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仲裁的區別
1.指行政仲裁機構居間解決特定糾紛的活動。目前該制度主要用於企業與職工之間的勞動爭議以及農村承包合同糾紛,行政仲裁屬於行政執法的范疇。因為企業與職工的勞動爭議與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有直接的關系。
行政裁決指行政機關依法律、法規授權,對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有關,與行政合同有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行為。
[1]行政仲裁是指糾紛雙方當事人按事先或事後達成的協議,自願將有關爭議提交仲裁機構,仲裁機構以第三者的身份對爭議的事實和權利義務作出判斷和裁決,以解決爭議,維護正當權益,當事人有義務履行裁決的一種制度。
2.經濟仲裁是一種和平解決經濟糾紛的方法,指雙方當事人自願將爭議的事項或問題提交給公正的第三者審理,由其作出對雙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該第三者成為雙方選定的仲裁人(亦稱公斷人),或為仲裁機構。仲裁的最初形態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城邦國家,古羅馬,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也有類似仲裁的歷史記錄。早期的仲裁製度主要用來解決國內有關債權、債務的紛爭,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國際貿易的增加,仲裁作為解決國際經濟糾紛的一種手段已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採用。大多數國家承認仲裁的法律地位,制定仲裁法,而且國家間也制定了國際仲裁規則,建立國際仲裁機構,如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國際商會規則。
經濟仲裁至少可以適用於以下兩個領域:
1、涉外經濟仲裁,主要處理國際貿易中帶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爭議。1956年以來,我國政府也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內設立對外貿易仲裁委員會(現稱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和海關仲裁委員會,負責解決對外貿易和遠洋運輸中產生的一切爭議。
2、國內經濟仲裁。專門解決業主與僱傭者,承包人與發包人、專職開業醫生與病人之間有勞資關系,權利、利益等的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規定採用仲裁的辦法解決國內經濟合同中產生的一切爭議。在我國一般只在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設立仲裁委員會。
B. 承包項目合同糾紛找什麼部門調解
主要有一下方式:
(一)行政主管部門的調解
建設工程承包合同爭議的行政調解,是行政機關依法勸導爭議雙方當事人和解,解決合同爭議的一種方式。根據國務院職能分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合同的監督管理機關,調解合同爭議是合同監督管理職能的延伸,所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合同爭議行政調解的當然部門。為了規范行政管理部門合同爭議調解工作,及時解決合同爭議,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訂了《合同爭議行政調解辦法》。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調解合同爭議的重要依據。合同爭議行政調解具有以下特徵:
1、合同爭議行政調解的調解人員是行政機關。這是合同爭議行政調解與其他合同爭議調解方式的重要區別。
2、合同爭議行政調解屬案外調解。進入訴訟程序,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的調解,為案內調解。
3、合同爭議行政調解具有自願性。它是在雙方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進行的,申請調解自願,退出調解自願,達成和解自願。調解機關不能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雙方當事人。
(二)仲裁機構的調解
建設工程承包合同爭議的仲裁調解,是仲裁機關在查清事實,明確是非,分清責任的基礎上,組織合同雙方當事人通過自願協商,互諒互讓、依法達成和解的一種仲裁活動。它具有兩個特徵:
1、調解活動自始至終都在仲裁人員的主持下進行。這一特徵將仲裁調解與當事人自行和解區別開來。仲裁調解,是在提出仲裁申請之後,由仲裁機關與合同爭議當事人共同參加,以仲裁機關為主導,並負責組織和安排調解的全過程,仲裁機關對雙方達成的調解協議,擁有審查批準的權利。
2、調解協議經仲裁機關批准達當事人後,即具有法院判決同等的法律效力。這一特徵與行政調解區別開來。行政調解是解決合同爭議的有效途徑。但它不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反悔的,仍可向仲裁機關申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訴。在仲裁機關主持下,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協議,對當事人有法律約束力,雙方當事人必須自覺履行,如果一方拒絕履行。另一方可向人民法院要求強制履行。同時,調解協議生效後,爭議當事人就不得再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向仲裁機關申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3、用調解的方式解決合同爭議仲裁機關可以通過宣傳教育,使合同爭議當事人提高遵紀守法、講求誠信的自覺性,從而有利於預防合同爭議的再度發生。
(三)人民法院的調解
建設工程承包合同爭議的法院調解,是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就發生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通過協商,互諒互讓,共同達成協議,解決爭議,終結訴訟所進行的活動和結案方式。但是法院調解,是有條件限制的。
法院調解解決建設工程承包合同爭議的前提條件:
1、人民法院調解建設工程承包合同爭議,必須遵守當事人自願的原則。所謂自願原則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是否採取調解方式解決爭議,必須取決於當事人的自願。第二層含義是指當事人自願達成協議。通過當事人雙方協商,自願共同達成協議。其中,人民法院可以提供參考意見,可以向當事人宣講法律知識,幫助他們達成合法協議,但不得有任何強迫和變相強迫。
2、人民法院調解建設工程承包合同爭議,必須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所謂事實清楚,是指當事人雙方對爭議的事實陳述基本一致,又能提供可靠的證據,無須作大量調查即可判明事實、分清是非、確定責任。所謂分清是非,是指引起爭議發生的責任分明,是雙方均有過錯,或是一方有過錯,雙方都應當承擔義務,或是一方有責任對另一方履行義務,對這些分得很清楚,雙方當事人也無太大爭議。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C. 公民甲與行政機關因設備租賃合同發生糾紛,能不能提起仲裁
你好,如果約定發生爭議,可以提起仲裁的,則可以提起仲裁,如果沒有,可以向法院起訴。
D. 行政合同糾紛解決途徑
任何一種違約行為都可能引起合同糾紛。對於合同糾紛,當事人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和解、調解、仲裁、訴訟。
1.和解。和解是由爭議各方根據合同約定的違約責任和各方實際情況,自行協商而不需通過司法程序解決糾紛的方式。和解是糾紛常見的解決方式。但由於和解協議缺乏的法律約束力,有些人可能會出爾反爾,使和解結果成為一紙空文,延誤了糾紛的有效解決。
2.調解。調解是由爭議各方選擇信任的第三方居中,就合同爭議進行調解處理。調解通常是以各方互諒互讓為原則進行。此方法解決糾紛的可能性較和解大一些,但由於調解協議與和解協議一樣不具有強制性效力,也使得糾紛的解決難盡人意。
3.仲裁。仲裁指爭議各方根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者糾紛發生以後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爭議提交法定的仲裁機構,由仲裁機構依據仲裁規則居間進行居中調解,依法做出裁定的方式。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並可根據生效的仲裁協議申請強制執行。
4.訴訟。訴訟是解決合同爭議的最後方式。是指人民法院根據爭議雙方的請求、事實和法律,依法做出裁判,藉此解決爭議的方式。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E. 經濟法 經濟糾紛案件的起訴必須符合哪些條件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2、有明確的被告;
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經濟糾紛產生的原因
產生經濟糾紛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結合我國經濟活動的情況,產生經濟糾紛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進行經濟活動的依據不規范。市場主體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其依據不規范是引起經濟糾紛的主要原因。君子合同隨處可見,導致經濟合同履行過程無章可循,從而產生糾紛;
2、在進行經濟活動中,不嚴守規則,有些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不嚴格依法辦事,根據自己的利益,故意不履行合同或訂立假合同,因而產生糾紛;
3、有關部門的行政干預,而導致經濟糾紛。
(5)行政協議糾紛能否仲裁擴展閱讀:
經濟糾紛的解決方法:
1、申請經濟仲裁
當出現經濟合同糾紛,企業可以申請經濟合同仲裁。
經濟合同仲裁是由國家規定的經濟合同仲裁機關依法對當事人之間的經濟合同糾紛居中調解,依法作出判斷或裁決的活動。
企業在仲裁活動中享有申訴權、答辯權、申請迴避權、申請保全措施權和申請執行權。同時應當遵守仲裁程序和仲裁紀律,如實陳述案情和提供證據,全面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或裁決書,按規定繳納仲裁費等。
2、進行經濟訴訟
經濟訴訟是指國家司法機關,按照法律的規定,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並依法作出判決的活動。
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申請迴避,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當事人除可以查閱本案資料外,還可以復制本案有關資料和法律文書。
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同時,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繳納訴訟費用等。
3、進行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審理和解決行政爭議案件和訴訟活動,經理人應該認識到通過行政訴訟活動對於認真執行憲法和行政法規。
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促進行政管理法制化和廉政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行政訴訟中的原告和被告享有同等權利,承擔同等的行政訴訟義務,任何一方都作為平等實體而不享有特權。
企業應正確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以防止或避免給自己造成更大的損失。
F. 人事爭議屬於行政仲裁嗎
仲裁是指當事人按照約定或法律規定,將其爭議交由仲裁機構作出裁決的活動。仲裁的種類包括:商事仲裁,勞動仲裁,人事仲裁。
相應的法律依據:
《仲裁法》第二條 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需要注意的是: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勞動法》第七十九條 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需要注意的是,應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申請仲裁,且勞動爭議以仲裁程序為訴訟的前置程序,即,未經仲裁不能起訴。
《人事爭議處理暫行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下列人事爭議:
(一)國家行政機關與工作人員之間因錄用、調動、履行聘任合同發生的爭議。
(二)事業單位與工作人員之間因辭職、辭退以及履行聘任合同或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企業單位與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之間因履行聘任合同或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四)依照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可以仲裁的人才流動爭議和其他人事爭議
第五條人事部設立中央國家行政機關在京直屬事業單位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
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市、地(市)、縣(市、區)設立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分別負責處理管轄范圍內的人事爭議。
需要注意的是,人事爭議仲裁時效也是60日。
G. 聽說廣州市工商局可以為企業合同糾紛提供行政仲裁不知流程有公開嗎
前言廣州仲裁委員會目前分為總會、東莞分會和中山分會、南沙國際仲專裁中心四個機構屬,總會的辦公地點設在廣州市廣信江灣大酒店寫字樓。本會為正局級事業單位,下設5個處級職能部門——辦公室(人事部)、案件受理部、國際仲裁部、仲裁秘書部、仲裁發展部。
H. 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還存在嗎,跟一般仲裁委有什
首先,現在已經抄不存在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
其次,現在審理經濟糾紛的仲裁委員會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條、第三條、第八條、第九條、第二十六條的規定,由省或者市政府直接管理的依法獨立地仲裁國內外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及其它財產權益糾紛,行使終局仲裁權,依法確認經濟合同和仲裁協議的效力的機構。仲裁委員會的裁決與人民法院的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最後,我國仲裁機構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勞動仲裁委員會,只管勞動糾紛,是人社局下屬的事業單位。第二種,就是上面的經濟仲裁。第三種,就是一般對外的國際、海事等仲裁。
I. 仲裁調解的主體和范圍
一、可以仲裁的糾紛
具體而言,可提交仲裁的糾紛限於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
「合同糾紛」,指民事經濟合同糾紛。主要有:一般民事、經濟合同糾紛,技術合同糾紛,著作權合同糾紛,房地產合同糾紛,涉外經濟合同糾紛,海事、海商合同糾紛,其他民事經濟合同糾紛。
「行政合同」范疇內的爭議,由於在「合同」主體平等與否、權利義務關系對等與否,等方面與民事經濟合同有較大差異,對這類糾紛不能採用處理民事經濟糾紛的仲裁方式而應通過行政途徑或者訴訟程序解決。
「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主要是指侵權糾紛。這類糾紛在海事、房地產、產品質量、知識產權領域較為多見。
二、不可以仲裁的糾紛
1、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
這類糾紛雖然也屬於民事糾紛,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當事人的財產權益,但都是建立在身份關系的基礎上,當事人往往不能自由處分這方面的權利。
2、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由於行政爭議是國家行政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公民之間因行政管理而引起的爭議,爭議事項涉及國家行政權,當事人無權自由處分。
此外,勞動爭議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可以仲裁,但是不是《仲裁法》意義上的仲裁,由法律另行規定,即分別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
【相關法律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第二條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第三條下列糾紛不能仲裁:
(一)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
(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J. 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所作的調解或仲裁行為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訴訟,為什麼
對行政仲裁裁決書不服,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結果不服,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但對在內行政容機關主持下達成的調解協議不服,只能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因為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權下達仲裁書的時候是代表國家的,但在主持雙方當事人調解達成協議的時候並不是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調解協議的簽署主體是當事人雙方,行政機關在這里只是起到促成的作用。所以達成調解協議又反悔,也不能起訴行政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