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課題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間怎麼銜接
縱觀教育現實,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弊端,即基礎教育中,中小學教育存在嚴重的「脫節」問題,中學教育和小學教育存在著人為的「鴻溝」,中學與小學不能渾然一體而「各自為陣」。這既不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不利於實現義務教育的九年一貫制,更不利於教師的教育教學和人才的培養造就。為此,中學與小學教育必須改變這種現狀,逐步實現銜接,使中小學教育體制順暢、過渡自然、運行高效。因此,中小學教育銜接問題就必須深入研究。
(一)開展理論學習,提升課題組成員科研素養。
課題研究的先導是理論學習。只有掌握了現代教育理論,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才能開拓出全新的研究領域。
(二)相互聽課探討,了解中小學教育現狀。
組織小學和初中教師相互交流探討,分析綜合反思,調整策略,有的放矢地進行課題研究。
(三)進行問卷調查,掌握銜接存在問題。
組織問卷調查,面對學生的是《小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現狀調查》和《中學生學習現狀調查》。面對老師的是《小學教師所希望的中學教育調查》。
(四)組織考核學生,形成階段學科評價。
為了更好地開展中小學學科銜接教育的研究,捕捉中小學學科銜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利於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並形成階段學科性評價機制。組織學生參加考核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搭建反思,及時提煉研究成果。
撰寫教學反思,在反思中成長。每節實踐課後,我們要求課題組成員撰寫教學反思,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不斷提升課題組成員的科研水平。
(六)請領導、專家指導,指明方向。
邀請教研室有關領導和專家檢查指導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指明了方向,避免課題研究走入歧途。
Ⅱ 作文:學習成果交流展示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八都中心小學 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課題組一、問題的提出在傳統教學中存在著片面追求知識技能,割裂語文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割裂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密切聯系的現象,嚴重阻礙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阻礙了語文素養的提高,這是傳統教學的弊端。目前小學教學第一線還沒有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實踐的現狀,提出此課題,主要原因有三:1、 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語文課程標准》大力突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首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意在「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同時專列「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且對不同學段的綜合性學習提出了不同要求,並在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中進行了專項說明。這一切都表明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學生發展中的特有功能。2、 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由於我們的教育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束縛,對人的價值、人的地位、人的發展的問題的重視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3、 語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綜合性學習的價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同時,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綜合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有區別,它應該具備語文學科的特點,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概念的界定什麼是「語文綜合性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相對封閉的狀態,為了改變課本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的狀況,更是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學習的弊端,在語文課程改革上採取的一個重要的舉措。《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綜上所述,綜合性學習具備這樣特點:開放性;主體性;合作性;實踐性;統整性;生存性。三、實驗目標本課題實驗研究的目標有三個:1、 育科學和語文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和認識小學語文教育和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及本質特點,推動小學語文新課程前進的步伐,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2、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探究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最佳途徑和方法,為小學語文課程的實施提供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可操作性模式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及可資借鑒的經驗。3、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凝聚並帶動一批科研型的教師,在教育科研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素質。四、實驗原則1、 實踐性原則與傳統意義上的語文學習相比,綜合性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踐性。綜合性學習重參與,重體驗,重語文實踐活動。在人人參與、全程參與之中,在豐富多彩的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驗什麼是綜合性學習,怎樣進行綜合性學習。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相比,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樂趣,得到的感受、體驗,習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實現綜合性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逐漸加深的對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密切關系的認識,對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以及逐漸形成的語文的綜合運用的能力。2、 協同性原則以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提出的「協同性」理論為指導,注重諸教育要素的協調,形成適合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新教學體系,促使多種要素之間產生互補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3、 漸進性原則小學階段的綜合性學習不可要求過高。由低年級到高年級要體現階段性和漸進性。本實驗將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層要求,分階段實施。4、 開放性原則 綜合性學習和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教學相比,有更大的開放性。內容上的開放——一切語文課程資源均可為「我」所用;途徑上的開放——廣闊的時空均可成為綜合性學習的「課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從當時、當地的實際出發,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在語文學習上有所收獲。五、實驗基本策略1、 開拓生活領域策略對於小學生來說,由於年齡、生活閱歷、教育背景等因素,他們的生活空間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應試和傳統觀念的包裹下,一些學校考試與分數的「雲霧」 遮天蔽日,兒童的生活空間越來越窄,甚至到了「只留兩個鼻孔出氣」的地步。可見,孩子的學習完全與生活隔離了,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們的語文學習,必須開拓生活領域,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中進行綜合性學習,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2、培養智力技能策略綜合性學習,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這個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過程。學生提出學習專題、策劃學習活動、表達學習收獲、交流學習成果,都是一種理性思考活動。3、合作學習策略合作學習是現代學習的顯著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根據本實驗的特點,將採用建立學生個人信息平台,通過文化角、生活專欄、校內網路等形式,為學生間相互交流學習的心得,從而以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目的。合作的形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師師合作,校內外合作。通過討論、交流,傳遞信息,溝通情感。不僅能提高分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策劃能力,觀察體驗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六、實驗時間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准備性階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主要目標:做好准備工作,包括:組織工作、現狀摸底(問題診斷,需求分析等)、制訂課題研究目標和計劃等。主要措施:由課題組長牽頭,各位組員配合,收集整理各種相關的信息資料,請上級以及有關專家指點、論證,然後完成關於「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的總課題實施方案。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06年7月—2007年9月)。主要目標:按照課題方案,分階段實驗研究。實驗中及時調整實驗計劃,認真歸納總結「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途徑與方法。主要措施:1.組織課題研討會每學期不少於5次;2.寫出階段性實驗研究報告;3.聘請教育專家來校作現場指導;4.強化組織領導,經常督促、檢查和指導,保質保量完成實驗研究的任務;5.做好成果整理收集展示等工作。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這一階段的的主要工作目標是:回顧總結實驗研究總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實驗研究中的得失。並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七、成果形式1、師生作品展示:(1)學生語文綜合學習的體會、感受文章集,編寫《水袖飄舞的語文綜合學習》;(2)、開展語文綜合學習展示的主題班會;(3)、教學案例專輯展示。編寫《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案例集》。以上內容的匯集與展示,籍以進行校內外交流。 2.撰寫學術論文或實驗報告,如條件成熟,將編印一本《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論文選》。3.以課題匯報會的形式,全面展示本課題的實驗和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新一輪的研究。
Ⅲ 下列哪項是屬於科學家們交流研究成果的方式
可以小范圍交談,也可以在科學大會上作報告
Ⅳ 馬東曉的學術研究成果
馬東曉律師還多次參與了國家技術質量監督檢驗總局、中國廣告主協會以及中國評估協會、回北京市律師協答會等的法規、規章的立法工作,承擔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全國律師協會等研究課題。
十幾年來先後在法學類核心刊物上發表二十多篇論文,合著三本。
《商標業務指南--中國律師知識產權業務指南叢書》(合著)
《知識產權律師實務與法律服務技能》(合著)
《蘋果的IPAD之痛》(合著)
《從一件專利行政訴訟看專利文件的修改》
《工業設計及其專利保護的幾個問題》
《知識產權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問題》
《知識產權訴訟中的專業鑒定》
《知識產權訴訟中的中止程序》
《一次不徹底的反正—兼評商標法第十五條》
《農業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
《計算機漢字作為美術作品應受著作權法保護》
《淺析字型檔字體單個文字字型的美術作品保護》
《論汽車質量糾紛的責任主體》
《我國應在產品責任案件中引入懲罰性賠償》等
其中《專利法修改若干問題之管見》曾被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選為大會交流論文
Ⅳ 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幾種每種具體指什麼
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幾種?每種具體指什麼?
答題內容:
中小學教師在結合本職工作完成對某一個問題的研究之後,就要對整個研究過程做一全面的回顧與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概括反映研究全過程和所獲得知識的書面材料,以便向他人提供必要信息,達到相互交流、促進發展的目的。將研究過程和結果形成文字就是對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
中小學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研究的任務不同,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樣,但主要還是用書面語言來表達,這樣既有利於成果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討論,更有利於成果的保存與繼承。一般來說,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有兩大類:一類是教育科研報告,另一類是教育科研論文。
(一)研究報告
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研究活動中為了檢驗某個教育理論或假設,進行相關的實踐探索,通過觀察、分析、綜合和判斷推理,如實地描述和記錄研究成果所形成的書面報告就是研究報告。教育研究報告是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結果或進展的文件,是報告情況、新發現和新成果的文獻,是教育工作者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其突出特點是用事實和數據來說明和解釋問題。它是教育研究者廣泛使用的一種文體。根據教育研究的內容與方法不同,研究報告也有不同,可以有教育觀察報告、教育調查報告、教育實驗研究報告、行動研究報告、經驗總結報告、個案研究報告等多種形式。
(二)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是教育研究者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對於特定的教育問題、現象、文獻或理論進行系統的、專門的研究和探討,得出新結論、提出新觀點、做出新解釋、進行新論證的一種理論性文章。它是以闡述對某一事物、問題的理論性認識為主要內容,要求能提出新的觀點或新的理論體系,並做出解釋和論證。這類論文用深刻的哲理和嚴密的邏輯論證來說明問題,一般應用於理論性研究成果。它要求論點明確,論據確鑿,論述嚴密,清楚地展示理論觀點和體系的形成過程。
(三)研究報告與學術論文的比較
研究報告與學術論文為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的兩種表述形式,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 研究報告與學術論文在內容要求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
一般來說,論文比較簡潔精煉,它僅僅突出表達一項研究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創造性的內容。論文含有新的見解或形成新的解釋、新論點、新理論,沒有一般研究過程的敘述,也沒有過多的具體材料;而科研報告則可以將整個研究工作的重要過程、方法和環節都寫進去。
2. 研究報告與學術論文在創新性方面存在差別
在創新性方面,學術論文必須在充分佔有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提出新見解、新理論,以補充已有研究的不足,糾正流行說法偏差,填補研究的空白,達到現有研究的新高;而研究報告則注重陳述研究過程的事實和數據,說明問題,不一定必須要有創新性觀點的形成。
Ⅵ 邵晨曦的研究成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9974038),基於定性模擬方法的腦電波診斷模型研究,03年2月,通過專家評審(排名:1/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交流項目(60210106306),EEG定性推理、模擬與復雜性, 03年2月,通過專家評審(排名:1/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高性能計算基金項目(00215),腦電波樣條並行計算模型,03年2月,通過專家評審(排名:1/10)
國家863項目(863-306-04-04),『高新技術開發區智能決策支持系統』,96年結題和鑒定,(排名:5/15)
安徽省科委成果, 『壩上街市場管理信息與分析預測系統』,1994年 (編號: 1994皖科鑒字147號),(排名:1/12);
上海市公安局技術防範評審成果,『安全防範智能化集成系統』,2000年3月,(排名:1/16)
Ⅶ 張建清的研究成果
1997年1月-1998年1月,受原國家教委委派,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訪問研究,2000年8月-9月,參加教育部組織的中國大學教授赴瑞士日內瓦考察團,對世界貿易組織、貿發會議等國際機構進行訪問考察,2004年2-8月,受教育部高訪項目資助,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系訪問研究,2005年9月赴法國克來蒙大學、拉羅舍爾大學交流訪問。2007年5月赴波蘭華沙大學、福羅茨瓦夫大學進行訪問研究。
2000年獲第六屆董輔仁經濟科學獎,所撰寫的《柯林頓政府對外貿易政策調整剖析》(原載《世界經濟》1998年10期)2000年獲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優秀中青年學術成果三等獎,所著《戰後外國在美國投資發展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2001年獲湖北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Ⅷ 郭連友的研究成果
著作
《吉田松陰與近代中國》(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3月
《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論集》(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
《日本藝術文化叢書》(10冊、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學術論文
1.「近代中國における吉田松陰認識」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編『日本學研究』所収中國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1年12月)
2.「吉田松陰の「革命思想」の形成」
(『近代化と価値観』所収國際基督教大學アジア文化研究所1992年2月)
3.「日本における孟子受容と吉田松陰の『革命思想』」
(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第3巻、源了圓・厳紹湯編『思想』大修館1995年10月)
4.『孟子』思想在日本ーー『孟子』與吉田松陰的『革命思想』」中日文化交流大系【3】『思想巻』(1996年12月刊)浙江人民出版社)
5.「アヘン戦爭と吉田松陰ーー世界情勢への開眼と新たな兵學観、民政観の形成ーー」
(日本文芸研究會編『文芸研究』第140集 1995年9月)
6.「近代中國における吉田松陰認識ーー清末改良派を中心にーー」
(玉懸博之編『日本思想史ーーその普遍と特殊』ペリカン社出版1997年7月)
7.「近代中國における吉田松陰認識ーー革命派と民國期の松陰論をめぐってーー」
(東北大學文學會編『文化』1999年3月)
8.「太平天國と吉田松陰の思想形成」
(日本思想史學會編『日本思想史學』31號ペリカン社1999年9月)
9.「吉田松陰の思想形成と孟子受容――「性善說」をめぐって」
(東北大學文學部日本思想史研究室編『日本思想史研究』2001年秋號)
10.「梁啟超と吉田松陰」
(日本ペリカン社『季刊日本思想史』第60號 2002年1月)
11. 「偽『南京政府』時代の二宮尊徳論――一つの歪められた尊徳像」
(劉金才、草山昭主編『報徳思想と中國文化』所収、中國學苑出版社、2003年4月刊行)
12.「鴉片戰爭與吉田松陰的思想形成」《中日文化交流史論集》2002年4月,中華書局)
13. 「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與日本幕末思想|《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論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
14. 《偽南京政府時期的二宮尊德論----一個被歪曲的尊德像》劉金才、草山昭主編『報徳思想と中國文化』所収、中國學苑出版社、2003年4月刊行
15.「吉田松陰與孟子思想」高明士主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台灣國立大學歷史學系
16.「吉田松陰「人性觀」與孟子的「性善論」」(黃俊傑主編《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
17.「吉田松陰における太平天國認識とその政治思想の転換」(『日本思想史學』第36號・特別刊載「吉田松陰研究の現在――2003年度大會パネルセッション」)2004年9月
18.「百日維新と日本」鳥海清編『近代日本の転機(明治・大正編)』吉川弘文館、2007.6
19.「五・四運動」鳥海清編『近代日本の転機(明治・大正編)』吉川弘文館、2007.6
學術著作翻譯
1.源了圓著《日本文化與日本人性格的形成》 (合譯)北京出版社 1992年3月
2.河竹繁俊著《日本演劇史概論》(合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2年3月
3.花柳千代著《日本舞蹈的基礎》(合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3年12月
Ⅸ 卞東波的研究成果
1、《唐宋千家聯珠詩格校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Notes and Studies o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Nanjing: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2007.
2、《南宋詩選與宋代詩學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The anthology Compiled in Southern Song and the Poetics of Song Dynasty,Beijing: Zhonghu Book Company,2009. 1、《插圖本中國文化史》,許結編著,撰寫者之一,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
Co-editor,with Professor Xuji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Guangzhou:Huacheng Publishing House,2006.
2、《注石門文字禪》,張伯偉、郭醒、童嶺、卞東波點校,中華書局,2011年
3、《宋才子傳箋證》(撰寫蔡正孫傳、范晞文傳、高翥傳、黃升傳、盧祖皋傳、施樞傳、宋伯仁傳、蘇泂傳、徐集孫傳、嚴羽傳、葉紹翁傳、周弼傳之箋證),傅璇琮主編,遼海出版社,2011年。
譯著
《中國美學問題》(劉東教授主編「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之一),[美]蘇源熙著,卞東波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The Problem of a Chinese Aesethic,Written by Haun Saussy,Translated by Bian Dongbo,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9.
論文Articles
2000
《六朝隱士的生活》,《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3期,頁19-24。
The Lives of Hermits in the Six Dynasties,Chinese Classics and Culture,2000⑶,September 2000,P.19-24.
2003
1、《〈漢唐方誌輯佚〉糾誤》,《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1期,頁159-163。
The Mistakes of Hantang Fang Jiyi,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2003⑴,February 2003,P.159-163.
2、《〈宋百家詩選〉考》,《中國詩學》第八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9月,頁191-198。
A Textual Study of Song Bai Jia Shi Xuan,Chinese Poetics,No.8,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September 2003,P.191-198.
2004
《六朝「高士」類雜傳考論》,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七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7月,頁132-151。
A Textual Study of Memoirs of Distinguished Hermits(Gao shi zhuang) in the Six Dynasties,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7,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July 2004,P.132-151.
2005
1、《李淑〈詩苑類格〉輯考》,《中國詩學》第十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9月,頁1-15。
A Textual Study of Shi Yuan Lei Ge written by Li Shu,Chinese Poetics,No.10,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September 2005,P.1-15.
2、《南宋詩人趙汝回的生年與佚詩》,《文學遺產》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頁71。
The Birthday and Lost Poems of Zhao Ruhui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Literary Heritage,2005⑷,July 2005,P.71.
2006
1、《〈唐宋千家聯珠詩格〉中〈全宋詩〉佚詩輯考》,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八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月,頁5-88。
Lost Poems of The Completed Poetry of Song Dynasty(Quan Song Shi)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8,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January 2006,P.5-88.
2、《以〈唐宋千家聯珠詩格〉補宋詩人小傳》,《文獻》,北京:國家圖書館,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頁83-90。
The Life Stories of Poets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The Documentation,eds. by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2006⑴,January 2006,P.83-90.
3、《新材料與新發現――讀〈海外新發現永典大樂十七卷〉》,《書品》2006年第1期,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頁45-50。
Studies on Haiwai Xinfaxian Yongle Dadian Shiqijuan,Shupin,2006⑴,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January 2006,P.45-50.
4、《晚宋宋詩選本〈詩家鼎臠〉考論》,《中國詩學》第十一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0月,頁20-37。
Shi Jia Ding Luan: A Textual Study of Anthology in the Late Song Dynasty,Chinese Poetics,No.11,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October 2006,P.20-37.
5、《鄭景龍所編詩歌選本考》,《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頁35。
Research on the Anthologies Complied by Zheng Jinglong,Literary Heritage,2006⑵,March 2006,P.35.
6、《庾信〈愁賦〉考論》,《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2期,2006年5月,頁75-79。
A Textual Study of Yuyin』s Rhapsody of Sorrow,Chinese Classics and Culture,2006⑵,May 2006,P.75-79.
7、《關於〈論學繩尺〉的箋注者林子長》,《文學遺產》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頁156。
On Lin Zichang: the Complier of Lunxue Shenchi,Literary Heritage,2006⑷,July 2006,P.156.
8、《〈全宋詩〉重出、失收、誤收詩舉隅》,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九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6月,頁83-97。
Notes on The Completed Poetry of Song Dynasty(Quan Song Shi),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9,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June 2006,P.83-97.
9、《〈清明〉是杜牧所作嗎?》,《文史知識》,2006年第4期,2006年4月,頁28-31。
Du Mu: the Writer of the Poem of Qingming?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History,2006⑷,April 2006,P28-31.
10、《大隱的缺席――陶淵明不入〈世說新語〉新釋》,《古典文學知識》,2006年第4期,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7月,頁24-29。
The Absence of Great Hermit: Why is Tao Yuanming not Included in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2006⑷,July 2006,P24-29.
11、《〈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宋代卷〉匡補》,《書品》2006年第5期,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頁69-79。
Complementary Notes to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cient Author (Volume Song Dynasty),Shupin,2006⑸,September 2006,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P.69-79.
12、《〈全宋詩〉未收詩人及其佚詩叢考――以稀見漢籍〈唐宋千家聯珠詩格〉為中心》,《古籍整理與研究學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頁30-34。
The Life Stories of Poets and Their Lost Poems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Completed Poems of Song Dynasty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Guji Zhengli Yanjiu Xuekan,2006⑸,P.30-34.
13、《讀稀見漢籍〈唐宋千家聯珠詩格〉札記》,《古籍研究》2006年下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版,頁126-132。
Some Notes o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Classics Studies,Second Volume of 2006,December 2006,P.126-132.
2007
1、《皇甫謐〈高士傳〉考》,《江海學刊》2007人文綜合版,2007年5月,頁86-92。
A Textual Study of Huang-Pu Mi』s Memoirs of Distinguished Hermits(Gaoshizhuang),Journal of Jianghai (Jianghai Xuekan),Comprehensive Edition of Humanities 2007,May 2007,P.86-92.
2、《〈中興禪林風月集〉考論》,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三輯,中華書局,2007年5月版,頁311-329。
A Textual Study of Zhongxing Chanlin Fengyueji,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No.3,eds.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May 2007,P.311-329.
3、《讀宋詩話〈懷古錄〉札記》,《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6月,頁11-13。
A Note on the Poetry Talk Huai Gu Lu,Jiangs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tudies,2007⑵,June 2007,P.11-13.
4、《〈永樂大典〉殘卷所載詩選〈詩海繪章〉考釋》,《中國韻文學刊》2007年第2期,2007年6月,頁103-105。
Shi Hai Hui Zhang: An Anthology in Yongle Dadian,Journal of Chinese Verse,2007⑵,June 2007,103-105.
5、《急就華章——王勃〈滕王閣序〉賞讀》,《秘書工作》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頁40-42。
A Close Reading on Wangbo』s Teng Wang Ge Xu,Mishu Gongzuo,2007⑶,March 2007,P.40-42..
6、《姚式〈古今樂府〉小考》,《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頁25。
A Textual Study of Gujin Yuefu edited by Yaoshi,Literary Heritage,2007⑷,July 2007,P.25.
7、《蔡正孫與〈唐宋千家聯珠詩格〉》,《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頁112-120。
Cai Zhengsun and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2007⑷,July 2007,P112-120.
8、《謝枋得〈註解章泉澗泉二先生唐詩選〉與唐宋詩學》,載莫礪鋒編《誰是詩家疏鑿手――中國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8月版,頁372-391。
Xie Bingde』 Zhujie Zhangquan Jianquan Erxiansheng Tangshixuan and Poetic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in Zhongguo Shixue Xueshu Yantaohui Lunwenji,eds. by Mo Lifeng,Nanjing: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2007,P.372-391.
9、《〈神仙傳〉之作者與版本考》(翻譯),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十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8月,頁391-420。
The Author and Text of Shenxianzhuan,by Benjamin Penny of National Australian University,tras. by Bian Dongbo,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10,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August 2007,P.391-420.
2008
1、《〈宋人總集敘錄〉補遺》,《圖書館雜志》,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頁66-68。
The Replenishment of Songren Zongji Xulu,Library Journal,2008⑴,January 2008,P.66-68.
2、《佛藏中的宋代文學史料——以南宋宗曉所編《四明尊者教行錄》為例》,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一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4月。
The Literary Documentation in Buddhist Sutras: based on Siming Zunzhe Jiaoxinglu complied by Zongxiao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9,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April 2008,P.196-222.
3、《南宋李壁〈王荊文公詩注〉中宋代文獻輯佚與考證》,《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十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A Textual Study of Wangjinggong Shizhu by Libi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Essay Collection,No. 10,Peking University Press,April 2008,P.162-182.
4、《中古地記及其文化意蘊》,載《南京大學文學院本科本畢業論文選集》(1998-2007年),南京大學教學委員會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The local gazetteer in the Medieval China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The anthology of undergraate thesis of School of Liberal Arts from 1998-2007,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April 2008.
5、《宮亭湖廟神及其在古典文學中的流變》,《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
The changes and varieties of the god of lake of Gongting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2007⑷,July 2008.
6、《許槤〈六朝文絜〉及其評點考論》,《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一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6月。
Xu Lian』s Liuchao Wenjie and his commentaies,Journal of literature in Qing Dynasty,No.1,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June 2008.
7、《〈瀛奎律髓〉成立考》,《中國詩學》第十三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The establishment of Fanghui』s Yingkuilvsui,Chinese Poetics,No.1,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November 2008.
8、《域外漢籍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意義》,《文學評論叢刊》第十一卷第一期,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Modern significance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to the studi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of Song Dynasty,Wenxue Pinglun Congkan,Vol. 11,No.1,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August 2008.
9、《稀見漢籍〈唐宋千家聯珠詩格〉的文獻價值及其疏誤》,《清華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The merits and flaws of the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Beijing: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No.6,2008.
2009
1、《「丁謂夾注單題詩」考》,《江蘇文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7月。
A Textual Study of 「Ding Wei Jia Zhu Dan Ti Shi」,Jiangs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tudies,2007⑵,June 2009.
2、《韓國所藏孤本詩話〈精刊補注東坡和陶詩話〉考論》,《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8月。
Studies on the rare poetry-talk 「Jing Kan Bu Zhu Dong Po He Tao Shi Hua」,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No.5,eds.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August 2009.
2010
1、《〈苕溪漁隱叢話〉論杜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內涵》(與許曉穎合撰),《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十二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 of the discussion of Tiaoxi Yuyin Conghua about Du Fu,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Essay Collection,No. 12,Nanjiing: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2010.
2、《天隱龍澤〈錦綉段〉文獻問題之考訂》,《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Textual studies on Ten』in Sō Ryūtaku』s Kinshūdan,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No.6,eds.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May 2010.
3、《李壁〈王荊文公詩注〉引詩定訛》,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一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9月。
Corrections on the errors about the poems and its author cited in Commentaries of Wang Anshi』s poems by Li Bi,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9,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September 2010.
2011
1、《〈宋史筌〉的文人傳、〈藝文志〉書寫——兼與〈宋史〉比較》,韓國高麗大學BK國際交流團編「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2011年4月。
The writing of biographies of men of letters and bibliography of classics in Songsajon:Compared to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edited in Yuan Dynasty,BK21 The Ecation and Research Group for Kore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March,2011.
2、《朱子〈齋居感興二十首〉在東亞社會的流傳與影響》,《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Zhuzi』s Gan Xing Shi in East Asian Community,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No.7,eds.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June 2011.
3、《〈冷齋夜話〉日本刊本考論》(與查雪巾合撰),《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Studies on the editions of Lengzhai Yehua published in Japan (cooperation with Zha Xuejin),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No.7,eds.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June 2011.
4、【翻譯】《唐人眼中的杜甫——以〈唐詩類選〉為例》,【美】宇文所安撰,卞東波譯,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編《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三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A Tang Version of Du Fu: The Tangshi Leixuan,written by Stephen Owen,translated by Bian Dongbo,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inology Studies,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1.
5、【翻譯】《署名時代:〈紅樓夢〉如何最終找到一個作者的》,【美】蘇源熙撰,卞東波譯,《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四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The Age of Attribution: Or the How Honglou meng Finally Acquired an Author,written by Haun Saussy,translated by Bian Dongbo,Journal of Qing Literature,No.4,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2011.
6、《東晉隱士戴逵及其《放達為非道論》與晉宋風氣之轉變》,《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6期。
The Recluse Daikui』s Fada Wei Fei Lu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 Eastern Jin Dynasty,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2011⑹,Nov. 2011. 2003
1、《旁搜遠紹,精益求精――讀張伯偉先生〈全唐五代詩格匯考〉》,《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頁120-122。
Review of Quantang Wudai Shige Huikao,by Zhang Bowei,Classics Studeies,2003⑴,January 2003,P.120-122.
2、《讀〈洪業傳〉》,《書品》2003年第6期,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頁88-89。
Review of A Latterday Confucian: Reminiscences of William Hung(1893-1980),by Chne Yuxian,Shupin,2003⑹,November 2003,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P.88-89.
2004
《讀〈錢穆與七房橋世界〉》,《書品》2004年第1期,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頁91-92。
Review of Qian Mu and the World of Seven Mansions,by Jerry Dennerline,Shupin,2004⑴,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January 2004,P.91-92.
2005
1、《生命與詩――讀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第3期,2005年3月,頁39-40。
Review of A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by Yoshikawa Kōjiro,Chinese Book Review,2005⑶,March 2005,P.39-40.
2、《〈朝鮮時代書目叢刊〉出版》,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編,《古籍整理研究簡報》,2005年第3期,2005年6月,頁25-27。
Review of A Series of Bibliographies in Korean Era,eds by Zhang Bowei,Guji Zhengli Chuban Qingkuan Jianbao,2005⑶,June 2005,P.25-27.
3、《評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書品》2005年第4期,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頁32-39。
Review of Songren Zongji Xulu,by Zhu Shangshu,Shupin,2005⑷,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July 2005,P.32-39.
4、《讀〈師門問學錄〉》,《書品》2005年第5期,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頁89-91。
Review of Shimeng Wenxuelu,by Zhou Xunchu and Yu Lixiong,Shupin,2005⑸,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September 2005,P.89-91.
5、《由科舉進入文學――評高津孝〈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博覽群書》2005年第12期,2005年12月,頁52-59。
Review of Keju Yu Shiyi: Songdai Wenxue Yu Shiren Shehui,by Takausu Takashi,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2005⑿,December 2005,P.52-59.
2006
1、讀《學苑與書林》,《書品》2006年第3期,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頁91-92。
Review of Xueyuan Yu Shulin,by Huang Yonglian,Shupin,2006⑶,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May 2006,P91-92.
2、《有意義之史學――重溫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文景》2006年第6期,2006年6月。
Review of Zhongguo Fojiao Shiji Gailun,by Chen Yuan,Cultural Review,2006⑹,June 2006,P13-15.
2009
1、《雙重視域的雙重透視——評張劍〈宋代家族與文學——以澶州晁氏為中心〉》(與許曉穎合撰),《聊城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
Review of Songdai Jiazu yu Wenxue(co. with Xu Xiaoying),by Zhang Jian,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2009⑴,Jan. 2009.
2、《六朝詩人鮑照研究的新高度——評蘇瑞隆〈鮑照詩文研究〉》(與許曉穎合撰),《書品》2009年第3期,2009年7月。
Review of Baozhao Shiwen Yanjiu(co. with Xu Xiaoying),by Su Ruilong,Shupin,2009⑶,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Ma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