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調解醫患糾紛,維護正常秩序,有必要成立"醫療公安局"嗎
一、醫療糾紛處理流程
1、醫療糾紛或投訴發生後,所在科室負責人應立即向醫務科報告,隱匿不報者,將承擔可能發生的一切後果。
2、因醫療問題所致的糾紛,所在科室應先進行調查,迅速採取積極有效的處理措施,控制事態,爭取科內解決,防止矛盾激化,並接待糾紛患者及家屬,認真聽取患者的意見,針對患者的意見解釋有關問題,如果患者能夠接受,糾紛投訴到此終止。
3、醫務科接到科室報告或家屬投訴後,應及時做好登記,並向當事科室了解情況,與科室主任共同協商解決辦法,如果患者能夠接受糾紛投訴到此終止。如果患者不能接受,請患者就問題的認識和要求提供書面材料,醫務科調查落實後提出解決方案,並向分管院長匯報,與患者協商處理意見,如患者接受,處理到此終止。
4、醫務科無法解決的醫療糾紛,建議患者或家屬按法定程序進行醫療鑒定。患方不鑒定、不起訴、也不聽解釋,採取違法行為對我院正常醫療秩序構成影響的,依照衛生部、公安部《關於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上報縣衛生、公安、司法等部門進行處理。
二、醫療糾紛解決途徑(法定程序)
1、醫患雙方本著自願、合法、公正的原則,在縣人民調解中心醫患糾紛調解室負責人的主持下進行調解。
2、患者或其家屬可以向縣衛生局醫政股申請,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3、患者或其家屬可向縣人民法院提出訴訟申請,由法院組織安排司法鑒定或醫療事故鑒定,並依據鑒定結論,依法做出民事判決。
❷ 關於醫療糾紛處理方式有哪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內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容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❸ 國家公安部門對醫鬧現場的處理依法和執行條例有哪些
最新打擊醫鬧國家文件規定
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網站消息,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央綜治辦、公安部、司法部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維護醫療秩序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及時做好醫療糾紛調處工作,醫療糾紛責任未認定前,醫療機構不得賠錢息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委、綜治辦、公安廳局、司法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綜治辦、公安局、司法局:
近年來,各地不斷深化「平安醫院」創建工作,打擊涉醫違法犯罪,完善醫療糾紛化解機制,維護醫療秩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涉醫違法犯罪時有發生,部分地區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醫療糾紛、懲處涉醫犯罪的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為進一步做好維護醫療秩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工作,保障醫患雙方合法權益,現將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堅決打擊涉醫違法犯罪維護醫院良好秩序
(一)嚴厲打擊傷害醫務人員的違法犯罪。各地公安機關要始終保持對涉醫違法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要嚴格按照《公安機關維護醫療機構治安秩序六條措施》的要求,對各類傷醫、鬧醫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果斷處置,當場查證,嚴厲打擊。特別是對暴力傷害醫務人員或者非法限制醫務人員人身自由等違法犯罪行為,必須堅決果斷制止,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或追究刑事責任,不得拖延、降格處理。
(二)依法懲處聚眾滋事等擾序行為。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貫徹執行《刑法修正案(九)》,對聚眾擾亂社會秩序致使醫療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不法分子,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各地公安機關要對在醫療機構聚眾滋事,嚴重影響醫療機構正常秩序的行為堅決果斷依法制止,對挑頭和主要人員要強制帶離現場,依法嚴肅查處,對其他聚集人員要加強教育,並對其個人身份信息進行登記掌握。滋事擾序人員違法行為未得到制止之前,公安機關不得進行案件調解。各地各有關部門在工作中要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守住法律底線,堅決不得縱容以鬧取利的違法犯罪行為。
(三)加強醫院及周邊巡邏防控。各地公安機關要會同相關部門和醫院,加強醫院及周邊的秩序維護工作,要進一步調整警力部署,加大公開力量的震懾力度。警力相對薄弱的基層公安機關應發動治安積極分子、醫院周邊商販等群防群治力量加強對醫院的巡邏守護,切實維護醫院周邊秩序,及時發現問題隱患,為醫院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
二、切實提高涉醫事件現場處置能力
(一)做好前期處置工作。醫療機構要高度重視涉醫事件的早介入、早處理。發生傷醫、擾序等涉醫事件,醫療機構負責人及相關部門要靠前指揮,採取果斷措施,保護醫務人員和事發現場,維護現場秩序,配合公安機關開展相關工作。對威脅、恐嚇、侮辱醫務人員的,要堅決依法制止,並迅速報警;對「醫鬧」等聚眾滋事的行為要採取果斷措施,維護現場秩序,防止事態擴大;對故意傷害醫務人員的,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有效制止犯罪活動,依法控制犯罪嫌疑人,及時移交公安機關。
(二)健全警醫聯動機制。醫療機構內部發生傷醫、擾序等涉醫違法犯罪行為,應當在做好應急處置的同時,立即報警,提供現場准確情況,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報警時應當講清當事方人數、具體行為、有無人員受傷等情況。公安機關接到報警後,應當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並迅速控制現場局勢,防止事態激化,警力相對薄弱的基層公安機關應當邊出警邊向上級請求警力支援。負責現場處置的公安機關負責同志要將處置情況和可能採取的處理意見通報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及醫療機構。醫療機構應當做好對醫務人員的宣傳解釋和情緒安撫工作。
(三)及時做好醫療糾紛調處工作。要認真貫徹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意見》,推動完善院內調解、人民調解相結合的醫療糾紛調解體系,建立醫療糾紛多元化解告知制度。發生醫療糾紛後,醫療機構應當告知患方有關醫療糾紛處理的途徑、方法和程序,引導依法處理糾紛,同時宣傳國家關於處理涉醫違法犯罪的有關規定要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組織應當及時介入醫療糾紛處理,通過耐心細致地疏導,引導當事人採取人民調解方式解決糾紛,醫療機構應當積極配合、支持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組織。患方明確拒絕調解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組織或醫療機構要積極、主動協助患方通過合法途徑處理醫療糾紛。醫療糾紛責任未認定前,醫療機構不得賠錢息事。
三、全面提升醫療機構安全防範能力
(一)加強安全防範系統建設。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完善醫療機構安全防範機制,強化周邊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內部治安保衛工作,嚴格落實單位主要負責人治安保衛責任,完善各項治安保衛制度。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加強醫院安全防範系統建設的指導意見》,落實醫院的安全防範主體責任,根據需要組建應急處置隊伍,會同公安機關指導醫院,特別是區縣級醫院、社區衛生院以及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集中力量針對薄弱環節和重點科室做好人防、物防、技防建設,落實重點防範,進一步完善醫院安全保衛制度,提高醫院自身應對突發安全事件的能力。
(二)加強重點區域工作巡查。醫療機構應當加強對門診、急診進行巡視,發現醫療投訴或患者不滿意的行為,應當及時處理,對於有過激行為的,應當及時引導到專門場所進行處理。醫療機構要嚴格出入口的管理,切實加強診室、病房的人員管理,防止無關人員出入診療、住院區域。要重點加強急診、夜間值班科室等重點部位的安全保衛工作,急診科應當配備一定數量的保安人員,在急診區域進行24小時安全巡查。
(三)加強重點人群安全防範。醫療機構應當提高醫務人員的安全防範意識,遇有酒後就診、有滋事或暴力傾向的非急重患者,應第一時間通知保衛部門,同時做好安全防範工作。醫療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重點人員的梳理掌握,對多次到醫療機構無理糾纏或揚言報復醫務人員的患者及家屬群體,要列出清單,重點關注,向公安機關報告。一旦發現此類人員出現在醫療機構,要由保衛人員盯緊看牢,防止其製造事端,造成危害後果。
四、進一步加強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管理
(一)深入開展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指導醫療機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改善醫療服務,加強醫患溝通,構建共同參與型醫患關系。大型醫院全面開展預約診療服務,通過現場預約、復診預約以及網路、電話預約等形式,嚴格落實實名制預約掛號制度,加強號源、床位等醫療資源管理,維護公平就醫秩序。
(二)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健全醫療質量控制與持續改進體系,完善醫療質量安全事件報告制度,不斷改善醫療服務,提升患者安全管理水平。規范診療服務,完善質控評價指標體系,指導醫療機構排查醫療質量安全隱患。醫療機構應當完善危重症患者診療預案和應對制度,加強醫務人員培訓,重點提高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強化產科、新生兒科等重點科室風險控制。
五、及時做好信息發布及信息溝通工作
(一)做好信息發布工作。醫療機構應當做好涉醫案事件信息發布預案,指定專職部門、專人接待媒體。對於惡意炒作、報道嚴重失實的,醫療機構要做好輿論應對,及時發聲、澄清事實。對於有較大影響的涉醫案事件,屬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會同公安機關發布信息。對於惡意炒作引起社會不良影響的,醫療機構應當向有關部門反映,依法維權。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公安機關對典型案件集中曝光,震懾犯罪、教育群眾。
(二)做好信息溝通工作。醫療機構發生涉醫違法犯罪案件,應當及時將有關情況上報屬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並逐級上報至國家衛生計生委。其中,涉及死亡、重傷或引發群體性事件的,醫療機構應當立即報告屬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當地綜治組織,並在12小時內上報至國家衛生計生委。各地公安機關應當及時將有關情況上報上級公安機關。國家衛生計生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對重點地區、重大涉醫違法案件進行督辦,並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通報。
醫鬧該怎麼處理?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9條規定,「以醫療事故為由,尋釁滋事,擾亂醫療機構正常醫療秩序……依照刑法關於擾亂社會秩序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而現實中,面對「醫鬧」,多數醫院選擇了被動遷就,而這種做法不但不能緩解「醫鬧」漸強的勢頭,反而讓醫院自身蒙上更多輿論質疑。對此,從事外科工作40年的張威醫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十條應對「醫鬧」的方法。
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環境下,「醫鬧」問題始終困擾著醫務人員,影響著醫療機構的正常秩序。面對「醫鬧」,很多醫院採取了「花錢買平安」的做法。而筆者認為,這種選擇無異於飲鴆止渴,對於「醫鬧」,絕不可以遷就。當然應對「醫鬧」應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巧妙處理。
依法溝通
醫院的專職人員,遇到「醫鬧」,應用事實結合有關法律,證明自己的醫療行為無過錯。對此,可舉事例很多。如曾有一位40歲男患者因右側上部第二顆牙齒痛來我院口腔科就醫,拔牙後仍然疼痛。醫生讓其口服卡馬西平。後來該患者卻因牙齒被拔掉與口腔醫生發出糾紛。醫務科請我幫助調解,我對他的發病原理進行了詳細告知,並舉出其他糾紛的例子。經過醫學鑒定不屬醫療。於是矛盾自然化解。
揭穿事實真相
幾年前,曾有一位30餘歲的女性患者,因左額部陣發、電擊樣痛半年,左眶上切跡處局限壓痛來我院就診,但該患者拒絕做頭部CT檢查。臨床診斷:左眶上神經痛。患者要求做該神經失活術。術後兩個月,她的舅父帶領患者及其丈夫等數人到醫院鬧事。說一個月前,在省會某三甲醫院,因頭痛做頭部CT,發現左額部有個腦膜瘤,做手術後病癒。該患者認為在我醫院未查出病情屬於漏診,並要求賠償其在某三甲醫院的一切費用,另外再補償5000元。我們讓她把在我們醫院就診的病歷拿出來。上面寫著:患者拒絕頭部CT檢查,並有她的親筆簽名。我指著病歷上的簽名詢問是不是她本人的簽名。她不吭聲了。我說:您在某三甲醫院不是也經過頭部CT才發現腦瘤的嗎?在我們醫院你卻拒絕頭部CT檢查,我們怎麼能發現腦瘤?您要求的賠償是否欠妥?她聽後灰溜溜地走了。
藉助院外專家
我所親歷的另一位女患者,左側枕部頭痛半年,左枕大神經局限性壓痛,頭部CT未見異常。臨床診斷:左枕大神經痛。她是來要求做神經失活術的。術後三天,她在丈夫和父母陪伴下來醫院鬧事,聲稱術後頭暈、記憶力不好、睡不著覺等,是由於手術做壞了的原因,並要求賠償。醫院告訴她:「兩天後上海某醫院神經外科鍾教授來院指導手術,請你來會診。」兩天後鍾教授給這位患者進行了會診,指出她現在的症狀是其原來的神經官能症的表現,與此次手術無關。有了權威專家的意見,該患者再無辯詞。
曝光「要錢心理」
患者李某在某醫院醫療美容科做下頜角截骨整形手術出院三天後,右側面部、頸部發生帶狀皰疹,遂要求醫院承擔其診治帶狀皰疹的全部醫療費用,並要求賠償兩萬元。對此,院方答應該患者可以去任何一家醫院治療,但如果其他醫院認為帶狀皰疹的發生與患者在該院住院或醫療行為有關,那麼醫院自願承擔全部醫療費用並給予患者相關賠償。經了解,事後她並未去其它醫院,其借口要錢的心理昭然若揭。
屍檢查明死因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江南某市一家大醫院腦外科。一位50歲的男性患者,因右側面肌痙攣行微血管減壓術。術後三個月低熱,經省、市級各醫院會診,考慮可能是個體差異。建議取出第一次手術放置在腦血管與神經之間,起隔離作用的醫用棉片。院方經與患者及其家屬協商、徵求並同意簽字。請軍區醫院兩位知名教授作第二次手術(醫用棉片取出)。取出的棉片送本市第三家大醫院做細菌學檢查,報告無細菌生長。術後,某日夜裡,患者突然抽搐、昏迷,經搶救無效死亡。患者家屬若幹人到醫院鬧事,經有關部門調解,家屬同意做屍體解剖,報告為原發性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致死,與兩次手術無關,於是家屬才停止了鬧事。
到上級醫院會診
曾有一位40歲的男性患者來我院做例行體檢,發現其左上肢三角肌處有一個黑棗大腫物。切除後病理報告為平滑肌肉瘤。經大醫院專家會診為「平滑肌肉瘤,建議截肢」。在一切必要手續齊全後,我院對其實施了手術。術後,我院將原腫物周圍組織送往當地醫學院進行病理檢查,確認為平滑肌肉瘤。一個月後,患者因聽別人說該病可以不截肢,來院哭鬧。醫院攜患者單位和患者本人到北京九家醫院病理會診,結果均為「平滑肌肉瘤」,其中五家建議截肢。醫院把結果上報該市衛生局,裁定醫院沒有責任,患者才肯罷休。
主動申請醫療鑒定
2003年,一位60歲的女性患者,左額部陣發、電擊樣痛,左眶上切跡處有局限性壓痛,一切有關檢查都無異常,診斷「左眶上神經痛」。於左框上切跡處行該神經失活術。術後一個月疼痛復發,到醫院復診:顱神經檢查未見異常。術後兩個月,左上瞼下垂。家屬多次找醫院鬧事並要求賠償。經當地某三甲醫院一位醫務人員提醒,患者提出申請醫療事故鑒定。但後來當院方同意鑒定後,該患者又拒絕鑒定。後經了解,患者擔心一旦鑒定為「不屬於醫療事故」,鑒定費用要由提出醫療事故處理申請的一方支付。為平息糾紛,院方主動提出申請醫療鑒定,結論為不屬於醫療事故。患方才偃旗息鼓。
積極尋求法律支持
2006年,醫院神經外科接收了一位50歲的男性患者,該患者車禍後昏迷、顱內巨大血腫患者。手術後在重症監護室,雖經人工呼吸機等積極搶救,神志始終處於昏迷狀態。若干天後,家屬要求停止治療,把患者拉回了家,不久去世。家屬復印了病歷,最後找到了同樣操作、同樣風險的九次腰椎穿刺檢查中,有一次沒有家屬簽知情同意書的書面材料。據此鬧事,要求賠償。醫院提出醫療事故鑒定,家屬斷然拒絕,揚言不承認任何醫療事故鑒定,只有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處理才行。最後,交由法院審判,結果醫院沒有過錯、不承擔責任、無須賠償。家屬方才罷休。
正面與媒體溝通
近些年,某些媒體片面報道醫療糾紛。2000年某市級媒體刊登了《醫療糾紛為何多多》一文,僅以患方的單方面敘述寫道「三叉神經沒治好,卻賠上了一隻眼睛。」而面對該市電視台記者,當事醫生准確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並表示希望記者全面、准確、真實地報道此事。此後進行的醫療事故鑒定為不屬醫療事故,糾紛終於結束。
請警方介入執法解決
2008年,在廣州黃埔一家醫院,有患者家屬糾集一夥人起鬨滋事,向醫院製造壓力索取賠償,後經警方調查,該滋事人以涉嫌聚眾擾亂社會秩序予以刑事拘留。此案隨後被定性為「醫鬧」事件。這是筆者首次看到的警方依法處理「醫鬧」的新聞,期待醫鬧處理能夠請警方介入解決。
「醫鬧」的目的是要錢:「醫鬧」的「證據」是謊言:「醫鬧」的心理怕揭穿;能戳「醫鬧」謊言的工具,醫生、醫院都可以用;頑固的「醫鬧」怕執警、怕法庭。這些都是「對『醫鬧』的方法。
❹ 醫患糾紛頻發 公安機關應如何穩妥處置
醫患糾紛頻發 如果沒有暴力事件發生 不屬於公安機關處置 醫患糾紛應該由法院裁定
❺ 如何處理醫患糾紛
處理醫患糾紛,具體做法如下:
1、分析事件的性質
有的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有過失,這是要承擔責任的。有的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沒有過失,醫院不會承擔責任。醫療糾紛的發生後,應該盡快弄清診療過程中是否有過失,分析事件的性質,以便採取相應策略,應對醫療糾紛。
2、分析患方動機
醫療糾紛的發生,患者一方有多種不同的動機,患方動機有以下幾方面:
對不良後果無法接受,尋機索理。這實際上是患者或者親屬的挫折心理反應,患者及家屬都希望來醫院後,能在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下盡快祛除疾病、恢復健康。一旦患者及家屬期盼的目的未實現,患者及家屬在心理上受到打擊,產生挫折感,向醫院索理。
對醫療服務不滿的發泄。患者對醫院或者醫務人員的服務不滿意,有意見,尋機造醫院發泄,以釋放心中的不滿。
對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進行試探。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服務究竟有無過失不清楚,受他人或者媒體的影響,向醫院提出索賠要求,「拋個石頭試水深」。
對醫療過失較為強烈索理索賠強烈。患者及其親屬對醫院及其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極不滿意,堅定認為醫療服務有過錯,要求醫院予以賠償。
3、穩定投訴者,緩沖矛盾
醫療糾紛後,醫院及其醫務人員要正確對待。首先要作的工作是穩定投訴者的情緒,緩沖矛盾,對醫療糾紛實行「冷處理」,做到「人躁我靜、人急我緩」,千萬不要激化矛盾。待患者或者親屬冷靜下來後,再行商議解決辦法,有利於醫療糾紛的解決。對那些無理取鬧的患者及其親屬,如果做工作無效、嚴重影響醫院正常工作秩序的,應該積極給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必要時請公安部門維護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4、作好說服工作,爭取理解
對初步分析醫院在醫療活動中沒有過失,醫療糾紛的發生是由於患者或者親屬缺乏醫學知識,對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不理解造成的醫療糾紛,要盡量耐心解釋,爭取患者的理解。對一時難以分清一責任或通過初步調查分析醫療過程中有過錯的,告知患者或者親屬按照現行的醫療糾紛處理程序進行,決不能通過取鬧事來解決。
❻ 成立醫療公安局是否可以解決醫鬧問題
個人感覺醫療公安局的成立可有也可無,其本質就是建立一個專門處理醫患糾紛的執法部門,至於是否需要上升到單獨設立一個新的執法部門,這還值得商榷。在公安局內部成立一個科室,醫患處理科,不知道夠不夠用。如果此類事件的數量很多的時候,單憑一個科室可能在人力上是不夠的,除此以外,處理醫患糾紛可能對執法人員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或許在對傳統執法人員進行培養會付出更高的成本。還需要一批具備醫學,法學背景的執法人員,這對於一些現場事件的處理肯定是會女幫助的。
題目討論的是是否可以解決醫鬧問題,我覺得解決應該是不切實際的。可能題主問的是能否及時處理此類事件,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防患於未然,做一些緊急處理。從根本上去解決醫患糾紛的手段還是去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對於無理傷害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對於疾病的無知,而將錯失都怪罪於醫生的做法是愚蠢的。除了患者及其家人存在一些問題,對於醫療從業者是不是也應該規范起來,前些日子爆發出的莆田系醫院的問題,讓民眾對於醫院的看法又抹黑了不少,有必要好好整治一下,醫患糾紛必定會是一個長期問題,需要多方協作,一起解決,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瞪大眼睛,小心被騙,當然對於正規醫院,我們也要相信醫生!
❼ 如何處理醫患糾紛
一、及時復印病歷
病歷在醫療糾紛中往往起到其他證據不能起到的證明作用,這一點在醫療事故鑒定和醫療糾紛訴訟中是相通的。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條明確規定了患者復制病歷的權利和醫方配合的義務。
復制病歷最常用的方式是復印,患方(包括患者本人和患者近親屬)並可以要求醫院在復印件上加蓋印章。及時復印病歷能夠很大程度固定重要的醫療原始記錄,避免篡改和不必要的疑慮。在復制病歷上遇到塗改、偽造、隱匿、銷毀等突出問題可以尋求衛生行政管理機關和公安機關的幫助。但應避免搶奪病歷資料。
此外,患方還要注意對一些重要的病例記錄(如: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等)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封存,對醫療費單據等注意保存。
二、選擇解決糾紛的總路線
患方取得病歷等資料後,即可加以初步研究。必要時可以向醫療專家、法律專家咨詢,以大致明確是否屬於醫療事故以及醫方有無過錯責任。
患方認為醫方應承擔責任而與醫方有分歧的,目前有三個解決糾紛的基本途徑:與醫方協商解決並簽定協議、申請衛生行政管理機關處理和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與醫方協商解決並簽定協議。由於目前醫療機構主要為國有事業單位,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在經醫療事故鑒定之前和鑒定不屬於事故的情況下,並沒有賠償的具體許可權,醫患分歧達成一致的情況主要限於經過鑒定屬於醫療事故。
申請衛生行政管理機關處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當事人應當向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患者死亡和可能為二級以上醫療事故的7日內移送地市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處理。衛生行政管理機關的處理依據為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條的規定。其中沒有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死亡補償費的賠償。書面申請應在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之日起1年內提出。
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目前,到人民法院提起醫療賠償糾紛訴訟,不以醫療事故鑒定為前提。患方的舉證責任集中於損害後果(傷殘等級、死亡等)和醫療關系(病歷、醫療費單據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規定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規定,在訴訟中,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只是訴訟證據的一種,必須經過質證,且鑒定人應當出庭接受質詢,才可能作為有效證據和作為確定醫療單位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其中,對造成患者死亡的,人民法院依據民法通則及相關法律法規可以支持患方關於死亡補償費的賠償請求。
明確上述解決途徑的特點後,患方應果斷選擇較適合的途徑,以免在不必要的問題上延誤時間,造成被動。
三、不要對醫療事故鑒定寄予過多期望
鑒於前述特點,加之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採取 「 少數服從多數 」 的原則,患方對醫療事故鑒定可能出現的結論應有客觀認識。對經鑒定不屬於事故或者不申請醫療事故鑒定,患方有理由認為醫方有過錯且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不必要在醫療事故鑒定結論上過多糾纏,應及時咨詢專業律師,選擇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否則可能陷於對患方更加被動的訴訟局面。
❽ 醫療糾紛處理程序最新是如何規定的
你好,一、醫療糾紛處理流程
1、醫療糾紛或投訴發生後,所在科室負責人應立即向醫務科報告,隱匿不報者,將承擔可能發生的一切後果。
2、因醫療問題所致的糾紛,所在科室應先進行調查,迅速採取積極有效的處理措施,控制事態,爭取科內解決,防止矛盾激化,並接待糾紛患者及家屬,認真聽取患者的意見,針對患者的意見解釋有關問題,如果患者能夠接受,糾紛投訴到此終止。
3、醫務科接到科室報告或家屬投訴後,應及時做好登記,並向當事科室了解情況,與科室主任共同協商解決辦法,如果患者能夠接受糾紛投訴到此終止。如果患者不能接受,請患者就問題的認識和要求提供書面材料,醫務科調查落實後提出解決方案,並向分管院長匯報,與患者協商處理意見,如患者接受,處理到此終止。
4、醫務科無法解決的醫療糾紛,建議患者或家屬按法定程序進行醫療鑒定。患方不鑒定、不起訴、也不聽解釋,採取違法行為對我院正常醫療秩序構成影響的,依照衛生部、公安部《關於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上報縣衛生、公安、司法等部門進行處理。
二、醫療糾紛解決途徑(法定程序)
1、醫患雙方本著自願、合法、公正的原則,在縣人民調解中心醫患糾紛調解室負責人的主持下進行調解。
2、患者或其家屬可以向縣衛生局醫政股申請,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3、患者或其家屬可向縣人民法院提出訴訟申請,由法院組織安排司法鑒定或醫療事故鑒定,並依據鑒定結論,依法做出民事判決。
❾ 醫療糾紛可以投訴或者向公安機關報案嗎
可以的,轉載以下資料,供您參考:
一、醫療糾紛投訴
1、醫療糾紛發生後,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有上報的義務,但是在某些條件下,醫務人員可能會不上報。
2、作為患方及時向醫療機構科室負責人、向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投訴,有利於醫療機構及時了解並固定情況,也可以避免事後直接責任醫務人員不按照實際情況上報,引起次生的其他糾紛。
3、患方還可以直接向衛生行政部門投訴,這樣有利於衛生行政部門在第一時間介入,有利於衛生行政部門固定證據,同時也有利於患方通過衛生行政部門調解,盡早處理糾紛。
4、現在各地衛生行政部門大多都設有專門的處理醫療糾紛的專門機構或專職人員。向衛生行政部門投訴,也有利於保留、保存證據。
二、醫療糾紛發生後向公安機關報案的必要性
1、這里指的報案專指向公安機關報案。醫療糾紛發生後,有可能涉及醫療事故罪,也有可能涉及非法行醫罪,患方在對法律知識欠缺的情況下,向公安機關報案,有利於查明如果存在醫療過失或過錯的情況下,是否涉及到犯罪。
2、醫方在發現患方可能會做出過激行為或者已經做出過激行為的情況下,向公安機關報案,不但可以維護醫療機構的正常工作秩序,也可以盡可能維護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
三、解決途徑
1、協商。
醫患雙方就賠償等問題進行協商,達成一致意見,雙方簽訂協議書,可以辦理公證或律師見證,並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2、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處理。
當事人應當提出書面申請,並在知道或應當知道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之日起1年內提出。
3、向人民法院起訴。
醫療糾紛可以不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處理,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侵權為案由的,訴訟時效為1年,以違約為案由的,訴訟時效為2年,均自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
4、另外還有調解(第三方支持下協商解決)、仲裁(雙方同意仲裁)等。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醫療糾紛可以報警,而且醫療糾紛報警也十分必要,可以盡早的維權和減少不必要的糾紛,發生醫療糾紛後,還可以到有關的醫療機構投訴,要冷靜處理,不要做出任何過激或者對他人有傷害的行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過錯,把有理變成的無理。要相信只要違法就會有法律的制裁。
❿ 醫療事故中公安機關應該履行什麼職責
如果是民事糾紛公安局不負責處理,如果是刑事案件需要通過鑒定認定是醫療事故且後果嚴重的才給予處理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