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軍事用地上的違法建築由哪個法院管轄
軍事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軍事法院管轄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內規定》
第三條容 當事人一方是軍人或者軍隊單位,且合同履行地或者標的物所在地在營區內的合同糾紛,當事人書面約定由軍事法院管轄,不違反法律關於級別管轄、專屬管轄和專門管轄規定的,可以由軍事法院管轄。
2. 建築施工合同糾紛屬於不動產專屬管轄嗎
不是專屬管轄。
3. 關於建築工程起訴管轄地問題
如果合同中已經約定了管轄地法院,並且約定是明確沒有爭議的,應當依據約定管轄
4. 建築設備租賃合同糾紛出租方所在地有管轄權嗎
同糾紛案件的管轄
,既涉及法定管轄,也涉及協議管轄的問題,為此,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 條就合同糾紛案件的法定管轄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即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而《民事訴訟法》第25條則就合同糾紛案件的協議管轄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即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二、合同履行地的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民訴意見》以及有關批復又對合同履行地作出了以下規定:
1.如果合同沒有實際履行,雙方當事人住所地又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2. 購銷合同履行地按下列情況確定:(1)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履行地的,以約定的履行地為合同履行地。當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確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交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中約定的貨物到達地、到站地、驗收地、安裝調試地等,均不應視為合同履行地。(2)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地約定了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但實際履行中以書面方式或雙方一致認可的其他方式變更約定的,以變更後的約定為合同履行地。(3)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點、交貨地點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或者雖有約定但未實際交付貨物,且雙方當事人的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以及口頭購銷合同糾紛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確定管轄。
3.加工承攬合同。以加工地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對履行地另有約定的除外。
4.財產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以租賃物使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另有約定的除外。
5.補償貿易合同。以接受投資一方主要義務履行地為合同履行地。
6.借款合同。貸款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三、合同糾紛案件管轄在具體案例中的應用。
(一)由於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合同管轄的確定作出了大量的規定,這就涉及如何將這些規定具體運用到實際案例的分析中。如有這樣一起案件,作為賣方的長春甲公司和作為買方的北京乙公司簽訂一份鋼材購銷合同。購銷合同約定,鋼材的交貨地為遼寧省大連市。合同簽訂後,北京乙公司為了及時將鋼材從大連運回北京,預定了將貨物從大連運回北京所需要的車皮並交納了定金,此外,北京乙公司又與宏昌貿易公司簽訂鋼材購銷合同,將該批鋼材賣給宏昌貿易公司。上述合同簽訂後,由於長春甲公司未能聯繫到鋼材貨源,導致長春甲公司無鋼材供應給北京乙公司,但是,長春甲公司的違約行為給北京乙公司造成車皮定金以及向宏昌貿易公司承擔違約金的損失,於是,北京乙公司就其損失賠償問題與長春甲公司發生爭議,北京乙公司決定向法院提起訴訟。
(二)根據該案情考慮以下問題:(1)如果長春甲公司與北京乙公司在購銷合同中約定,如果將來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發生爭議,雙方協商不成時,由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此時,北京乙公司應向哪個人民法院起訴?(2)如果長春甲公司與北京乙公司在購銷合同中約定,如果將來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發生爭議,雙方應友好協商,協商不成時,由原告住所地法院和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此時,北京乙公司應向哪個人民法院起訴?
(三)由於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既包括法定管轄,又包括協議管轄,因此,准確確定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法院,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合同糾紛案件中的有效協議管轄優先於法定管轄適用。在確定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問題時,應當先看合同中有無協議管轄的約定,如果有,再判斷該協議管轄約定是否有效。協議管轄有效需要符合以下條件:(1)協議管轄只適用於合同案件;(2)只適用於一審管轄;(3)協議管轄必須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協議一律無效;書面協議有三種形式,即合同中的條款、獨立的協議書及信函、電報、傳真、電子郵件等其他書面形式;(4)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即被告住所地、原告住所地、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標的物所在地之中進行選擇,而且必須作出確定、單一的選擇;(5)不得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規定。根據上述條件,如果協議管轄的約定有效,即按協議約定確定管轄;如果協議無效,則按法定管轄確定。就本案第一問而言,雙方當事人的協議管轄約定完全符合協議管轄的有效條件,故為有效協議,因此,北京乙公司應當向合同履行地,即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交貨地大連的人民法院起訴。這里需注意,在判斷協議管轄是否有效時,不受合同是否實際履行的影響。但是,就本案第二問而言,當事人在合同中雖然有協議管轄約定,但由於當事人在協議中選擇了兩個法院,即雙方當事人約定對於所發生的爭議由原告住所地和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因此,該協議管轄因選擇不明確而視為無效。
2.合同糾紛案件的法定管轄。
如果雙方當事人約定的協議管轄無效或者未就協議管轄作出約定,則應當按照法定管轄的規定確定具體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法院。在確定合同糾紛案件的法定管轄時,可以分為兩步:
(1)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對合同糾紛案件有法定管轄權。
按照法定管轄確定時,被告住所地法院一定有管轄權,而不論合同是否履行。因此,本案中長春甲公司住所地法院作為本案被告住所地法院有管轄權。
(2)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的管轄權問題。
合同履行地的確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可以按照下列步驟進行:第一、看雙方當事人是否約定履行地,該履行地也可以包括交貨地。如本案件,北京乙公司與長春甲公司約定在大連交貨,大連作為交貨地點就是本鋼材購銷合同的約定履行地。第二、看約定履行地與雙方當事人住所地的關系。如果約定的履行地在其中一方的住所地,那麼,無論合同是否實際履行,也無論該方當事人為原告還是被告,該約定履行地人民法院一定有法定管轄權。如果約定的履行地是雙方當事人住所地以外的第三個地點,那麼,這個履行地法院有無管轄權,取決於合同的履行情況。合同實際履行了,則該法院有管轄權;合同沒有實際履行,則該法院沒有管轄權。在本案中,由於雙方約定雙方當事人住所地之外的大連為履行地,而本案未實際履行,因此,大連法院無管轄權。第三、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點、交貨地點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或者雖有約定但未實際交付貨物,且雙方當事人的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以及口頭購銷合同糾紛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確定管轄。但是加工承攬類合同以約定履行地為標准確定管轄,也就是說,約定履行地優先於實際履行地。
5. 建築設計合同糾紛,訴訟管轄問題,望同行指教。被告是個體工商戶,目前的問題是由哪個法院訴訟管轄
建築合同糾紛訴訟管轄重點:
1、在工程發生所在地的法回院起訴。
2、在工程發生所在地的勞動仲答裁起訴、協商。
設計合同簽訂就確定你們雙方應盡的義務和權力,同時也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被服務方按照合同條款支付服務者的勞動報酬。即雙方產生的勞務關系。
6. 建築物,構築物倒塌損害責任糾紛由哪個法院管轄
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 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7. 新民訴法實施後建築工程合同糾紛可否約定仲裁
可以的。
《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因為「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劃分到不動產專屬管轄的范疇,作為房產建築企業,平時在簽訂合同約定管轄時也應重視這一變化。所以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當事人,只能約定由不動產所在地即建設工程所在地法院管轄案件,不能約定其他法院管轄。
(7)建築糾紛訴訟管轄地擴展閱讀:
仲裁時效
是指權利人向仲裁機構請求保護其權利的法定期限,也即權利人在法定期限內沒有行使權利,即喪失提請仲裁以保護其權益的權利。
仲裁分為商事仲裁和勞動仲裁兩個大類。《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74條規定:「法律對仲裁時效有規定的,適用該規定。法律對仲裁時效沒有規定的,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1、商事仲裁時效
縱觀中國現行法律的相關規定,並未見涉及商事仲裁時效的特別規定,由此,依照《仲裁法》第74條的規定,商事仲裁時效適用相關訴訟時效的規定,具體包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29條: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於2008年5月1日起執行 第二十七條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
2、仲裁時效的計算
仲裁時效期間應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同樣,《民法通則》有關訴訟時效中止及中斷的規定也應適用於商事仲裁時效和勞動仲裁時效。
在仲裁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權利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權利人提出要求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的行為可構成仲裁時效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得以重新計算。
此外,對於勞動仲裁來說,如果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3、「勞動爭議發生之日」條件:
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對下列情形,視為勞動法第八十二條規定的「勞動爭議發生之日」:
(一)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產生的支付工資爭議,用人單位能夠證明已經書面通知勞動者拒付工資的,書面通知送達之日為勞動爭議發生之日。用人單位不能證明的,勞動者主張權利之日為勞動爭議發生之日。
(二)因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產生的爭議,用人單位不能證明勞動者收到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書面通知時間的,勞動者主張權利之日為勞動爭議發生之日。
(三)勞動關系解除或者終止後產生的支付工資、經濟補償金、福利待遇等爭議,勞動者能夠證明用人單位承諾支付的時間為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後的具體日期的,用人單位承諾支付之日為勞動爭議發生之日。勞動者不能證明的,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之日為勞動爭議發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