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醫患糾紛存在的問題是什麼,怎麼解決
醫患糾紛是醫患雙方之間發生的權益爭議,其性質由醫患關系的法律性質所決定。醫患關系是在醫院為患者提供的醫科技術專業性服務活動中形成的、醫療機構與患者及其親屬之間因診療護理行為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雙務和有償特徵且屬於醫療服務合同性質的民事法律關系。
(1)醫療服務關系具有一般合同的特徵。一是醫患雙方地位的平等性。患者對醫療機構具有選擇權,不受任何單位和他人干預(享受公費的,就醫單位受到一定限制),雙方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二是醫患雙方意思表示的一致性。患者選擇醫療機構,以先行掛號的行為作出希望醫院同意其治療的意思表示,相當於要約;醫療機構接納患者並同意為其治療,相當於承諾。三是權利義務的對等性。醫方有向患者收取醫療費的權利,也有依職業道德及自身技術力量給病員診斷、施療、護理的義務;患者有要求醫院按一般操作規程給予治療的權利和給付醫療費的義務。
(2)醫療服務合同又有其獨特性。一是生命健康權的依賴性明顯。由於醫療機構是特殊服務機構,患者到醫院求醫,作什麼檢查或用什麼葯均由醫生決定。其作用的客體是病員的生命健康權,是一種人身權利。二是風險性較強。在醫療過程中因病體的差異、醫療過程的可變性和復雜性,使醫療行為又具有風險性和探索性。三是合同自由受到限制。在醫患雙方關系中,患者是弱勢群體,由於醫療過程中的可變性因素的限制,患方對於合同條款只有整體接受或拒絕的權利,使得合同自由受限。
由於醫患關系的這種特殊性,學術界對於醫療事故的性質存在不同認識。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認為醫療事故是合同違約的民事責任。理由是患者與醫院是一種醫療服務關系,患者到醫療機構就醫所產生的是一種事實上的合同關系。患者享有及時、正確得到醫治的權利,負有支付醫療費的義務;醫療機構享有收取醫療費的權利,負有及時、正確地為患者醫治的義務。從醫療服務合同的角度分析,醫院一方的醫療行為造成人身損害事故的,屬於違約行為,應承擔違約責任。第二種認為醫療損害賠償是雙重屬性的民事責任。理由是醫療行為所損害的權利是人身權這種絕對權,不僅可以發生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也可以發生在合同訂立的過程中,如因對急、重、危病人拒絕治療等。由於發生醫療過失並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法律事實,在法律上同時構成了一般意義上的侵權和醫療合同的違約。醫患之間的醫患關系具有雙重屬性,是一種請求權的競合。受害人不能同時兼有兩項請求權,也不能就兩項請求權選擇,只能以民法通則的規定為依據,行使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我們認為,如果從醫療過失行為侵害公民健康權、生命權的角度分析,醫療事故是一種侵權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理由有兩點:一是《條例》將醫療事故的民事責任性質確定為侵權責任。《條例》第2條明確規定:「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可見,《條例》強調「過失」在醫療事故構成要件中的重要性,體現了我國侵權行為法將過錯責任原則作為最基本歸責原則的精神。二是《條例》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了賠償范圍。《條例》在醫療事故賠償范圍中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撫慰金」,即精神損害賠償。依據合同法規定,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原則,我國立法和司法均未承認違約責任中包含有精神損害賠償。從這些規定不難看出,醫療損害賠償民事責任的性質應為侵權責任,其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
二、非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及其類型
醫療行為對患者造成損害但不構成醫療事故的,稱為非事故性醫療損害。從審判實踐看,這種非事故性醫療損害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醫療過程中的故意行為。根據《條例》規定,醫療事故只能是過失行為,故意行為造成的患者人身損害不構成醫療事故。從醫務人員的職務角度來說,患者到醫療機構就醫,是與醫療機構形成的一種醫療服務合同關系,醫務人員的行為應當是一種職務行為,故醫療機構應對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務過程中給患者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也就是說,醫務人員故意給患者造成人身損害的,雖不構成醫療事故,但醫療機構並不能免責。醫務人員故意行為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顯然是一種違法行為,醫務人員應當對其行為負責;構成刑事上的傷害或故意殺人的,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B. 醫患糾紛發生的原因包括( ) 多選題
B、D,醫患醫患,當然是醫生和患者之間到事情,與社會無關,更與調解版部門無關。調解人員都惹麻煩權了,老鬼還敢去給你們調解,當然與家屬也沒有關系。哈哈哈。。。。。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令你滿意(*^__^*)
嘻嘻……
C. 醫患糾紛的根源是什麼
醫患糾紛的根源就是患者對醫生不信任,總感覺醫院要賺他們的錢。這種信任關系要用很長的時間來建立,但摧毀只需要一瞬間。
D. 醫患溝通原因分析
醫患溝通
醫患溝通是一個外來語,一般釋義有傳播、傳達、交流、聯系等。
人類生活離不開人際溝通。然而,人類很早就意識到,要准確表達自己和理解別人都十分困難。俄國有個詩人說,沒有任何痛苦能勝過語言的而痛苦。在很多民族語言中,一語多義,多語一義並不鮮見。如果你沒有經歷過失戀的痛苦,你無法體會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傷;如果你為受過巨大的挫折,又怎能體會莊子所說「哀莫大於心死」!醫者絕不可能有各種疾病的親身體驗,因此,當病人向醫者訴說他的痛苦、陳述他的感受時,不一定都能被醫者理解、喚起醫者的共鳴;同樣,當醫者表達診療意見、提出配合要求時,也不一定能全被病人領會、贏得病人的合作。醫患溝通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醫患交流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之所以需要貫穿於醫學教育全程,落實在醫療服務實踐中,是因為醫者的醫患交流水平直接和間接地關聯著醫療質量、效率和效益,影響到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
中文名
醫患溝通
外文名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相關書籍
《醫患溝通》
意義
減少不必要的醫患糾紛等
快速
導航
意義相關書籍制度狹義廣義
釋義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醫患溝通,就是醫患雙方為了治療患者的疾病,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診治疾病過程中進行的一種交流。
E. 醫患矛盾越來越突出,究其糾紛原因是什麼如何盡量去避免發生醫療糾紛
不否認大家所來說的各種原因源,包括認為醫生都是各種各樣罪惡的人,是他們的無德導致醫患矛盾。
但歸根到底是經濟原因。
患者一方因費用問題多少都心存不滿,治療結果好,大家尚可相安無事,一旦出現問題(無論與院方或醫生關系多大)便不可控制地將不滿發泄。
醫生的合法收入並不高,大家如果願意可以了解一下,國家規定的醫生工資,主治職稱約1100元左右,這就是5年大學、工作6年以後的33-35歲左右的醫師工資,並且期間經過多次各種考試考核,均要一次性通過。這個數額全國相差不大,不同的是獎金或者灰色收入,因地區及個人不定。
不要要求醫師有大家希望的所謂醫德,或者你可以換位思考一下,你用你所謂的醫德能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下解決多少問題醫患矛盾。
我相信要是醫院或者醫生並不靠收費拿工資獎金,大家也很有信心醫患矛盾會很快減少。
F. 當今社會醫患糾紛尖銳醫患糾紛頻發的原因
(一)解決醫患糾紛的渠道不暢。根據法律法規規定,醫患糾紛有三條解決途徑,即:一是醫患雙方共同協商解決;二是衛生行政機關調解解決;三是直接向法院起訴。但是在規定中,均沒有涉及到醫患關系中的具體條款。
(二)患方自身原因。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患者的法律維權意識也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對醫院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醫療過失和差錯行為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是,由於醫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和受患者自身知識水平所限,容易對醫療效果產生過高的期望值,對病情的發展過於樂觀或估計不足,一旦治療效果與患者所期望的結果有所背離時就難以接受,從而導致發生糾紛。
(三)現行醫療事故解決機制明顯缺乏足夠的公平性和公信力。醫療糾紛主要由作為第三方的醫學會出具鑒定結論,但由於醫患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很容易導致鑒定結果簡單草率甚至偏向醫院。醫學鑒定短則半年,長則一兩年,患者及家屬等不及,致使醫療官司久拖不決。司法程序耗時又費錢,醫療暴力事件往往成為獲賠最見效的手段。「小鬧小賠,大鬧大賠,不鬧不賠。」一旦暴力襲醫事發,政府出於維穩,往往不分青紅皂白要求醫院「花錢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