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程序是怎樣的
第一、申請與受理。
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有具體的仲裁請求、事實、理由;
(二)、屬於仲裁委員會的受理范圍,屬於該仲裁委員會管轄;
(三)、有明確的被申請人。
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遞交仲裁申請書。
仲裁申請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1、 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2、 仲裁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理由;
3、 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提交書面申請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並請除仲裁員以外的他人筆錄,由申請人蓋章或者捺印。
仲裁委員會收到仲裁申請之日起5日內,認為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受理;認為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及解決爭議的其他途徑。
第二、組成仲裁庭。
仲裁委員會自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5日內,應當將仲裁通知、仲裁規則、仲裁員名冊送達申請人,將仲裁通知、仲裁申請書副本、仲裁員名冊送達被申請人。
申請人可以放棄或者變更仲裁請求。被申請人可以承認或者反駁仲裁請求,有權在仲裁裁決作出前提出反請求。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律師和其他代理人參加仲裁活動。委託律師和其它代理人應當向仲裁委員會提交經委託人簽名或者留印的授權委託書。
對當事人雙方的仲裁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厲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仲裁,或者由仲裁委員會通知他參加仲裁,仲裁裁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可以自收到裁決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員組成,設首席仲裁員。
當事人應當自收到仲裁員名冊之日起5日內,各自選定或者委託仲裁委員會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員,並共同選定或者共同委託仲裁委員會主任指定首席仲裁員。
第三、不予執行的裁決書、調解書。
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執行發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決書、調解書,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裁決書、調解書有下列情形之一,並經審查核實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之規定,裁定不予執行:
(一)、裁決的事項不屬於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范圍,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
(二)、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三)、仲裁員仲裁該案時,有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四)、人民法院認定執行該仲裁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
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可以重新申請仲裁,也可以想人民法院起訴。
㈡ 商事仲裁機構可否裁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可否向
因土地承包經抄營發生糾紛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
㈢ 當事人對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的仲裁裁決不服怎麼辦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
農村土地承包仲裁與商事仲裁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訴。而商事仲裁實行或裁或審原則,即當事人通過仲裁協議選擇了仲裁,就不能再向法院起訴。除非仲裁協議無效的,法院才可以受理當事人的起訴。按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有仲裁協議的合同糾紛,不予受理,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依照我國仲裁法第二十條的規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認定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受理當事人的起訴。對商事仲裁實行或裁或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解決糾紛的效率。而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則有別於一般的商事仲裁,因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有別於一般的商事合同糾紛。首先,它涉及面廣,面對廣大農民。我國的農業問題可以說是我國的頭等重要的問題,我們黨歷來對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非常重視,我國的改革開放也是首先從農村開始的,就是因為我國有十億左右的農民。為了保持黨在農村政策的長期穩定,調動和鼓勵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必須要充分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要採取得力有效的措施減輕農民的負擔,同時要兼顧集體的利益。因此主要以解決發包方與承包方之間基於承包合同產生的糾紛的仲裁途徑,就不能實行或裁或審、一裁終局的制度。其次,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究其性質來說是一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成員的內部關系,雙方的地位很難說是平等的。而商事合同則是平等主體之間訂立的,他們自然可以自願選擇仲裁途徑解決糾紛而排除法院的管轄。而在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兩主體之間,對處於弱勢群體地位的農民理應給予一種特殊的保護。所以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還可以向法院起訴。第三,農村土地承包仲裁的機構目前主要還是以行政機關為主設立的,這有別於商事仲裁。商事仲裁的仲裁機構一般為民間組織,比較超脫,能夠獨立裁判,不受任何組織或個人的干涉。所以,從公平起見,應當允許土地承包合同的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訴。
有以下幾點需要明確:
第一,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向法院起訴,這個訴訟不是行政訴訟,盡管仲裁機構有的把辦公室設在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有的乾脆就由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來仲裁。這個訴訟仍是一個民事訴訟,即以原來仲裁時的對方當事人為被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第二,法院受理案件後,在審理過程中不受仲裁裁決的影響,而且不能撤銷仲裁裁決,要求原仲裁機構重新進行仲裁。法院應當根據查明的事實,依法作出裁決。也就是說,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向法院起訴後,仲裁裁決自動失去了效力,糾紛如何解決全由法院判決。這有別於我國仲裁法第五章規定的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因為商事仲裁是雙軌制,仲裁裁決作出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認為仲裁裁決有仲裁法第五十八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即可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
第三,當事人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履行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第四,仲裁不是訴訟的前置程序,當事人可以直接將糾紛提請法院解決。
㈣ 土地承包權糾紛,土地仲裁以後,進入法院判決應該怎麼處理
首先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效的話執行仲裁無效或者不服就申請法院審理。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二條 規定,當事人對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已於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4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
(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
(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條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5條至第148條的規定處理。
當事人未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並書面通知仲裁機構。但另一方當事人接受仲裁管轄後又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並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4)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裁決與執行擴展閱讀:
《土地承包法》
第五十一條 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十三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四條 發包方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承擔停止侵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二)違反本法規定收回、調整承包地;
(三)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四)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而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五)以劃分「口糧田」和「責任田」等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標承包;
(六)將承包地收回抵頂欠款;
(七)剝奪、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八)其他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
第五十五條 承包合同中違背承包方意願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有關不得收回、調整承包地等強制性規定的約定無效。
第五十六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承擔違約責任。
第五十七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強迫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該流轉無效。
第五十八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擅自截留、扣繳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的,應當退還。
第五十九條 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徵用、佔用土地或者貪污、挪用土地徵用補償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責任。
第六十條 承包方違法將承包地用於非農建設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承包方給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損害的,發包方有權制止,並有權要求承包方賠償由此造成的損失。
第六十一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利用職權干涉農村土地承包,變更、解除承包合同,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或者強迫、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給承包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責任;
情節嚴重的,由上級機關或者所在單位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㈤ 民事糾紛類的法律故事
2010年,筆者曾處理一起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仲裁案件,雖然在仲裁層面上已經圓滿劃上了句號,但是該糾紛的當事人在民事訴訟路上因其法律不健全而遇到困境,至今尚未妥善解決。
一、案情簡述
何某於1988年從組上承包了8份土地共8.8畝。1991年,何某舉家到外省打工,戶籍仍保留在組上。離家時,何某與組訂立了口頭協議,將承包地交給村民小組代管,以8份田土三年的收益來沖抵通電籌集貸款、農業稅和農民負擔等款項共314.30元,三年期滿後,將承包地收回,若三年期滿後,何某仍未回家,承包地暫由村民小組繼續代管,待何某回家後,歸還給何某。2008年末,何某回到組要求組上退還承包地時,組上已把何某從1988年取得承包經營權的8.8畝土地收回,另行發包給了本組村民李某八戶農戶,每戶發包1.1畝,並在1998年延長土地承包期時頒發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何某因要求村民小組退還承包地未果向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二、糾紛仲裁
2010年4月2日,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依法受理了該村民何某與村民小組及第三人李某等8人退還承包土地糾紛一案,2010年5月19日經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依法設立仲裁庭開庭進行了公開審理。仲裁庭認為,組上在1998年延長土地承包期期間,將何某的承包地收回,並重新發包給本村民小組八戶農戶的行為,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1、2款關於收回承包地的相關規定,何某要求返還其承包地的主張,仲裁庭予以支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6條第1款的規定,做出了裁決意見:依法確認申請人何某在第一輪土地承包過程中取得承包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資格;依法確認被申請人及第三人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中涉及申請人何某的承包地部分無效;依法核減本案第三人共八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中涉及申請人何某承包地部分,每戶核減1.1畝,其中旱地1畝,田0.1畝,重新核發八戶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三、民事訴訟
第三人李某等8人不服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於2010年6月30日向縣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訴求內容:「1.請求維護原告的土地使用權證的合法有效;2.請求撤消縣仲裁委的裁決書。」2010年9月29日縣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決書:「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
四、法院執行過程無章可循
2011年1月4日,何某申請縣人民法院執行,申請執行的依據是縣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書和縣法院的判決書。縣法院收到執行申請後認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條規定「 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因第三人李某等八人不服仲裁裁決向法院提起了民訴,裁決書失效,雖然法院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但對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後仲裁裁決是否恢復法律效力的問題,查無法律依據。雖然《仲裁法》第64條有「人民法院裁定撤銷裁決的,應當裁定終結執行。撤銷裁決的申請被裁定駁回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恢復執行。」的規定,但第77條 「勞動爭議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另行規定」的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不適用經濟糾紛仲裁法,所以,對撤銷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訴訟請求被裁定駁回的,人民法院沒有對應裁定恢復執行的法律依據,裁定不予執行。
五、民事訴訟過程中的疑點
一原告在民訴過程中混淆證件名稱:原告李某等八戶農戶在訴訟請求事項中:「請求維護原告的土地使用權證的合法有效」,實際上原告李某等農戶沒有「土地使用權證」,實際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法院受理庭在受理此案時對此有疏漏,民庭在審理過程中也遺漏了此問題。
二原告訴求類似於行政訴訟:筆者認為,原告李某等八戶農戶「請求撤消縣仲裁委的裁決書」的訴求內容超出了民事訴求范圍,形似於行政訴求,反過來講,作為民事訴訟案,法院不應受理針對仲裁機構的訴訟請求。
六、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效力問題之拙見
筆者認為,仲裁裁決是否恢復法律效力應根據訴訟案的判決情況而定。一方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向法院起訴後,進入了訴訟程序,此時的仲裁裁決暫時失去了法律效力,但是案件的處理結果將直接影響到仲裁裁決的效力。關於「請求撤銷仲裁裁決」之訴,結果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法院支持「撤銷仲裁裁決」的訴求,即否定了仲裁裁決,仲裁裁決理所當然不發生法律效力。第二種是原告撤訴情形,原告撤訴後,糾紛案又回到仲裁裁決狀態,仲裁裁決應恢復法律效力;第三種是法院駁回「撤銷仲裁裁決的訴求」,即支持仲裁裁決,在審理過程中當事人的訴求被駁回的情況下,仲裁裁決應恢復法律效力。
上述問題,縣人民法院執行局特別向市中院報告,市中院的意見也同上述縣法院的意見一致,在執行過程中遇到法律真空,此案無法得到妥善解決。
㈥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仲裁決定書性質
仲裁裁決書下達後,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版向人民法院起權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發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決書同法院的判決書同等法律效力,是法院執行的依據,如果敗訴方不執行的,勝訴方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裁決沒有法律效力,以法院生效的判決書為執行的依據。
㈦ 請問農村承包土地仲裁裁決生效,確權咋么確
《農來村土地承包法》第自五十一條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級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依據上述規定,土地承包經營糾紛有四種處理方法:一是協商;二是調解;三是仲裁;四是起訴。下面重點介紹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仲裁。
㈧ 不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委員會裁決書,到法院起訴,起訴狀怎麼寫,誰是原,被告,請求怎麼寫
您好,起訴狀的書寫,專業性較強,建議請法律專業人士代書為宜,比如訴回訟請求怎麼寫,答就需要結合案情具體分析確定,因你沒有介紹具體案情,故無效准確回答。至於原被告,誰對仲裁裁決不服的誰就是原告,另一方就是被告。
㈨ 村民委員會不服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仲裁結果,向法院起訴。我們怎麼應訴
不服仲裁機構仲裁裁決的。只能向仲裁機構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專。
目前,我國仲裁實行屬的是「一裁終局」制度。所謂「一裁終局」,是指仲裁機構對申請仲裁的糾紛進行仲裁後,裁決立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不得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仲裁法》第58條規定,符合法定條件的,當事人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第59條規定, 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的,應當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第60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撤銷裁決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撤銷裁決或者駁回申請的裁定。
㈩ 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裁決書不服該怎麼辦
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裁決書不服的,按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回紛調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條答"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的規定,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起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