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社會上角度看為什麼醫患關系緊張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社會和諧穩定,但由於醫療體制改革相對滯後,醫療投入不夠等諸多因素導致醫療糾紛急劇增加。不少醫患糾紛演變成惡性事件,直接導致醫務人員人身安全受到重大威脅。有報道,「醫患糾紛數量每年以20%到30%的速度遞增」。「中華醫院管理學會對全國270家醫院的調查顯示:73.33%的醫院發生過病人及家屬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76.67%的醫院發生過患者及家屬在診療結束後拒絕出院且不交納住院費用」。
醫療糾紛不僅會嚴重挫傷醫務人員為患者服務的信念,也會嚴重影響醫療部門的正常工作秩序。矛盾尖銳的醫患關系將會嚴重阻礙醫學科學的發展,削弱人類與疾病作斗爭的力量,使醫患雙方都成為受害者。調查表明,「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嚴重沖擊醫療服務市場,醫護人員流失現象越來越嚴重,轉行的逐年增多」。
1 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
醫患關系緊張是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其對社會產生的不良影響不容忽視,其成因是復雜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產權制度不完善導致公益性質弱化 目前我國公立醫療機構產權性質是國有資產,投資方是國家,其佔有的資源占絕對主導地位,經濟性質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質的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然而,「目前,政府投入一般只佔公立醫院總收入的6%~8%,僅靠這些投入,無法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公立醫療機構的管理者對國有資產擁有管理權和經營權,這種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模式,在理論上可以擴大經營自主權,使得政府投入取得的社會效益最大化。但作為醫療機構的舉辦者和投資者的政府對醫療機構所行使的權力和承擔的責任則出現不平衡。財政不足部分則通過向社會提供有償醫療服務以及收取葯品批零差價等方式進行補充。因此,醫療機構的權利義務出現不平衡,承擔的醫療風險與獲得的回報之間存在著極大落差。為解決本單位的實際問題,醫療機構的管理者們必然想方設法規避風險,增加收入,其結果必然是導致醫務人員想盡一切辦法避免風險、讓患者多做沒有必要的檢查、開大處方等方式增加收入。實踐證明,這種產權制度造成的最終結果就是公立醫療機構與人民群眾在經濟上的對立,運行機制出現市場化傾向,公益性質淡化。政府舉辦醫療機構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可靠、收費低廉的基本醫療服務,但結果卻事與願違,損害了群眾利益,是造成醫患關系不和諧的重要原因。
1.2 政府對醫療事業投入不足 政府對醫療事業投入不足會對醫患關系產生嚴重影響。「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一國衛生總費佔GDP的最低標準是5%。2010年,中國的比例是4.3%,衛生總費中,中國政府投入只佔25%,而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的統計表明,世界各國政府投入占衛生總費的比例是33%」。
「政府醫療衛生支出佔GDP的比重,發達國家一般佔5%~7%,美國2003年為16%。2002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包含政府支出、企業支出和個人支出)雖已達到GDP的5.42%,但中央財政投入的衛生經費和公費醫療僅占衛生總費用的15.2%,社會衛生支出佔26.5%;居民個人衛生支出佔58.3%」。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有國家衛生經費佔GDP的比值,「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網站顯示,日本是8.1%、德國是10.4%、法國是11.1%、英國是9%、澳大利亞是8.8%、瑞典是9.1%、美國是16.1%。而2010年中國是4.3%」。
「國際社會提出,要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衛生體系,衛生支出應最少佔政府總支出的15%。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2009年,中國的比例是10.3%,人均政府衛生支出是89美元,大大低於同收入組國家的平均值(312美元)。這種投入規模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是不相稱的。在盧安達,人均收入只有500美元,政府卻能將總開支的17%投入衛生部門」。
我國人口佔全世界的22%,而衛生總費用僅佔世界衛生總費用的2%,政府投入占整個社會醫療衛生支出的百分比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很多發展中國家。醫療機構收支難以平衡,創收的重要手段就是賣高價葯物和高檔儀器檢查,這就造成了「看病貴」的情況。醫療費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醫生控制,醫療費用的高低又直接或間接與醫生的收入和其他利益掛鉤,其結果必然導致醫患間的利益沖突。
1.3 市場化的經營模式 公立醫療機構市場化使得醫療服務對於患者而言成為一種沉重的經濟負擔,是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醫療機構盈利色彩越來越濃烈的一個直接原因是由於政府對醫療機構的主導及投入少,醫療機構在短缺經濟條件下失去宏觀調控,其結果就是為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的基本需求。由於醫療資源的相對不足,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醫療機構的管理者通常會採取一些以科室為單位的經濟承包、核算以及通過不斷提高醫葯和醫療服務價格,銷售環節暗箱操作等方式創收。從而把醫療行為變成商業行為。一個國產的心臟支架,出廠價不過3000元,可到了醫院便成了2.7萬元;一個進口的心臟支架,到岸價不過6000元,到了醫院便成了3.8萬元。而在假牙的安裝上,「在烤瓷牙中,鎳鉻合金的最便宜,平均為400~700元左右,鈷鉻合金的平均為1500元左右,純鈦的2500元左右,含有黃金等貴金屬的平均為3500~6800元。全瓷牙中,二氧化鋯全瓷冠又因種類不同,價格從2500元~1萬元一顆不等……一家位於北京市大興區的義齒加工有限公司發來的報價單讓人瞠目結舌。在「義齒製作價目表」中,二氧化鋯全瓷牙不含稅的價格為200元一顆,鎳鉻合金烤瓷牙的價格為40元1顆,鈷鉻合金烤瓷牙的價格為70元一顆,鈦合金烤瓷牙的價格為60元一顆,純鈦烤瓷牙的價格為160元一顆。公司還表示,如果長期合作肯定還會給最優惠的價格。這些假牙的價格和記者了解到的市場價格平均都相差了10倍以上。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舉例說,與香港醫院相比,在內地醫院的收入中,技術性收費只佔很小的比例,主要是通過加價賣葯、過度醫療和過度檢查來體現其「價值」。這些行為在醫療過程中造成過度醫療行為使患者經濟負擔加重,甚至因支付不起昂貴的醫療費而放棄治療,造成對醫院不滿而尋找醫療過失、過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和心理上的平衡。
1.4 醫患雙方自身及其他因素 醫療機構自身原因有:醫務人員在醫療過程中未尊重漢字的知情權,未向患者說明情況,醫療過失,醫療意外,醫療資料記錄不全、遺失,醫療葯品、器械存在質量問題,醫療服務不到位,醫療機構內部不協調,服務態度不好,患者享受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差,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合理等原因都會使患者產生不滿情緒。「全國5省市30所醫院隨機調查顯示,患者對醫院整體服務質量滿意度為51.3%,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為56.92%,對醫務人員服務態度滿意度為44.76%,由此可見有一半左右的患者在就醫過程中有不滿情緒」。
來源於患方的主要原因有:患者對醫學常識缺乏,對醫學技術的期望值太高,超出醫學科技的現狀,患者身體基礎條件不良,患者就診時隱瞞實情。患者在就醫過程中不遵醫囑,違反醫院的管理規定甚至無理取鬧,更有甚者是出於經濟動機。還有就是「醫鬧」,他們名義上打著患者家屬、朋友的幌子,以聚眾鬧事的手段達到從醫院獲得經濟賠償的目的,並從中抽取提成或拿到「報酬」,這種行為嚴重妨礙了醫院正常秩序,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除上述因素外,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因素還包括:醫療和葯品廣告的誤導、人民法院對個別案件的誤判以及不當行政干預等,加之輿論媒體過度傾向弱勢群體,報道醫療事故及獲得醫院巨額賠償的事例較多,宣傳救死扶傷及醫務人員奉獻精神較少,使不少人對醫療行業失去信任感,即便出現正常的醫療並發症也往往會被患方誤認為是醫療差錯或事故要求索賠。
2 破解醫患關系困局的對策
2.1 完善醫療機構產權制度,改革醫療管理體制 「一個有效的、能夠平衡各方利益關系的、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制度對於引領社會和諧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醫療機構產權制度或產權結構的調整,已經成為深化衛生改革和貫徹衛生改革政策不可迴避的問題。推進醫療體制改革是我國深化改革進程中的一個重點,而醫療機構產權改革更是醫改的重中之重。現有的醫院體制已經被實踐證明是造成看病貴、看病難這一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醫院必須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和配套的治理結構改革,建立起不同產權形式的醫院和完善的醫院體系,讓公立醫院、私立非營利性醫院和私立營利性醫院各司其職,給不同需求的患者以合適自己的選擇。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必要將現有國家財力無法支撐的公立醫院進行改制,通過合適的途徑轉變為私立非營利性醫院和私立營利性醫院,同時建立起與各自產權模式相適應的治理結構。
2.2 加大政府對醫療機構的投入降低個人醫療費用 只有政府加大投入力度,醫務人員能不用通過收費來增加收入,實現醫療服務的公益性,這樣才能真正減少患者的醫療費用。政府增進和保障公共利益的基本職責以及保證醫療衛生事業「社會福利性」的特徵都決定了政府必須加大對醫療機構的財政投入。參照其他國家投入醫療事業的比例,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財政收入大幅提高的現在,我國應該考慮將政府投入增加到占整個社會醫療衛生支出的34%,以後再逐步增加,至少增加到大於同樣發展水平的國家的平均值。在降低個人醫療費用方面,十二五期間的目標是,平均個人支付比例要一步降低,達到30%左右甚至以下,這樣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讓他們享受更多實惠。
2.3 建立健全醫患關系第三方管理模式 「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引起醫患關系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60.29%被調查的醫生和28.57%的患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醫患糾紛解決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國醫療機構開始推行一種解決醫患關系的新做法,即「醫患關系第三方管理」。「醫患關系第三方管理,是指由獨立於醫患雙方的健康管理組織或保險代理公司,隸屬於衛生行政部門以外的機構管理。運用醫學、法學、保險等手段,以醫療責任保險為載體,對醫療行為風險實施的一種事先預防、事中調解、事後補償的新型保險服務、保障機制。這是對醫療風險實施一種『事前預防、事中干預、事後補償』的新型醫患關系管理系統」。建立醫患關系第三方管理模式非常必要,比如,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應該和其他行業一樣由保險公司出面調解並承擔賠償。有了保險公司的介入,當醫療糾紛產生時,患者及其家屬不會直接找醫療機構或醫生個人,他們只需要和保險公司交涉即可,這就有效減少了醫患雙方直接產生沖突的可能性,醫療機構也可以無干擾地投入到對疾病的研究和治療中去。而且由於「醫療質量和收費與醫療保險公司的利益密切相關,保險公司會僱傭專業人士對醫療衛生行為中的質量問題和收費問題進行有效的監管」。目前,全國許多醫療機構都已經在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探索和嘗試,甚至外資公司也在對中國醫療保險第三方管理業務進行介入,衛生部也已在全國推行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和醫療責任保險制度。
2.4 醫療機構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從業水平 醫學界前輩吳階平教授在總結從醫經驗時說,做一名好醫生,一須有高尚的醫德,二須有精湛的醫術,三須有服務的藝術。要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一是要提高醫務工作者的醫學倫理道德水準。醫務工作者要以維護患者利益為最高准則,自覺提高為患者服務的職業道德水平,端正服務態度,及時與患者和家屬溝通,取得理解,減少誤解。醫療機構要加強正面教育,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要堅決杜絕「吃請」、「紅包」和「葯品回扣」等不良現象,努力打造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良好形象。二是醫療機構應加大對醫務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力度以提高其綜合素質。選派優秀人才去國內外進修深造,提高專業水平。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關於如何有效預防和處理誤診漏診,醫療糾紛等各類專題講座。組織本單位醫務工作者以召開座談會等形式進行經驗交流,互通有無。三是醫療機構要規范自己的醫療行為。如:醫療費用要公開透明,合情合理,病案書寫要規范等。病案管理對防範和妥善解決醫療糾紛具有重要意義,病歷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是處理醫療糾紛時重要的舉證資料,病案等醫療文件的法律地位更加重要,由於病歷及其他醫療文件的書寫不合格而導致的醫療糾紛發生的事例已不在少數。
2.5 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近年來,不難看出新聞媒體在醫患關系中的一邊倒立場,無論是個案報道,還是綜合評論,「弱者」傾向明顯,感情色彩比較濃厚,為醫患關系的緊張化推波助瀾。「有統計機構曾對涉及醫療機構的報道進行了統計,在47篇涉及醫院的報道中,45篇是負面報道」。這些報道的消息來源大致是這3個渠道:媒體工作人員主動采訪、患者及其家屬投訴和人民法院的承辦庭室。消息來源於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的不多見。由於部分媒體往往沒有向醫療機構核實求證這些消息來源,加之缺乏專業背景,很容易在報道中造成情節失實或誇大其辭,結果這些報道的矛頭往往直指醫療機構或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部門,挑起醫患雙方對立情緒。作為負社會責任的媒體,應該客觀中立地報道社會事件,尤其是在對待類似醫患關系等敏感問題時,必須以事實本身的是非曲直作為報道取向的依據,不能人為地偏向於任何一方。報道務必要做到准確、全面、客觀,不去刻意誇大,誇大問題的嚴重性也會讓公眾產生認識偏差,甚至激化醫患矛盾。媒體理應成為社會和諧的穩壓器,成為醫患溝通的橋梁。
❷ 造成目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頻發的原因有那些
本人根據工作經驗總結:
1、最大的因素是患者的期望過高,因為我們要專知道醫生不是屬神仙,不是所有病都能治癒。
2、社會上各地的不負責任的小媒體及記者誤導社會輿論導致的,因為醫患關系還是相對融洽的,發生糾紛的患者占患者總數的比例實在是很低。
3、大家都知道,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都會產生糾紛或矛盾,現在部分患者往往很喜歡利用社會媒體將時間擴大化,扭曲化,在這里我要說的還是媒體,因為有些不負責任的記者為了利益將黑白顛倒,曲解醫院給予患者的解釋,進一步激化醫患的矛盾
4、有很多不可預知的風險,導致患者死亡或未能康復等
5、醫院極小部分醫療技術缺陷
6、醫院存在極小部分醫護人員不負責任
7、醫療糾紛發生後,患者往往不願意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導致一起起惡性的醫鬧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