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劉啟恆成果

劉啟恆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23 16:10:52

1. 漢文帝,漢景帝,還有他們的後嗣都姓甚名誰

漢文帝劉恆,謚號孝文帝,廟號太宗。生於公元前二○二年,漢高祖劉邦第五子,薄姬生,公元前一九五年封代王。呂後死,周勃等殺少帝呂產,迎恆公為帝,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歲登基。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並減輕刑罰;勵行節約,興修水利,加速農業生產,加強中央集權;駐軍北方,增強邊境防禦。漢朝由此趨向安定繁榮。在位二十三年,卒於前一五七年,享年四十六歲,葬於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霸陵。妣竇氏。生四子:長子景帝啟、次子武(梁孝王,後為梁王)、三子代王參、四子梁王揖,後謚梁懷王,無子。

漢景帝劉啟,謚號孝景帝。生於公元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乙酉歲登基。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經濟繁榮,國內殷富,府庫充實;同時實行「削藩」,任周亞夫平「吳楚七國之亂」,集權中央,削弱諸侯王之力量;國泰民安,世稱文帝與景帝統治時為「文景之治」。在位十六年,卒於公元前一四一年,享年四十八歲。葬於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陽陵,坐東向西。生十四子:河間王德、臨江王閼(無子)、淮陽王餘、汝南王非、臨江王榮(太子,後廢,無嗣)、廣川王彭祖、漢武帝徹(先封膠東王)、長沙王發、中山靖王勝、膠西王端、廣川王越(子齊為廣川王,後絕)、膠東王寄、清河王乘(無嗣)、常山王舜。

漢武帝劉徹,謚號孝武帝。生於公元前一五六年,卒於公元前八七年。公元前一五○年立為太子,公元前一四○年辛丑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於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歲,葬於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茂陵。生六子:戾太子據、齊王閎、燕王旦、廣陵王胥、昌邑哀王髆,少子漢昭帝弗陵。

漢昭帝劉弗陵,嬰兒號鉤弋子,字不,號堯母門。謚號孝昭帝。生於公元前九四年,卒於公元前七四年。公元前八六年乙未歲,八歲時登基,武帝劉徹之少子,無嗣。公元前七七年,年滿十八歲開始親政。在位十三年,享年二十一歲,葬於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平陵。

漢宣帝劉詢,名病已,謚號孝宣帝。生於公元前九○年,卒於公元前四九年,漢武帝劉徹之曾孫(太子據,生三子:進(進,生一子:漢宣帝詢)。據公因發動奪宮事敗,三子同時遇害,劉詢為祖母史家收養,居於民間。公元前七三年戊申歲,霍光等將其從民間迎回登基,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一歲。生五子:漢元帝奭、欽(淮陽王)、囂(定陶王)、宇(東平王)、競(中山哀王)。

漢元帝劉奭,謚號孝元皇帝,廟號高宗。生於公元前七六年,公元前四八年癸酉歲登基。公元前三三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於匈奴呼韓單於。卒於公元前三三年,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歲。生三子:漢成帝驁、濟陽王康(生一子:漢哀帝欣)、中山孝王興(生一子:衎)。葬於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渭陵。

漢成帝劉驁,謚號孝成帝,廟號同宗。生於公元前五一年,卒於公元前七年,公元前三二年己丑歲登基,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五歲。葬於延陵。

漢哀帝劉欣,謚號孝哀帝,生於公元前二六年,卒於公元前一年,漢元帝劉奭之庶孫,父為劉康,成帝養子。公元前二二年,劉康去世,年僅三歲的劉欣嗣立為王,公元前六年乙卯歲登基,在位六年,享年二十六歲,葬於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夷陵。

漢平帝劉衎,小名箕子,謚號孝平皇帝,是漢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興之子。生於公元前九年,卒於公元五年十二月。公元前六年辛酉歲,九歲時登基,後被王莽在酒中下毒害死,在位五年,享年十四歲,葬於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康陵。

更始帝劉玄,生於公元?,卒於公元二五年,漢景帝劉啟之後裔,長沙王發之五世孫,公元二三年癸未歲二月登基。劉秀稱帝後,廢為淮陽王,後被赤眉軍勒死,在位三年。

2. 漢朝各個皇帝的稱號

西漢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東漢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帝漢殤帝漢安帝前少帝劉懿漢順帝劉保漢沖帝劉炳漢質帝劉纘漢桓帝劉志漢靈帝劉宏後少帝劉辯漢獻帝劉協

3. 漢朝有哪些皇帝

漢朝皇帝,包括西漢皇帝、玄漢皇帝、東漢皇帝、蜀漢皇帝。
漢朝(前202—8年,25—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29位皇帝,享國405年。漢代因尚火德而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故稱劉漢。
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後在楚漢之爭獲勝建立西漢,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漢文帝、漢景帝相繼休養生息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被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開創了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中後期發生了戚宦之爭和黨錮之禍,於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公元2年,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4.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5. 漢朝二十四位皇帝的排序以及他們的簡介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將東漢傾頹的原因歸結為皇帝「親小人,遠賢臣」,而且著重指出桓靈二帝應為帝國的衰亡「埋單」。其實在歷史上,漢靈帝對帝國造成的創傷遠比桓帝更深。那麼漢靈帝究竟做過哪些事情,以至於在後世遭受無窮的指責呢?

靈帝把宦官張讓、趙忠比作父母

靈帝對宦官寵信不疑,以至於曾經對臣下講,張讓好比他的父親,趙忠好比他的母親,父母與兒子關系親密,豈是外人能離間的?宦官們得到靈帝如此厚遇,自然變得更加肆無忌憚,甚至敢於仿照皇宮規模營造私宅,氣焰囂張至極。(「帝常雲:『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宦者得志,無所憚畏,並起第宅,擬則宮室。」引文同上)。

年紀輕輕的靈帝就像一張染蒼染黃的「白紙」,成天與宦官們膩在一起,時間一久便在他們的引誘下,走上驕奢淫逸、墮落敗政的道路,做出了恁多荒誕的事情,其中開西閣賣官一事,最為世人所詬病。

6. 東西漢朝的皇帝都有哪些,又都哪些作為,哪位皇帝的作為大。

西漢:
高祖 劉邦
孝惠 皇帝 劉盈
高後 呂雉
文帝 劉恆
孝景皇帝 劉啟
武帝 劉徹
孝昭 皇帝 劉弗(劉弗陵)
宣帝 劉詢(劉病已)
元帝 劉奭
統宗 劉驁
孝哀 劉欣
平帝 劉衎(劉箕子)
儒子劉嬰
東漢:
光武皇帝 劉秀
孝明皇帝 劉庄
孝章皇帝 劉炟
孝和皇帝 劉肇
孝殤皇帝 劉隆
孝德皇帝 劉慶
孝安皇帝 劉祜
北鄉侯 劉懿
孝順皇帝 劉保
孝沖皇帝 劉炳
孝質皇帝 劉纘
孝穆皇帝 劉開
孝崇皇帝 劉翼
孝桓皇帝 劉志
孝元皇帝 劉淑
孝仁皇帝 劉萇
孝靈皇帝 劉宏
弘農懷王 劉辯
孝獻皇帝(孝愍皇帝) 劉協
漢武帝:在位期間數次大破匈奴、吞並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那一時期亦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先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後開始著手以軍事手段代替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陰山甚至更遠。 在對匈奴的戰爭同時,採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喪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區後,匈奴王庭遠遷漠北,從此一蹶不振,這就基本解決自西漢初期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為後來把西域並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而始。

7. 朝代的成亡興衰

漢朝皇帝的排列順序(不包括王莽建立的新朝)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於漢高祖劉邦,終於孺子嬰,共12帝。 ①漢高祖劉邦,字季,號沛公,謚號高皇帝,廟號高祖。沛郡豐邑中陽里(現屬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氏。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公元前二一六年,時年三十一歲,為泗水亭長。公元前二○九年壬辰歲九月,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 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公元前二○六年乙未歲稱帝於洛陽,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為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 後遷都於長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於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歲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享年六十一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東,稱長陵。妣呂雉,卒於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歲,葬於長安咸陽縣東陵。 ② 漢惠帝劉盈,謚號孝惠,生於公元前二一一年。公元前一九四年丁未歲,年僅十七歲時登基,在位七年,卒於公元前一八八年癸丑歲,壽二十四歲。惠帝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安陵。 ③ 漢文帝劉恆,謚號孝文帝,廟號太宗。生於公元前二○二年,漢高祖劉邦第五子,薄姬生,公元前一九五年封代王。呂後死,周勃等殺少帝呂產,迎恆公為帝,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歲登基。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並減輕刑罰;勵行節約,興修水利,加速農業生產,加強中央集權;駐軍北方,增強邊境防禦。漢朝由此趨向安定繁榮。在位二十三年,卒於前一五七年,享年四十六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霸陵。 ④ 漢景帝劉啟,謚號孝景帝。生於公元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乙酉歲登基。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經濟繁榮,國內殷富,府庫充實;同時實行「削藩」,任周亞夫平「吳楚七國之亂」,集權中央,削弱諸侯王之力量;國泰民安,世稱文帝與景帝統治時為「文景之治」。在位十六年,卒於公元前一四一年,享年四十八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陽陵,坐東向西。 ⑤ 漢武帝劉徹,謚號孝武帝。生於公元前一五六年,卒於公元前八七年。公元前一五○年立為太子,公元前一四○年辛丑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於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歲,葬於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茂陵。 ⑥ 漢昭帝劉弗陵,謚號孝昭帝。生於公元前九四年,卒於公元前七四年。公元前八六年乙未歲,八歲時登基,武帝劉徹之少子,無嗣。公元前七七年,年滿十八歲開始親政。在位十三年,享年二十一歲,葬於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平陵。 ⑦ 漢宣帝劉詢,謚號孝宣帝。生於公元前九○年,卒於公元前四九年,漢武帝劉徹之曾孫。太子劉據因發動奪宮事敗,三子同時遇害,劉詢為祖母史家收養,居於民間。公元前七三年戊申歲,霍光等將其從民間迎回登基,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一歲。 ⑻ 漢元帝劉奭,謚號孝元皇帝,廟號高宗。生於公元前七六年,公元前四八年癸酉歲登基。公元前三三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於匈奴呼韓單於。卒於公元前三三年,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渭陵。 ⑼ 漢成帝劉驁,謚號孝成帝,廟號同宗。生於公元前五一年,卒於公元前七年,公元前三二年己丑歲登基,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五歲。葬於延陵。 ⑽ 漢哀帝劉欣,謚號孝哀帝,生於公元前二六年,卒於公元前一年,漢元帝劉奭之庶孫,父為劉康,成帝養子。公元前二二年,劉康去世,年僅三歲的劉欣嗣立為王,公元前六年乙卯歲登基,在位六年,享年二十六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夷陵。 ⑾ 漢平帝劉衎,,謚號孝平皇帝,是漢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興之子。生於公元前九年,卒於公元五年十二月。公元前六年辛酉歲,九歲時登基,後被王莽在酒中下毒害死,在位五年,享年十四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康陵。 ⑿ 更始帝劉玄,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二五年,漢景帝劉啟之後裔,長沙王發之五世孫,公元二三年癸未歲二月登基。劉秀稱帝後,廢為淮陽王,後被赤眉軍勒死,在位三年。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王莽,西漢元帝王皇後的侄子,生於公元前45年。公元9年,王莽自立為帝。公元23年,在昆陽,王莽軍被更始帝大軍打敗。同年,赤眉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在位15年,死時68歲。 東漢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於光武帝劉秀,終於漢獻帝劉協,共12帝。 ①光武帝劉秀 公元25年登基公元57年去位 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 光武帝,姓劉名秀,字文叔。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參加綠林起義軍後,在昆陽以少勝多,打敗王莽軍。25年劉秀稱帝。死於公元57年,時年64歲。 ②明帝劉庄 公元57年登基公元75年去位 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 明帝,劉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時,吏治比較嚴明,賦稅比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於75年,時年48歲。明帝時在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佛寺,至今仍存. ③章帝劉炟 公元75年登基公元88年去位 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術」,並且實行與民修養的政策,人口增長.在位時有班超出師西域。章帝還是一位書法家,尤善草書,後世稱「章草」。死於88年,時年31歲。 ④和帝劉肇 公元88年登基公元105年去位 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 和帝劉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時才10歲,由竇太後臨朝稱制,外戚竇憲掌實權。後殺竇憲掌權。在位18年,死於105年。時年27歲。 ⑤殤帝劉隆 公元105年登基公元106年去位 出生:公元105年--去世:公元106年(在位1年) 殤帝,和帝的小兒子,即位時剛滿月,在位8個月死。 ⑥安帝劉祜 公元106年登基公元125年去位 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 安帝劉祜,章帝孫,父清河孝王劉慶,即位時才13歲,鄧太後掌權。太後死後掌權。安帝時政治黑暗,社會矛盾尖銳。死於125年,時年32歲。 ⑦順帝劉保 公元125年登基公元144年去位 出生:公元114年--去世:公元144年(在位19年) 順帝劉保,安帝的兒子。順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敗。他下令宦官可以養子,世襲封爵.後來宦官與外戚相互勾結,政治更加腐敗.順帝死於144年,時年30歲。 ⑧沖帝劉炳 公元144年登基公元145年去位 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在位1年) 沖帝劉炳,順帝的兒子,在位半年死,時年才3歲。 ⑨質帝劉纘 公元145年登基公元146年去位 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 質帝劉纘,章帝的曾孫,渤海孝王劉鴻的兒子。即位時8歲,卻頗伶俐。說大將軍梁翼為「跋扈將軍」,被梁翼毒死。時年9歲。 (10)桓帝劉志 公元146年登基公元167年去位 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 桓帝劉志,章帝的曾孫。蠡吾侯劉異的兒子。桓帝即位時15歲,外戚掌權。後他依靠宦官誅殺外戚梁翼,此後又宦官專政。桓帝死於167年,時年36歲。 (11)靈帝劉宏 公元168年登基公元189年去位 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 靈帝劉宏,章帝玄孫,桓帝死無子,劉宏即位。靈帝朝一團污氣,宦官把持朝政,稱「十常侍」。靈帝常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靈帝之世,民不聊生,買賣官爵,橫征暴斂,社會矛盾激化,終於於184年,爆發了黃巾大起義。靈帝死於189年,時年33歲。 (12)獻帝劉協 公元189年登基公元220年去位 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 獻帝劉協,靈帝的兒子,即位時9歲,董卓專權,後曹操迎獻帝於許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為帝,建立魏國,漢亡,劉協被貶為山陽公,死於234年,時年54歲。
唐朝皇帝的排列順序
高祖李淵(566-635) 618年稱帝,在位9年,626年讓位於李世民 高祖李淵,陝西人,世襲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農民起義時,他乘機起兵攻入長安,建立唐朝。李淵是一個酒色之徒,並無雄才大略。退位後死於635年,時年70歲。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中,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軍隊統帥,在即位後,又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實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無所作為,後期被武則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時年56歲。 則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則天於655年被高宗立為皇後,開始參與朝政,690年自立為帝,國號「周」,雖然稱帝十幾年,實際統治卻有五十多年。武則天當政期間,社會發展很快,國庫豐盈。她注意選拔人才,量才適用。她於705年讓位與李顯,同年病死,時年82歲。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統治期間史稱「貞觀遺風」。 中宗李顯(656-710)(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顯,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後即位,但僅僅2月,被武後所廢。705年武後讓位與李顯,無所作為,被皇後韋氏毒死,時年55歲。 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後擁立為帝,690年被廢。710年其子李隆基剿滅韋後,擁李旦為帝,712年讓位與李隆基,死於716年,時年55歲。 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為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使國庫豐盈,百姓安樂,史稱「開元盛世」。但後期,卻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致使政治腐敗,「安史之亂」險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讓位與其子李亨,761年死,時年77歲。 肅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肅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亂」時被擁立為帝。死於762年,時年52歲。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肅宗長子。762年被宦官擁立為帝。平亂守成,中才之主。死於779年,時年54歲。 德宗李適(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適,代宗長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為唐朝滅亡埋下了禍根。死於805年,時年64歲。 順宗李誦(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個月 順宗李誦,德宗長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給李純,806年死,時年46歲。 憲宗李純(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純,順宗長子。憲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統一戰爭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在憲宗時,基本結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終被宦官所殺。時年43歲。 穆宗李恆(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恆,憲宗第三子。穆宗是一個荒淫的皇帝,剛登位就縱情聲色。他企求長生不老,服葯過量而死,時年30歲。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長子。826年12月被宦官殺死。時年18歲。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當政時宦官專權,文宗成為宦官的傀儡。死於840年時年32歲。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時,社會矛盾有一定的緩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葯而亡,時年33歲。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憲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葯毒死,時年50歲。 懿宗李溫(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長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死於873年時年41歲。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間發生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一度佔領長安。僖宗死於888年,時年27歲。 昭宗李曄(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曄,懿宗第七子。被朱溫(即後梁太祖)所殺,時年38歲。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遜位 哀帝為昭宗第九子,907年讓位與朱溫,908年被朱溫所殺,時年17歲。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 (1)宋太祖趙匡胤 生卒:927——976.12 50歲 在位:960——976.12 建隆(960——963.11) 乾德(963.11——968.11) 開寶(968.11——976.12) 三弟 (2)宋太宗趙匡義(又名趙光義、趙炅) 生卒:939——997.3 59歲 在位:976.12——997.3 太平興國(976.12——984.11) 雍熙(984.11——987) 端拱(988——989) 淳化(990——989) 至道(995——997) 因箭傷屢發而死 三子 (3)宋真宗趙恆(原名趙德昌) 生卒:968——1022.2 55歲 在位:997.3——1022.2 咸平(998——1003) 景德(1004——1007) 大中祥符(1008——1016) 天禧(1017——1021) 乾興(1022) 六子 (4)宋仁宗趙楨(原名趙受益) 生卒:1010——1063.3 55歲 在位:1022.2——1063.3 天聖(1023——1032) 明道(1032——1033) 景佑(1034——1038) 寶元(1038.11——1040.2) 康定(1040.2——1041.11) 慶歷(1041.11——1048) 皇佑(1049——1054.3) 至和(1054.3——1056.9) 嘉佑(1056.9——1063) 中毒暴亡 堂侄,收為養子 (5)宋英宗趙曙 生卒:1032——1067.1 36歲 在位:1063.4——1067.1 治平(1064——1067) 子 (6)宋神宗趙頊(原名趙仲針) 生卒:1048——1085.3 38歲 在位:1067.1——1085.3 熙寧(1068——1077) 元豐(1078——1085) 六子 (7)宋哲宗趙煦(原名趙名佣) 生卒:1077——1100.1 24歲 在位:1085.3——1100.1 元佑(1086——1094.4) 紹聖(1094.4——1098.5) 元符(1098.6——1100) 弟 (8)宋徽宗趙佶 生卒:1082——1135 54歲 在位:1100.1——1125.12 建中靖國(1101) 崇寧(1102——1106) 大觀(1107——1110) 政和(1111——1118.10) 重和(1118.11——1119.2) 宣和(1119.2——1125) 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子 (9)宋欽宗趙桓(原名趙亶) 生卒:1100——1156 57歲 在位:1125.12——1127.3 靖康(1126——1127.3) 國亡被俘後被馬踩死 金滅北宋 北宋亡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 (1)宋高宗趙構 生卒:1107——1187 81歲 在位:1127.5——1162.6 建興(1127.5——1130) 紹興(1131——1162) 禪位於子 養子 (2)宋孝宗趙昚(原名趙伯琮) 生卒:1127——1194.6 68歲 在位:1162.6——1189.2 隆興(1163——1164) 乾道(1165——1173) 淳熙(1174——1189) 禪位於子 三子 (3)宋光宗趙惇 生卒:1127——1194.6 68歲 在位:1189.2——1194.6 紹熙(1190——1194) 被廢 三子 (4)宋寧宗趙擴 生卒:1168——1224.8 57歲 在位:1194.7——1224.8 慶元(1195——1200) 嘉泰(1201——1204) 開禧(1205——1207) 嘉定(1208——1224) 服金丹中毒而死 侄,養子 (5)宋理宗趙昀(原名趙與莒) 生卒:1205——1264.10 60歲 在位:1124.8——1264.10 寶慶(1225——1227) 紹定(1228——1233) 端平(1234——1236) 嘉熙(1237——1240) 淳佑(1241——1252) 寶佑(1253——1258) 開慶(1259) 景定(1260——1264) 侄 (6)宋度宗趙禥(原名趙孟啟) 生卒:1240——1274.7 35歲 在位:1264.10——1274.7 咸淳(1265——1274) 二子 (7)宋恭宗趙顯 生卒:1271——1323 53歲 在位:1274.7——1276.2 德佑(1275——1276.2) 被俘送入西藏,後被冤殺 長兄 (8)宋端宗趙昰 生卒:1268——1278.4 11歲 在位:1276.5——1278.4 景炎(1276.5——1278.4) 在元軍追擊中受驚而死 弟 (9)宋祥興帝趙昺 生卒:1271——1279.2 9歲 在位:1278.4——1279.2 祥興(1278.5——1279) 由陸秀夫背負投海而死 元滅南宋 南宋亡
元朝皇帝譜
太祖鐵木真(1162-1227) 1206年稱汗,在位22年 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後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死於1227年,廟號太祖。 太宗窩闊台(1186-1241)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窩闊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後,由其四子拖雷監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台即位。1234年,聯合宋朝滅掉金國。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 昭慈皇後---- (1242-1246)年稱制 昭慈皇後,姓乃馬真,窩闊台的第六皇後。窩闊台死後,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後稱制。 定宗貴由(1206-1248) 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 欽淑皇後---- (1248-1251)年稱制 欽淑皇後,元定宗第三皇後。 憲宗蒙哥(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 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1257年佔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世祖忽必烈(1215-1294) 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溫,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滅南宋,定都大都。改國號「元」。死於1294年,時年80歲。 成宗鐵木耳(1265-1307)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 武宗海山(1281-1311) 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死於1311年,時年31歲。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後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並革除武宗的弊政。死於1320年,時年36歲。 英宗(1303-1323) 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溫,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後進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執法嚴明。於1323年,宮廷政變被殺。時年21歲。 泰定帝(1276-1328) 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孫鐵木兒,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父甘麻拉。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於1328年,時年53歲。 天順帝(1320-1328) 1328年9月即位,在位1個月 天順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兒子。在位1月,戰敗逃亡,不知所終。 文宗(1304-1332) (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戰,勝利後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 明宗(1300-1329)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長子。在位八個月被毒死。時年30歲。 寧宗(1326-1332) (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寧宗,名懿磷質班,元明宗次子。 順帝(1320-1370) (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順帝,名妥歡帖睦爾,明宗長子。其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譴大將徐達率領明軍攻入大都,順帝出逃,元亡。1370年,順帝病死,時年51歲。
明代年表
年號 紀年 廟號 名字 即位時間 即位年齡 在位年數 死時年齡 世系 洪武 1368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41 31 71 朱世珍之子 建文 1398 惠帝 朱允文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1398.6) 22 4 朱元璋之孫 永樂 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 1424 仁宗 朱高熾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長子 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熾之長子 正統 1435 英宗 朱祁鎮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長子 景泰 1450 代宗 祁鈺 正統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順 1457 英宗 朱祁鎮 景泰八年正月復辟(1457.2) 31 8 38 成化 1464 憲宗 朱見深 天順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鎮之長子 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見深之第三子 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長子 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 隆慶 1567 穆宗 朱載後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囪之第三子 萬曆 1572 神宗 朱翊鈞 隆慶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載後之第三子 泰昌 1620 光宗 朱常洛 萬曆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鈞之長子 天啟 1620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長子 崇禎 1627 思宗 朱由檢 天啟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清朝的歷屆皇帝
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 (1):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第一個廟號「太祖」 (2):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3):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雍正帝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禛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5):乾隆: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6):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7):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8):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9):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10) 光緒: 光緒皇帝(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湉,廟號德宗,年號光緒,醇親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無嗣,載湉入繼為帝,當時年僅4歲,由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親政,但朝政大權仍由慈禧太後實際控制。 (11)宣統: 溥儀是醇親王的長子,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後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慈禧太後於十月發懿旨,立溥儀為嗣帝,十一月初,溥儀登基,號宣統。 三年後,辛亥革命暴發,宣統宣布退位,中華民國宣布成立,並優待清室,讓宣統在紫禁城繼續做了十二年的皇帝。 溥儀後來在東北的偽滿州國當皇帝,但是實際上是日本的傀儡,是傀儡皇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投降 ,逃離到蘇聯的溥儀被遣送回國。新中國成了後,溥儀在被宣判有期徒刑幾年,出獄後當上一名普通的工人。

8. 狂妄至極的年羹堯為什麼最後結局卻非常凄慘

公元353年即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個傳統的春遊踏青節日。此時,當朝的會稽內史兼右軍將軍王羲之邀請朝中名流孫綽、謝安等人,在紹興蘭亭集會,意在飲酒賦詩,賞春作樂。

王羲之沒想到的事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殷浩這次北伐,以大敗而告終。

殷浩到許昌後,正遇張遇反叛,謝尚又遭大敗,只好退回壽陽。之後再度進軍,駐扎在山桑,恰逢姚襄(殷浩出發時的前鋒)反叛,殷浩膽怯,丟下輜重,退守譙郡,器械軍糧盡為姚襄所奪,士卒死傷、叛變者不計其數。殷浩派劉啟、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襄,都被姚襄所殺。就這樣,北伐事業,在內部的叛亂中,直接失敗了。

殷浩的失敗,讓恆溫抓住了把柄,上書指責,並最終殷浩扳倒。至此,恆氏家族在東晉占據上風。並順利壓過了王謝。

最終,幾十年後,恆溫之子恆玄,更是直接篡晉,建議了恆楚。恆楚維持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月,但是卻進一步把東晉的內亂推向了極致,也將東晉推進了歷史。因為東晉滅掉了叛亂的恆楚後,不到20年,東晉是徹底滅亡了!

9. 漢恆帝和漢獻帝是什麼關系

怎麼說呢,有點亂,不過還是有頭緒的。
漢獻帝劉協的老老爺爺和漢桓帝劉志的爺爺是一個人【劉開】。
漢獻帝劉協的爺爺和漢桓帝劉志是一輩的人,應該漢獻帝劉協給漢桓帝劉志叫爺爺。。。
劉炟-->劉開-->劉翼-->漢桓帝劉志
劉炟-->劉開-->劉淑-->劉萇-->劉宏-->漢獻帝劉協

更久的淵源你有興趣可以看看:
漢景帝共13兒子,其中有【漢武帝劉徹】和長沙定王劉發.
長沙定王發生:舂陵節侯劉買

劉買生:鬱林太守劉外
劉外生:巨鹿都尉劉回
劉回生:南頓令劉欽
劉欽生:光武帝劉秀
劉秀生:漢明帝劉庄
劉庄生:漢章帝劉炟
【【劉炟生:河間孝王劉開】】

劉開生:蠡吾侯劉翼
劉翼生:【漢桓帝劉志】
【【劉炟生:河間孝王劉開】】

劉開生:解瀆亭候劉淑
劉淑生:解瀆亭候劉萇
劉萇生:漢靈帝劉宏
劉宏生:【漢獻帝劉協】

10. 持之以恆的名人有哪些

林肯、李白、屈原、詹天佑、陸游。

1、林肯

1832年,林肯失業了,他下定決心要當政治家。可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裡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 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林肯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他又 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2、李白

李白小時在四川象耳山讀書,很不用功,並想中途廢學,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見一位白發老婆婆在那裡磨鐵杵,李白問干什麼,老婆婆回答說:「把鐵杵磨成針,」 李白不相信,嗤一聲笑了,對她說:「鐵杵豈能磨成針?」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老婆婆向他講了這個道理, 李白頓時領梧,從此,他便發奮用功,終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3、屈原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4、詹天佑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聰明好學,又立志為國效力,後來他學習工程技術畢業,回到了國內,可清朝政府對本國人才不信任,像修鐵路,就都讓外國人主持,詹天佑盡管有才幹,也只能當助手。最終在他的堅持下,成就了一番事業。

5、陸游

陸游書巢勤學。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閱讀全文

與劉啟恆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