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我國蛋白質的研究成果

我國蛋白質的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24 08:03:20

Ⅰ 例舉我國在生物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

1965年9月,上海生化所王應睞、鈕經義、鄒承魯等,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汪猷等,北內京大學化學系邢其毅等容共同協作,經過6年零9個月的艱苦努力,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1981年11月,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細胞生物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所、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生物系和上海試劑二廠等單位協作,在王應睞、汪猷的領導下,王德寶等人經過13年的努力,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合成產物具有與天然轉移丙氨酸相同的生物活性。
70年代末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沈善炯在固氮基因方面的研究中測得 nif基因的物理間距,矯正了國外關於 nif基因組分為兩簇,其間有靜止區的論點。
雜交水稻方面的成就。
。。。。。。。。。。。。。。。。。。。。

Ⅱ 蛋白質的主要研究

在18世紀,安東尼奧·弗朗索瓦(Antoine Fourcroy)和其他一些研究者發現蛋白質是一類獨特的生物分子,他們發現用酸處理一些分子能夠使其凝結或絮凝。當時他們注意到的例子有來自蛋清、血液、血清白蛋白、纖維素和小麥麵筋里的蛋白質。荷蘭化學家格利特·馬爾德(Gerhars Johannes Mulder)對一般的蛋白質進行元素分析發現幾乎所有的蛋白質都有相同的實驗公式。用「蛋白質」這一名詞來描述這類分子是由Mulder的合作者永斯·貝采利烏斯於1838年提出。Mulder隨後鑒定出蛋白質的降解產物,並發現其中含有為氨基酸的亮氨酸,並且得到它(非常接近正確值)的分子量為131Da。
對於早期的生物化學家來說,研究蛋白質的困難在於難以純化大量的蛋白質以用於研究。因此,早期的研究工作集中於能夠容易地純化的蛋白質,如血液、蛋清、各種毒素中的蛋白質以及消化性和代謝酶(獲取自屠宰場)。1950年代後期,Armour Hot Dog Co.公司純化了一公斤純的牛胰腺中的核糖核酸酶A,並免費提供給全世界科學家使用。科學家可以從生物公司購買越來越多的各類純蛋白質。
著名化學家萊納斯·鮑林成功地預測了基於氫鍵的規則蛋白質二級結構,而這一構想最早是由威廉·阿斯特伯里於1933年提出。隨後,Walter Kauzman在總結自己對變性的研究成果和之前Kaj Linderstrom-Lang的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蛋白質折疊是由疏水相互作用所介導的。1949年,弗雷德里克·桑格首次正確地測定了胰島素的氨基酸序列,並驗證了蛋白質是由氨基酸所形成的線性(不具有分叉或其他形式)多聚體。原子解析度的蛋白質結構首先在1960年代通過X射線晶體學獲得解析;到了1980年代,NMR也被應用於蛋白質結構的解析,冷凍電子顯微學被廣泛用於對於超大分子復合體的結構進行解析。截至到2008年2月,蛋白質資料庫中已存有接近50,000個原子解析度的蛋白質及其相關復合物的三維結構的坐標。[4] 當癌細胞快速增生時,需要一種名為survivin的蛋白質的幫助。這種蛋白質由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編碼合成在癌細胞中含量很豐富,但在正常細胞中卻幾乎不存在。癌細胞與survivin蛋白的這種依賴性使得survivin自然成為製造新抗癌葯物的靶標,但是在怎樣對付survivin蛋白這個問題上卻仍有一些未解之謎。
Survivin蛋白屬於一類防止細胞自我破壞(即凋亡)的蛋白質。這類蛋白質主要通過抑制凋亡酶(caspases)的作用來阻礙其把細胞送上自殺的道路。以前一直沒有科學家觀察到survivin蛋白與凋亡酶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有其它跡象表明survivin蛋白扮演著另一個不同的角色——在細胞分裂後幫助把細胞拉開。
生物化學家GuySalvesen掌握了survivin蛋白的結構「並沒有澄清它是怎樣防止細胞自殺的疑點」。這些蛋白質配對的事實確實讓人驚奇,幾乎很難找到不重要的二聚作用區域。兩個蛋白質的接觸面將是抗癌症葯物集中對付的良好靶標。 在1996年前提到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恐怕知之者甚少,而在略知一二者中,部分人還抱有懷疑態度。但是,2001年的Science雜志已把蛋白質組學列為六大研究熱點之一,其「熱度」僅次於幹細胞研究,名列第二。蛋白質組學的受關注程度如今已令人刮目相看。
1.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研究意義和背景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已進入了後基因組時代。在這個時代,生命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功能基因組學,包括結構基因組研究和蛋白質組研究等。盡管已有多個物種的基因組被測序,但在這些基因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功能基因組中所採用的策略,如基因晶元、基因表達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從細胞中mRNA的角度來考慮的,其前提是細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質表達的水平。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從DNA mRNA 蛋白質,存在三個層次的調控,即轉錄水平調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譯水平調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譯後水平調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從mRNA角度考慮,實際上僅包括了轉錄水平調控,並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質表達水平。實驗也證明,組織中mRNA豐度與蛋白質豐度的相關性並不好,尤其對於低豐度蛋白質來說,相關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質復雜的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亞細胞定位或遷移、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等則幾乎無法從mRNA水平來判斷。毋庸置疑,蛋白質是生理功能的執行者,是生命現象的直接體現者,對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將直接闡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的變化機制。蛋白質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動規律,如翻譯後修飾、蛋白質間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質構象等問題,仍依賴於直接對蛋白質的研究來解決。雖然蛋白質的可變性和多樣性等特殊性質導致了蛋白質研究技術遠遠比核酸技術要復雜和困難得多,但正是這些特性參與和影響著整個生命過程。
2.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策略和范圍
蛋白質組學一經出現,就有兩種研究策略。一種可稱為「竭澤法」,即採用高通量的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分析生物體內盡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質,這種觀點從大規模、系統性的角度來看待蛋白質組學,也更符合蛋白質組學的本質。但是,由於蛋白質表達隨空間和時間不斷變化,要分析生物體內所有的蛋白質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另一種策略可稱為「功能法」,即研究不同時期細胞蛋白質組成的變化,如蛋白質在不同環境下的差異表達,以發現有差異的蛋白質種類為主要目標。這種觀點更傾向於把蛋白質組學作為研究生命現象的手段和方法。
早期蛋白質組學的研究范圍主要是指蛋白質的表達模式(Expression profile),隨著學科的發展,蛋白質組學的研究范圍也在不斷完善和擴充。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已成為蛋白質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戰。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被納入蛋白質組學的研究范疇。而蛋白質高級結構的解析即傳統的結構生物學,雖也有人試圖將其納入蛋白質組學研究范圍,但仍獨樹一幟。
3.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
可以說,蛋白質組學的發展既是技術所推動的也是受技術限制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技術方法水平的高低。蛋白質研究技術遠比基因技術復雜和困難。不僅氨基酸殘基種類遠多於核苷酸殘基(20/ 4), 而且蛋白質有著復雜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糖基化等,給分離和分析蛋白質帶來很多困難。此外,通過表達載體進行蛋白質的體外擴增和純化也並非易事,從而難以制備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組學的興起對技術有了新的需求和挑戰。蛋白質組的研究實質上是在細胞水平上對蛋白質進行大規模的平行分離和分析,往往要同時處理成千上萬種蛋白質。因此,發展高通量、高靈敏度、高准確性的研究技術平台是相當一段時間內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主要任務。在國際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平台的技術基礎和發展趨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3.2 蛋白質組研究中的樣品分離和分析
利用蛋白質的等電點和分子量通過雙向凝膠電泳的方法將各種蛋白質區分開來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它在蛋白質組分離技術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如何提高雙向凝膠電泳的分離容量、靈敏度和解析度以及對蛋白質差異表達的准確檢測是雙向凝膠電泳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國外的主要趨勢有第一維電泳採用窄pH梯度膠分離以及開發與雙向凝膠泳相結合的高靈敏度蛋白質染色技術,如新型的熒光染色技術。
質譜技術是目前蛋白質組研究中發展最快,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技術。它通過測定蛋白質的質量來判別蛋白質的種類。當前蛋白質組研究的核心技術就是雙向凝膠電泳-質譜技術,即通過雙向凝膠電泳將蛋白質分離,然後利用質譜對蛋白質逐一進行鑒定。對於蛋白質鑒定而言,高通量、高靈敏度和高精度是三個關鍵指標。一般的質譜技術難以將三者合一,而發展的質譜技術可以同時達到以上三個要求,從而實現對蛋白質准確和大規模的鑒定。
蛋白質的含氮量比較恆定,平均約為16%。 據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動物性食品供應不足,每人每年只平均供應2千克肉,12.5千克奶和奶製品,2.5千克蛋。當時12歲學生平均身高只有137.8厘米。戰後,日本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改善,動物性食品增多,每人每年食用肉達13千克,奶及奶製品25千克,蛋類15千克。1970年調查,12歲少年(少年食品)的身高已達147.1厘米,平均增高9.3厘米。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蛋白質(蛋白質食品)食物對少年兒童(兒童食品)增高所起的作用。
蛋白質是構成一切生命的主要化合物,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第一要素,在營養素中占首要地位。少年兒童及嬰幼兒增高離不開蛋白質。人體的骨骼等組織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在體內新陳代謝的全部化學反應過程中,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而所有的酶均由蛋白質構成。對青少年增高起作用的各種激素,也都是蛋白質及其衍生物。此外,參與骨細胞分化、骨的形成、骨的再建和更新等過程的骨礦化結合素、骨鈣素、鹼性磷酸酶、人骨特異生長因子等物質,也均為蛋白質所構成。所以,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中最重要的化合物 ,是增高的重要原料。
嬰幼兒(嬰幼兒食品)、少年兒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食品)、鐵(鐵食品)、鈣、磷等無機鹽及部分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食品),在蛋白質食物中也同時可以獲得。所以,有些兒童少年只喜歡吃素食(素食食品),怕吃雞、魚、肉、蛋等葷菜,或是在家長的催督下才勉強吃一點,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必然會導致因蛋白質缺乏而影響身高。
正確的膳食原則是食物要多樣,粗細要搭配,堅持以糧、豆、菜為主,適當增加肉、魚、蛋、奶的量,以補充身體發育的充足營養,保證身高增加的原料,促進個子長高。

Ⅲ 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研究成果

1981年11月20日,中國科學工作者完成了人工全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這是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全盛具有與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學結構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由酵母中提取出來的運送丙氨酸的轉移核糖核酸.早在1965年,霍利(R.W.Holley)等就已測定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部核苷酸順序.酵母丙氨酸RNA含有76個核苷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王德寶等,利用化學和酶促相結合的方法,先合成了幾十個長度為2~8核苷酸的寡核苷酸,然後用T4RNA連接酶連接成6個大片段(長度為9~19核苷酸),再接成兩個半分子(長度分別為35和41核苷酸),最後於1981年經氫鍵配對,T4RNA連接酶連接,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76核苷酸的整分子酵母丙氨酸tRNA.它含有11種核苷酸(4種常見的和7種修飾的核苷酸),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將所攜帶的丙氨酸參入到蛋白質的合成體系中.由於tRNA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用合成方法改變tRNA的結構以觀察對其功能的影響,又是研究tRNA結構與功能的最直接手段,所以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合成的成功,在科學上特別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有重大意義.
看這里:

Ⅳ 蛋白質研究技術的介紹

蛋白質科學研究成果將催生一系列新的生物技術,帶動醫葯、農業和綠色產業的發展,引領未來生物經濟。蛋白質研究方法正經歷著不斷地更新,新的技術也不斷地涌現,學習和掌握蛋白質研究的相關技術理論和方法,對於了解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對於研究課題的設計、實施和先進研究方法的應用、技能培訓都是十分必要的。

Ⅳ 下列科研成果不是由我國發明創造的是()A.世界上第一個由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質--結

A.1965年我國科學家完成了牛結晶胰島素的合成,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類生物活性物質,故A錯誤;
B.黑火葯和造紙是四大發明,是我國發明或創造,故B錯誤;
C.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並編制出元素周期表,故C正確;
D.1982年1月15日 (農歷臘月廿一),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故D錯誤.
故選C.

Ⅵ 我國又取得哪些重大科研成果你還知道,哪些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請各舉一例

1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內用水容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2 王應睞(生物化學家,1965年組織我國科學家首次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結晶牛胰島素,這是第一個在實驗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質, 實現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的壯舉。)
3李振聲(遺傳學家,中國小麥之父,擁有「小偃」系列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受到15個國家100多位中外專家的充分肯定,擴大了我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也為植物細胞和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被授予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Ⅶ 1965年,我國化學家在研究蛋白質結構的基礎上,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哪種物質

是人工牛胰島素

合成研究步驟
第一步,先把天然胰島素拆成兩條鏈,再把它們重新合成為胰島素,並於1959年突破了這一難題,重新合成的胰島素是同原來活力相同、形狀一樣的結晶。第二步,在合成了胰島素的兩條鏈後,用人工合成的B鏈同天然的A鏈相連接。這種牛胰島素的半合成在1964年獲得成功。第三步,把經過考驗的半合成的A鏈與B鏈相結合。

Ⅷ 蛋白質組學的進展如何

這種直接查網路就可以了嘛..我幫你粘貼過來了哈

我國蛋白質組學的主要進展
在國家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軍事醫學科學院、復旦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迅速啟動了蛋白質組研究,建立並組合了二維電泳蛋白質組分離技術、圖象分析技術和蛋白質鑒定的質譜技術;先後舉辦了三次全國性的蛋白質組學術研討會,並在國際上較早提出了功能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戰略。我國蛋白質的色譜/電泳二維分離,二維晶元電泳分離,質譜在線鑒定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並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同,具有一定優勢。
雖然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啟動不久,我國科學家已經在重大疾病如肝癌、維甲酸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啟動模型及維甲酸定向誘導胚胎幹細胞向神經系統分化的模型等比較蛋白質組研究以及一些重要生理和病理體系的蛋白質組成分研究方面獲得了重要成就。在胚胎幹細胞誘導向神經幹細胞方向分化前後分離出了19個與定向誘導神經分化相關的蛋白;在HL-60細胞凋亡研究中初步篩選到21個凋亡相關蛋白。已進行了肝癌細胞系及正常肝細胞蛋白質組的比較分析研究,發現了兩者間不同的蛋白表達群;自行建立了肝癌高/低轉移細胞系,進行了原位食管癌/轉移食管癌間的比較蛋白質組研究,初步發現了一批與腫瘤轉移相關的蛋白質群。通過蛋白質晶元技術對肺癌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中的蛋白質譜的對比分析,找到了15個差異蛋白並利用Biomarker Pattern 分析軟體建立了肺癌診斷分類樹模型。初步盲篩結果表明,這15個分子標志可能成為臨床診斷肺癌的新指標,有重要應用價值。在大規模人胎肝蛋白表達譜方面初步鑒定出500個高豐度蛋白,150個磷酸化相關蛋白等等。這些研究證明了我國的蛋白質組學技術平台已能支撐一定規模的研究,為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爭得了一席之地,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由軍事醫學科學院牽頭的 973計劃項目和由上海生命科學院牽頭的863計劃項目集中了國內十餘家優勢單位,針對嚴重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重要生命科學問題開展「重大疾病的比較蛋白質組研究」和「重要生理、病理體系的功能蛋白質組研究」。力爭在3~5年內建立國際領先水平的蛋白質組學研究通用技術平台,發現一批有重要生命科學價值或與重大疾病相關的蛋白質,為探索基因轉錄, 翻譯調控的規律、獲得重大疾病預警、診斷標志物和新葯研究的靶標作出貢獻。
目前,國內已有若干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心或重點實驗室相繼成立,如復旦大學蛋白質研究中心,軍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中心,高等院校蛋白質組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蛋白質組學重點實驗室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心等。其中高校蛋白質組研究院是由國內多所高校、臨床單位和國內外有關公司聯合建立的研究機構,是我國高校大規模打破學校界限,與國內外多方面力量聯手,進軍蛋白組組學研究領域所採取的新舉措。統一協調有關國內研究的中國人類蛋白質組組織(Chinese HUPO)和蛋白質組專業委員會等也在籌備中。
蛋白質組學發展趨勢
在基礎研究方面,近兩年來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已被應用到各種生命科學領域,如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等。在研究對象上,覆蓋了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等范圍,涉及到各種重要的生物學現象,如信號轉導、細胞分化、蛋白質折疊等等。在未來的發展中,蛋白質組學的研究領域將更加廣泛。
在應用研究方面,蛋白質組學將成為尋找疾病分子標記和葯物靶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對癌症、早老性痴獃等人類重大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面蛋白質組技術也有十分誘人的前景,目前國際上許多大型葯物公司正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蛋白質組學方面的應用性研究。
在技術發展方面,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方法將出現多種技術並存,各有優勢和局限的特點,而難以象基因組研究一樣形成比較一致的方法。除了發展新方法外,更強調各種方法間的整合和互補,以適應不同蛋白質的不同特徵。另外,蛋白質組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叉也將日益顯著和重要,這種交叉是新技術新方法的活水之源,特別是,蛋白質組學與其它大規模科學如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等領域的交叉,所呈現出的系統生物學(System Biology)研究模式,將成為未來生命科學最令人激動的新前沿。

Ⅸ 對於科學家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你有什麼想說的

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它是第一個全合成的、與天然產物性質完全相同的、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胰島素的分子組成和結構是1955年英國科學家桑格爾闡明的。雖然此後各國科學家都開展了胰島素人工合成的探索,但由於胰島素結構復雜、合成工作量繁復浩大,直到1958年英國《自然》雜志還斷言「人工合成胰島素在相當長時間里未必會實現。」可是,在這場世界性的科學競賽中,中國科學家領先了,我國得到了人工合成的結晶的牛胰島素。
這一舉世矚目的成果博得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經過短短7年時間,1965年,我國科學家終於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由於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現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後,合成胰島素工作的簡報發表於1965年《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結構與功能研究、晶體結構測定等結構生物學亦從此開始。多肽激素與類似物的合成,在闡明作用機理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有效途徑,並為我國多肽合成制葯工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Ⅹ 我國2012年最新科技成果

早些時候,我國浙江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就產生了一個這樣的奇想,能否把大米變成乳汁呢?當然這目的不是把固體大米變成液體大米,而是讓大米具有與乳汁一樣的營養成分和功用。
但要實現這個夢想,必須先破解乳汁獨特功效的秘密。經過反復驗證和分析,研究小組認定,母乳之所以能讓孩子免疫力強和營養充分,關鍵是母乳中有一種「乳鐵蛋白」發揮了作用。這種蛋白具有廣譜抗菌、抗病毒感染作用,能增強機體抗病功能,治療嬰幼兒貧血和腹瀉等。最初兩三天的母乳呈現黃色,裡面乳鐵蛋白含量最高。現在配方奶粉雖然也有這成分,但含量非常低;牛初乳及新鮮牛奶中的含量也很低。所以,要想讓大米變成乳汁,關鍵是要讓大米內含有比較豐富的乳鐵蛋白。
那麼,如何讓原本沒有這種蛋白的大米,具有這種蛋白呢?好在這個研究小組一直從事轉基因谷類植物的研究,對植物進行基因改造,已經非常拿手了。不過,植物基因組是很龐大的,要把人的乳鐵蛋白基因移植到水稻里,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連續數年的科學實驗,研究小組最初看似荒唐的美夢,最終還真的實現了。從外觀來看,研究小組種的這種稻子的顏色微微發紅,米粒相當飽滿;而且每千克大米的乳鐵蛋白的含量是每千克一般母乳的兩倍,與母乳的初乳含量大致相當。研究人員初步估算,如果按照一畝田能生產500千克這種特殊的水稻計算,一畝田生產的乳鐵蛋白相當於800多升普通乳汁或2500多升牛初乳中所含的乳鐵蛋白。這個前景,簡直太令人振奮了。

「血漿」大米更給力
當今人類對血液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了,而獻血者的人數卻沒有相應增多,所以急需大量的「人造血」來彌補這個不足。在醫院里,捐獻的血液通常會被分成三種成分,即紅血球、血小板和血漿,醫生會根據患者的需要,分別給患者輸入體內。而從整體市場的需求角度看,人們對血漿的需求量最大,主要供給失血過多的傷者或病人。一直以來,各國科學家們在研究人造血的時候,都在分別攻關。
前不久,英國研究人員就首次利用從骨髓里提取的幹細胞——萬能細胞,培養出幾十億個紅血球。緊接著,美國科學家們又宣布,他們利用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紅血球,這無疑是人類在「人造血」方面獲得的極大突破。更令人興奮的是,最近,中、加、美三國科學家聯合小組成功地把大米變成了血漿。
科學家此前已經發現,在血漿中發揮核心作用的是一種被稱為「人血清白蛋白」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有治療燒傷等許多特殊的用途,全球對這種蛋白質的需求量,每年高達500多噸。但這種蛋白質以往都必須從人的血漿中提取,這種提取方式不僅受到血漿供應的限制,而且還具有攜帶和傳播病毒的風險。所以,科學家想到了要通過其他方式獲取這種蛋白質,同時連帶解決人造血漿問題。
經過反復實驗,聯合小組通過基因改造,並經過反復實驗,最終讓轉基因大米變成了富含人血清白蛋白的大米。目前科學家已經在老鼠身上成功驗證了這種大米蛋白質所具有的預期作用,下一步要在人類身上進行實驗了。聯合小組還想通過這種方法,讓大米富含類似胰島素的蛋白質,讓大米在治療糖尿病方面顯神功。
未來大米還能為人類奉獻什麼?只要人類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大米還會為人類演繹新的奇跡。

摘自大科技

閱讀全文

與我國蛋白質的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