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屈原的功績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動,據《屈原列傳》所載,並用屈原作品相印證,主要有:內政方面輔佐懷王,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外交方面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於齊。
屈原和舊貴族集團的斗爭,還表現在對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當時形勢,堅決主張聯合齊國、抗擊秦國的策略,這是對楚國有利的正確策略,懷王曾採納他的主張,並派他出使齊國。屈原被疏遠後,秦國派張儀出使楚國,以土地誘惑楚懷王。目光短淺的懷王就改變了對外政策,採取絕齊親秦方針,結果使楚國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虧。懷王惱怒,又輕率出兵伐秦。由於沒有齊國的支援,被秦國打得大敗,還喪失了漢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勢下,屈原曾被懷王再次派往齊國,以圖修復兩國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兩國聯姻,要與楚王會面,屈原諫阻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懷王之子子蘭卻勸懷王去秦,說:「奈何絕秦歡?」懷王終於去了秦國,果然被扣留,最後客死於秦。當時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漢北地區。
㈡ 《屈原》的藝術成就
屈原的藝術成就: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一字行;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約於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自稱顓頊的後裔。 又在《離騷》中自雲:「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他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 。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屈原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屈原也是政治家,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他創造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被稱為「詩歌之父」。
1、開拓了抒情詩的全新境界。屈原的作品主要是抒情,都是憂愁怨憤之作。在這類作品中,屈原運用了許多新的詞語,比這《詩經》豐富得多,《詩經》對憂愁悲怨的抒情還比較簡單直白,而屈原從自身的遭遇、環境、神情、心態、行為舉止多方面結合起來描述,回環反復地吟唱。屈原不僅多方面地、細膩地表現了他纏綿悱惻、殷憂憤懣之態,而更主要的是通過抒情表現了詩人的人格,展現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屈原人格的核心是他的美政理想。作品中表現的屈原人格,不止是理想,還有公平正直的品德,寧死不屈而不同流合污的頑強性格。屈原抒情中還內涵著一種悲劇美,不但展示了主人公與黑暗社會環境頑強斗爭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復雜斗爭。
2、詩體的革新。屈原的作品創造了一代詩體,騷體。一是宏篇巨制。屈作以抒情為主,如何衍成長篇巨制?把「迂迴斷續」看作《騷》詩之體,是很重要的。「迂迴斷續」就是劉熙載《藝概》中所說的「回抱法」。二是語體化。所謂語體化,首先是詞語的運用,多用口語,尤其多用方言;其次是句式散文化,長短參差,具有錯落美。再次是語氣詞「兮」字等的廣泛運用,成了騷體句式的標志。最後是復音詞與三位元組奏的採用。三是廣聲貌,趨艷麗。屈作的比喻,數量比《詩經》多,意義比《詩經》廣。不僅運用在遣詞造句上,而且運用於謀篇構思,象徵的意義廣泛而深遠。加以芳草象徵高潔、比喻賢才,以男女愛情比喻君臣的遇合,來揭示現實中不便明說的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皆為後世詩人所仿效。
3、濃烈的浪漫色彩。屈原浪漫主義的特點是:抱北方學派之人生理想,體現南方從富於想像的文學形式。屈作浪漫主義的第二個特點表現在運用了大量的非現實性的題材,塑造了詩人非凡的自我形象。
4、詩人與民間文藝的光輝結合。屈作與民間藝術有密切關系。(1)《天問》《招魂》較多地保留了神話與民間傳說的原型;(2)《九歌》原為楚地民間祭歌,實則為男女性愛生活的反映。(3)屈作深受民間巫歌的影響。
㈢ 認識屈原的成就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作家。何其芳說:「在屈原以前的詩歌還是群眾性的創作,從屈原起才算有了專門的文學家的創造。」「在中國文學史上,它結束了一個舊的時代,又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
司馬遷在《屈賈列傳》中高度評價《離騷》中所表現的屈原的人格,他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馬遷寫《史記》,就常以屈原的精神來鞭策自己。王逸《楚辭章句敘》高度評價屈原的創作:「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也。」李白《江上吟》:「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戲為六絕句》:「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辭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蘇軾:「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唯屈子一人耳。」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一、形象鮮明的個性化抒情
屈原的作品,都是「發憤以抒情」的抒情詩,詩中富有強烈的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別是《離騷》,讓讀者不但感受到作者那強烈的悲憤感情,而且還似乎能眼見作者自身的鮮明形象。這是與作者善於通過敘事來進行個性化的抒情分不開的。屈原的作品中,有極為豐富的敘事成分,有虛構的事件和奇異的情節,有關於人物活動、人物對話和矛盾斗爭的精彩描寫,作者就是通過這些,既充分地抒發了自己強烈的思想感情,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鮮明形象。作品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悲憤強烈的思想感情,都是通過對自我這個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來表現或加強的。
屈原的這種作法,曾被班固指斥為「露才揚己」(「露才揚己,忿懟沉江」)。班固的非議是不對的。因為,首先,作者的人格是偉大的、完美的,而且,他把自己放在現實斗爭的旋渦中心,使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休戚與共。他所表現的思想和感情,與人民是息息相通的,並不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哀天尤人。通過作品抒情主人公的完美形象,我們可以了解到屈原其人的高貴品質和偉大人格,這就是詩人對進步理想的執著信念和頑強追求,對腐朽勢力的不屈反抗和猛烈抨擊,對自己祖國的高尚關懷和無限熱愛。而且,我們還可以認識到作品中深刻的現實內容,這就是楚國政治狀況和政治斗爭的廣闊畫面。
在抒情詩中塑造出鮮明的、富有個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它將我國的詩歌發展在《詩經》的基礎上推到一個新的高峰。從此,中國文學史上才出現偉大詩人的名字,才出現具有詩人個性的詩篇。
二、 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
屈原作品的深刻現實內容,大多是通過積極浪漫主義表現出來的。這樣,屈原便成為一位傑出的浪漫主義作家,開辟了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
屈原在作品中發揮自己極其豐富的想像力,大量地運用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把神話傳說中的情節和人物組織進自己的詩中,他還虛構了許多瑰麗多彩的形象,構成一個神奇的境界,這樣來為表現抒情形象的思想、性格和感情服務,來刻劃自己復雜、激昂、悲憤的心情。前面講過,屈原善於通過敘事來抒情,但屈原的敘事與《詩經》的寫實是不同的,象《離騷》,其中的敘事是建立在幻想、虛構的基礎之上的。作者把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情況和自己心中的復雜心情,安排在想像的、虛幻的境界中表現出來,比如香草麥人、滋蘭樹蕙、女媭的責備、向重華的陳詞、上下求索、靈氛巫鹹的勸導、四方周流等,無不如此。其中還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羅列了許多傳說。因而郭沫若說:「作為詩人,屈原的想像力,在中國文學史中是獨步的。」(《屈原賦今譯·屈原簡述》)屈原積極浪漫主義的豐富想像,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和情調,使其作品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
劉勰《文心雕龍·辯騷》:「……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並能矣。」屈原作品獲如此高的評價,與其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是分不開的。
注意其與《莊子》的消極浪漫主義的區別。
三、 比興手法的充分發揮
屈原的作品,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王逸說:「《離騷》之文,依詩取義,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此話雖未免膠著(後三句曾遭朱熹所譏),但就其論及屈原作品的比興來說,還是曲盡其意的。劉勰也說:「虯龍以喻君子,雲霓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比興手法的運用,的確是屈原作品的一大特色。
但屈原的比興手法,與《詩經》是與不同的。他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具有其自己的獨特特:(1)屈原的比興具有象徵意義。他不是用一種事物來形容、說明另一種事物,而是用一種事物來代替另一種事物,比如用草木代人、以男女關系代君臣關系等等,便是。(2)屈原用來比興的東西不是單個的,也不是片斷的,而是一系列的比喻組成一個系統,通過它們來抒發感情。司馬遷《屈賈列傳》:「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即謂此。這是一種「寄情於物」、「托物以諷」的表現方法。這樣,屈原的比興、象徵手法,就創造性地增添了詩歌的表現力,使自己的作品顯得等為豐富多彩、生動形象,更富有美的感染力。
四、 富有楚國地方特色的華美語言
屈原作品的語言,是華麗優美的作家的語言。其最成功之處,是在大量吸取前代有生命力的語言之外,還特別熔鑄進去不少楚國的方言俗語,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形成我國文學史上唯一以地方命名的一種詩體——楚辭。宋黃伯思《校定楚辭序》說:「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些、只、羌、、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悲壯頓挫、或韻或否者,楚聲也;沅、湘、江、澧,修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茝、荃、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
另外,象「鷙鳥之不群」、「量鑿而正枘」(《離騷》)等,「懲熱羹而吹齏(切成細末的冷盤)」、「九折臂而成醫」(《惜誦》)等,這些在民間諺語基礎上鑄造出來的語言,也增添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屈原的語言,還形成了一種朗朗上口的特有節奏和美妙聲調。至隋,道騫和尚仍能用楚聲讀《楚辭》,可惜至宋代便已失傳。姜亮夫先生在巴黎抄到一本《騫公楚辭音》的殘卷,也「只有音讀,比見聲調」。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主要是它特有的句式和一些特殊語助詞如「些」、「兮」、「只」之類的運用。
五、 對詩歌形式的創造與突破
在屈原以期,《詩經》的句子雖然也有長短不齊,但大體上都以四言為主,而且篇幅都比較短小。屈原在《詩經》的基礎上,吸收了民間文學,主要是楚國民歌的形式與韻律,創造了一種新的抒情詩體——楚辭,也叫騷體詩。在句式上,由原來的四言短句,發展為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的六七言長句,語式結構也較特殊,豐富了詩句的音節美和表現力;在篇幅上,從單薄短小的抒情短章發展為抒情主線綿延起伏、並且具有豐富情節的長篇詩章,擴大了詩篇的容量,使其更適宜於表現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豐富的思想感情。這些變化,固然是文學發展的歷史必然,但跟屈原的偉大創造是分不開的(「不有屈原,豈見《離騷》」)。
對屈原的這一歷史貢獻,郭沫若曾作了高度的評價:「後來的詩句的變化,幾乎是為屈原一人所嘗試盡了的。這項工程無論怎樣不能不說是屈原的天才所致。屈原之所以成就這項工程的重要原因,我看就是因為他利用了自然天成的歌謠體。他是利用了歌謠體的自然韻律來把台閣體的四言格調打破了。屈原,可以毫不誇大地給他一個尊號,是最偉大的一位革命的白話詩人。」
此外,屈原作品完整宏偉的結構、主客問答的體例,等等,也以其高度的成就影響於後來的文學,尤其是漢代大賦。
司馬遷在《屈賈列傳》中高度評價《離騷》中所表現的屈原的人格,他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馬遷寫《史記》,就常以屈原的精神來鞭策自己。王逸《楚辭章句敘》高度評價屈原的創作:「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也。」李白《江上吟》:「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戲為六絕句》:「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辭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蘇軾:「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唯屈子一人耳。」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㈣ 屈原的政治成就有哪些
第一,獎勵耕戰,獎勵農耕,是為了增加賦稅,富國富民,獎勵征戰是為了加強軍事戰略裝備;衛鞅和吳起的變法都是這一套路子,使百姓無論是務農還是出征,都有盼頭、奔頭和念頭,只有建立獎罰制度,臣工和百姓才會心甘情願的為爵位的驅使去竭盡全力。 第二,舉賢能,唯才是舉,戰國時代魏文侯首開禮賢下士之風,使魏國在戰國初期首霸百餘年,其次要推齊國的齊桓公(齊威王的父親),齊桓公辟稷下為學宮,招賢納士,到了齊威王時期,稷下學宮依然是超越大梁穩坐天下風華成為天下士子趨之如騖之地;屈原此時,這樣的改革也算是正當其時不過與其時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十來年後,趙國強勢的崛起為戰國強國的時候,楚國以文弱之勢卻日漸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於老百姓之間的溝通障礙,要讓楚王下達的命令准確即時的傳達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時間把王宮下達的命令傳達給廣大百姓;讓楚王與百姓互通有無,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圍的態勢;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聽偏信。而臣民的意見也可以高速的直達天庭。 第四,禁朋黨。鑒於楚國的貴胄和老世族往往結黨營私,狼狽為奸;對不同政見的臣工大肆攻訐。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約束杜絕。 第五,命賞罰。無論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吳起,都注重嚴格的律條來約束將士的功過;在變法這樣的問題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華而獨成一體。
㈤ 屈原的其他成就
舉賢授能的「美政」思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分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半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造為憲令的改革精神
屈原主張改革,推行法制的立場更為自己的作品所證實。「明於治亂」的屈原深知要使自己的祖國富強起來必須像當時各國的改革者們那樣,革新政治,推行法制。他在《離騷》中對當時楚國的君主懷王提出要求說:「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驥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清人屈復說:詩中的「壯」指「美政」,「穢」指「穢政」,「度」,指舊的法度。馬茂元亦說:「『棄穢』,謂揚棄楚國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此度』,指現行的政治法度。」他要楚王實行美政,揚棄穢政,改革現狀,廢除舊制,並堅定地表示自己要作這次改革的馬前卒、開路人。屈原改革家的立場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露,在另一首《惜往日》中屈原敘述了他實行改革的具體實踐:「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立法兮,屬貞臣而日侯。」他說,他的改革一是受楚懷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繼承前輩革新家的遺業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建立新的法制為中心內容的;四是以國家富強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大一統的最終目的
「尚法」、「尚賢」並不是屈原的目的,而僅是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麼?對此《離騷》也有簡要的敘述。《離騷》說:「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又說:「昔三後之純粹兮,因眾芳之所在。……彼堯舜之耿介兮,說遵道而得路。……湯禹儼而抵敬兮,同論道而莫差……」「豈余身之彈殃兮,悲皇輿之敗績。」這些詩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國在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的戰爭中,不致失力,並通過努力獲得全勝,最後統一中國;使楚國國君功追三皇,步武堯舜,取法禹湯,賽過文武,建立一個統一的集權的封建國家。這就是一般評論家所說的「大一統」思想。這種「大一統」的理想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關於此次的變法內容,《史記》和《戰國策》記載的過於簡略,現人無法窺其全貌,但楚史專家湯炳正經過繁瑣嚴謹的考證,把屈原的變法總拿歸結為六條:
第一,獎勵耕戰,獎勵農耕,是為了增加賦稅,富國富民,獎勵征戰是為了加強軍事戰略裝備;衛鞅和吳起的變法都是這一套路子,使百姓無論是務農還是出征,都有盼頭、奔頭和念頭,只有建立獎罰制度,臣工和百姓才會心甘情願的為爵位的驅使去竭盡全力。
第二,舉賢能,唯才是舉,戰國時代魏文侯首開禮賢下士之風,使魏國在戰國初期首霸百餘年,其次要推齊國的齊桓公(齊威王的父親),齊桓公辟稷下為學宮,招賢納士,到了齊威王時期,稷下學宮依然是超越大梁穩坐天下風華成為天下士子趨之如騖之地;屈原此時,這樣的改革也算是正當其時不過與其時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十來年後,趙國強勢的崛起為戰國強國的時候,楚國以文弱之勢卻日漸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於老百姓之間的溝通障礙,要讓楚王下達的命令准確即時的傳達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時間把王宮下達的命令傳達給廣大百姓;讓楚王與百姓互通有無,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圍的態勢;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聽偏信。而臣民的意見也可以高速的直達天庭。
第四,禁朋黨。鑒於楚國的貴胄和老世族往往結黨營私,狼狽為奸;對不同政見的臣工大肆攻訐。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約束杜絕。
第五,命賞罰。無論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吳起,都注重嚴格的律條來約束將士的功過;在變法這樣的問題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華而獨成一體。
第六,移風易俗。屈原對楚國不正之風深惡痛絕,一個個能言善辯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損害國家的主題利益來投機取巧。此次的變法也把楚國的不良之風也要用法律形式來約束了。
㈥ 屈原取得了什麼重大成就
成就: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後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網路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為什麼要紀念?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而屈原投江那天正是五月初五 也就是後來人們所俗稱的端午節 也是因屈原而得名 所以要紀念屈原
㈦ 屈原的成就簡寫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曾任左徒、三閭大夫,監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出「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楚辭》中的「離騷」和《詩經》中的「國風」合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他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
㈧ 屈原的成就和事跡
以
㈨ 屈原的文學成就有哪些
屈原,姓羋(mǐ),名平,字原,出身於楚國貴族。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里。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於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約於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自稱顓頊的後裔。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入漵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間,屈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也是因此而來的。
成就: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