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責任法公平

侵權責任法公平

發布時間:2021-01-17 15:15:22

㈠ 公平責任原則可否作為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

侵權一般適用過錯和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作為原則,只有在具體規則不好用的情況下才會用到

㈡ 侵權責任法的衡平原則

公平責抄任又叫衡平責任,所謂衡平責任原則,是指侵權人和被侵權人都沒有過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以公平考慮作為標准,根據實際情況和可能,由雙方當事人公平地分擔損失的原則。
一、《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規定
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二、如果理解所謂的衡平責任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是「分擔損失」而非「分擔民事責任」,立法者在此處確立的是損失分擔的規則。所謂「公平責任原則」是在否定過錯責任原則的基礎上存在的,而作為否定過錯歸責的「公平責任」恰恰是不公平的。要求行為人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承擔所謂「公平責任」,實質上是將無過錯責任一般化,這就在根本上否定了過錯責任原則。但侵權責任法對公平責任的規定亦有其積極意義,它能有效的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尤其是在缺乏明確的侵權責任人時),同時能夠及時解決損害賠償糾紛,防止矛盾激化,促進安定團結。

㈢ 醫患糾紛案件過錯歸責原則是什麼醫療事故鑒定也不公平啊。

侵權責任法出台之後是過錯責任原則與過錯責任推定原則相結合的的原則

【第五十八條】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三)偽造、纂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總結裁判實踐經驗,本條明文規定,凡具備本條列舉的三種情形之一時,應當「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這種推定過錯在訴訟中實際上體現為舉證責任的倒置,但它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1款第8項規定的舉證責任倒置有很大的不同。

相比《證據規定》,《侵權責任法》改變了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加大了患者的舉證義務。

也就是說,原來的規定是從「醫療損害」直接推定醫療機構的「過錯」,而從現在的規定來看,患者一方不僅要證明存在醫療損害,還要證明醫療機構存在「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等三種情形之一,才能推定醫療機構的「過錯」,雖然過錯的推定依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但這僅僅是一定程度上的有條件的過錯推定。基於此,對於《侵權責任法》第58條的適用,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根據本條規定,有法定三種情形之一的,推定醫務人員有過錯。因此,首先需要證明該三種情形之一的存在,才可以推定過錯的存在。在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法院首先需要查明是否存在上述三種情形,當這些情形能夠被證實後,過錯的推定自然是非常容易的事。

2、根據本條第2項規定,醫療機構在訴訟中必須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否則將被推定過錯的存在。因此,在《侵權責任法》生效之後,醫療機構在訴訟中必須主動向法院提供完整的病歷,以避免對其產生不利的後果。

3、根據本條第3項規定,醫療機構不得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那麼,在訴訟中,如果雙方當事人就醫學文書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發生爭議,比如就病歷中記載的事項及簽名的真實性發生爭議。此時,除非屬於顯而易見的情況,否則,法官一般需要藉助鑒定來判斷真偽。

同樣,由於本條第1項的規定,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可能會就病歷資料的內容發生爭議,即根據病歷的記載來判定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診療規范的情況。同樣,除非特別明顯的情況,否則,法官也需要委託鑒定來解決問題。那麼,需要研究的是鑒定程序的啟動問題。

我們認為,與《侵權責任法》第54條規定的一般醫療損害歸責原則不同。如果法官認為,患方已盡到初步舉證義務,證明醫療機構存在上述三種情形,從而推定醫療機構存在過錯。醫療機構提出抗辯,認為推定不成立,則舉證責任發生轉移,應當由醫療機構申請鑒定,而不是象第54條規定的一般醫療損害歸責原則,由患方申請鑒定。

4、關於鑒定不能的後果。同樣,與《侵權責任法》第54條規定的一般醫療損害歸責原則不同。上述三種可以推定過錯情形下,如果醫療鑒定無法得出醫療機構是否有過錯的結論,依據《證據規定》,應當由承擔舉證義務的醫療機構一方承擔不利的訴訟後果,而不是象《侵權責任法》第54條那樣由患者一方承擔不利的訴訟後果。原因是,在上述三種推定過錯的情形下,醫療機構負有舉證證明不存在過錯的義務。

醫療糾紛產生以後現在不再只有醫療事故鑒定了
還可以申請醫療過錯司法鑒定
不是醫學會做鑒定的 是社會機構去鑒定
你需要提交相關證據

建議看一下司法鑒定通則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於2007年7月18日司法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然後參考一下這個司法解釋吧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

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

法[2003]20號

㈣ 高空拋物適用《侵權責任法》中的什麼原則

高空拋物適用《侵權責任法》中的公平責任原則,找不到負責人的情況下採取過錯推定專責任原則。根屬據這一法規,同一樓內的鄰居向外面高空拋物砸到了行人或車輛,如果查不出來究竟是哪一個人造成的這個損害,為了保護受害人,就只能讓有可能造成損害的居民共同承擔補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4)侵權責任法公平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十三條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或者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擔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失的,可以減輕經營者的責任。

第七十四條遺失、拋棄高度危險物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所有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將高度危險物交由他人管理的,由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有過錯的,與管理人承擔連帶責任。

㈤ 怎樣理解民法侵權責任中的公平責任

公平責任在《侵權責任法》中是一個賠償原則,即在責任已經確定後,在賠償損失時,考慮當事人的具體情況,分擔損失的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於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所謂的「根據實際情況」,指的是根據經濟情況。

需要對網路一案例作特別說明:「李某在幫鄰居王某修理房屋時,從房上滑下摔傷。二人均對摔傷一事無過錯。法院卻令王某承擔了一定損失。此案處理運用的便是公平責任。」
網路如此解釋略有不妥:如果是王某(花錢)雇鄰居李某修理房屋,或者李某主動幫忙王某沒有拒絕的,實際上主要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是否可以根據「公平原則」要求王某多要賠償,尚無定論)
只有在王某對李某的監督盡到安全注意義務,或者明確拒絕李某幫忙時,才主要適用公平責任。

PS:如果是法學學生的話,題主可以思考一點:公平責任是不是歸責責任?
侵權責任法正統的歸責原則只有兩條:「過錯原則」和「無過錯原則」。公平原則實際上是規定在「賠償方式」一節的,一般也不認為其是歸責原則,只是賠償原則。但是王利明教授等人持不同觀點。

㈥ 民法總則對公平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你好,
一、公平責任原則,指對損害的發生,當事人均無過錯,又不屬於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形,如果不適當補償受害人的損害將有違公平原則,而由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和公平觀念,確定由當事人適當分擔損害後果的原則。公平責任中的「責任」已經不是法律責任,不具有譴責性與懲罰性,本質上是一種法定補償義務。
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目的不在於維護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而在於以其特有的模糊性來消解當事人之間的權利邊界,進而起到劫富濟貧、扶危濟困,穩定社會的作用。因而,與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旨在實現矯正正義不同,公平責任原則旨在實現分配正義。《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了公平責任的構成要件。《侵權責任法》第23條、第33條、第87條規定了三種適用公平責任歸責的情形。《民通意見》第156、157條、《侵權責任法》第31條、第32條第二款也涉及公平責任。
二、民法總則公平責任的構成要件
1、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
2、不屬於法律規定的無過錯責任。
3、加害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4、不適用公平責任將導致顯失公平的後果。
三、公平責任的承擔
1、結合雙方的財產狀況以及受害人遭受損害的嚴重程度,由雙方合理分擔損害。
2、可以部分補償,也可以全部承擔。

㈦ 民法總則里的公平原則和侵權責任法里的公平原則有什麼區別,闡述自己的觀點

《民法總則》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版和義務。

本條是權關於公平原則的規定。

公平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時要秉持公平理念,公正、平允、合理地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並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公平原則體現了民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對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事活動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民法不可能對所有的民事關系毫無遺漏地進行規定,當民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情形出現時,可以運用公平原則作為判斷標准。

公平原則不僅僅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也是人民法院審理民事糾紛應當遵守的基本裁判准則。

㈧ 江平的民法學中關於民法基本原則的過錯責任原則

三言二語說不清,慢慢說吧

一、你說的是二個領域里的責任歸責原則。完全是二碼事。

你說的江老民法一書我沒看,老人家有沒有錯,我也不好評判。另外,歸責原則也不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它只是民法在適用上的一種規則。

一般而言,過錯責任原則是侵權領域的通用原則,即對於侵權行為的認定,應當是有過錯才承擔責任;而合同領域是特殊領域,其規定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對於違反合同行為的認定,不需要你有過錯,只要你違反合同的約定,你就要承擔責任。這也叫嚴格責任原則或無過錯責任原則。

當然,在侵權、合同領域,都還有其他原則作為補充的。

二、下面,先說說侵權領域的責任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指任何人因自身的過錯(故意或過失)而侵害他人權益時,應就所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換言之,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無過錯,則無責任。

《侵權責任法》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1、過錯責任原則。規定在《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一款。該款是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條款,作為一般條款,意味著:只要證明行為人的行為符合《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一款的要求,就足以令其承擔過錯侵權責任,除此以外,無須更多。

【例一】甲因出現重度中毒症狀住院,乙醫院對甲進行了當時醫療條件下所有可能的檢查和診斷,依然不能查明病因,甲不治而亡。三年後,乙醫院才得知,甲屬於鉈中毒,並且甲得病時,已有美國科學家發表科研論文,詳細介紹鉈中毒的診斷與治療,但不為中國醫療界所知。1、判斷醫務人員是否具有醫療過錯,應判斷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是否達到了當時醫療條件下一個合格的醫務人員應當達到的行為標准。2、乙醫院診斷和治療行為符合前述表述,雖不能妙手回春,但不具有過失,不承擔醫療過錯責任。

2、過錯推定。《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二款規定:「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款規定了過錯推定的歸責方式。

對過錯推定應作如下理解:1、過錯推定不是獨立的歸責原則,它隸屬於過錯責任原則。2、過錯推定僅限於法律明文規定的情形。故:《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二款不能單獨作為起訴的依據。3、對過錯的證明採用舉證責任倒置,根據基礎事實,推定加害人具有過錯,由加害人對相反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加害人如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免責。4、加害人僅證明第三人具有過錯,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不能免責。

《侵權責任法》規定了以下過錯推定責任: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遭受人身損害的,推定教育機構具有過錯(《侵權責任法》第38條)。

2、患者因下列情形之一遭受損害的,推定醫療機構具有過錯:(a)違法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b)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c)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侵權責任法》第58條)。

3、動物園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推定動物園具有過錯(《侵權責任法》第81條)。

4、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推定其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具有過錯(注意:建築物倒塌適用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6條)。

5、堆放的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的,推定堆放人具有過錯(《侵權責任法》第88條)。

6、林木折斷致人損害的,推定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具有過錯(《侵權責任法》第90條)。

7、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推定施工人具有過錯(《侵權責任法》第91條)。

【例一】李某到電影院找人,在一樓找尋未果,來到二樓,見一門虛掩,內有稀鬆人聲,便貿然推門而入,不料此門為檢修影院大廳天花板的入口,李某不明就裡,踩破天花板,跌入影院,將觀眾張某砸成重傷。此例中:1、應類推適用《侵權責任法》第85條,由電影院承擔過錯推定責任。2、電影院即使證明李某具有過錯,也應承擔責任,因為電影院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

【例二】某野生動物公園為了安全起見,用高約8米的鐵柵欄設置了堅固的防護網。不料一精神病患者於發病期間從外面攀爬至防護網內,被老虎傷害致死。1、根據《侵權責任法》第81條,動物承擔過錯推定責任。2、動物園如能證明以上事實,則表明其沒有過錯,免責。

(二)無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承擔相應的責任。

《侵權責任法》規定了以下無過錯責任: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2條)。

2、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致人損害的,用人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4條)。

3、提供個人勞務一方因勞務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5條)。

4、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的不真正連帶責任,為無過錯責任。銷售者具有過錯的,承擔最終責任;銷售者無過錯的,生產者承擔最終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1-43條)。

5、機動車與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之間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8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

6、因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污染者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5-68條)。

7、高度危險責任中,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者,高度危險物品的經營者、佔有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9-77條)。

8、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但動物園承擔過錯推定責任)(《侵權責任法》第78-80條;第82-84條)。

9、建築物倒塌致人損害的,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6條)

10、醫療機構違反告知義務,給患者造成損害的,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5條)。

11、因醫療產品致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與產品提供者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為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9條)。

12、在道路上傾倒、堆放、遺撒妨礙通行物的,行為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9條)。

(三)法定補償義務,即公平責任原則。

《侵權責任法》 第二十四條 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一)公平責任的構成要件:

1、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

2、不屬於法律規定的無過錯責任。

3、加害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4、不適用公平責任將導致顯失公平的後果。

(二)公平責任的承擔:

1、結合雙方的財產狀況以及受害人遭受損害的嚴重程度,由雙方合理分擔損害。

2、可以部分補償,也可以全部補償。

(三)《侵權責任法》規定了三種適用公平責任的法定情形:

1、因見義勇為遭受損害(《侵權責任法》第23條)。

2、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陷入無意識或不受控制致人損害(《侵權責任法》第33條)。

3、高空拋物致人損害且加害人不明(《侵權責任法》第87條)。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三條 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被侵權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例一】甲下夜班回家途中,發現有人搶劫工友乙,甲對乙暗戀已久,上前制止,搶劫未遂,搶劫者於逃竄前將甲刺成重傷。①甲遭受的損害由加害人承擔責任,如果加害人的賠償能力充足,無公平責任的適用。②僅在加害人不能確定或者無力賠償的情況下,才適用公平責任,由受益人(乙)對受害人(甲)的損害適當補償。③見義勇為失敗的,公平責任不因此受影響。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三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的,根據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醉酒、濫用麻醉葯品或者精神葯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例二】小S患有夢游症,但自己並不知情,某夜,小S在夢游中侵入鄰居大S家中,將大S打傷。此例中:①小S在給大S造成損害時無意識,無過錯,小S不承擔侵權責任;②應適用公平責任,由小S對大S適當補償。

《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 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例四】某日,李某行走於北京市國稅局樓下時,被某辦公室扔下的一個煙灰缸砸傷,難以確定煙灰缸從那個辦公室扔出。①《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適用有兩個前提:第一,形成區分所有;第二,難以確定加害人。②此例中加害人能夠確定(稅務局擁有整棟樓房),應適用《侵權責任法》第85條,稅務局承擔過錯推定責任。

三、下面是合同領域的歸責原則

合同領域主要適用嚴格責任原則,所謂嚴格責任原則,也稱無過錯責任原則或客觀責任原則,是指違反合同當事人無論在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要承擔合同責任的歸責原則。

(一)嚴格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

嚴格責任原則在我國合同法的總則中予以明確規定,因而是合同責任的主要歸責原則,它在合同法中的適用具有普遍意義。

但我國合同責任實際上並非奉行單一的歸責原則而是採用了多元化的歸責原則,因而嚴格責任原則的適用尚有例外,在下列情形下不能適用嚴格責任原則:

1、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場合。

我國合同法中的過錯責任原則主要發生在以下情形:

(1)無償合同的場合。 由於在無償合同中不發生對待給付的問題,因而對無利益一方的要求應該低一些,合同法對此類合同均採用了過錯責任原則以平衡二者利益。合同法第189條、第374條、第406 條對贈與合同、無償保管合同、無償委託合同都作了如是之規定。

(2)手段債務的場合。 所謂手段債務即債務人對債權人僅允諾將自己所具有的手段向債權人提供,而並不保證一定能達到某種結果,如醫療服務合同、委託合同等。由於其不能以債務人是否達到某種結果來衡量其是否履約,因而債務人應僅承擔以合理注意和技能處理問題的義務,如果債務人的行為達不到一個正常而謹慎從事的人應做到的標准,則有過失並應承擔責任。如《合同法》第406條規定, 「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委託人的過錯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2.適用絕對責任原則(即嚴格責任、無過錯責任)的場合。

我國合同法上的絕對責任主要發生在以下場合:

(1)金錢債務。一般認為, 當事人的履約能力不足並不能成為免責的事由,因而,在金錢債務未能及時履行時,無論其是因何種原因引起,債務人均應負違約責任。我國合同法對此雖未明確規定,但司法實踐早已確認了該原則,在合同法的解釋上應以此解釋為宜。

(2)種類物之債。如果種類物即使因不可歸責於債務人的原因,而在交付買受人之前造成毀損滅失,也應對其不能給付負擔責任。我國合同法雖對此未予以規定,但從法理分析,應認可該規則。

(3)安全保證債務。 即合同當事人負有使對方避免遭受損害的義務。其中最典型的是旅客運輸合同中承運人的責任。在該種合同中,承運人不僅應負責將旅客運送到約定地點,而且應負責旅客的途中安全,這是承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並不能因不可抗力而免責。如《合同法》第301條規定, 「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

(4)遲延履行後的責任。我國合同法也明確了此項原則,該法第17條規定:「……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5)違反擔保義務的合同責任。所謂擔保義務, 是指在有償合同中,債務人對其所提出的給付應擔保其權利的完整和標的物質量合格,如果債務人違反此項擔保義務,無論該瑕疵系由何種原因造成,均應承擔合同責任。這在大陸法系國家被稱為瑕疵擔保責任,其又分為權利的瑕疵擔保與物的瑕疵擔保,我國合同法僅規定了前者(見《合同法》第150條),對後者則是作為不適當履行合同的行為來對待的。但1993 年的《產品質量法》對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質量擔保義務作了明確規定,既然規定了擔保義務,自然無須證明其違反者因何種原因而違反義務,故應屬絕對責任。

(二)嚴格責任原則下的免責事由。

嚴格責任有別於過錯責任,過錯是一種積極的觀念,它告訴我們歸責的必要條件。嚴格責任是一種消極的觀念,它告訴我們責任可以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存在,並通過法律承認的免責事由而免除其責任,因而,何種情形可以成為免責事由就成為嚴格責任原則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嚴格責任下的免責事由應限為以下幾項:

1、不可抗力。不可抗力作為法定的免責事由,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通常包括自然災害、戰爭、國家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職能等。此種情形雖導致損害後果的發生,但由於債務人的行為與損害之發生不存在任何因果關系,因而不承擔違約責任。但發生不可抗力並非完全絕對地免責,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2、債權人的原因。如果債務人違約是由於債權人的原因引起的,則債務人應當可以被免除或減輕責任。在奉行過錯責任原則的大陸法系國家,對此採用的是過失相抵原則,即在債權人對違約也有過錯時,減輕或全部免除債務人的合同責任由於我國合同法採取的是嚴格責任,因而過失相抵原則在此沒有適用的餘地。但是《合同法》第120條規定, 「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該條是對過失相抵原則的變通適用。但由於「同時履行抗辯權」和「先履行抗辯權」的引入,「雙方違約」目前即成為一個存有相當爭議的問題。退一步講,即使承認雙方違約,該條的規定顯然將因債權人的原因而免責的事由限定在一個相當狹窄的范圍。因而在解釋上應理解為如果債權人自己的行為助成了對方當事人違約,不管該行為本身是否構成了違約,均可減輕或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責任。

3、合同中約定的免責條款。雖然合同責任同其他民事責任一樣具有國家強制性,但其所具有的財產性、補償性體現了其作為一種私法上的責任更具有「私人性」,因而對其的規定並非強制性規范而是任意性規范,當事人自願協議免除合同責任的,法律自無強行干涉的必要。因而各國大都允許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得以協議免除合同責任,我國《合同法》顯然對此也予以了肯定。但免責條款如果適用不當,則會對債權人造成極大的不公,進而危害社會正義的實現,這在標准合同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這方面,《合同法》也同其他國家一樣對免責條款作出了必要的限制:

第一,免責條款不得排斥法律的強制性規范的適用,如關於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的規定等,否則該免責條款無效。

第二,免責條款不得排除給對方造成人身傷害的民事責任;

第三,免責條款不得排除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責任。

四、在合同領域為什麼要適用嚴格責任原則?

首先為合同的履行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是符合合同嚴守原則的。其優點在於,原告只需證明被告未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事實即可,不需要證明違約方有過錯,也無需違約方證明自己沒有過錯。

違約方免責的可能性在於免責事由的存在,而免責事由也屬於客觀事實,證明起來相對容易。所以實行嚴格責任原則有利於方便裁判,及時解決糾紛。尤其是在嚴格責任原則下,違約責任與違約行為直接相聯,兩者直接的因果關系極為明確,十分有利於督促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維護合同的權威性、嚴肅性。誠然,嚴格責任原則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一方面,在很多情況下不利於准確認定責任,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必須根據當事人的過錯來確定責任,而且,嚴格責任原則也不利於在一些清況下分清雙方的責任,根據雙方的過錯來確定責任。另一方面,不利於懲罰有過錯的行為,實現合同正義。

總之,責任歸責原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每種原則的適用,都有其適用的環境,如過錯責任原則應當是通用的普遍的歸責原則,但這種通用原則也必然意味著在一些特定領域或特殊情形下又是不能適用的,在合同領域有其特殊性,所以規定的是嚴格責任原則,也就是無過錯責任原則。

㈨ 侵權責任法的衡平原則

公平責任又叫抄衡平責任,所謂衡平責任原則,是指侵權人和被侵權人都沒有過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以公平考慮作為標准,根據實際情況和可能,由雙方當事人公平地分擔損失的原則。


一、《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規定

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二、如果理解所謂的衡平責任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是「分擔損失」而非「分擔民事責任」,立法者在此處確立的是損失分擔的規則。所謂「公平責任原則」是在否定過錯責任原則的基礎上存在的,而作為否定過錯歸責的「公平責任」恰恰是不公平的。要求行為人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承擔所謂「公平責任」,實質上是將無過錯責任一般化,這就在根本上否定了過錯責任原則。但侵權責任法對公平責任的規定亦有其積極意義,它能有效的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尤其是在缺乏明確的侵權責任人時),同時能夠及時解決損害賠償糾紛,防止矛盾激化,促進安定團結。

㈩ 求侵權責任法中公平責任的外國文獻

[德]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權行為法

閱讀全文

與侵權責任法公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