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股東未實際出資 有債務糾紛是否需要負責
公司的形式是什麼,有限公司以有限公司資產承擔責任。登記在冊,工商局備案的股東應當按照出資比例繳納出資。
⑵ 剛收購了一個空殼有限責任公司,沒有實際出資,請問遇到債務糾紛時,作為股東、法人代表的法律責任區別。
好長一篇,先解答你一個疑問。
假如我和甲乙丙4人成立了一個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100W,期間公司負債100W元,也就是你說的欠人100W。然後公司因正常經營行為(也就是沒有法人人格否定的情形)虧損沒錢了,現在別人找上門要還這100W怎麼辦。以公司全部財產進行清償,但是公司啥都沒了,怎麼辦?涼拌,這就是有限責任公司,僅以公司財產進行賠償,大不了公司我不要了,你拿走吧。你要問債權人怎麼辦?整個虧上100W唄,就是這樣的,這屬於正常商業風險,所以別人借錢都會要求擔保的。現在我在債權人找上門來之前,把公司整個賣給你,那你說,連我都不用負連帶賠償責任,莫不成你還要來連帶一把?不可能的事嘛。
你們這種情況可以撤銷合同的,欺詐、脅迫、趁人之危、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構成任何一項都能夠撤銷合同。要是真想要這個公司就撤銷原來的合同重新訂立合同吧吧,至於債務問題肯定是要明確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轉讓不像轉讓不動產,只能是轉讓股權。也就是說公司作為法人是沒有什麼變化的,它該有的債務是客觀存在的,換不換股東不影響其債的關系(指一般情況下。原股東因法人人格否認負連帶責任除外)。明確了該公司的債務,你買下了,就等於你知道了這筆債務,一旦債務到期求償,公司是要還債的,但是與你個人其他財產無關。也就是說,你買股權花的幾萬塊打水漂了~
當然股份轉讓後會給你頒發出資證明書,有欺詐、重大誤解就撤銷合同嘛。
「虛假出資」或「抽逃資金」是算不到你頭上的,這是原股東的事,轉讓股權不免責,出事了仍然找原股東。 除非你自己獲得股權後也來個抽逃資金。。。
⑶ 公司欠債不還股東要承擔責任嗎
公司股東通常情況下不用承擔債務責任,特殊情況下要承擔責任。《公司法》第20條第3款對該制度作出了規定:「公司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一、通常情況下,股東對公司的債務不承擔責任
公司是企業法人,企業法人是法人中的一種,法人是法律規定擬制的人,對於股東來說,公司這種企業法人就是別人,別人的債務當然不需要你來承擔。
原理是這樣的,無論是有限責任公司還是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無論是用實物、貨幣、知識產權或是其他法律允許的方式出資,都是所有權的轉移,而不是簡單的給公司使用。
二、特殊情況下,股東需要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在股東有限責任的制度下,股東只對公司承擔責任,所以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股東幾乎唯一的義務就是出資,如果股東出資不實,就需要在不實的范圍內承擔責任,例如,公司的注冊資本是1000萬,而全體股東實際出資200萬,有800萬的缺口,而公司欠債1000萬無法償還,那全體股東,應對公司1000萬債務中800萬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3)股東出資債糾紛判決擴展閱讀
公司申請破產程序
一、提出整頓申請
人民法院受理了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申請三個月內,被申請的破產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對該被申請的破產企業進行整頓,法律規定,整頓期限最長不超過三年。
二、提出和解協議草案
被申請破產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在人民法院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債權人會議之前,提出和解協議草案,和解協議草案的主要內容應有清償債務的期限、數額及要求減免的數額請求。
三、和解協議的討論
在全體債權人召開的會議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十二條的規定對和解協議進行討論、表決,一旦通過,經人民法院認可,人民法院即發布整頓公告,中止破產程序。
四、制定整頓方案
企業主管部門見到整頓公告後,應協助企業擬定整頓方案,並交企業職工大會討論,原企業的主管部門具體負責主持整頓工作。
五、企業整頓情況的監督
擬破產的企業進入整頓階段,其整頓的情況由企業職工大會和債權人進行監督,負責整頓的上級主管部門應定期向職工大會和債權人會議報告整頓情況。
對企業整頓的過程,職工大會和債權會議應作全程監督,監督企業是否認真執行和解協議,有無隱匿、私分、無償轉移財產或非正常壓價出售財物、放棄債權等不法行為,如發現有不法行為,應立即向人民法院報告,終止整頓,恢復破產程序。
六、裁決整頓結果
企業經和解整頓後,能按和解協議解決與債權人的債務糾紛,按協議清償債務,人民法院應公告終止破產程序,恢復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反之公告終止整頓,恢復破產程序。
⑷ 我是公司股東之一不是法人公司有債務糾紛跟我有關系嗎
是公司股東之一,不是法人,公司有債務糾紛,與股東有關系,以認繳的股東或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如下:
(1)第三條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2)第二十條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3)第六十三條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4)股東出資債糾紛判決擴展閱讀
股東對公司債務直接承擔法律責任應滿足以下條件:
(1)股東實施了不正當使用或濫用公司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的行為。濫用公司法人人格逃避債務是引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律關系的基本法律事實,是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必要條件。其在實踐中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一套班子、兩個牌子」,財產混同,利用同一資產設立多個公司,轉移資產、空殼運轉等。
(2)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這是衡量法人人格是否濫用的一個客觀標准。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是由債權人啟動的,而只有當債權人的損害達到一定程度時,其才可以啟動這一制度。而何謂「嚴重損害」則是需要人民法院在審判實踐中自由裁量的不確定條款,要根據債權人所舉證據綜合認定。
(3)濫用公司人格行為與債權人利益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債權人必須舉證證明自己因為股東的濫用公司人格行為而遭受到了損害。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是確定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原則,雖然公司人格被否定後,要追究的責任並非一般的世事賠償責任,但主觀過錯仍是承擔這種責任的必要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⑸ 抽逃出資股東對公司債權人的債務承擔無限清償責任
一般情況下復,公司的股東以制其對公司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例如,甲乙各自出資100萬設立丙公司,如果在經營過程中,丙公司欠債500萬,無力償還,甲乙只需以其投入丙公司的100萬承擔責任,超出部分,甲乙無需以其個人資產償還。
但在法人人格否定的情況下,有關股東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所謂無限連帶責任,就是公司欠100萬,有關股東就要還100萬,欠1000萬,有關股東就要還1000萬。公司還不起,有關股東就必須以其個人財產償還。
你說的這種無限連帶責任,就是公司欠150萬,你除了把抽逃的100萬補上外,還要用你的其他資產將剩餘50萬還上。
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對抽逃出資的行為,不僅在民事上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在行政法上還要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主要是罰款);如果情節嚴重,構成抽逃出資罪的,在刑法上還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⑹ 公司債務,股東未出資的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不承擔來。因為股東虛自假出資侵害了公司的利益,但與公司的債權人沒有直接法律關系,且判決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也沒有法律依據。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股東出資不實的,應當補交出資,其他股東應當對其承擔連帶責任。可見,公司債權人有權請求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金融機構為企業出具不實或者虛假驗資報告資金證明如何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通知》規定,出資人未出資或者未足額出資,但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不實、虛假的驗資報告或者驗資證明,相關當事人使用該報告或者證明,與企業進行經濟往來而受到損失的,應當由該企業承擔民事責任。
⑺ 公司發生債務糾紛,對方把公司的股東列為被告,並要求股東同時償還連帶責任,合法嗎
分情況
如果是股東出資出現問題,那麼其他股東需要負連帶責任
如果是股東違法決策,或者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不獨立,對方若能證明這一點,也需要承擔責任
如果前面的情況都沒有,對方的主張就不成立
⑻ 我是掛名股東,公司出現債務糾紛我有問題么
不需要。
公司債務一般和股東無關,除非股東未按照公司法解釋二承擔清算等法定義務時,股東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所以後來轉讓了,就按照轉讓方與受讓方的約定,你是否需要對之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如果未約定,則受讓方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
1、認定股東是以實際出資來認定,即實際出資人才是股東。
2、股份證明書可以證明你不是真正的股東,而是股份代持關系。
公司即使破產,也和你沒關系。
(8)股東出資債糾紛判決擴展閱讀:
表現形式
1、被借名而掛名的股東
根據實際出資人借名的不同原因分為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實際出資人為規避法律,由於自已的身份受到有關法規、政策的限制不宜公開,而借用他人身份設立公司。
如在《公司法》修訂前的實質一人公司卻登記為兩人或兩人以上股東的大多屬此種情況。
二是實際出資人出於其他原因不願公開身份而借用他人名義開設公司。
在實踐中,被借名者大多是親屬、朋友或者在管理、產權等方面有關聯關系的自然人與法人單位。
2、約定掛名的股東
這種形式大都出現在股權轉讓過程中,為規避稅收、規避對股東人數的限制及其他法律規定等不同原因.
而受讓方雖不具備股東資格的形式要件,但卻具備參與公司治理、收取資本收益等股東資格的實質要件。
⑼ 能否執行公司財產來償還股東的個人債務
公司的財產是屬於公司所有,不能用來清償股東的債務。但是,股東享有的該公司的股權可以作為其財產進行評估、拍賣,就所得價款清償股東債務。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
1、第十三條作為被執行人的個人獨資企業,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其投資人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作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該個人獨資企業的財產。
個體工商戶的字型大小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該字型大小經營者的財產。
2、第十四條作為被執行人的合夥企業,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普通合夥人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作為被執行人的有限合夥企業,財產不足以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未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有限合夥人為被執行人,在未足額繳納出資的范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3、第十五條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分支機構,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該法人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法人直接管理的責任財產仍不能清償債務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該法人其他分支機構的財產。
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直接管理的責任財產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債務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該法人分支機構的財產。
4、第十六條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法人分支機構以外的其他組織作為被執行人,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依法對該其他組織的債務承擔責任的主體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9)股東出資債糾紛判決擴展閱讀:
案例:
股東個人債務能否用其投資的公司資產清償
吳某與陳某、呂某、甲公司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根據已經生效的民事法律判決書:陳某與甲公司於判決生效之日起三日內連帶返還吳某借款並支付利息,呂某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因被執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給付義務,申請執行人向法院申請執行。
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後,法院通過調查查詢到,被執行人以機器設備作為出資,是案外人乙公司的股東,法院遂作出執行裁定書,查封了異議人(案外人)乙公司機器設備。
乙公司提出異議稱:一、法院查封的財產是異議人公司的財產,不屬於被執行人陳某、呂某的個人財產;二、申請執行人吳某與被執行人陳某、呂某系民間借貸糾紛,與異議人公司無關;三、股東個人債務不能用其投資的公司的資產來清償。請求法院解除對機器設備的查封。
[析案] 根據《公司法》規定,公司屬於企業法人,公司以其所有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而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或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如果以動產作為出資,股東完成對公司的出資後,其所出資已經屬於公司資產,股東個人擁有的只是與出資額相對應的股份份額,也就是說,此時,你投資的公司資產已經不是你的財產,而屬於公司。
因此,針對股東的個人債務,不管股東出資的動產價值多少,債權人都只能向債務人主張權利,而不可以向公司主張,出資的動產作為公司財產,對本案而言屬於案外人財產,法院無權查封。
⑽ 在債務糾紛中,公司股東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如果是在與公司的債務中,公司的股東是不承擔法律責任的。
但是,如果涉及到股權,股東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具體情況,分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