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害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侵害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發布時間:2021-01-19 03:02:59

1. 侵害名譽權的民事責任是什麼

根據《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當公民、法人的名譽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停止侵害如果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正在實施或可能繼續存在,受害人有權要求人民法院採取措施責令侵害人停止侵害。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指以適當方式消除因侵害他人名譽在社會上造成的不良影響,盡可能地使受害人的名譽恢復到被侵害以前的正常狀況,挽回受害人的名譽損失。同時要注意,對於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原則上,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應與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范圍相當。

賠禮道歉即人民法院責令侵權人向受害人表示悔過、承認錯誤的民事責任方式,在輕微的侵權行為中是比較常用的。至於具體形式,可視案件的性質、侵權行為、過錯程度、損害後果等因素而定。

賠償損失即指侵害人以金錢賠償因侵害名譽權而造成受害人的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失。如果侵權行為情節不太嚴重,社會影響不大,侵權人又能主動認錯,雖然給受害人造成一定的精神損害,一般也不適用於賠償損失。如果受害人既遭受了財產上的損失,也遭受嚴重的精神損害,兩者都應當進行物質賠償。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用書面或者口頭的方式進行,但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

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可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一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侵權人拒不執行生效判決,不為對方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公告、登報等方式,將判決的主要內容和有關情況公布於眾,費用由被執行人負擔。人民法院並可以對被執行人,或被執行單位的負責人、直接責任人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 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有哪些

一、侵害公民名譽權行為的法律特徵《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根據這一規定,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應具有如下法律特徵:(一)在侵害對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當然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所指定的對象是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的具體人,即使沒有指名道姓,同樣可以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如某些「紀實」文學作品,在「描寫」中對特定的人進行侮辱、誹謗,雖然使用的是代號或假名,但讀者一看便可知曉其所指向的對象,這顯然不能因其使用代號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權。

(二)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

(三)在主觀過錯上,侵害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過失。

(四)在客觀上,具有非法侵害他人名譽權的事實。

(五)在後果上,對被侵害人的名譽造成較嚴重的損害。

二、不應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行為的幾種情況在審判實踐中,有些行為雖然影響到公民的名譽,但依照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不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一)正當的評論。

(二)法定范圍內的職務行為。

(三)特定利害關系人之間的行為。

(四)受害人事先同意的行為。

三、正確界定侵害公民名譽權與侵害其他人格權的行為為了正確認定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有必要將名譽權與其他人格權相區別。在司法實踐中,侵害名譽權與侵害其他人格權的界限有時不清,特別是在許多情況下,出現了侵權競合,以致影響到對侵害名譽權行為的認定。

(一)名譽權與姓名權、名稱權。

(二)名譽權與肖像權。肖像權是公民對自己肖像所享有的專用權利。

(三)名譽權與榮譽權。名譽權與榮譽權雖然都是人格權,但二者是有區別的。公民、法人無一例外都享有名譽權,而榮譽權只能由對國家和社會做出突出貢獻或取得優異成績而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公民、法人享有。

(四)名譽權與隱私權。

(一)侵犯名譽權

名譽權,是公民或法人享有的維護自己獲得公正的社會評價的權利,包括公民名譽權和法人名譽權兩種。侵犯名譽權的行為主要是侮辱、誹謗。其行為表現形式是通過口頭、書面、或媒體上發布損害他人名譽權的信息造成了他人名譽貶損的行為。

(二)侵犯隱私權

隱私權,就是個人有依照法律規定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侵害的權利。隱私權的概念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私生活不被了解的權利,二是自己的信息自己掌握。

《憲法》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這里的「人格尊嚴」應當包括公民的隱私尊嚴;第3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此條保護的是公民的寧居權;第4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此條保護的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這是用名譽權的方式對隱私權進行的間接保護;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3月發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隱私權作了具有突破性的解釋。該解釋第一條第二款規定:「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人們認為,「這是我國法律文件第一次明文把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來予以保護。」

3. 侵害他人名譽權如何認定

(一)在侵害對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當然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所指定的對象是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的具體人,即使沒有指名道姓,同樣可以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如某些「紀實」文學作品,在「描寫」中對特定的人進行侮辱、誹謗,雖然使用的是代號或假名,但讀者一看便可知曉其所指向的對象,這顯然不能因其使用代號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權。
(二)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所謂侮辱,是指以語言或行為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所謂誹謗,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虛假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應當指出的是,侮辱和誹謗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是不公開的。公開的侮辱和誹謗並不要求范圍很大,即使當著一個人的面,對另一公民進行侮辱和誹謗,也屬於公開侵犯他人名譽權;不公開的侮辱和誹謗包括在給他人的信件中對該人進行辱罵、誹謗,或者在無第三人在場時對他人進行侮辱。如向他人身上潑糞便、用錄音機播放叫罵聲等。這種侮辱不一定在社會上造成公開影響,但侵害了公民的人格尊嚴,因此也構成了對公民名譽權的侵害。
(三)在主觀過錯上,侵害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過失。在一般情況下,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只能是故意,絕非過失。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新聞報道失實或履行職務的疏忽,也可能造成他人名譽權的損害。如報刊、雜志因審查不嚴,刊登、發表或轉載有損他人名譽的文章,並不能因為是過失而免除其民事責任。又如醫療機構未經患者同意,無意中公布了公民患有淋病、梅毒、麻風病或愛滋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譽受到損害的,亦構成對該公民名譽權的侵害。
(四)在客觀上,具有非法侵害他人名譽權的事實。
所謂名譽侵權的事實,是指侵害人從事了法律所禁止的有損他人人格、名譽的行為,而給被害人帶來了名譽方面的損害。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客觀事實存在,陳述真實,就不構成名譽侵權。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因為陳述的內容虛假與否,不是名譽侵權的必要前提,關鍵在於所陳述的內容是否是法律所禁止的,是否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和名譽。如果陳述虛假,但無損他人的人格和名譽,不違反法律,就不構成名譽侵權。反之,如果違反法律規定,發表有損他人人格和名譽的言論,涉及的事實雖然真實,也可能構成名譽侵權。如故意指責某人不修邊幅、暴飲暴食、抽煙酗酒、行為放盪等,雖然可能是真實的,並不存在捏造事實的問題,但若給該公民的社會綜合評價和個人正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則有可能構成名譽侵權。
(五)在後果上,對被侵害人的名譽造成較嚴重的損害。
所謂造成損害,是指由於侵害名譽權行為的發生,使被侵害公民感覺到一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或心理負擔,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創傷。之所以強調較嚴重的損害,是因為侵害名譽權行為所造成後果的程度,是民事侵權行為與一般不道德行為、行政違法行為以及刑事犯罪行為相區別的一個重要客觀標准。在審判實踐中,對於公民之間、鄰里之間、同事之間、親屬之間發生的一般口角糾紛,互相雖有辱罵,但不足以影響對方名譽,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一般不構成侵害名譽權;對於在公共場所侮辱、誹謗他人,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給予行政處罰的,也可以不再作為民事訴訟處理;對於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則應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責任。

4. 對侵害公民名譽權行為如何認定

名譽,是具有人格尊嚴的名聲,指人們對於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幹、聲望、信譽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是人格的重要內容,受法律的保護。
名譽權是人格權的一種,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主要表現為名譽利益支配權和名譽維護權。名譽權分為公民名譽權及法人名譽權。認定侵害公民名譽權需有以下幾點:1.行為人客觀上存在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如侮辱、誹謗等行為,並為第三人知悉。2.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從法理上講,對於公眾人物提起的名譽侵權之訴,在主觀過錯方面的考察,應當以行為人是否具有實際惡意為標准,沒有實際惡意的行為,即使確實損害了公眾人物的名譽,也不應認定為侵權。這種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3.被侵害的對象應當是特定的人(即某個具體的自然人或法人)。4.在後果上,侵權人的行為對受害人的名譽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害,使受害人感覺到一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或心理負擔,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創傷。
對侵害公民名譽權的保護依據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 101 條。該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簡而言之,公民的名譽權如果受到侵害,有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5. 侵害名譽權應承擔什麼責任

一、名譽權侵權構成要件有哪些?
名譽侵權與一般侵權構成要件一樣,名譽侵權行為的構成也應當從受害人確有名譽被侵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四個方面來認定。
名譽侵權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隱私等。
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等形式辱罵、嘲諷他人、使他人的心靈蒙受恥辱等。
誹謗:是指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風不好,並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誹謗是常見的名譽侵權行為,民法通則101條明令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對法人名譽的侵害,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二、侵犯名譽權要承擔什麼責任?
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和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同時,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該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一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與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綜上可知,名譽權侵權的構成要件包括了四方面的,與一般侵權的構成要件是一樣的,主要是受害人確有名譽被侵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6. 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是什麼

首先,正當來的評論。為了社會公共源利益,對可以受到公眾評價的事情進行正當的評論,而涉及到對特定人言行的批評,不構成名譽侵權。這是基於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其次,法定范圍內的職務行為。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在法定范圍內的行為,影響到特定人名譽的,不構成名譽侵權。再者,受害人事先同意的行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公民有權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因此,受害人事先同意公開其隱私,結果名譽受到損害,受害人不得請求名譽權保護。

7. 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承擔形式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10 條規定,人民法院回依照《民法通則答》第120 條和第134 條的規定,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者口頭的方式進行,內容需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閱讀全文

與侵害名譽權的侵權行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