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建國後科技成果發展歷程

建國後科技成果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21-08-24 12:09:02

❶ 建國以來,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第一,黨和政府作出發展「兩彈一星」戰略決策的時代背景。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敵視中國,想要扼殺新生的人民政權; 60年代中蘇關系也急劇惡化了;美蘇兩個大國的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為了沖破美蘇兩大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中國積極發展高新科技,以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第二, 「兩彈一星」計劃的重大成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國和蘇聯的核壟斷;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導彈實驗成功,加強了國防力量;第一枚中國自行研製的火箭發射成功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教師應使學生深刻理解,我國在核科學的發展中,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為人類造福的一貫立場。第三,中國在「兩彈一星」之後,不斷向更高的科學高峰攀登,在核科學和空間技術上碩果累累,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第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和「神舟」5號飛天的巨大成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成為世界航天大國。第五,雖然我國的核技術發展的起因是國防需要,但也為和平時期核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武漢長江大橋;噴氣式飛機

❷ 中國建國以來的高科技成就

第一方面:國防高科技領域
「兩彈一星」其一指原子彈和氫彈、另一彈指導彈;一星指人造地球衛星。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兩彈一星研製成功,標志著新中國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強大的國家。1、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自主研製的原子彈。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原子彈爆炸的成功,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於維護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從原子彈到氫彈的爆炸成功我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用的時間在世界核大國里最短。2、1964年6月第一顆地對地導彈試射成功。1966年10月,成功試射了裝載核彈頭的中程地對地導彈。70年代開始,我國裝備自主研製的戰略遠程導彈。1980年,我國在太平洋海域發射洲際導彈成功。我國具備了核威懾反擊能力。
3、1970年4月22日,我國應用自主研製的長征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我國發射成功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我國掌握了宇宙飛船的重要核心基礎技術。1981年我國成功的用一枚運載火箭將三顆人造衛星送上宇宙。
4、我國航天事業的新進展
我國自主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世界上具備先進水平。具有穩定可靠、安全、運載力大的優點。⑴、1999年11月,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宇宙飛船「神舟一號」。⑵、2003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宇航員楊利偉成為中國第一位遨遊太空的人。⑶、2005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將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送入太空。實現了多人多天太空飛行。⑷、2007年10月24日,中國自主研製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傳回首張月面圖像。第一幅月球照片正式對外公布,這標志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工程的影響: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⑸、2008年9月25-27日,神舟七號宇宙飛船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宇航員翟志剛實現太空出艙行走。6、2010年國慶節,我國發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7、2011年9月29日,我國成功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11月1日,成功發射「神州八號」宇宙飛船,兩個飛行器勝利實現交會對接,11月17日,神八飛船勝利返回。
第二方面:民用科學技術
1、雜交水稻
(1)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在1973~1975年首次在世界上完成了雜交水稻的研製工作。【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雜交水稻,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1974年培育成功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1975年完成大規模製種試驗和高產試驗。】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01年袁隆平獲得國家科學最高技術獎。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袁隆平研製的雜交水稻。為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家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貢獻。
2、「863計劃」―――是我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簡稱。1986年3月,中國科學院四位老科學家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聯合向黨中央寫了一封信,題為《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向黨中央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的建議。八六三計劃於1987年開始實施《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後稱「八六三計劃」。
(2)內容:《863計劃綱要》,確定把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3)863計劃的歷史意義:863計劃的實施,大大提高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水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並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增強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實力,使我國在高技術領域有了自己的陣地。帶動了我國高技術極其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3、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
1958年,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1970年中國開始研製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改革開放前中國計算機技術與西方差距僅三年;1974年至1987年王選院士研製成功漢字激光照排機術。1983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億次的銀河一號計算機;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的網路時代開始了。2001年之後,中國開始迅速普及寬頻網。2002年,中國自主研製的晶元「龍芯」誕生。2008年9月,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230兆次的「曙光5000」超級計算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2010研製成功的「曙光-6000」超級計算機將普遍採用國產的龍芯-3中央處理器,中國的大型機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內核。2010年6月1日,,曙光「星雲」超級計算機系統發布,它的運算速度達到3000萬億次,實測運算速度每秒1271萬億次在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第二。 20世紀末,人類進入了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以互聯網為主要特徵的數字化正在改變著世界,引起社會和經濟的深刻變化。1993年中國開始接入互聯網,互聯網迅速發展,我國已經掌握新一代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到2011年我國網民達到5.2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成為世界上互聯網規模最大的國家。手機上網3.65億人。中國的信息化程度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4、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難關。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建設了舉世矚目的南京長江大橋、成昆鐵路、焦柳鐵路、葛洲壩水利樞紐等重大工程。進入新世紀,我們又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重大進展。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難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5、在重大疾病、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控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我國研製成功復方青蒿素、成功實現斷肢再接、完成肝臟等多器官移植、研製出乙肝疫苗在內的多種抗病疫苗。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6、在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公共領域的創造發明領域取得一批成就。我國在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訊、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❸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4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❹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一、科技戰略的發展
、建國初
①建立科研機構:1949年設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任院長.
②制定中國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以發展原子能、火箭、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為重點.
2、文革期間:中國科技事業遭到嚴重破壞.
3、文革後
①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鄧小平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著名論斷,科學技術和知識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視.
②1985年,科技體制改革開始,推進了科技和經濟的結合.制定863計劃、星火計劃和火炬計劃,提高了我國科技綜合競爭實力.
③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標志我國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主要成就
1、「兩彈一星」(指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的開發研製.(科學家:鄧稼先、錢學森)――目的:打破美蘇等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
①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意義:加強了中國國防能力;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礎.後來先後建成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
②1964年自行設計製造中近程導彈實驗成功.
③1960年,中國自己設計研製的第一枚火箭在酒泉發射成功.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進入航天時代.
2、航天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①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研製計劃.這是中國在世紀之際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人(楊利偉)航天飛行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3、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南優2號)——第二次綠色革命,第五大發明――他2001年獲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雜交水稻之父).
意義: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餓問題,為世界農業科技作出重大貢獻.
4、計算機技術的發展:1983年研製成功「銀河1號」
5、生物技術的發展: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人工合成蛋白時代.
希望可以幫到你.

❺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有哪些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4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❻ 建國以來科技發展變化

第一目「『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本目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際背景,著重介紹了建國後我國尖端科技發展的情況。與此相關的影視資料比較豐富,建議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充分利用這一教育資源,豐富課文知識。以直觀的影視、圖片資料,深入淺出的向學生介紹相關的科學技術知識。

對於本目知識的學習,建議教師應講清楚以下四個問題。第一,黨和政府作出發展「兩彈一星」戰略決策的時代背景。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敵視中國,想要扼殺新生的人民政權; 60年代中蘇關系也急劇惡化了;美蘇兩個大國的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為了沖破美蘇兩大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中國積極發展高新科技,以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第二, 「兩彈一星」計劃的重大成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國和蘇聯的核壟斷;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導彈實驗成功,加強了國防力量;第一枚中國自行研製的火箭發射成功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教師應使學生深刻理解,我國在核科學的發展中,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為人類造福的一貫立場。第三,中國在「兩彈一星」之後,不斷向更高的科學高峰攀登,在核科學和空間技術上碩果累累,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第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和「神舟」5號飛天的巨大成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成為世界航天大國。第五,雖然我國的核技術發展的起因是國防需要,但也為和平時期核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回答【學思之窗】,展開討論,活躍課堂氣氛。

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建議教師在本目的教學中,注意介紹這些尖端科技成就對我們生活的重大影響。既要介紹其對於國防的重要性,更要突出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對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

第二目「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屬於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科學,意義重大。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影響和作用尤為重要,是我國高科技發展的代表。建議教師對本目內容可分為兩個部分進行講解。第一部分介紹袁隆平和他對雜交水稻的研究與培育,袁隆平是2001年第一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建議教師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做簡要介紹,加深學生對雜交水稻這一科研成果的重要性的理解。第二部分介紹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對人類的主要貢獻。建議對於本目知識的學習不要過多地擴展,可按課本內容進行講解。

第三目「計算機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發展」

1946年,美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0年後,1956年,新中國也開始了計算機的研製工作。當時,在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指引下,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制定了我國《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8月,成立了由華羅庚教授為主任的科學院計算所籌建委員會,並組織了計算機設計、程序設計和計算機方法專業訓練班,並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員赴蘇聯實習和考察。第二年,第一台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處於信息技術前沿的超級計算機一直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對國家安全、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沒有強大計算能力的超級計算機,宇宙飛船就不能上天,國家安全就做不到萬無一失,基因研究就無法繼續,復雜的氣象、勘探工作就難以精確。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把握超級計算機領先技術的西方國家,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行了嚴格的管制,嚴禁出口相關的高端技術和產品,只容許這些國家的計算能力達到國際水平的數百分之一。因此,超級計算機也稱高性能或巨型計算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1983年,經過我國科學家的多年努力,我國第一台運算速度每秒過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銀河-Ⅰ號」問世,我國從此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之一。1995年,曙光1000大型機通過鑒定,其峰值可達每秒25億次。

生物技術也是新中國成就科技的重要標志,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1965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蛋白質的全合成。20世紀有三項科學工程被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們是「曼哈頓計劃」(原子彈)「阿波羅計劃」(登月)和「人類基因組計劃」,這項計劃由世界上科學技術最發達國家的優秀科學家參與,中國是其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科學家在基因工程研究的成就,為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❼ 我國建國後科學技術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非別有什麼代表性成就

中國實現載人航天飛行意義何在。總體上講,載人航天大大擴展了人類的活動范圍,是進一步大規模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的重要手段,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標志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躍上了新的水平

航天科技是融多個學科、多門工程技術為一體的綜合學科,是世界上高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綜合實力。當前,航天科技已成為人類探索和利用太空資源的重要手段,我國在這一領域實現突破,將為我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國際空間科技合作,進行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重要支撐。這一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具備載人太空飛行能力的國家,成為世界航天強國。同時,表明我國已經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重要位置。這一重大科技成就必將帶動相關領域學科發展和技術進步,促進我國整體科技水平提高,促進大批高科技產業群體的形成和發展,為我們進入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2、標志著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這一重大突破,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科技強軍戰略取得的重大成果,它標志著我國現代軍事高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高,表明了我們有能力和實力研製出保衛國家安全的「殺手鐧」和高科技盾牌,有決心和能力應付任何高科技現代戰爭,捍衛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同時,對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有著重大意義。

3、更進一步顯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進入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科技實力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制勝法寶和關鍵所在。1992年,黨中央根據世界科技發展形勢、著眼我國科技事業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大局,果斷決策,啟動載人航天工程,奏響了向航天科技中最具挑戰性領域進軍的號角。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復雜、技術難度最高、協調面最廣的跨世紀工程。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3000多個參與部門、單位緊密協同、並肩作戰,各種優勢資源得到了有效集成,使我們在較短的時間內突破了航天最高技術,跨入了世界航天強國行列。這是我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在追趕世界先進發達國家中跨越式發展的又一成功實踐。這一實踐充分表明,即使是在經濟基礎並不十分雄厚的條件下,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把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4、進一步向世界展示了我國人民的強大創新能力和雄心壯志

十幾年來,數以萬計的科技人員始終胸懷祖國,心系黨和人民,團結協作,日夜奮戰,拼搏進取,淡泊名利,潛心攻關,先後攻克的一系列重大關鍵難題,一次次地刷新了世界航天強國創造的科技紀錄,用驕人的創新成果譜寫了一曲新時期中國科技發展的壯麗贊歌,為我國躋身世界航天強國陣營、搶占當今世界高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加速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神舟」五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再次證明了我國科技人員所具有的強大創新能力,標志著我國科技發展已經開始從以跟蹤引進為主向自主創新的重大戰略轉變。

廣大科技人員在拼搏創新的實踐中凝結而成的「神舟」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延續和發展,是新時期我國千百萬科技工作者優秀品質和良好精神風貌的生動體現。這一精神必將激勵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在更多的高科技前沿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重大科技領域,創造出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用豐碩的創新成果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更加強大的動力。

5、必將大大激發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提高全民族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這一成功實踐充分表明,中華民族是智慧、勤勞的偉大民族,中國人民有著不屈不撓、頑強拼搏、志所必得的堅強意志和品質。「神舟」五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必將進一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心。這表明,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努力奮斗,團結進取,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沒有攻不克的艱難險阻,就能後來居上,實現國家繁榮富強,躋身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這對全國人民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

❽ 建國以來十大科技成就是什麼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閱讀全文

與建國後科技成果發展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