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職務侵權的責任
職務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承擔,從責任主體上看,也可以分為對內責任和對外責任兩個方面。
首先,對外責任,主要是指由誰來直接對第三人或受害人承擔責任。組織對行為人在執行職務過程中因侵權而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義務。在此項賠償義務所產生的法律關系中,受害人是當然的權利主體,至於義務主體是誰,學者們有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組織與行為人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是共同的義務主體;另一種意見認為,義務主體只能是組織,組織是實體法上的當事人即加害人和訴訟法上的當事人即被告。一般情況下,在發生職務侵權行為後,根據法人侵權理論或僱主責任理論,組織應該承擔行為的後果,受害人只能向組織請求承擔責任。中國的有關立法規定和司法上也基本是這樣操作的。在職務侵權行為形成的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中,受害人應向組織請求承擔職務侵權行為責任。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職務侵權行為的對外責任都由組織一方承擔,在特殊情況下,「對於董事實施的同一侵權行為,公司因為機關理論而要對侵權行為的受害人負責,董事則因為違反了一般侵權法上的注意義務而要對侵權行為的受害人負責。公司和董事是此種侵權行為的共同侵權人,故必須共同地和連帶地對受害人承擔侵權責任。現代各國民商法對此都作了規定。」故當行為人為代表人,其在實施職務侵權行為時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應當與組織對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法律規定代表人與組織承擔連帶責任,不僅考慮到他們之間休戚與共的利益關聯,更凸顯現代公司法對董事責任的加重,以平衡其權力的擴張,防止其權力的濫用,保護公司的正常經營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其次,對內責任,則是指組織或行為人在對外承擔相應的責任之後,組織與行為人之間的責任承擔。進一步說,即組織對行為人有無追償權,要求行為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在職務侵權行為中,行為的法律後果完全由組織承擔,行為人不須承擔該行為的民事責任,不會產生職務侵權行為之對內責任。但在某些情況下,職務侵權行為可能導致對內責任的承擔:
(1)根據公司企業等組織的內部協議,行為人對職務侵權行為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至於此種情形下,組織是否享有追償權,能否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起訴要求行為人承擔其相應的民事責任,則要區分情況:A、若該責任依據是行為人與組織之間的民事協議,包括組織章程或者勞動合同,則該責任屬於民事爭議,組織可以據此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主張追償行為人應該承擔的責任。B、若該責任屬於內部管理方面的責任,如公司的管理規范,學校的管理規章等,其管理規范或者規章屬於組織內部行政管理方面的規定,不屬於民事爭議的范疇,故組織不能據此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主張其權益。而只能根據管理規范的要求,在組織內部,通過工資、獎金發放或者職位晉升等其他獎懲措施,讓行為人承擔其相應的責任,實現組織的利益。
(2)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行為人與組織應該對外共同承擔連帶民事責任,在組織對外承擔責任後,可以根據其與行為人的事先協議或者有關約定,要求行為人承擔其相應份額的民事責任,反之亦然。在此情況下,由於該追償權屬於法律的明文規定,故該組織與行為人內部責任承擔的爭議屬於民事爭議的范疇,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予受理。
❷ 什麼是雇員執行職務侵權責任
我國的民事、侵權實體法並沒有對雇員執行職務侵權作出明確界定,但司法實踐中卻大量存在這種侵權行為,在法律調整時認定與確定責任主體時,需要依法推定。
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從程序法司法解釋的角度規定了雇員執行職務侵權的責任。該《意見》第45條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夥組織僱用的人員在進行僱傭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僱主是當事人。」這一司法解釋只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合夥組織、內容上不完整。從經濟角度看,所有制有國家所有制和么人所有制之分;從法律角度看,無論公有制經濟組織還是私有制經濟組織,都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所以,私有制企業中的雇員執行職務侵權的法律關系,與公有制企業中雇員職務侵權的法律關系在性質上是一致的。我們習慣上不把國有企業與職工之間的關系稱為僱主與雇員的關系,但從法律特徵上說二者卻是一致的。這里所說的雇員,不僅包括個體工商戶、合夥組織中的職員,也包括國有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的職員。
雇員執行職務侵害權屬於特殊的侵權行為,它以過錯推定責任為主,兼以公平原則為補充。從僱主與雇員的法律關系看,僱主有選任、監督、管理和教育雇員的注意義務,即挑選取德才兼備的職員,並監督、教育其忠於職守,遵紀守法。如果雇員在執行職務中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則推定僱主沒有盡到選任、監督、教育其雇員的義務,存在過錯,因此應對雇員職務侵害權的行為負責。
在雇員職務侵權中,由受害人證明僱主沒有盡到選任、監督的注意義務往往比較困難,若由受害人舉證,不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宜採用過錯推定責任,由僱主自己舉證證明他已盡選任、監督之義務;若不能證明,就推定僱主存在過錯,應由其對雇員的職務侵權行為承擔責任。過錯推定責任應以公平責任為補充。在僱主沒有過錯時,如一概免除其責任,將由受害人自己承擔責任損失,但由沒有過錯的受害人自己承擔全部損失又失公平。在這種情況下,應適用公平原則,根據當事人各自的經濟狀況和實際損失,公平地在當事人之間分攤損失。
雇員執行職務侵害人身權、通常表現為侵害身體權、自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例如,超級市場的工作人員違法搜查顧客的身體,侵害了顧客的身體權和自由權;新聞單位的記者未經受害人的同意就刊出其隱私,侵害受害人的隱私權。雇員職務侵害他人的人身權,應由僱主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僱主承擔的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
❸ 職務侵權賠償如何適用法律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導致他人合法權益受損的行為,指的職務侵權行為。根據《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當民事責任。」《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益。」
比較以上兩條規定,不能看出它們有共同的特徵:(一)侵權的主體都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二)侵權行為都是發生在執行職務中。(三)侵權行為須是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但是,二者仍存在兩大區別: (一)侵權責任的歸責方式不同。《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職務侵權行為須是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代表國家行使權力,執行職務過程中,未按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行使其法定權力,履行其法定義務,而造成侵害了公民和其它組織的合法權益的職權行為。它是以違法為前提,以違法責任原則做為歸責原則的,不違法就不負賠償責任,故又稱為違法行使職權行為。在民法中,職務侵權只要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時,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就要負賠償責任。它包括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害。是以過錯原則做為歸責原則的。
(二)被侵權對象的范圍不同。在國家賠償中,被侵權對象主要是職權的相對人,即某一或某一范圍內受國家機關職權管理和約束的特定的人,受賠償的也是這些人。而民法中職務侵權既包括職權的相對人,也包括相對人以外的第三人。例如公安人員在追拿逃犯時,不小心撞壞了第三人的東西,公安機關就應對第三人給予民法上的賠償。
所以,我認為民法上的職務侵權和國家賠償法的規定有相同之處,民法上的職務侵權比賠償法的范圍大,包含著賠償法的侵權 。二者存在 法律沖突。由於《國家賠償法》是專門法,而《民法通則》是一般法,按照專門法優先於一般法適用的原則,《國家賠償法》應當優先於《民法通則》適用。故職務侵權應先 按《國家賠償法》的規定來處理。該法沒有規定的 ,再按《民法通則》來解決。
綜上所述,我認為如果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應按《國家賠償法》的規定,給予國家賠償。如果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合法)行使職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應按民法的特殊侵權依有關民事法律規定給予國家補償。
以上意見,只代表個人觀點。
❹ 職務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職務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1、行為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內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2、行為容主體的行為必須是執行職務或行使職權中的行為。
3、致害行為必須是違法行使職權的行為。
4、致害行為必須上國家依法應對其負賠償責任的行為。
❺ 如何界定職務侵權行為
2.侵權行為的發生必須是執行公務所致。如果不是在執行職務中或內是與執行職務無關的侵權容行為則不適用職務侵權行為的規定。但如果法律規定有為某種預防或防止義務而不為反而參與,則認為這是與其職務有關的行為,對因此造成他人損害的,也屬於職務侵權行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非職務行為、個人行為則不構成職務侵權。
❻ 什麼是「職務侵權行為」
所謂
職務侵權行為
是指
職務行為
的實施侵害了
第三人
的
合法權益
,對第三人構成回侵權的職答務行為。例如,公司甲的
法定代表人
乙驅車前往談判地點與公司丙洽談一筆房屋租賃
事宜
,在乙與丙公司簽訂完
租賃合同
回來途中,乙不慎將行人丁撞傷。在此,乙撞傷丁的
行為
則屬於職務侵權行為。
❼ 侵權責任類型八種
侵權責任類型八種有:
1、 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3、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4、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5、 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6、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7、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8、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❽ 職務侵權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