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微型課題以什麼方式展示課題成果
據悉,此課題於2011年6月通過「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第一批)立項研究課題」,並於2012年2月由市級推選評為「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自課題立項以來,在課題負責人何玉珊副園長的帶動下,課題組成員立足本園特色,針對教師需求,扎實有效地推進課題研究,在微型課題研究中全體教師針對教育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班級幼兒的學習為切入點記錄、分析、反思教育實踐中有價值的教學故事,加強教學反思,提升教育智慧。 兩年來老師們以「教學敘事案例」的方式記錄課題研究的過程性成效和階段成果,在「發現問題,擬定計劃,實施研究——分析反思,尋找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施微型課題研究,匯集了一系列的優秀教學敘事案例成果,具有很好的推介價值,很好的提升了幼兒園園本教研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專家組成員的一致好評。
Ⅱ 微型課題結題報告如何撰寫
微型課題的結題報告既是對研究結果的說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 問題提出:主要闡明課題產生的過程,即我遇到了什麼問題,出於一種什麼考慮來研究這個課題。它主要交待課題提出的背景,說明選題原因和理由,交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時,它需要從目標要求、現狀分析、研究目的這三個方面來回答問題,揭示出目標要求(大背景)與現實狀況(小背景)之間的矛盾和問題,說明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才開展這方面研究的。2. 研究過程與方法:①研究方法:完成該課題研究任務所用到的諸如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並要闡明每種方法用於研究什麼具體問題。②研究過程:就是把研究步驟具體化。研究過程要突出以下問題:一是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麼做的,但千萬不能報流水賬,不能把「研究步驟」復制一遍。二是如何運用微型課題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的,即怎麼進行調查研究、案例研究和經驗總結的,要充分體現是如何運用教育研究的方法來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遵循教育規律進行理性思考的這樣一個過程。如採取問卷調查法,那就要闡明問卷是怎麼設計的、在什麼時間向哪些人做了調查、問卷回收情況、調查統計與分析、調查結論及報告等,最後需要把問卷附在報告後面作為佐證材料。總之,在闡述研究過程時,通常是先說理,後舉例。4. 研究成效:主要闡述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成果,即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獲得了哪些新的認識,豐富了哪些觀點,對這個問題的感悟與思考等。二是操作技術成果,即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所形成的操作技術、路徑、模式、方法等,並用高度概括的文字呈現出來。三是效果,這些問題的解決促進了學生進步、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和質量的提升等。5. 微型課題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其研究報告撰寫的靈活性,比如教學日記、教學隨筆、教育敘事等,報告的呈現形式就可能是系列文章組成,因此,以上結構僅供參考,老師們可根據需要或個人喜好產生一些變式。
Ⅲ 周茂清的研究課題及主要成果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本人先後承擔過十幾個省部級規劃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由本人作為主持人的課題有5個;曾參與過12本著作的寫作,其中由本人擔任主編的著作有3部;在《財貿經濟》、《中國工業經濟》、《金融研究》、《經濟科學》、《當代財經》等報刊上發表過200餘篇論文,因篇幅關系,以下重點列出在主要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2000年之前發表的每年略舉一、二)。
1、《試論建立以浮動利率為主的利率模式》,《財貿經濟》1985年第9期。
2、《轉軌時期我國的利率改革》,《經濟科學》1986年第4期。
3、《利率機制與經濟模式》,《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6期。
4、《人民幣匯率調整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金融研究》1986年第12期。
5、《現行利率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知識》1987年第6期。
6、《我國利率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江蘇經濟探討》1987年第2期。
7、《投資結構與外匯平衡》,《青年學者》1988年第1期。
8、《亞洲「四小」的對外投資與我國的外資引進》,《亞太經濟》1988年第2期。
9、《利用外資與經濟發展》,《未來與發展》1989年第1期。
10、《香港面臨人才、資金外流的挑戰》,《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0年第11期。
11、《利用外資與匯率、利率機制》,《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1年第10期。
12、《海外華人資本的流動》,《亞太研究》1992年第37期。
13、《台商在東南亞與中國大陸投資環境之比較》,《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4年第6期。
14、《在引進外資工作中必須重視防範匯率風險》,《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5年第6期。
15、《亞洲「四小」利用外資概況》,《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6年第5期。
16、《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現狀及前景》,《亞太論壇》1997年第2期。
17、《國際資本流動的新趨勢及給我們的啟示》,《經貿導報》1998年第3期。
18、《東南亞金融危機與台灣當局的「南向」政策》,《台聲》1999年第2期。
19、《歐元的啟動及其影響—兼談我國的對策》,《學海》1999年第2期。
20、《入世與我國產業的合法保護》,《中國工業經濟》2000年第5期。
21、《發達國家場外交易的發展及其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0年第6期。
22、《淺談中韓經貿合作》,《當代亞太》2000年第11期。
23、《試論建立我國多層次證券市場體系》,《財貿經濟》2001年第2期。
24、《發展中國家工業化資金的籌集》,《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1年第3期。
25、《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兩岸經貿合作研究》,《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26、《入世後應重視技術性壁壘的運用》,《學海》2001年第6期。
27、《國際反傾銷趨勢與我國反傾銷對策》,《現代經濟探討》2001年第11期。
28、《加入WTO後我國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學海》2002年第6期。
29、《發展中國家國有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2年第5期。
30、《培育我國大企業集團的戰略思考》,《當代財經》2002年第4期。
31、《不同類型國家對外開放政策的比較》,《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10期。
32、《論產權交易證券化》,《財貿經濟》2003年第11期。
33、《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成因及對策》,《學海》2003年第6期。
34、《我國股票地下交易的現狀及其治理對策》,《現代經濟探討》2003年第11期。
35、《我國非上市公司的產權交易》,《當代財經》2003年第12期。
36、《近看「草根」融資難》,《銀行家》2003年第12期。
37、《國內自發性證券交易調研》,《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11月19日。
38、《工業化過程中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3年第6期。
39、《場外交易市場宜疏不宜堵》,《中國證券報》2004年4月8日。
40、《遠近結合發展場外交易市場》,《中國證券報》2004年5月29日。
41、《交易方式創新是產權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7月6日。
42、《如何看待產權市場的定位》,《證券時報》2004年8月4日。。
43、《把脈我國高儲備率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8月5日。
44、《國有銀行的產權改革勢在必行》,《經濟參考報》2004年9月8日。
45、《產權產業探析》,《產權導刊》2004年第10期。
46、《再論產權市場的定位》,《證券時報》2004年11月5日。
47、《我國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中存在的問題》,《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11月12日。
48、《關於「產權交易」的幾個理論問題的看法》,《產權導刊》2004年第12期。
Ⅳ 課題最終成果 怎麼寫
先要去查閱來與本課題自有關的研究資料,主要關注(就是前任主要研究成果):1.相關研究已經研究到什麼地步。2.相關研究進幾年來不同流派的主要觀點,進行簡要的敘述。3.前人已經得出的結論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和不足的。這部分要立足於你自己的課題研究,這是根本切入點,因為課題研究新穎性就在這里,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礎上有創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觀點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這樣你可以針對前人理論中不足或者沒有涉及的方面進行研究。4.最重要的這部分既要有事實依據,也要簡明扼要。就是說要對前人觀點進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觀點背後的價值取向,可以適當地引用重要觀點。當然不要引用太多,關鍵還是在於你的概括,你分析得越清晰,你之後課題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畢竟這部分只是鋪墊部分不能顯得太復雜,這樣很容易頭重腳輕。
Ⅳ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表現形式
專利,專著,軟著 評職稱專著掛名專利申請核心論文 2018-09-04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的課題立項申請書中規定課題成果的主要形式:公開發表的專著或研究論文。請根據申請的課題類別的成果要求填寫。A.專著 B.譯著 C.研究論文 D.研究報告 E.工具書 F.電腦軟體 G. 其他
全劃辦要求課題研究成果基本指論文、專著和研究報告。課題提交的成果是指研究總報告和成果公報;成果附件是指專著和已發表的研究論文。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學規劃辦對課題成果的界定也都源於此,大同小異。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多樣化
對高校而言全規劃辦對課題研究成果的規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高校也一般就認可專著和論文。但對於中小學老師,寫一本專著、發一篇文章不是那麼容易的,大部分老師都無法達到這個要求,所以對中小學教師而言,課題研究成果除了專著、論文之外,有多樣化的呈現形式。
此外,針對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對課題成果的要求也適當降低。比如,研究論文不一定要正式發表才認可,因為現在的論文發表非常混亂,假期刊、垃圾期刊滿天飛,期刊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很多老師在發表論文時上當受騙屢見不鮮。
而且,課題成果的形式也非限定為專著和論文。課題主要成果形式有: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譯著、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教學改革實踐方案、校本課程實施方案、中小學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學軟體、教學工具、其他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和課題研究實踐效果的區別
開展課題研究、課題實驗的實踐過程中,肯定還會有一些具體的實踐效果,這些雖然不是課題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寫在結題報告的實踐成效分析里。
課題研究過程性材料和課題研究成果的區別
很多老師將過程性材料當做課題研究成果提交,這是將課題成果范圍過於擴大和成果泛化。課題研究成果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高度、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資料,更不是一般的資料匯編,否則降低課題研究的質量,導致課題研究不科學、不規范。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過程性、工作性資料,這些資料可能並沒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比如課題信息變更申請表、研究日誌、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而不能算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多樣化,且更應該傾向於實踐性成果,並強調成果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所產生的效果。
Ⅵ 如何表達微型課題研究的成果 教育備忘錄
教育抄研究方法與成果表達襲形式多種多樣,但並不見得所有方法或成果表達形式適合所有的教師。一般說來,便於操作、與工作實踐相輔相成、「工研」矛盾不突出的方法或形式,才是適宜於教師研究的。如果回顧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歷史,不難發現,大致走過了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力實施程序繁復、要求嚴格的實驗研究,到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的倡導探尋教育意義的敘事研究等方法的歷程。這一變化,不僅僅只是意味著隨著對教育認識的變化,研究方法與成果表達形式開始從一味注重量化轉向質化,質的研究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而且也昭示教師在盡力探索著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式,搜尋著與教育實踐質量的提升相一致的研究成果表達樣式。應該說,這是一種可喜的變化。它可能導致教師研究形態上的根本轉變,迎來教師研究中獨特的話語方式和對教育的獨到理解。循著這一變化,一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達形式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教育日誌、教育敘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達形式,或自由表達,或理性提升,或問題取向,或直抒胸臆,成為教師研究的基本存在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