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國學科研成果

國學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23 11:03:24

❶ 周勛初的研究成果

[1]高適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75000字
[2]韓非子札記,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273000字
[3]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長江文藝出版社,1981年1月,205000字;(台灣)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189000字;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200000字;(韓國)理論與實踐出版社(全弘哲等譯),1993年8月;(日本)勉誠出版社(高津孝譯),2007年7月
[4]韓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44000字
[5]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15000字
[6]唐語林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7月,536000字
[7]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213000字
[8]唐詩大辭典(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1490000字
[9]當代學術研究思辨,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293000字
[10]唐人軼事匯編(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1736000字
[11]唐人筆記小說考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230000字
[12]詩仙李白之謎,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1月,14000字
[13]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246000字
[14]唐鈔文選集注匯存(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5]周勛初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2600000字
[16]羅根澤說諸子(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74000字
[17]李白研究(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06000字
[18]師門問學錄(余歷雄記),鳳凰出版社,2004年12月,230000字
[19]李白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350000字;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
[20]《冊府元龜》校訂本(主編),鳳凰出版社,2006年12月,15777000字
[21]餘波集,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365000字
[22]胡小石文史論叢(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278000字 [1]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9月,列入「參加本書編訂工作的主要編寫人」
[2]馬恩列斯文藝論著選讀,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增訂本,後記中雲「曾在一段,時間內參加編寫」
[3]韓非子校注,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後記中雲「全書的文字統一和校勘工作是由周勛初同志負責的」
[4]辭海·語詞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列入主要編寫和修訂人,新一版、新二版均參加編寫 [1]談談漢字簡化的歷史(中國青年報,1956年3月24日)
[2]評漢字筆順排檢法(中國語文,1957年1期)
[3]攜手並進(小說),(雨花,1958年5月號)
[4]評羅根澤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中的「根本觀念」(火箭,1959年1期)
[5]禹鼎考釋(與譚優學合寫〉,(南京大學學報,1959年2期)
[6]梁代文論三派述要(中華文史論叢第5輯,1964年6月)
[7]關於宮體詩的若干問題(新建設,1965年3期)
[8]韓非與百國春秋(南京大學學報,1978年3期)
[9]《戰國策》與《韓非子》(南京大學學報,1979年2期)
[10]高適生平若干問題的探討(文學評論,1979年2期)
[11]陳奇猷《韓非子刻本源流考》商兌(群眾論叢,1980年第1輯)
[12]《韓非子·十過》非韓非作(活頁文史叢刊,第1輯,1980年)
[13]敘《全唐詩》成書經過(文史第8輯,1980年3月)
[14]王充與兩漢文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2輯,1980年7月)
[15]談「唐十二家詩」(學林漫錄2集,1981年3月)
[16]魏晉南北朝人對文學形象特點的探索(文藝理論研究,1981年4期)
[17]劉勰的兩個夢(南京大學學報,1982年1期)
[18]《文賦》寫作年代新探(文學遺產增刊第14輯,1982年2月)
[19]阮籍《詠懷》(其二十)詩新解(文史知識1983年1期;《古典詩詞名篇鑒賞集》,中華書局1984年)
[20]學習古代文論隨感(光明日報,1984年1月24日;《文學遺產》622期)
[21]皇甫冉《秋夜有懷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詩發微(《全國唐詩討論會論文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22]胡小石師的教學藝術(學林漫錄9集,1984年12月)
[23]魏氏「三世立賤」的分析(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1期;《建安文學研究文集》,黃山書社1984年11月)
[24]柳珵《劉幽求傳》鉤沉(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1輯)
[25]開拓型的學者羅根澤(光明日報,1985年6月18日;《文學遺產》,683期)
[26]程千帆教授的學詩歷程(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4年號,1985年)
[27]從唐人七律第一之爭看文學觀念的演變(文學評論,1985年5期)
[28]杜甫身後的求全之毀和不虞之譽(草堂,1985年2期)
[29]劉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說述評(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11輯,1985年)
[30]羅根澤先生傳(《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第8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31]《(唐語林〉原序目》考辨(唐代文學論叢總8輯,1986年12月)
[32]論黃侃《文心雕龍札記》的學術淵源(文學遺產,1987年1期)
[33]盧言考(學術月刊,1987年4期)
[34]羅根澤傳略(《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9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35]韓愈的《永貞行》以及他同劉禹錫的交誼始末(中華文史論叢,1987年2、3期合刊)
[36]王堂閑話考(西北師院學報,1988年3期)
[37]潘勖《九錫》與劉勰崇儒(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1期)
[38]周勛初同志在委員會二屆二次會議上的發言(高校古籍整理工作通報20期,1989年)
[39]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的特色和人才培養(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9期,1989年)
[40]就《唐語林校證》事答客問(書品,1989年2期)
[41]《明皇十七事》考(古籍整理與研究4期,1989年)
[42]趙璘考(古代文獻研究集林第1集,1989年)
[43]陳寅恪先生的「中國文化本位論」(南京大學學報,1989年5期;《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44]論謝靈運山水文學的創作經驗(文學遺產,1989年5期)
[45]開闊視野實中出新(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2期)
[46]身在廬山之外的人反易看清廬山真面目(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0年2期)
[47]釋「賦」(古典文學知識,1990年4期(總31期〉)
[48]司馬相如賦論質疑(文史哲,1990年5期)
[49]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斷(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中華國學2期,1990年5月)
[50]「芳林十哲」考(唐代文學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51]順其自然地登攀(文史知識,1991年4期)
[52]寫作《高適年譜》的機緣與甘苦(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2期(總第35期〉)
[53]《隋唐嘉話》「拾補」商兌(書品,1991年2期)
[54]中國古籍在大陸(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台灣]國文天地,7卷三期,1991年8月)
[55]元和文壇的新風貌(中華文史論叢第47輯,1991年5月)
[56]王粲患麻瘋病說(學林漫錄13集,中華書局1991年5月)
[57]宋人發揚前代文化的功績(《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58]目錄學家對文學批評的認識和著錄(文學研究第1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59]「三教論衡」與文士心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60]《易》學中的兩大流派對劉勰《文心雕龍》的不同影響(《文心雕龍研究薈萃》,上海書店1992年5月)
[61]張騭《文士傳》(輯本〉(古典文獻研究1989年─1990年,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62]韋絢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6期)
[63]敬業小言(南大書友總3期,1993年4月上旬)
[64]李白在諸王分鎮問題上遭致失敗的內在原因(文學研究第5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65]論李白對唐王朝與邊疆民族戰事的態度(文學遺產,1993年3期)
[66]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中國文化,第8輯,1993年6月)
[67]張暉《宋代筆記研究》序(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68]隋唐嘉話考(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輯,1993年9月)
[69]嚴傑《歐陽修年譜》序(南京出版社,1993年11月)
[70]郭璞詩為晉「中興第一」說辨析(江海學刊,1993年6期;《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71]《唐語林校證》慘淡經營始末(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2期(總53期〉)
[72]賦體評議(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2期)
[73]唐代筆記小說的校讎問題(古典文獻研究1991──1992,1994年6月)
[74]李白兩次就婚相府所鑄成的家庭悲劇(文學遺產,1994年6期)
[75]周明《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序(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76]《酉陽雜俎》成書考(《選堂文史論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77]中日友誼之樹長青(桔頌(日本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部),1995年)
[78]唐代筆記小說的內涵與特點(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2輯,1995年2月)
[79]日本訪書散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1、2期,1995年4月)
[80]康熙御定《全唐詩》的時代印記與局限(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5年6月)
[81]《中國文學批評小史》寫作中的點滴心得(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5期(總第62期〉)
[82]魏晉南北朝時科技發展對文學的影響(古典文獻研究1993—1994,1995年10月;《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83]李白思想中的異端因素(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3輯,1995年12月;唐代文學研究,1996年9月)
[84]《文選》所載《奏彈劉整》一文諸注本之分析(文學遺產,1996年第2期;《文選學新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85]文化同根倍情親(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第4期)
[86]「登高能賦」說的演變和劉勰創作論的形成(文心雕龍研究第二輯,1996年9月)
[87]讀《中國文學批評史》有感(復旦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
[88]懷念老校長匡亞明同志(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7年第一期(總314期〉;《匡亞明紀念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89]讀稿杞憂(文學遺產,1997年第二期)
[90]朱東潤先生治學的特色(復旦大學學報,1997年第二期)
[91]勛初自白(《當代百家話讀書》,廣東教育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92]周老任職南京大學時的高風亮節(高校古籍工作通報第54期)
[93]陳寅恪研究方法之吾見(《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94]季振宜《唐詩》的編纂與流傳(學術集林11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11月)
[95]御定《全唐詩》的疏誤與《全唐五代詩》的編纂(文學評論叢刊1卷1期,1997年12月)
[96]御定《全唐詩》的疏誤與《全唐五代詩》的編纂(《兩岸古籍整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97]《社會科學戰線》創刊周年紀念有感(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3期)
[98]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序(台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8月)
[99]文獻學與綜合研究(《文學遺產紀念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8月)
[100]鄭傑文《戰國策文新論》序(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01]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2期)
[102]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思考(中國政協報,1999年6月2日學術家園總64期)
[103]我所了解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研究》,東南文化1999年增刊)
[104]我與傳統的文史之學(《學林春秋》二編下冊,朝華出版社1999年12月)
[105]左思《三都賦》成功經驗之研討(《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06]開湖泊志之先河的《太湖備考》(新華日報,2000年1月15日)
[107]評劉勰文學觀的雙重標准(鎮江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文苑出版社2000年2月)
[108]李白屢遭挫折與倍受贊譽之兩面觀(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五輯,中華書局2000,年,2月)
[109]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所勝」說的重要歷史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1期)
[110]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1,期)
[111]胡小石先生與中國文學史研究(《學林往事》上冊,朝華出版社2000年3,月)
[112]羅根澤先生在學術領域中的多方開拓(《學林往事》中冊,朝華出版社2000年3月)
[113]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序(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114]《唐鈔文選集注江存》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15]紀念程千帆先生(江蘇文史研究,2000年3期)
[116]李白剡中之戀放談(中國李白研究1999年集「李白與天姥國際會議專輯」,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117]紀念古道熱腸的洪誠先生(文教資料,2000年6期)
[118]郝潤華《(錢注杜詩〉與詩史互證方法》序(黃山書社,2000年12月)
[119]楚辭研究的傳承與發展(《楚辭研究成功之路——海內外楚辭專家自述》,重慶出版,社2000年12月)
[120]《文選集注》上的印章考(《(昭明文選〉與中國傳統文化》——第四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
[121]有關「選學」珍貴文獻的發掘與利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4期)
[122]夢斷黃金台(文史知識,2001年10期)
[123]徐國榮《中古感傷文學原論》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124]先進文化與古典文獻研究(《先進文化與建設江蘇文化大省——第一期(政協委員論壇〉論文匯編》,2002年3月)
[125]我與《唐宋史料筆記叢刊》的文字因緣(書品,2002年2期;《我與中華書局》,中華書局2002年5月)
[126]李白族系之爭的時代背景(古典文獻研究總第5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27]張智華《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序(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128]魏晉南北朝時文壇上的摹擬之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129]姚曼波《(春秋〉考論》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130]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序(中國書店出版社,2003年1月;古典文獻研究,2003年1月)
[131]孫望先生的人格魅力(《詩海揚帆——文學史家孫望》,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132]武秀成《(舊唐書〉辨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133]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李珍華紀念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134]我與李珍華教授的四次相聚(《李珍華紀念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135]吳正嵐《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序(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136]陳寅恪的治學方法與清代朴學的關系(古典文獻研究總第7輯,鳳凰出版社2004年7月;《古典文獻研究》總第8輯,2006年1月)
[137]談筆記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138]異曲可以同工——評兩種研究六朝江東士族家學家風問題的著作[署名古愚](書品,2004年5輯,2004年11月)
[139]唐詩之路唐詩總集序(江蘇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0]黨銀平《崔致遠研究》序(江蘇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1]探索與困惑——研究宗教與六朝文學的一點思考(《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142]《永志無諼》(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文集)序(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143]《翰墨激情》(紀念抗日勝利60周年文集)序(自印本)
[144]李白「三擬《文選》」說闡微(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一期;《滄海求珠》——張文勛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紀念文集,雲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145]西學東漸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艱難處境(社會科學論壇,2006/2〔上半月刊〕;文學評論叢刊第9卷第1期)
[146]匡亞明校長在人才問題上的巨大貢獻(南京大學報2006年3月28日匡亞明百年誕辰紀念專刊)
[147]重視中國古典文學特點的研究(文學遺產,2006年2期)
[148]由《九歌新考》所想起的(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3期[總第181期])
[149]李白與羌族文化(中華文史論叢2006第一期[總第81輯])
[150]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151]三教論衡的歷史發展(古典文獻研究總第9輯,2006年1月)
[152]文化建設中的一項系統工程(光明日報,2006年8月28日第12版《學術副刊》)
[153]李白詩原貌之考索(文學遺產,2007年1期)
[154]《百年漢學論集》序(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1期;台灣學生書局,2007年2月)
[155]《唐代樂人考述》序(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1期,東方出版社,2006年11月)
[156]我與傅璇琮先生的文字姻緣(寧波晚報,2007年8月12日;《傅璇琮學術評論》,寧波出版社2007年7月)
[157]鳳凰出版集團的驕人業績(《鳳凰情緣》,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9月)
[158]古籍整理:「考文獻而愛舊邦」(光明日報,2007年10月25日《國學副刊》32期[總56期])
[159]《文心雕龍》書名辨(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4期;文學遺產,2008年1期)
[160]李白的晉代情結(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刊2007,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161]「興、觀、群、怨」古解(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1期)
[162]關於《文選集注》第九十八卷的流傳(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一輯,2008年4月)

❷ 陳衛星的學術成果

近五年發表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中國小說史研究:
(一)專著:
1、《胡應麟與中國小說理論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獨著;
2、《水滸傳文化讀本》,嶽麓書社,2010(第二);
(二)論文:
1、《小說觀念與中國小說理論史的構建》,載《天府新論》,2009年第1期,獨著;
2、《〈少室山房筆叢〉與魯迅的古代小說研究》,載《蘭州學刊》,2005年第4期,獨著;
3、《胡應麟年譜》補正,論文,《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獨著;
4、《展示中國文學的絢麗風景》,載《人民日報》,2008年3月2日,獨著;
5、《學說之別而非文體之分——〈漢志〉小說觀探原》,載《天府新論》,2006年第1期,獨著;
6、《胡應麟小說思想研究綜述》,載《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獨著;
7、《論胡應麟的小說史研究》,載《佛山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第1;
8、《胡應麟學術成就述論》,載《蘭州學刊》,2009年第3期,獨著;
9、《從〈漢志〉小說觀看歷代史志小說家混雜面貌的歷史成因》,載《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獨著;
10、《「五四」新文學觀念對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影響》,《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年第2期,獨著。
二、古典文獻研究:
(一)論著:
1、《容與堂本水滸傳(點校)》,嶽麓書社,2008年,獨著;
2、《古典文獻與古代小說理論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獨著。
(二)論文:
1、《〈太平經〉作者考》,載《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獨著;
2、《內禮還是大禮――〈上博楚竹書(四)·內禮〉篇名考辨》,載《華夏考古》,2009年第2期,獨著;
3、《〈壇經〉所載「九江驛」考釋》,載《江淮論壇》,2009年第1期,獨著;
4、《詩藪》撰年新證,載《中國韻文學刊》,2006年第3期,獨著;
5、《胡應麟著述考》,載《圖書情報論壇》,2007年第4期,獨著;
6、《〈世說新語〉書名考論》,載《天中學刊》,2006年第1期,第1;
7、《承大師傳統,成一家新說――評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載《文匯讀書周報》,2007年10月19日,獨著;
8、《佛教文獻與中國古代文學學術研討會召開》(學術信息),載《光明日報》,2007年1月26日,獨著。
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
(一)論著:
1、《中學與西學--清末民初國學思潮的歷史考察》,武漢大學博士後工作報告,2010年6月。
2、《國學檔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3、《巫山詩文》,重慶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三)。
(二)論文:
1、《世俗化、庸俗化與當代中國佛教發展中的問題》,載《雲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獨著;
2、《引領科舉文化研究熱潮,展示明代文學研究新貌》,載《武漢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獨著;
3、《〈紅樓夢〉大觀園的園林藝術》,載《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5期,獨著;
4、《編纂〈四庫全書〉的功與過》,載《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獨著;
5、《魚雁與書信》,載《語文教學通訊》,2008年第3期,第1;
6、《〈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與胡適的國學思想》,載《時代文學》,2009年第3期,獨著。
四、其它:
1、《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論文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副主編;
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分類精選》(大學教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
3、《大學人文語文》(大學教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參編;
4、《地方高校開放辦學模式的思考》,《延邊黨校學報》,2010年第6期;
5、《構建校地多維合作平台,創新高校開放辦學模式》,《三峽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
主要科研項目:
1、《二十五史〈藝文志〉著錄小說資料集解》,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子課題,主持,2011;
2、《明清禁毀小說的傳播學研究》,教育部規劃青年項目,主持,2012;
3、《明清禁書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獨立承擔,2011;
4、《禪林寶訓音義》點校,中華大藏經編委會,獨立承擔,2008;
5、《平石如砥禪師語錄》點校,中華大藏經編委會,獨立承擔,2009;
6、《清末民初的國學思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獨立承擔,2007;
7、《當代中國佛教的世俗化問題研究》,重慶社科規劃項目,主持,2010;
8、《文學類課程教學對中文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重慶市教委,主持,2011。
主要獲獎/社會榮譽:
2009年4月,獲第六次重慶市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獨);
2008年9月,獲重慶三峽學院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序5);
2009年3月,獲重慶市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序5)。
主要社會兼職/職務:
重慶市萬州區政協委員、常委;重慶市古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民盟重慶三峽學院總支副主委;三峽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

❸ 魯迅的國學研究,主要體現在哪些領域

國學屬於學術書范疇,是對本國一切文化領域的學術研究,小說、詩歌、哲學思想等等非學術性領域都不能算是國學。但是,小說研究、詩歌研究、哲學思想研究、歷史研究等等以各種文化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才稱為國學,當然,對國學本身的研究自然也是國學。
針對這個定義回答樓主問題:
魯迅研究中國古典小說,成果是《中國小說史略》;他還研究中國古代典籍,集校《嵇康集》,輯錄《古小說鉤沉》、《唐傳奇集》等多部典籍;他還研究金石古碑,留下數以千計的圖文資料。這幾項學術活動中,成就最大的當屬《中國小說史略》。當然在這點上,仍有很多分歧,有人說至今仍無人達到魯迅研究的高度,也有人說魯迅有開創之功,但後來人在不少領域已經超越了魯迅。但無論如何,《中國小說之略》的成就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以及在未來不短時間內,都可稱得上一部一流的學術著作,幾乎很少有人有異議。因此,在學術成就上,魯迅至少可以算作成就一流的學者。那麼,魯迅在學術思想上,他是有獨到的貢獻的:他嚴格的區分阻礙民族前進的文化和促進民族前進的文化,主張繼承的文化傳統首先要有利於生存、發展,有利於「立人」,主張對任何文化傳統都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進行研究繼承。魯迅的這種學術思想既體現在學術著作中,如小說史中對古代小說的評價,如校魏晉時期思想家和文學家嵇康文集等等,又反映在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上,如對奴性文化的批判,對「吃人」文化的批判,對等級觀念的批判等等。批判其實也是一種研究成果,批判得越深刻,研究成果越是豐厚,在這方面,魯迅在現代學人中無人能及。相對於辜鴻銘之流,不分美醜對古代文化遺產一律崇拜繼承,魯迅要高明得多。因此我認為,如果僅憑學術成就,或許魯迅進入國學家前十名有待商榷,但是如果綜合學術成就和學術思想,魯迅無疑在學術大師中是一位卓然不群的大家,進入前十名是名正言順的。
至於研究的領域,主要以《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等學術著作為代表。
謝謝樓主..

❹ 王水照的研究成果

1、《唐宋文學論集》 齊魯書社,1984年7月版
2、《蘇軾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
3、《蘇軾えの人と文學》 日本東京日中出版社,1986年6月版
4、《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匯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報11月版
5、《唐宋散文精選》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報2月版
6、《蘇軾論稿》 台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2月版
7、《蘇軾及其作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
8、《宋代文學通論》 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版
9、《半肖居筆記》 東方出版中心, 1998年4月版
10、《蘇軾研究》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1、《王水照自選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2、《蘇軾傳》(合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3、《中國 文豪蘇東坡》 韓國漢城月印出版社,2001年4月 1、《傳世藏書·集庫》分科主編,負責《全唐文》(六冊)、《王維集、李白集、杜甫集、韓愈集、白居易集》(二冊)的標點整理工作,總字數達1545萬字。
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年版
2、《古代十大詩歌流派》(主編) 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7月版,全四冊166萬字
3、《中國歷代古文精選》(主編) 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7月版,全二冊82萬字
4、《首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新宋學》(第一輯,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10月版 1、《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文集》(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日本學者中國文章學論著選》(合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版 「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與文學中的淑世精神
——宋型文化與宋代文學之研究 《海上論叢》,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情理·源流·對外文化關系
——宋型文化與宋代文學之再研究 《〈文學遺產〉紀念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8月
文體丕變與宋代文學新貌《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4期
宋代詩歌的藝術特點和教訓《文藝論叢》第五輯,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年11月
北宋的文學結盟與尚「統」的社會思潮
《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北宋洛陽文人集團的構成
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地域環境的關系
《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
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宋詩新貌的孕育
《中華文史論叢》第48輯,1991年12月
嘉祐二年貢舉事件的文學史意義
論北宋使遼詩的兩個問題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1992年4月
陳寅恪先生的宋代觀《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四期,台灣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12月 蘇軾創作的發展階段《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1期
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學遺產》1985年第5期
蘇、辛退居時期的心態平議《文學遺產》1991年第2期
論蘇軾的高麗觀《文史》第46輯
蘇軾臨終的「終極關懷」
「蘇門」的形成與人才網路的特點
走近「蘇海」 ——蘇軾研究的幾點反思 《文學評論》1999年第3期 ( 摘錄自《王水照自選集》) 宋代散文的風格——宋代散文淺論之一 《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62年11月11日
宋代散文的技巧和樣式的發展 ——宋代散文淺論之二 《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63年3月31日
歐陽修散文創作的發展道路《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1期
歐陽修學古文於尹洙辨南京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第一輯,1992年5月
從《先君墓表》到《瀧岡阡表》 ——歐陽修修改文章一例 《文史知識》1981年第2期
蘇洵散文與《戰國策》《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一卷第二期,1988年12月
曾鞏散文的評價問題《復旦學報》1984年第4期
曾鞏的歷史命運 ——《曾鞏研究專輯》代序 《曾鞏研究專輯》,《撫州師專學報》1988年第4期
王安石的散文理論與寫作實踐
蘇軾散文藝術美的三個特徵《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3期
蘇轍的文學思想和散文特色《三蘇散論》,《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叢刊》第13輯,1987年7月 蘇軾豪放詞派的涵義和評價問題《中華文史論叢》1984年第2輯
從蘇軾、秦觀詞看詞與詩的分合趨向 ——兼論蘇詞革新和傳統的關系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
元祐黨人貶謫心態的縮影 ——論秦觀《千秋歲》及蘇軾等和韻詞 香港《中華國學》創刊號,1989年6月
《醉翁琴趣外篇》偽作說質疑
日本的中國詞學研究述評 評久佚重見的施宿《東坡先生年譜》《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3輯
記蓬左文庫舊鈔本《東坡先生年譜(外一種)》
《伊藤漱平教授退官紀念中國學論集》,日本汲古書院1986年3月出版。
《中國文史論叢》1986年第2期轉載
記蓬左文庫所藏《王荊文公詩李壁注》(朝鮮活字本)
《辨奸論》真偽之爭 《新民晚報》1997年2月15日
再論《辨奸論》真偽之爭——讀鄧廣銘先生《再論〈辨奸論〉非蘇洵所作》
《學術集林》卷十五,1999年1月
關於《汲古閣未刻詞》知聖道齋鈔本的通信
附:村上哲見教授來函
《半肖居筆記》 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4月
唐詩存稿
唐詩發展的幾個問題
再談唐詩繁榮的原因 ——兼答梁超然、皇甫煃同志 《文學評論叢刊》第7輯,1980年10月
杜甫思想簡評《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65年8月8日
關於杜甫詩歌藝術特色的一些評論《文史哲》1964年第3期

❺ 武黎嵩的研究成果

《戰國秦漢間的文學之士》,《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柳興恩與穀梁大義述》,《古籍研究》2012年上卷
《儀征卞氏與義寧陳氏的文字因緣》,《中國文化》2011年春季號總33期
《開拓家譜研究的新領域》,《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春蠶到死絲方盡:懷念卞孝萱先生》,《江蘇文史研究》2009年第4期
《解讀翁同龢——<海虞翁氏宗譜>資料的發掘利用》(卞孝萱、武黎嵩合著),《古典文獻研究》2009年(第12輯)
《沒有錢穆名字的錢穆家譜——<錢氏宗譜>資料的發掘利用》(卞孝萱、武黎嵩合著),《中國文化》2009年秋季號(總30期)
《從三部<京江柳氏宗譜>看國學大師柳詒征》(卞孝萱、武黎嵩合著),《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從<桐城麻溪姚氏宗譜>看姚鼐與宋學》(卞孝萱、武黎嵩合著),《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從<陳氏合修宗譜><義門陳氏宗譜>看陳寅恪家族》(卞孝萱、武黎嵩合著),《中國文化》2008年秋季號(總28期)
《重新認識姚鼐——<桐城麻溪姚氏宗譜>資料的發掘和利用》(卞孝萱、武黎嵩合著),《中國文化》2007年秋季號(總25、26期)
《徐州雲龍書院沿革考述》,《南京曉庄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善述文章根血性——〈現代國學大師學記〉初讀記》,《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陳寶箴系賜死說考辨》,《江海學刊》2007人文綜合版
《陳寅恪真的有詩無詞嗎?——記三首署名陳寅恪的詞作》,《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聖賢講和》(副主編、撰稿),南京出版社,2007
《家譜中的名人身影》(參與撰稿),遼海出版社,2009

❻ 李時人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著述
《西遊記考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
《金瓶梅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8月版。
《古訓新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版。
《中國旅遊文學大觀·詩詞卷》(上下冊),(陝西)三秦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版。
《全唐五代小說》(五冊),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李汝珍及其〈鏡花緣〉》,(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版。
《中國古代禁毀小說漫話》,(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古代短篇小說名作評注》(與何滿子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版。
《古今山水名勝詩詞辭典》(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
《中國古代禁毀小說大全》(主編),黃山書社,1992年5月版。
《明清小說鑒賞辭典》(與何滿子合作主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二、主要論文
《也談〈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形象》,《徐州師院學報》1981年3期。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成書時代考辨》(與蔡鏡浩合作),《徐州師院學報》1982年3期。
《金瓶梅》中「金華酒」非「蘭陵酒」考辨,《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2期。
《〈西遊記〉中的唐僧出世故事》,《文學遺產》1983年3期。
《賈三近作〈金瓶梅〉說不能成立──兼論考證的態度與方法》,《徐州師院學報》1983年4期。
《〈西遊記〉鬧天宮故事形成考辨》,《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2期。
《關於〈說岳全傳〉》,《中國通俗小說閱讀提示》,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西遊記〉的成書過程和孫悟空形象的淵源》,《西遊記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中國古代小說的主題問題和研究方法》,1985年1月22日《光明日報·文學遺產》
《關於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主題研究」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5年1期。
《「百丈」也是人名》,《讀書》1985年1期。
《談〈金瓶梅〉的初刻本》,《文學遺產》1985年2期
《寫情入物,蒼涼凄動——〈詩經·秦風·蒹葭〉欣賞》,《名作欣賞》1985年2期
《關於〈金瓶梅〉的創作成書問題——與徐朔方先生商榷》,《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3期。
《朱鼎臣〈西遊釋厄傳〉考》,《明清小說論叢》第3輯,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說唱詞話」和〈金瓶梅詞話〉》,《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5期。
《日本學者關於孫悟空形象來源的探索》,《中國社會科學·未定稿》1985年18期。
《〈聊齋志異〉與〈池北偶談〉》,與於盛庭合作,《明清小說研究》2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12月版。
《元代社會思想文化狀況和雜劇繁盛》,《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5年12月31日。
《「詞話」新證》,《文學遺產》1986年1期。
《〈萬曆野獲編〉「金瓶梅」條寫作時間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1期。
《中國古代小說的仿作和續書問題思考》,《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6年7月1日。
《〈四游記〉版本考》,《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2期。
《〈談金瓶梅初刻本〉補正》,《文學遺產》1986年3期。
《關於〈紅樓夢〉及其他古代小說研究問題的思考》,《雲南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3期。
《美人圖及其人體美觀念——讀〈衛風·碩人〉》,《詩經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文化意義的〈文心雕龍〉和對它的文化審視》,《學習與探索》1987年1期。
《李汝珍「河南縣丞之任」初考》,《明清小說研究》6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2月版。
《金瓶梅:中國16世紀後期社會風俗史》,《文學遺產》1987年5期。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發微》,《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2期。
《蘭陵笑笑生》,《中國十大小說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李汝珍》,《中國十大小說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站在新的時代文化的高度觀照〈金瓶梅〉》,《學習與探索》1990年3期。
《論〈金瓶梅〉的性描寫》,《中國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蕭兵的楚辭研究及有關問題》,《文學遺產》1992年4期。
《中國古代禁毀小說泛論——中國小說與中國文化談片之一》,《北方論叢》1993年3期。
《中國古代小說的美學新風貌——談〈金瓶梅〉的藝術新創造》,《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3期。
《三國演義:亞史詩和亞經典》,《光明日報·文藝觀察》1994年11月9日。
《三國演義縱橫談》,《文匯報》1994年11月27日。
《西門慶:中國「前資本主義」商人的悲劇象徵》,《光明日報·文藝觀察》1995年7月19日。
《孫吳政權與江南世族》,《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增刊》。
《出入乾嘉:李當珍及其〈鏡花緣〉創作》,《國學研究》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漁小說創作論》,《文學評論》1997年3期。
《「世紀之交∶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1997年5期。
《中國古代小說在韓國的傳播與影響》,《復旦學報》1998年6期。
《小說觀念與〈全唐五代小說〉的編纂》,《文學評論》1999年3期。
《20世紀唐五代小說研究的回顧——「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史」之一》,《零陵師專學報》1999年4期。
《20世紀宋元小說研究的回顧——「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史」之二》,《零陵師專學報》2000年1期。
《20世紀《金瓶梅》研究的回顧——「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史」之三》,《零陵師專學報》2000年4期。
《越南漢文古籍〈嶺南摭怪〉的淵源成書》,中華書局《文史》53輯,2001年4月。
《新羅崔致遠生平著述及其漢文小說雙女墳記的創作流傳》,中華書局《文史》57輯,2001年12月。
《〈三國演義〉:史詩性質和社會精神現象》,《求是學刊》2002年4期。
《一部有開拓意義的研究力作——聶付生〈馮夢龍研究〉序言》,《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1期。
《古代文學研究的現代道路與理論建設》,《光明日報·文學遺產》2003年3月26日。
《唐代女冠詩人:女性文學中的特殊現象——〈唐代女冠詩人研究〉代序》,《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4期。
《卓然不群:〈何滿子學術論文集〉》,《中國圖書評論》2003年8期。
《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論略》,《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6期。
《中國古代小說與古代朝鮮半島漢文小說》》,《人民政協報·學術版》2004年1月12日。
《論古代文學的「地域研究」與「流派研究」 ——兼評邱昌員〈歷代江西詞人論稿〉》,《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期。
《中國古代小說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與楊彬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
《〈遊仙窟〉的日本古鈔本和古刊本》,與詹緒左合作,《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
《〈水滸傳〉的「社會風俗史」意義及其「精神意象」》,《求是學刊》2007年1期。
《〈遊仙窟〉古鈔本、古刊本勘誤與質疑》,與詹緒左合作,《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期。
《唐代文言小說「詩化」的文學史意義——兼評邱昌員〈詩與唐代文言小說研究〉》,《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5期。
《中國古代小說與朝鮮半島古代小說的淵源發展》,與聶付生合作,《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期。
《中國古代小說與越南古代小說的淵源發展》,《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期。
《關於古代小說研究的一點思考》,《北方論叢》2009年3期。
《越南古代漢文詩敘論》,與劉廷乾合作,《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6期。

❼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科研成果

· 許海雲譯:《時間的坐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2014/2/23 · 劉後濱主編:《唐代政治文明》2014/2/23 · 王靜:《中古都城建城傳說與政治文化》2014/2/23 · 李梅田譯著:《六朝文明》2014/2/23 · 張忠煒:《秦漢律令法系研究初編》2014/2/23 · 趙珍:《資源、環境與國家權力——清代圍場研究》2014/2/23 · 王曉琨:《陰山岩畫研究》2014/2/23 · 李梅田:《魏晉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2014/2/23 · 趙秀榮:《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近現代西方相關思想研究》2014/2/23 · 呂學明主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文物精華》2014/2/23 · 劉後濱主編:《日常秩序中的漢唐政治與社會》2014/2/23 · 劉後濱主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經典文選》2014/2/23 · 包偉民主編:《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2014/2/23 · 呂學明等編著:《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2014/2/23 · 韓樹峰:《漢魏法律與社會》2014/2/23 · 楊雨青:《美援為何無效?——戰時中國經濟危機與中美應對之策》2014/2/23 · 劉文遠:《清代水利借項研究》2014/2/23 · 徐浩:《西方史學史》2014/2/23 · 徐兆仁:《儒佛道修持實踐與核心思想探源》2014/2/23 · 牛貫傑:《曾國藩》2014/2/23 · 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2014/2/23 · 劉後濱、李曉菊主編:《資治通鑒二十講》2014/2/22 · 呂學明:《中國北方地區出土的先秦時期銅刀研究》2014/2/21 · 馬利清編:《考古學概論》2014/2/21 · 馬克鋒:《國學與現代學術》2014/2/21 · 張瑞龍、黃一農:《天理教起義與閏八月不祥之說析探》2014/2/21 · 徐兆仁:《功力、視野、理論——當代歷史研究學術創新之本》2014/2/21 · 包偉民:《唐代市制再議》2014/2/21 · 趙珍:《清嘉道以來伯都訥圍場土地資源再分配》2014/2/21 · 何黎萍:《二十世紀初蘇俄婦女解放觀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2014/2/21 · 韓樹峰:《漢唐戶主資格的變遷》2014/2/21 · 劉後濱:《唐宋間三省在政務運行中角色與地位的演變》2014/2/21 · 王大慶:《從奧林匹亞賽會看古希臘人的平等觀念》2014/2/21 · 郭雙林:《沉默也是一種言說——論梁啟超筆下的嚴復》2014/2/21 · 趙珍:《光緒時期盛京圍場捕牲定製的困境》2014/2/21 · 馬克鋒:《「打孔家店」與「打倒孔家店」辨析》2014/2/21 · 劉後濱:《「正名」與「正實」——元豐改制與宋人的的三省制理念》2014/2/21 · 徐兆仁:《歷史意識的內涵、價值與形成途徑》2014/2/21 · 牛潤珍:《西高穴大墓是否為曹操墓?——高陵地望、朝向與墓葬類型之推證》2014/2/21 · 侯深:《<鄉村裡的推土機>與環境史研究的新視角》2014/2/21 · 馬克鋒:《近五年第來中國近代史研究述評》2014/2/17 · 2000年以來歷史系教師著作要目 2014/1/8 · 孟廣林:《「回歸」或突破——英、美史學家有關中世紀英國憲政史研究的新動向》2014/2/17

❽ 曹勝高的科研成果

專著《中國文學的代際》,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
專著《中國的修養》,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專著《國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專著《從漢風到唐音:中古文學演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專著《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主編《漢賦與漢代文明》,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合譯《六韜鬼穀子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
主要論文:
《心源論與中國文藝美學的本原建構》,《哲學與文化》(A&HCI),2013年第3期。
《由聘禮儀程論季札觀樂的性質》,《黃鍾》,2013年第1期。
《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重構》,《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社會認知與明清小說的理論轉關》,《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4期。
《理感說與中古詩學的突破》,《文史哲》,2012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12年第3期轉載)。
《元明宗唐論與師心說的理論省思》,《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古典松動與明清詩論的內在突破》,《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34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文化自覺的前提批判》,《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1期。
《陶淵明與東晉玄學之新變》,《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1期。
《文化家國與元明詩文之演進》,《古代文明》,2012年第1期。
《士的演進與殷周文化之轉型》,《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當前道德困境與文化的社會屬性》,《長白學刊》2012年第1期。
《列士獻詩與變風變雅》,《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角色、腳色離合與戲曲敘述策略的形成》,《戲劇》,2011年第2期
《師心論與唐音說的理論演進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研究》2012年第1期全文轉載)
《上古禮學的內在層級與邏輯結構》,《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第4,5期
《中晚唐商禁鬆弛與庶民文化的興起》,《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文字為意」與唐宋詩文的理論反思》,《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反玄虛思潮與兩晉文風之變遷》,《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論兩漢玄學思潮的萌芽》,《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
《<河伯>「以女妻河」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2期
《論唐教坊的歷史淵源及屬性》,《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性情論之變遷與「詩緣情」的形成》,《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中晚唐「開教坊」與曲子詞的繁榮》,《中國詩歌研究》第7輯
《論宋詞的俗化》,《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由先秦情志說論「詩言志」之本義》,《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第3期
《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治道之反思》,《江海學刊》,2009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0月22日 、《新遠見》2009年第12期轉摘)
《論漢晉間「詩緣事」說的形成與消解》,《文史哲》,2008年第1期
《先秦諸子性命論及其價值取向》,《南都學刊》,2008年第5期
《湘君湘夫人的神格與原型》,《國學研究》第二十一卷
《雲中君為「歲星」考》,《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
《論晚唐宵禁制度的鬆弛及其文化影響》,《學術研究》,2007年第7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6期轉摘)。
《論先秦天人意識的形成及其演進》,《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美術觀察》2008年第3期論點摘編。)
《文明的總結與文明史的書寫》,《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 1 期轉載。
《論中國古典詩歌的敘述特質》,《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第4期。
《騷體新變與漢魏文體的演進》,《古代文明》,2008年第1期。
《雲中君為歲星考》,《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
《先秦諸子天論的形成及其演變》,《古代文明》,2007年第1期。
《論〈天問〉的原創意圖》,《雲夢學刊》,2006年第4期。《文摘報》2006年8月20 日論點摘編。
《東亞文化之特質及其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出路》,《長白學刊》,2006年第1期。
《論元雜劇敘述口吻的確立與成型》,《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 3 期列入「中國文化」要目輯覽。
《東漢遷都之爭與京都賦的創作》,《國學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賦法流播與漢魏文人詩的興起》,《中國詩歌研究》第三輯,中華書局,2005年版。
《鬻子考索》,《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
《論古典詩歌敘述口吻的模糊性》,《齊魯學刊》,2000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摘要》2002年第3期轉載)。
《論〈古詩十九首〉的渾雅之美》,《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❾ 韓陳其的科研成果

韓陳其教授,善於融會貫通,古今比較,研究內容涵容古今漢語的各個領域:羨餘現象論;語義結構論;音義關系論;文字訓詁論;語法詞彙論;《史記》語言論;《馬氏文通》論;中國語學論;中國語史論;語言研究方法論。國學大師徐復教授《中國古漢語學·序》評曰:韓陳其「於語言文字各部門,均所擅長,凡有所陳,無不愜心貴當,卓然有所樹立」 。
韓陳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國家語言文字「十五」規劃項目《中國當代社會流行語綜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況(語言學類成果共約830萬字)
[1]、韓陳其《古代漢語教程》上中下三冊以及與其配套的韓陳其編寫的《古代漢語練習》一冊和《古代漢語練習參考答案》一冊(凡共五冊)作為徐州師范學院內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約100餘萬字。
[2]、韓陳其主編《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第七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分別於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約150萬字。
[3]、主編(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漢語自學指導》,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寫其中20萬字。
[4]、至2009年發表語言學論文112篇,其中1.6萬-7萬的單篇論文約10餘篇,共約為100萬字。
[5]、古籍整理,約為100餘萬字。
[6]、正式出版獨力專著七部(約310萬字):
八十年代一部——韓陳其《古代漢語自學練習》,廖序東《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統一書號:7346·498 ;字數26萬字。
九十年代以來六部,書名詳下,共約為284萬字。
(二)九十年代以來的獨力語言學專著六部(約284萬字)
[1]、韓陳其《中國古漢語學》(上下冊),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版——約82萬字
書號: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裝)
ISBN 957-17-1387-2(上冊:精裝)
ISBN 957-17-1388-0(下冊:精裝)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裝)
ISBN 957-17-1390-2(上冊:平裝)
ISBN 957-17-1391-0(下冊:平裝)
[2]、韓陳其《漢語借代義詞典》,徐復《序》,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版——實際約66萬字 。書號:ISBN 7-5406-3201-1(精裝、平裝)
[3]、韓陳其《中國語言論》,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版——約50萬字。書號:ISBN 957-17-1628-6(精裝),ISBN 957-17-1629-4(平裝)
[4]、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研究》,徐復《序》,許惟賢《代序》,齊魯書社2001年版—約22萬字
書號:ISBN 7-5333-0991-X
[5]、韓陳其《漢語詞彙論稿》,徐復《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實際約43萬字
書號:ISBN 7-80643-732-0/H27
[6]、韓陳其《語言是小河》,於根元《序》,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實際約21萬字
書號: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來的單篇語言學論文112篇(約100萬字)
1981年
1-A.韓陳其《詞的借代義》,《徐州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江海學刊》1982年第2期有評介
2-B.韓陳其《現代漢語詞語中的古義》,《教學與進修》1981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1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C. 韓陳其《報刊病句評改》,《語文教學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詞的活用與詞義變化》,《語文教學園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韓陳其《「境壤界」是一個詞嗎》,《天津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
6-B.韓陳其《試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中國語文通訊》1982年第4期
7-C.韓陳其《〈說文解字〉義訓條例舉隅》,《鹽城師專學報》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韓陳其《〈史記〉中字序對換的雙音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3期
9-B.韓陳其《〈漢語成語詞典〉讀後》,《徐州師院學報》1983年第2期;《新華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0-C. 韓陳其《從〈史記〉看介詞「於」在古漢語補語中的有無》,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韓陳其《幾種「所」字結構之間的層次關系分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B. 韓陳其《再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
13-C.韓陳其《談談古漢語中的分數表示法》,《中國語文通訊》1984年第2 期
14-D.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的數詞》,《教學與進修》1984年第3期
15-E.韓陳其《古今同形的雙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9期
16-F 韓陳其《淺談古代漢語同義詞的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11期
17-G.韓陳其《漢字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一》,《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8-H.韓陳其《探求詞的古義途徑》,《語文教學》,1984年第6期
19-I. 韓陳其《論「修飾成分+人稱代詞」》,《內蒙古師范大學》1984年第4期
20-J.韓陳其《關於〈史記〉名詞性補語的句子特點及其影響》,《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被動句的結構層次》,《徐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5期全文轉載
1986年.
22-A.韓陳其《三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漢語學習》,1986年第1期
23-B. 韓陳其《漢語詞彙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韓陳其《典型的望文生義》,《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1期
25-D. 韓陳其《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大學文科園地》,1986年第1期
26-E.韓陳其《試論介詞「於」字在〈史記〉名詞性補語中的分布規律》,《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7-F. 韓陳其《是芭蕉,還是蠟燭》,《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8-G. 韓陳其《古漢語單音假設連詞之間的音韻關系》,《中國語文》1986年第5期
29-H. 韓陳其《錯誤百出的〈語言文字理論新探〉》,《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3期
30-I. 韓陳其《古代漢語單音假設連詞的形式特徵》,《贛南師院學報》198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987年.
31-A. 韓陳其《〈上古音與通假字〉質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韓陳其《論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新疆師范大學》,1987年第1期
33-C 韓陳其《四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
34-D.韓陳其《語文隨筆三則》,《漢語學習》1987年第3期
35-E.韓陳其《漢語語法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六》,《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36-F.韓陳其《百期紀念,讀者評刊》,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7年第10期
37-G.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1987年九總第九期
1988年.
38-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同義詞的源類辨證》,《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8年第6期全文轉載
39-B.韓陳其《訓詁零札兩則》,《訓詁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韓陳其《古漢語單音程度副詞之間的音義關系》,《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4期
41-D.韓陳其《試論漢語語詞的訛變現象》,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教學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韓陳其《從「所」字結構看語言發展的本質特徵和言語使用的經濟原則之關系---漢語羨餘現象綜合研究之八》,《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3-B. 韓陳其《試論文言名詞充當動詞性謂語時的語義結構程式和語言環境形式》,《徐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4-C. 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綜論》,袁曉園主編《中國語言學發展方向》,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韓陳其《話是如何被「砍」出來的》,香港《普通話》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韓陳其《從香港故娘說開去——街頭語法站談之一》,香港《普通話》1990年第2期
47- B.韓陳其《論文言今譯的科學原則和基本方法及現狀》,《徐州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91年第1期全文轉載
1991年
48-A. 韓陳其《我的他:他是誰?——街頭語法站談之二》,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1期
49-B. 韓陳其《佳麗的家族》,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2期
50-C. 韓陳其《論<說文>會意字》,《徐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4期
51-D.韓陳其《論文言判斷句的歷時層次》,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7月號
52-E.韓陳其《以今通古掌握詞義》,《中文自學指導》1991年第11期
53-F.韓陳其《比較<劉氏語通>與申小龍「新說」》,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韓陳其《說「老」道「子」——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1期
55-B.韓陳其《蘋果樹、女人街及其他——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2期
56-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色彩》,《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第4期
57-D.韓陳其《論<史記>復音詞的意義特點》,《語文研究集刊》第一輯,語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韓陳其《對文的比照和詞義的推求》,《中文自學指導》1992第2期
59-F.韓陳其《五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韓陳其《男驢?女驢?——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1-B.韓陳其《牛奶與情話之類——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2-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意義》,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2期
63-D.韓陳其《試論古代漢語同義句式繁化的規律性傾向——漢語羨余現象綜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韓陳其《漢字的男女文化》,《學習》(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韓陳其《新婚賀語的文化隨想》,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66-C.韓陳其《論連語的演變》,《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1期
67-D.韓陳其《透過古音洞察文言虛詞》,《語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韓陳其《人名與文化——漢語專名文化要覽之一》,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韓陳其《論「所」字結構》,《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韓陳其《同名互指的歷史文化義蘊》,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1期
71-C.韓陳其《街名與文化》,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韓陳其《論語片語合關系歷時變化的理據》,《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韓陳其《街名與文化》(署名:曉丹)《語言研究集刊》第五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韓陳其《初讀<馬氏文通>》,《鎮江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第33——47頁)
75-B.韓陳其《試論漢語詞義:結構單位選擇性》,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9年總第59期
76-C.韓陳其《〈經義述聞〉平議》,《語言研究集刊》第六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頁)
2000年
77-A.韓陳其《論〈馬氏文通〉語法觀--〈文通〉百年,鄉人評說》,載《〈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54——83頁)
78-B.韓陳其《〈經義述聞〉評介》,載《中國典籍精華從書語文名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頁)
79-C.韓陳其《〈馬氏文通〉與中國語言學》,載《語言研究集刊》第七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頁)
2001年
80-A.韓陳其《論〈史記〉統括性范圍副詞》,載《中國語言學報》第十期,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期(第197——206頁)
81-B.韓陳其《漢語詞彙學引論》,《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第65——76頁)
2002年
82-A.韓陳其《漢語詞綴新論》,《揚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韓陳其《論循境求義》,《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84-B.韓陳其《論匯比求義和文本詮釋》,《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85-C.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義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86-D.韓陳其《關於漢語史研究現狀的若干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徐州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
87-E.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法觀》,《揚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88-F.韓陳其《漢語四方方位詞的成詞理據》,《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韓陳其《論漢語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原則和釋讀途徑》,《徐州師大學報》2004年第2期
90-B.韓陳其《論因聲求義》,《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91-C 韓陳其《論比喻義和借代義的釋義》,《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韓陳其《論詩歌語詞的語義關系和語義關系網路——「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新釋》,中國人民大會中文系編《語言研究的務實與創新——慶祝胡明揚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韓陳其《淺談「 幾乎」類語詞的形式聯系和語義強度》,《漢語學習》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韓陳其《中國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欣賞系列研究蘇軾詞釋讀欣賞(之一)》,《文教資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韓陳其《韓中語言文化比較漫談——2004年11月韓國湖西大學大學院演講稿》,《慶祝廖序東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韓陳其《論中國詩歌語言的詞彙-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以蘇詞為例》,《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97-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 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 從語言學的視角研究蘇軾詞之一》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7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7 年總第13期;又載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8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韓陳其《語言人視域內的關於韓中語言文化教育內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較認識和理性認同思考綱要》,韓中建交15周年紀念, 第9次韓中文化論壇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韓陳其 立紅《論中國古代詩歌的語學釋讀》,韓國漢陽大學主辦《第一屆中國地域文化與語言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韓國】李光哲 吳秀琴主編《中國北方文學與文化》,第131---180頁,韓國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鄉學院學報》2008 年第3期;又載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9年第2期【說明:本文與韓國版同名文章, 同名異實】
102-B韓陳其.《爾雅》名義考論新說:爾雅=明義,《辭書研究》2008年6期
103-C.韓陳其《論漢語詞典編寫的理論原則和規范條例》,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5期
104-D.韓陳其《中華漢族鼠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7期
105-E.韓陳其《同義對稱結構四字格所映射的詞化現象》,《漢語學習》2008年1期
106-F.韓陳其《視野高而邃發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劉永華博士<馬氏文通>研究》,載劉永華《馬氏文通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3月
107-G.韓陳其《關於<爾雅>研究的後瞻與前瞻的若干反思與正思》,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語文論集》(第5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韓陳其《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啟事,刊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
109-B.韓陳其《古詩文言意傳輸的最新最佳的嘗試-----序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載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觸覺類、味覺類具象及其感知》,《三峽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111-D.韓陳其《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聯覺具象和感知及其變化和轉移》,《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112-E.韓陳其《中國現行教育的「度」、「量」、「衡」》,《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來的其它語言學成果(約120萬字)
[1]、《古代漢語常識百問百答》(約20萬字),載《古代漢語自學指導》(韓陳其主編之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點校本第794卷——900卷審訂(約100餘萬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來的語言學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創作
[1]、韓陳其《人:男人·女人》
[2]、韓陳其《花·人·街》
[3]、韓陳其《文身——圖騰文化的映現》
[4]、韓陳其《服色與身份》
[5]、 韓陳其《壬申雙春喜話猴》
[6]、韓陳其《漢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韓陳其《鄉音的魅力和語言的勢利》
[8]、韓陳其《花名與名花》
[9]、韓陳其《雞: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韓陳其《雞子·孩子·君子》
[11]、韓陳其《山水詠嘆調》(託名)
[12]、韓陳其《讀書耦談》
[13]、韓陳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韓陳其《我的老師》
[15]、 韓陳其《人名與民風》
[16]、韓陳其《景名與游興》
[17]、韓陳其《酒名與詩歌》
[18]、韓陳其《店名與社會》
[19]、 韓陳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廈》
[20]、韓陳其《新婚賀語隨想》
[21]、 韓陳其《三「韓」緣——游韓詠嘆調》
[22]、韓陳其《淑明「美」思——游韓詠嘆調》
[23]、 韓陳其《韓國教育觀「花」 ——游韓詠嘆調》
[24]、韓陳其《韓中女子名異同談趣——游韓詠嘆調》
[25]、韓陳其《秋色賦——游韓詠嘆調》
[26]、 韓陳其《千禧之愛——游韓詠嘆調》
[27]、 韓陳其《夢溪鄉思》
[28]、 韓陳其《狗頭狗腦----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韓陳其《鄉人賽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韓陳其《華盛頓的櫻花世界》
[31]、 韓陳其《三游美國費城》
[32]、 韓陳其《美國「牛友」麥樂尼》
[33]、 韓陳其《游祭美國葛底斯堡古戰場》

❿ 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教學科研

清華因其獨特的建校背景與別具一格的校園文化,校內中西文化交匯,在這個典型的文化接觸地帶。吳宓貫徹他一向提倡的「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理念,籌備研究院國學門。
在研究院開學典禮上,吳宓發表演說,闡述研究院開辦旨趣:(一)在新舊遞嬗之際,對西方文化,宜有精深之研究,然後可以采擇適當,融化無礙;(二)對中國固有文化,須有通徹之了解;(三)為此,必須有高深學術機關,為大學畢業及學問已有根柢者進修之地,且不必員府歐美多耗資財,所學且與國情隔閡。此即本校設立研究院之初意。
針對當時國內國學研究「或則陳腐,嫌其過舊;或則偏激,強名曰新;或則但務瑣屑之考據;或則徒事浮華之辭章。」吳宓提出,國學研究應該樹立兩個目標:第一,整理全部材料,探求各種制度之沿革,溯其淵源,明其因果,以成歷史的綜合。第二,探討其中所含義理,講明中國先民道德哲理之觀念,其對於人生及社會之態度,更取西洋之道德哲理等,以為比較,而有所闡發,以為中國今日民生群治之標准,而造成一中心之學說,以定國是。如能實現第一個目標,則中國之文明,可以昌明樹立於世界;實現第二個目標,則中國對於全世界之迷亂紛爭,或可有所貢獻。
在此思想指導下,國學研究院採取了異於國內其他大學的國學研究之道,即「注意准確精密之方法(即時人所謂科學方法),並取材於歐美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
從體制和功能看,研究院沒有北大國學門那樣復雜的建制和多功能特徵,而純粹是一個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教育機構。圍繞培養目標,研究院在招生、學習和畢業等環節上,都有一套相當規范的操作制度。
研究院招收對象,除「國內外大學畢業者或具有相當之程度者」外;還有「各校教員或學術機關服務人員,其有學識及經驗者;各地自修之士,經史小學等具有根柢者」。學生經錄取後,須按期到院,常川住宿,屏絕外務,潛心研究,篤志學問,尊禮教授,並不得有逾越行檢,妨害本院之行為。研究期限以為年為卒,但遇有研究題目較難、范圍較廣,而成績較優者,經教授許可,可續行研究一年或二年。研究院四年間共收四屆,錄取74人;除有2人退學和4人病故外,實際完成學業68人。他們後來有的執教於大中學校,有的任職於文化學術機構,都在為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而盡心盡力。
研究院兼容並包,學術自由,充分發揮各位教師的特長和主動精神。《研究院章程》明文規定:「本院略仿舊日書院及英國大學制度。研究之方法,注重個人自修,教授專任指導。其分組不以學科,而以教授個人為主,期使學員與教授關系異常密切。」根據《章程》,研究院教學方式分為「普通演講」和「專題研究」。普通演講即課堂講授,由各教授就自己的專長和治學心得開課,供諸生必修或選修;如同一課幾位教授都有精深研究,可同開此課各講各的心得見解,任學生自由選一教授從業。專題研究就是由教授個別指導,學生進行的課題研究。各教授就自己的專長提出指導范圍,然後讓各生根據自己的志向、興趣和學力,自由選定研究題目,選定後不得中途變更。學生可隨時向導師請業問難。《章程》規定「教授於專從本人請業之學員,應訂定時間,常與接談,考詢成績,指示方法及應讀書籍。」
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嚴格按《章程》執教。
王國維開的普通演講有:《古史新證》、《說文練習》等;指導專題研究的范圍是:經學、小學、上古史和中國文學等。
梁啟超開的普通演講有:《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儒家哲學》等;指導專題研究的范圍是: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等。
陳寅恪開的普通演講有:《西人之東方學》、《目錄學》和《梵文—金剛經》等;指導專題研究的范圍是:年歷學、古代碑誌與外族有關系者之研究等。
趙元任開的普通演講有:《方言學》和《普通語言學》等;指導專題研究的范圍是:現代方言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等。
李濟開的普通演講有:人文學等;指導專題研究的范圍是:中國人種考等。
研究院的課程,兼具廣博與精深,不少即使在今天,仍然屬前沿性質。劉夢溪指出,研究院講授內容已經超越了一般所謂國學的范圍。事實上王國維、陳寅恪的學問途徑,與西方漢學的方法多有一致之處,原本就是國外漢學界最看重的中國學者。趙元任的語言學研究,也屬於現代語言學的范疇。李濟的民族學和考古學,更直接運用了人類學的方法。清華國學研究院應該是新的國學,而且是與西方漢學聯系在一起的新的國學。
研究院教學、研究並重,著述甚豐。研究院的出版刊物主要有三種:(一)教授主編之叢書,比如王國維的《蒙古史料四種校注》、陳寅恪的《大寶積經論》、趙元任的《現代吳語的研究》、李濟的《西陰村史前的遺存》等;(二)《國學論叢》,到1929年3月共出版二卷六期,內容除本院教師之著作外,凡學生之研究成績,經教授會同審查,認為有價值者及課外作品之最佳者,均予登載,比如刊載有吳其昌的《宋代之地理史》、周傳儒的《中日歷代交涉史》、劉盼遂的《說文漢語疏》等;(三)《實學月刊》,本著「經以明聖賢之心,攻諸史以尋治亂之跡。匯百家之學,集萬國之觀……洽於古今,通乎中外」的宗旨,前後共印行六期,這些學生的著述,受到校內外學人的矚目。其中代表性著作如:高亨的《韓非子集解補正》、吳其昌的《三統歷簡譜》、王鏡第的《周官聯事考》等等。這些研究成果以及對我國國學研究的貢獻,都大為可觀和令人稱道。
研究院共招生四屆,畢業74人,其中徐中舒、姜亮夫、王力、吳其昌、姚名達、高亨、陸侃如、劉節、劉盼遂、謝國楨、賀麟、張蔭麟、羅根澤、周傳儒、蔣天樞等等,日後都成為我國20世紀人文學術的中堅力量。

閱讀全文

與國學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