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未成年犯罪民事賠償判決書是父母,犯罪人還需要承擔嗎
您好,父母作為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對未成年子女有監護的權利與義務,未成年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其中一部分也是因為父母的監護義務未盡監護責任,未成年人無需承擔民事責任。
㈡ 民事判決書涉未成年人,網上公布違法
《民事訴訟法》第148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根據本條規定,判決一律公開,所以網上公開判決是法律規定不違法,也是為了讓人民更好的監督。
㈢ 法院一審判決書未成年人簽收算當事人收到嗎
1、不管是直接送達還是留置送達,未成年人簽收的,不具有法律效力。
版2、如果成年家屬在權場不識字,授意未成年人代簽的,另當別論。
相關法律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條送達訴訟文書,應當直接送交受送達人。受送達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受送達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該法人、組織負責收件的人簽收;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簽收;受送達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簽收。
受送達人的同住成年家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收件的人,訴訟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第八十六條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收訴訟文書的,送達人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並採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
㈣ 九歲,十歲兩個未成年人打架,寫民事判決書,原被告怎麼寫
原、被告分別寫這兩個未成年人,同時將各自的父母列為「監護人(法定代理人)」,最後在判項上,體現為由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直接承擔民事責任。
㈤ 刑事判決書中對未成年人信息的隱藏
一般會對未成年人的名字以「某某」代替。
㈥ 未成年人刑事判決書送達范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七條規定: 當庭宣告判決的,應版當在五日內送達判決書。定權期宣告判決的,應當在宣判前,先期公告宣判的時間和地點,傳喚當事人並通知公訴人、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判決宣告後,應當立即送達判決書。
判決書應當送達人民檢察院、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並可以送達被告人的近親屬。判決生效後,還應當送達被告人的所在單位或者原戶籍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被告單位的注冊登記機關。
㈦ 未成年人的判決書不去拿真的會影響判決生效嗎
判決書一般都是郵寄到當事人或者及其代理人身上的,不會單純的等你們去拿。在送達上也有留置送達等多種送達方式。所以不去拿判決書,對影響判決生效其實沒有效果,最多隻是拖延一點點時間而已。
㈧ 未成年人民事訴訟判決書生效後怎麼執行
由其法定代理人拿著生效的判決文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時效是在判決書生效之日起兩年內提出。
㈨ 法院下判決書會通知未成年犯監護人嗎
考慮未成年人的保護.教育、感化、挽救,,判決書由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即法定代理人接收為好。
參考法律條文:
【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五十四條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五十六條訊問、審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到場。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應當保護被害人的名譽。
第五十八條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路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民法通則】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