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侵權罪是民事還是刑事
一般侵權案抄件屬於民事案件,像是商標侵權之類的。但是刑事案件和侵權並不矛盾。比如,故意傷害(輕傷),一方面要為輕傷負刑事責任,另一方面你傷害他人身體屬於侵權,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即,民事賠償不能解除對刑事案件的處理。
『貳』 侵權屬於民事案件還是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和侵權並不矛盾。比如,故意傷害(輕傷),一方面要為輕傷負刑事責任,另一方面你傷害他人身體屬於侵權,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即,民事賠償不能解除對刑事案件的處理。
『叄』 是民事侵權還是刑事犯罪如何索賠
同一行為同時符合侵權構成要件和犯罪構成要件,則同時產生刑事責任回和侵權責任,侵權責任優答先於刑事責任,因此,在加害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時,應優先用於承擔侵權責任,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在訴訟程序上,受害人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賠償訴訟追究侵權責任,也可以單獨提起民事侵權賠償訴訟,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之規定,目前,不論是提起附帶民事賠償訴訟還是單獨提起民事賠償訴訟,均不受理當事人提起的精神損害賠償。在訴訟時效上,進入刑事審理階段的案件,其民事訴訟時效自刑事裁判文書生效之日起重新計算,因此,未提起附帶民事賠償訴訟的,仍可在刑事程序終結後單獨提起民事賠償訴訟,但應及時提起以免訴訟時效超期。同樣,對於同時產生行政責任的,亦如此遵循「私權優先」原則,優先承擔侵權責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四條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
『肆』 還在刑事案件中的侵權行為可以先進行民事訴訟嗎
不可以,應當在刑事案件審結終結後,才能提起民事訴訟。
被廣泛引用作為「先刑後民內」原則法律依據的容是《民事訴訟法》第136條。該條第五款規定: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中止訴訟;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事實上,早在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及時查處在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的經濟犯罪的通知》就對「先刑後民」原則有了比較粗略的規定。
1987年,上述機關在《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經濟犯罪必須及時移送的通知》中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經濟犯罪時,一般應將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全案移送;如果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必須分案處理的,或者是經濟糾紛經審結後又發現有經濟犯罪的,可只移送經濟犯罪部分。這一規定標志著先刑事後民事原則的確立。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經濟犯罪嫌疑問題規定》第1、10、11、12條進一步闡明了這一原則及其適用。
『伍』 被追究侵權人的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的,受害人還能否要求侵權人承擔民事侵權責任
重慶美翎律師事務所冉繽律師解答如下:
依據相關法律規定,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後,其民事責任並不能免除。
『陸』 民事侵權行為與刑事犯罪的區別
1,侵權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並造成損害,違反法版定權義務,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侵權行為是行為人侵害他人人身和財產的行為。侵權行為,它是侵害他人財產、人身以及知識產權等絕對權的行為。
2,我國刑法第10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危害無產階級專政制度,破壞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破壞社會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3,犯罪必定是違法,違法不一定是犯罪。也就是說:侵權行為不一定就是犯罪行為。
『柒』 關於侵犯知識產權,是民事還是刑事責任
這要看具體抄情況,一般來說,數額不大由民法調整,是民事侵權。如果數額較大,違法所得在三萬元以上的,就構成侵犯著作權罪,是要受到刑法懲罰的。
《刑法》
第二百一十七條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
(四)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捌』 哪些侵權行為不僅要承擔民事責任,還要承擔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3)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4)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5)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6)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7)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8)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