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新農業科技技術或成果. 知道有哪些嗎.
2009年3月11日,中國海林城鄉集團舉行新聞發布會,隆重推出了最新的農業科學技術成果——BGA 土壤調理劑和ATK 植物營養水。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BGA土壤調理劑屬土壤調理劑,是一種新型的農業、林業生產資料。以秸稈、玉米芯、枯枝、落葉、鋸末、刨花等有機物為主要原料,通過光量子作用,加入用中國海林城鄉集團以物理技術為主的核心技術生產的BGA底料,製成了BGA土壤調理劑。這項科研成果具有改良土壤,治理荒漠.保水抗旱,增強農作物抗病能力,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恢復農作物原生態等功能。能在其它產品無法種植的極端逆境條件下(乾旱、嚴寒、高原、強紫外線、貧瘠、鹽鹼、重污染、低光照等)使農林作物正常生長,大幅度提高植樹成活率和農產品產量;改善農林產品品質,恢復農林產品的天然風貌。完全無公害,無污染,無生物激素,綠色環保,不同於國際市場上各種化肥、農葯、葉面肥和生物激素,是世界農林業種植的綠色生產資料。
BGA土壤調理劑,得到了美國沙漠研究所和聯合國世界生態委員會等世界權威機構和專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關注,通過了以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首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委員會的鑒定,並已經獲得了中國農業部產品登記【農肥(2004)臨字1574號】。該項創新技術成果的應用,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和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技術保障。
BGA 土壤調理劑和ATK 植物營養水的發明者——中國海林城鄉集團總裁及發明人張建民先生
中國海林城鄉集團董事局主席歐通國先生向記者介紹說,目前,中國海林城鄉集團己經在北京建立了BGA 土壤調理劑和ATK 植物營養水研發基地和種植基地,在深圳光明新區投資3億港元建立ATK 植物營養水生產基地。今年7 月、8月、9 月、10 月,還將在河南、山東、湖北、新疆建立四個BGA 土壤調理劑生產基地。(
② 農業科技成果的發展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回國促進科技答成果轉化法》第十九條進一步規定:「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農村科技經紀合作組織進行中間試驗、工業性試驗、農業試驗示範和其他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活動。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間試驗基地、工業性試驗基地、農業示範試驗基地以及其他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機構可以進行下列活動: (一)對新產品、新工藝進行中間試驗和工業性試驗;(二)面向社會進行地區或者行業科技成果系統化、工程化的配套開發和技術創新;(三)為中小企業、鄉鎮企業農業科技經紀合作組織提供技術和技術服務;(四)為轉化高技術成果、創辦相關企業提供綜合配套服務。」
③ 列舉你所知道的農業科技成果
農產品深加工
④ 農業科技成就有哪些
袁隆平雜交水稻
⑤ 如何促進最新科技成果在農業中的推廣應用
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農業的角度,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總體不高可從科專技本身的角度;三.所以我國必屬須加快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有利於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民的角度、有利於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農村的角度等來分析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作用、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因素,增加農民收入、有利於提高農業整體素質;二。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目前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比過去有較大提高,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⑥ 世界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有哪些
創造性的技術發展,使LED產生陽光光譜
新農業光照專家--中山光狐科技照明(0760-23670058)根據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及生長狀態對特定波長光的需求,研發推出可調光LED植物生長燈,光狐科技LED植物燈可由客戶任意調節的燈光顏色比例,以更好的滿足植物各生長階段對燈光的要求,也可以根據客戶要求定製任意配比及波長的燈具。光狐科技無級調光LED植物生長燈,植物夜裡也有陽光,節能大半效益加倍。1W=7W
1、光譜范圍 對 植物生理的影響
280 ~ 315nm: 對形態與生理過程的影響極小
315 ~ 400nm :葉綠素吸收少,影響光周期效應,阻止莖伸長
400 ~ 520nm(藍):葉綠素與類胡蘿卜素吸收比例最大,對光合作用影響最大
520 ~ 610nm(綠):色素的吸收率不高
610 ~ 720nm(紅):葉綠素吸收率低,對光合作用與光周期效應有顯著影響
720 ~ 1000nm :吸收率低,刺激細胞延長,影響開花與種子發芽
>1000nm : 轉換成為熱量
2、從上面的數據來看,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線,波長在400 ~ 720nm左右。440 ~ 480nm(藍色)的光線以及640 ~ 680nm(紅色)對於光合作用貢獻最大。520 ~ 610nm(綠色)的光線,被植物色素吸收的比率很低。
3、按照以上原理,植物燈基本都是做成紅藍組合、全藍、全紅三種形式,覆蓋光合作用所需的波長范圍。在視覺效果上,紅藍組合的植物燈呈現粉紅色。特別指出白光對光合作用同綠光類似,也無作用
4、植物燈的紅藍燈色譜比例一般在5:1 ~ 10:1之間為宜,通常可選7 ~ 8:1的比例。當然有條件的可根據植物生長周期調整紅色和藍色光的比例最好。
5、用植物燈給植物補光時,一般距離葉片的高度為0.5 ~ 1米
⑦ 農業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我國農業科研取得新進展,涌現出一大批新成果並加快示範應用。以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和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為代表的現代育種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
⑧ 農業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
【注音】nóngyèkējìchéngguǒ
科技成果的分類是比較復雜的。年10月26日國家科委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到1994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頒布,10月26日國家科委第19號令發布《科技成果鑒定辦法》。對鑒定范圍、鑒定組織、鑒定程序及鑒定管理等都作出規定。《科技成果鑒定辦法》還規定「完成科技成果的單位或者個人竊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鑒定過程中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一經查實,組織鑒定單位應當中止鑒定。已經完成鑒定的,應當予以撤銷。已經給國家、社會造成損失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
我國對農業科學技術成果是十分重視的。1993年7月2日第8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就提出了「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問題,「第十四條 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振興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障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示範推廣機構有權自主管理和使用試驗基地和生產資料,進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試驗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實行有償服務或者無償服務。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農村群眾性科學技術組織的發展,對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各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綜合配套的社會化科學技術服務。」
⑨ 農業科技成就的資料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養話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一、中國農業發展與成就
從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國民經濟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發展計劃。可以說,每一個發展計劃的實施都使中國國民經濟的實力,也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得以重大發展。2001年是中國實施第10個五年發展計劃(即"十五"計劃)的第一年。
1、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 5.08億噸,比 1978年增加兩億多噸,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噸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產糧國。1978年以來;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9年,肉類產量5953萬噸,蛋類產量2080萬噸,奶類產量790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產品產量4100萬噸,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78年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鄉鎮企業有2000多萬家,從業人員I.3億人,增加值25000億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實現利潤5580億元,上交稅金1750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財政收入的1/4、創匯的I/3、工業增加值的1/2、農村社會增加值的2/3、農民收入的1/3來自鄉鎮企業。
3、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1978-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374%;貧困人口由2.5億下降到3400萬:貧困發生率26%下降到不足3%;農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明顯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村委會選舉已形成比較系統的規范,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4、農業國際合作與交往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共達100多億美元,還引進了大量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種苗以及大批農業科技成果。1999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17億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交往也發展迅速,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有了農業交往,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同時中國還同13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有密切的關系;並積極開展了雙邊合作。
5、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五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二是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全面活躍農村經濟。三是突破了統購統銷制度,市場調節農產品供求、配置資源的作用顯著增強。四是突破了單一集體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農業生產上的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計劃。改變了政府調控農業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綜合運用的農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
二、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分析
1、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點
一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的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三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過去主要是資源約束變為資源、需求和環境約束;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一體化經營步伐加快,混合經濟趨勢顯現;五是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六是金融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增強;七是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並重,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創匯率的產業和產品的新階段轉變;八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和價格的提高,向根據市場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轉變。
2、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如下機遇:(1)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給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3)加入WTO後,將有利於中國農業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4)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也應看到,世紀之交中國農業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國外優質、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將會受到一定影響;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下降,農民增收壓力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繼續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對採用新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產生不利影響。
三、中國農業科技的成就與展望
1、中國農業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增強了通過推廣良種實現農業增產的潛力;光、熱、水、士等資源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物病蟲害基礎研究和防治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農業生產損失;農業綜合、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農業科技信息的研究,為中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信息服務。
"九五"期間,中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並取得了累累碩果。其中,十項重大科技進展最為突出,它們是強化生物技術和常規技合,培育出大量優質、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篩選出一批種質資源,整體育種水平得到提升;中國超級稻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在試驗田畝產近800公斤;(3)單,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研究及應用處於國際先進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研究,構築了中國面向21世紀的"五大作物"生產技術平台,為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儲備;(5)日光溫室節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冬季設施蔬菜、果樹和花卉生產,完善了周年設施園藝生產技術體系;(6)棉鈴蟲、褐飛虱遷飛規律研究為提高主要稻棉害蟲的預測預報和蟲害控制技術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7)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方法取得豐碩成果;(8)新型飼料及添加劑的研究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社會生態效益顯著;(9)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10)農業持續發展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研究確定了農業用水的戰略目標和節水的技術重點,肥料高效施用調節技術大面積應用。
2、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領域及技術政策進行戰略調整:
--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速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技術支撐;
--為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為大幅度地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技術支撐;
--為推進農業集約經營的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3、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
對農業科技重點領域進行重大調整,要按照先進性、關鍵性、基礎性、實用性原則,篩選農業科技發展重點領域。要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並重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或技術體系、處於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或技術體系以及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組織實施"十大科技行動":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進程;
--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節水農業科技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行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動,遏止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實施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科技行動,推進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
--實施農業科技能力建設行動,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實力和後勁;
--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
四、以農產品產後保鮮、貯藏和加工為突破口,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
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科技為依託,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產品和品種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提高品質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積極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要轉變觀念,推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要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製造業形態的轉變,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要加強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不斷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農產品的保鮮、儲運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最終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加以解決。應通過內引外聯的形式,研究和開發出各種成熟適用的保鮮新技術,並因地制宜地通過農業產業化擴散科技成果,推動整個行業技術進步。要根據世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農產品保鮮市場需求,站在行業的高度,確定保鮮產業的重點開發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決農產品產後加工諸多環節的問題,要進一步發揮國家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技術創新、成果推廣與轉化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大力加強農產品檢驗和測定標准化、科學化等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科技隊伍的建設,以便能夠及時引進、採用、組裝和配套各種高新技術、適用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應強調市場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良性循環,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我國現代農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