損害撫慰金,應當一次性給付。
第三十四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法律文書中明確定期金的給付時間、方式以及每期給付標准。執行期間有關統計數據發生變化的,給付金額應當適時進行相應調整。
定期金按照賠償權利人的實際生存年限給付,不受本解釋有關賠償期限的限制。
第三十五條 本解釋所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職工平均工資",按照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經濟特區和計劃單列市上一年度相關統計數據確定。
"上一年度",是指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的上一統計年度。
第三十六條 本解釋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4年5月1日後新受理的一審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本解釋的規定。已經作出生效裁判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依法再審的,不適用本解釋的規定。
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附件二:工傷條例摘編: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