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房屋買賣糾紛 案例分析 虛心求解
1、陳某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權,因為根據物權法不動產所有權的取得以登記專為准。
2、李某將房屋賣給陳屬某屬於無權處分,屬於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張某回來後要求陳某加價10萬說明其沒有對李某行為進行追認,因此可以認定合同無效。
3、該問題在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無法判斷
4、張某不能還本付息,銀行可以拍賣,該房產。
物權法191條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擔保法解釋第67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抵押權存續期間,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經登記的,抵押權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權;取得抵押物所有權的受讓人,可以代替債務人清償其全部債務,使抵押權消滅。受讓人清償債務後可以向抵押人追償。
如果抵押物未經登記的,抵押權不得對抗受讓人,因此給抵押權人造成損失的,由抵押人承擔賠償責任。
❷ 法律案例分析2
該房屋買賣合同是有效的 。
首先,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是獨立專的,物權行為無效不能導致屬債權行為無效 我國有關法律針對「一房多賣」的現象是有明文規定買賣合同仍有效的(具體哪個條文,忘記了,但大概的意思是說 A與B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後,又把房子賣給了C並且辦理了過戶,那麼A與B的買賣合同仍有效,B可以主張A承擔違約責任)。
其次,根據我國《婚姻法解釋(一)》第十七條第二項的規定: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
這里雖然說是「有理由相信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但我認為應當適用於所有善意的第三人。也就是說本案例中,王某是說其丈夫已經死亡,有理由相信該第三人是善意的,所以我認為該第三人可以基於善意取得制度獲得該房屋的所有權。
❸ 經濟法案例分析:甲有一套房子欲出售。甲和乙簽訂書面買賣合同,乙以40萬元購買。(越詳細越好)
1,合同有效,因為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
2,如果丙是善意的,則甲丙之間合同有效,理由同1.
3,房子屬於丙,因為已經辦理過戶手續。甲應對乙承擔違約責任。
❹ 我有一民事糾紛(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情跟「孝感中院處理商品房預售合同無效類似案例分析完全一樣,
問:我有一民事糾紛(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情跟「孝感中院處理商回品房預售合同無效類答似案例分析完全一樣,但案例判了雙倍返還,而我的案件只判了還本付息。我認為太不公平,可以申訴嗎?
答:君同法律在線咨詢為您解答
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多條法律條文涉及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的處理。法律依據:第一條本解釋所稱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以下統稱為出賣人)將尚未建成或者已竣工的房屋向社會銷售並轉移房屋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第二條出賣人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與買受人訂立的商品房預售合同,應當認定無效,但是在起訴前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可以認定有效。第六條當事人以商品房預售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辦理登記備案手續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當事人約定以辦理登記備案手續為商品房預售合同生效條件的,從其約定,但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除外。
❺ 案例分析題。婚姻房產案
首先你現在已經過了法院執行時間,還未再次起訴,你現在已經沒有所有權了,2,3可以忽略
❻ 房地產法學 案例分析
1、李某實質上是借用工程公司的開發資質,此處不知李某與工程公司內部如何約內定,但無論二者是借用關系容還是合作關系(無合作之實,工程公司只收取一定管理費),行為都是無效的。
2、若李某以自己的名義與王某簽訂協議,因其屬無資質主體,該協議應認定無效;若李某以委託人身份、以工程公司名義與王某簽訂協議,則該協議應認定有效。
3、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轉移以登記為生效原則。雙方為辦理登記,房屋權屬並為轉移,夏某未取得該爭議房屋的所有權。
4、王某的損失應當由李某和工程公司共同賠償。根據最高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相關規定,王某可以要求優先獲得產權調換房屋,並要求李某和工程公司賠償其他相應損失。
❼ 什麼是房屋買賣合同 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例分析
【案例1】房屋面積差異的處理
王某2012年購買了一處商品房,面積89.5平方米,王某按89.5平方米交了房款,2013年9月交房後,王某找專業人士進行測繪發現房屋面積只有80.5平方米,現在王某應該怎麼樣主張他的權利?
答:北京盈科(沈陽)律師事務所夏輝律師意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第14條規定的處理原則,面積誤差比絕對值在3% 以內(含3%),按照合同約定的介個據實結算,買受人請求解除合同,不予支持;面積誤差比絕對值超出3%,買受人請求解除合同、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的,應於支持。買受人決定不退房的話,實際面積大於合同約定面積的,面積誤差比在3%以內(含3%)部分的房價款由買受人按約定的價格補足,面積誤差比超出 3%部分的房價款由出賣人承擔,所有權歸買受人;實際面積小於合同約定面積的,面積誤差比在3%以內(含3¥)部分的房價款及利息由出賣人返還買受人,面積誤差比超過3%部分的房價款由出賣人雙倍返還買受人。
為此,本案中,面積誤差比已超過3%,並且實際面積小於合同約定面積,王某可以主張解除購房合同,並要求開發商承擔違約責任,王某如果不想退房,可以要求開發商按照上述規定返還購房款。
【案例2】代人買賣房,合同有無效?
2008年4月,李某通過中介購房,並與徐某簽訂定金合同,交了10000元定金,後以徐某非產權人受欺詐為由主張撤銷合同並返還定金。
答:北京盈科(沈陽)律師事務所夏輝律師意見:徐某以自己的名義所實施的代理行為不違反《合同法》第403條「關於"隱名代理」之規定,無論徐某對相對人披露被代理人的具體情況在實施該代理行為前後,均不影響其委託代理關系成立。即若受託人徐某因委託人原因對第三人張某不履行合同義務時,張某可直接選定委託人主張其相應的合同權利。為此,本案李某認為徐某故意隱瞞爭議房屋權屬狀況,且在未披露其與房屋產權人就該套房屋存在代理關系情況下即以自己作為出賣方與張某訂約,該行為已對李某構成欺詐的主張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故案涉合同應認定有效。李某要求撤銷合同並返還所付定金缺乏法律和事實依據,不應支持。
❽ 房地產案例分析
李某跟工程公司應該存在委託與被委託的關系。雖然案件中並沒有明確說明工程公司與李某簽署委託合同,但工程公司對李某的行為存在默認
❾ 關於房子權屬糾紛案例,請大家案例分析,需要如何操作。
A與B之間成立了一個買賣房屋的合同,是房子的買受人,A的義務就是按照當時內的價款支容付價金。B是房屋的出賣人,B的義務是轉移房產,也就是交付房子並且有同A一起去房管局辦理房屋的過戶手續。《物權法》是這樣規定的,我這里就不援引法條了,自合同簽字之時合同已經成立並且已經生效,AB應按照合同內容繼續履行合同。法官會按照《物權法》《合同法》相關規定判決B繼續履行合同。這是給付之訴。這個你不用擔心,有法律保護A。
至於准備的內容,就是訴狀,戶口本,當時的買賣合同證明,還有你當時按照當時市場價格支付價款的證明。居委會和當地居民關於你有十年居住史的證明這個無關緊要。因為我國不動產使用權不承認佔有時效取得制度,所以沒有房產證土地證你住了一百年都沒用。所以你應該准備當時關於買賣房屋的證明最關鍵。
我建議你最好聘請律師,專業律師會給你最好的服務。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