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對侵權行為的理解錯誤的是

對侵權行為的理解錯誤的是

發布時間:2020-12-27 07:33:18

㈠ 關於侵權責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只有行為人有無過錯,才應該承擔侵權責

A選項本身歧義,應該是只有行為人有過錯,才承擔侵權責任。但是這只是對內一般侵權容責任的規定。
B選項明顯錯誤,共同侵權是共同承擔。
C選項不夠全面,也是不正確的。
D選項是正確的。這是對連帶責任的典型闡述啊,就跟合夥人的責任是一樣的,每個債權人可以請求任何一個合夥人或者幾個或全部承擔的,因為是連帶責任。

為解決你的困惑,我將侵權責任法條文列在下面。
關於A選項: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七條 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關於B選項
第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關於C選項
第十一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二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關於D選項
第十三條 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㈡ 如何認定申請財產保全錯誤

財產保全來損害賠償責任屬於民自事侵權損害賠償,應當適用侵權責任法上的規定,在實踐中爭議不大,而對「申請有錯誤」是否構成申請人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則有不同認識。筆者認為申請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七條則規定,行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故侵權責任法主張一般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才適用無過錯責任。而財產保全申請錯誤造成的損害賠償即屬於一般侵權行為,不應當作為特別情況而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應當首先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㈢ 民法中錯誤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您好,民法中的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反映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心理狀態。與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不同,對一般侵權行為而言,過錯是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必備前提。

1、過錯根據其類型分為故意與過失。

(1)故意,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損害結果,仍希望其發生或放任其發生。

(2)過失,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應預見或能夠預見而因疏忽未預見,或雖已預見,但因過於自信,以為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後果。過失根據法律對行為人要求的注意程度不同又分為一般過失與重大過失。

A.一般過失,是指行為人欠缺善良管理人或者與處理自己事務同樣的注意義務。

B.重大過失,是指行為人顯然欠缺普通人的注意義務。

2、過錯除了一個人的過錯以外,還有共同過錯、與有過失等情形。

(1)共同過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的故意或過失致他人損害,故共同過錯只是存在共同侵權行為中。由於我國的共同侵權行為理論發生了變化,因此共同過錯不再是共同侵權的必要條件,因此共同侵權行為可以在沒有共同過錯的情形下發生。(參見《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3條第1款的規定)

(2)與有過失,是指對於損害的發生,受害人存在過錯。民法通則第131條對於與有過失的規定相對較為簡單,《人身賠償司法解釋》第2條就與有過失作了詳細規定,該條可以分解為以下內容:

A.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131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B.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C.適用民法通則第106條第三款(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的特殊侵權)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因此,在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的特殊侵權行為中,如果受害人只是一般過失,不減輕加害人的責任。

與有過失,既可以發生在單獨侵權中,也可以發生在共同侵權中。而在共同過錯中,有過錯的僅是加害人一方,在與有過失中則是強調受害人有過錯。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㈣ 簡答題,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什麼為什麼

  1. 「歸責」是指行為人因其行為和物件致他人損害的事實發生以後,應依何種專根據使其負責,屬此種根據體現了法律的價值判斷,即法律應依行為人的過錯還是應以已發生的損害結果為價值判斷標准,抑或以公平考慮等作為價值判斷標准,而使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

  2. 原因:(1)從侵權法的發展史來看,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應當只是就損害賠償請求權而言的,即只有損害賠償責任作為確定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的依據,並非以其他民事責任的承擔作為確定歸責原則的依據。

  3. (2)侵權行為歸責原則在古代社會表現為結果責任(即加害責任),在羅馬帝國後期表現為過錯責任,法國民法、德國民法則繼承了這種過錯責任,20世紀出現了無過錯責任。無論是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都是依據損害賠償請求權確定歸責原則。如《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規定:任何行為使他人受損害時,因自己的過錯而致損害發生之人對該他人負賠償的責任。此後制定的德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均作如是規定。

㈤ 江平的民法學中關於民法基本原則的過錯責任原則

三言二語說不清,慢慢說吧

一、你說的是二個領域里的責任歸責原則。完全是二碼事。

你說的江老民法一書我沒看,老人家有沒有錯,我也不好評判。另外,歸責原則也不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它只是民法在適用上的一種規則。

一般而言,過錯責任原則是侵權領域的通用原則,即對於侵權行為的認定,應當是有過錯才承擔責任;而合同領域是特殊領域,其規定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對於違反合同行為的認定,不需要你有過錯,只要你違反合同的約定,你就要承擔責任。這也叫嚴格責任原則或無過錯責任原則。

當然,在侵權、合同領域,都還有其他原則作為補充的。

二、下面,先說說侵權領域的責任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指任何人因自身的過錯(故意或過失)而侵害他人權益時,應就所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換言之,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無過錯,則無責任。

《侵權責任法》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1、過錯責任原則。規定在《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一款。該款是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條款,作為一般條款,意味著:只要證明行為人的行為符合《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一款的要求,就足以令其承擔過錯侵權責任,除此以外,無須更多。

【例一】甲因出現重度中毒症狀住院,乙醫院對甲進行了當時醫療條件下所有可能的檢查和診斷,依然不能查明病因,甲不治而亡。三年後,乙醫院才得知,甲屬於鉈中毒,並且甲得病時,已有美國科學家發表科研論文,詳細介紹鉈中毒的診斷與治療,但不為中國醫療界所知。1、判斷醫務人員是否具有醫療過錯,應判斷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是否達到了當時醫療條件下一個合格的醫務人員應當達到的行為標准。2、乙醫院診斷和治療行為符合前述表述,雖不能妙手回春,但不具有過失,不承擔醫療過錯責任。

2、過錯推定。《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二款規定:「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款規定了過錯推定的歸責方式。

對過錯推定應作如下理解:1、過錯推定不是獨立的歸責原則,它隸屬於過錯責任原則。2、過錯推定僅限於法律明文規定的情形。故:《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二款不能單獨作為起訴的依據。3、對過錯的證明採用舉證責任倒置,根據基礎事實,推定加害人具有過錯,由加害人對相反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加害人如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免責。4、加害人僅證明第三人具有過錯,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不能免責。

《侵權責任法》規定了以下過錯推定責任: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遭受人身損害的,推定教育機構具有過錯(《侵權責任法》第38條)。

2、患者因下列情形之一遭受損害的,推定醫療機構具有過錯:(a)違法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b)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c)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侵權責任法》第58條)。

3、動物園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推定動物園具有過錯(《侵權責任法》第81條)。

4、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推定其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具有過錯(注意:建築物倒塌適用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6條)。

5、堆放的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的,推定堆放人具有過錯(《侵權責任法》第88條)。

6、林木折斷致人損害的,推定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具有過錯(《侵權責任法》第90條)。

7、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推定施工人具有過錯(《侵權責任法》第91條)。

【例一】李某到電影院找人,在一樓找尋未果,來到二樓,見一門虛掩,內有稀鬆人聲,便貿然推門而入,不料此門為檢修影院大廳天花板的入口,李某不明就裡,踩破天花板,跌入影院,將觀眾張某砸成重傷。此例中:1、應類推適用《侵權責任法》第85條,由電影院承擔過錯推定責任。2、電影院即使證明李某具有過錯,也應承擔責任,因為電影院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

【例二】某野生動物公園為了安全起見,用高約8米的鐵柵欄設置了堅固的防護網。不料一精神病患者於發病期間從外面攀爬至防護網內,被老虎傷害致死。1、根據《侵權責任法》第81條,動物承擔過錯推定責任。2、動物園如能證明以上事實,則表明其沒有過錯,免責。

(二)無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承擔相應的責任。

《侵權責任法》規定了以下無過錯責任: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2條)。

2、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致人損害的,用人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4條)。

3、提供個人勞務一方因勞務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5條)。

4、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的不真正連帶責任,為無過錯責任。銷售者具有過錯的,承擔最終責任;銷售者無過錯的,生產者承擔最終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1-43條)。

5、機動車與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之間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8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

6、因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污染者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5-68條)。

7、高度危險責任中,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者,高度危險物品的經營者、佔有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9-77條)。

8、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但動物園承擔過錯推定責任)(《侵權責任法》第78-80條;第82-84條)。

9、建築物倒塌致人損害的,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6條)

10、醫療機構違反告知義務,給患者造成損害的,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5條)。

11、因醫療產品致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與產品提供者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為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9條)。

12、在道路上傾倒、堆放、遺撒妨礙通行物的,行為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9條)。

(三)法定補償義務,即公平責任原則。

《侵權責任法》 第二十四條 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一)公平責任的構成要件:

1、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

2、不屬於法律規定的無過錯責任。

3、加害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4、不適用公平責任將導致顯失公平的後果。

(二)公平責任的承擔:

1、結合雙方的財產狀況以及受害人遭受損害的嚴重程度,由雙方合理分擔損害。

2、可以部分補償,也可以全部補償。

(三)《侵權責任法》規定了三種適用公平責任的法定情形:

1、因見義勇為遭受損害(《侵權責任法》第23條)。

2、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陷入無意識或不受控制致人損害(《侵權責任法》第33條)。

3、高空拋物致人損害且加害人不明(《侵權責任法》第87條)。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三條 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被侵權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例一】甲下夜班回家途中,發現有人搶劫工友乙,甲對乙暗戀已久,上前制止,搶劫未遂,搶劫者於逃竄前將甲刺成重傷。①甲遭受的損害由加害人承擔責任,如果加害人的賠償能力充足,無公平責任的適用。②僅在加害人不能確定或者無力賠償的情況下,才適用公平責任,由受益人(乙)對受害人(甲)的損害適當補償。③見義勇為失敗的,公平責任不因此受影響。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三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的,根據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醉酒、濫用麻醉葯品或者精神葯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例二】小S患有夢游症,但自己並不知情,某夜,小S在夢游中侵入鄰居大S家中,將大S打傷。此例中:①小S在給大S造成損害時無意識,無過錯,小S不承擔侵權責任;②應適用公平責任,由小S對大S適當補償。

《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 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例四】某日,李某行走於北京市國稅局樓下時,被某辦公室扔下的一個煙灰缸砸傷,難以確定煙灰缸從那個辦公室扔出。①《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適用有兩個前提:第一,形成區分所有;第二,難以確定加害人。②此例中加害人能夠確定(稅務局擁有整棟樓房),應適用《侵權責任法》第85條,稅務局承擔過錯推定責任。

三、下面是合同領域的歸責原則

合同領域主要適用嚴格責任原則,所謂嚴格責任原則,也稱無過錯責任原則或客觀責任原則,是指違反合同當事人無論在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要承擔合同責任的歸責原則。

(一)嚴格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

嚴格責任原則在我國合同法的總則中予以明確規定,因而是合同責任的主要歸責原則,它在合同法中的適用具有普遍意義。

但我國合同責任實際上並非奉行單一的歸責原則而是採用了多元化的歸責原則,因而嚴格責任原則的適用尚有例外,在下列情形下不能適用嚴格責任原則:

1、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場合。

我國合同法中的過錯責任原則主要發生在以下情形:

(1)無償合同的場合。 由於在無償合同中不發生對待給付的問題,因而對無利益一方的要求應該低一些,合同法對此類合同均採用了過錯責任原則以平衡二者利益。合同法第189條、第374條、第406 條對贈與合同、無償保管合同、無償委託合同都作了如是之規定。

(2)手段債務的場合。 所謂手段債務即債務人對債權人僅允諾將自己所具有的手段向債權人提供,而並不保證一定能達到某種結果,如醫療服務合同、委託合同等。由於其不能以債務人是否達到某種結果來衡量其是否履約,因而債務人應僅承擔以合理注意和技能處理問題的義務,如果債務人的行為達不到一個正常而謹慎從事的人應做到的標准,則有過失並應承擔責任。如《合同法》第406條規定, 「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委託人的過錯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2.適用絕對責任原則(即嚴格責任、無過錯責任)的場合。

我國合同法上的絕對責任主要發生在以下場合:

(1)金錢債務。一般認為, 當事人的履約能力不足並不能成為免責的事由,因而,在金錢債務未能及時履行時,無論其是因何種原因引起,債務人均應負違約責任。我國合同法對此雖未明確規定,但司法實踐早已確認了該原則,在合同法的解釋上應以此解釋為宜。

(2)種類物之債。如果種類物即使因不可歸責於債務人的原因,而在交付買受人之前造成毀損滅失,也應對其不能給付負擔責任。我國合同法雖對此未予以規定,但從法理分析,應認可該規則。

(3)安全保證債務。 即合同當事人負有使對方避免遭受損害的義務。其中最典型的是旅客運輸合同中承運人的責任。在該種合同中,承運人不僅應負責將旅客運送到約定地點,而且應負責旅客的途中安全,這是承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並不能因不可抗力而免責。如《合同法》第301條規定, 「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

(4)遲延履行後的責任。我國合同法也明確了此項原則,該法第17條規定:「……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5)違反擔保義務的合同責任。所謂擔保義務, 是指在有償合同中,債務人對其所提出的給付應擔保其權利的完整和標的物質量合格,如果債務人違反此項擔保義務,無論該瑕疵系由何種原因造成,均應承擔合同責任。這在大陸法系國家被稱為瑕疵擔保責任,其又分為權利的瑕疵擔保與物的瑕疵擔保,我國合同法僅規定了前者(見《合同法》第150條),對後者則是作為不適當履行合同的行為來對待的。但1993 年的《產品質量法》對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質量擔保義務作了明確規定,既然規定了擔保義務,自然無須證明其違反者因何種原因而違反義務,故應屬絕對責任。

(二)嚴格責任原則下的免責事由。

嚴格責任有別於過錯責任,過錯是一種積極的觀念,它告訴我們歸責的必要條件。嚴格責任是一種消極的觀念,它告訴我們責任可以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存在,並通過法律承認的免責事由而免除其責任,因而,何種情形可以成為免責事由就成為嚴格責任原則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嚴格責任下的免責事由應限為以下幾項:

1、不可抗力。不可抗力作為法定的免責事由,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通常包括自然災害、戰爭、國家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職能等。此種情形雖導致損害後果的發生,但由於債務人的行為與損害之發生不存在任何因果關系,因而不承擔違約責任。但發生不可抗力並非完全絕對地免責,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2、債權人的原因。如果債務人違約是由於債權人的原因引起的,則債務人應當可以被免除或減輕責任。在奉行過錯責任原則的大陸法系國家,對此採用的是過失相抵原則,即在債權人對違約也有過錯時,減輕或全部免除債務人的合同責任由於我國合同法採取的是嚴格責任,因而過失相抵原則在此沒有適用的餘地。但是《合同法》第120條規定, 「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該條是對過失相抵原則的變通適用。但由於「同時履行抗辯權」和「先履行抗辯權」的引入,「雙方違約」目前即成為一個存有相當爭議的問題。退一步講,即使承認雙方違約,該條的規定顯然將因債權人的原因而免責的事由限定在一個相當狹窄的范圍。因而在解釋上應理解為如果債權人自己的行為助成了對方當事人違約,不管該行為本身是否構成了違約,均可減輕或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責任。

3、合同中約定的免責條款。雖然合同責任同其他民事責任一樣具有國家強制性,但其所具有的財產性、補償性體現了其作為一種私法上的責任更具有「私人性」,因而對其的規定並非強制性規范而是任意性規范,當事人自願協議免除合同責任的,法律自無強行干涉的必要。因而各國大都允許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得以協議免除合同責任,我國《合同法》顯然對此也予以了肯定。但免責條款如果適用不當,則會對債權人造成極大的不公,進而危害社會正義的實現,這在標准合同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這方面,《合同法》也同其他國家一樣對免責條款作出了必要的限制:

第一,免責條款不得排斥法律的強制性規范的適用,如關於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的規定等,否則該免責條款無效。

第二,免責條款不得排除給對方造成人身傷害的民事責任;

第三,免責條款不得排除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責任。

四、在合同領域為什麼要適用嚴格責任原則?

首先為合同的履行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是符合合同嚴守原則的。其優點在於,原告只需證明被告未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事實即可,不需要證明違約方有過錯,也無需違約方證明自己沒有過錯。

違約方免責的可能性在於免責事由的存在,而免責事由也屬於客觀事實,證明起來相對容易。所以實行嚴格責任原則有利於方便裁判,及時解決糾紛。尤其是在嚴格責任原則下,違約責任與違約行為直接相聯,兩者直接的因果關系極為明確,十分有利於督促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維護合同的權威性、嚴肅性。誠然,嚴格責任原則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一方面,在很多情況下不利於准確認定責任,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必須根據當事人的過錯來確定責任,而且,嚴格責任原則也不利於在一些清況下分清雙方的責任,根據雙方的過錯來確定責任。另一方面,不利於懲罰有過錯的行為,實現合同正義。

總之,責任歸責原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每種原則的適用,都有其適用的環境,如過錯責任原則應當是通用的普遍的歸責原則,但這種通用原則也必然意味著在一些特定領域或特殊情形下又是不能適用的,在合同領域有其特殊性,所以規定的是嚴格責任原則,也就是無過錯責任原則。

㈥ 刑法中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的罪質指啥

1,對象抄錯誤

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侵害對象產生的錯誤認識。中國刑法理論中事實錯誤的一種,相當於西方刑法理論中的客體錯誤。

2,打擊錯誤

又稱「目標錯誤」、「行為誤差「行為人意圖侵害某一對象,因未能控制行為方向而侵害了另一對象的錯誤。刑法中事實錯誤的一種。如行為人慾殺死某甲,於是朝某甲開槍射擊,卻命中某甲身邊的某乙,這就是打擊錯誤。

(6)對侵權行為的理解錯誤的是擴展閱讀:

一,對象錯誤主要特徵是:

1,行為人在實施故意犯罪的過程中,有明確而具體的犯罪對象。

2,行為人將另一對象誤認為是自己意圖侵害的對象。

二,打擊錯誤主要特徵是:

1,行為人具有明確的侵害對象,並針對侵害對象實施加害行為。

2,實際侵害了行為人意圖以外的另一個對象。

3,行為人主觀上設想的因果方向與實際發生的因果方向不一致。打擊錯誤造成侵害結果,行為人有過失的,承擔過失的責任。不具有過失的,不負刑事責任。

㈦ 起訴錯了當事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民事錯訴是一種特殊民事侵權,民事錯訴責任屬於民事侵權責任。根據回民法理論,侵權指答不法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和人身權的行為,是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或者國家、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等權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 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7)對侵權行為的理解錯誤的是擴展閱讀:

民事錯訴是一種侵權行為,因為其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一、從行為上看,錯訴人實施了錯誤的訴訟行為;

二、從結果上看,該錯誤的訴訟行為給無辜被告造成了誤工、律師費、證人作證費用等有形損失以及商譽等無形損失;

三、錯訴人的錯誤訴訟行為和無辜被告的損失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民事錯訴構成了侵權,應當承擔民事侵權責任。

民事錯訴責任-網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網路

㈧ 過錯侵權責任的地位

過錯推定
——《民法通則》126條之理解
過錯推定理論的產生以及相關評述。轉而研究我國《民法通則》中過錯推定的適用。最後分析過錯推定適用的構成要件以及證明責任上的應用。
關鍵詞:過錯推定、歸責原則、證明責任
過錯推定又謂過失推定,是指在損害事實發生後,基於某種客觀事實或條件而推定行為人具有過失,從而減輕或者免除受害人對過失的證明責任,並由被推定者負擔證明自己沒有過失的規則。正如學者所言,從本源上來說,「推定」是訴訟法上的證據法則,而非固有的實體法原理。
一般認為,過錯推定理論是由17世紀法國的讓•多馬創立的。但在19世紀上半期及以前的資本主義時代,過錯推定在司法實踐中長期處於休眠狀態,侵權法領域占據統治地位是過錯責任。因為在資本主義急驟上升的這一段時期里,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極盛,貫穿在過錯責任原則中的主導思想是限制加害人的責任以鼓勵人們的進取心,顯然「保護被害人,限制加害人」的過錯推定及其強行規責主義同這一時期法律秩序的主導思想格格不入。但從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後,經濟活動劇增,工業災難等意外事故頻繁發生,加強對受害人保護的呼聲日益高漲,過錯推定原則才逐漸轉為興奮狀態。隨著企業責任的普遍發生和許多侵權行為的發生,歐洲學者們又提出了「利益說」、「支配說」、「危險說」、「嚴格責任」等原則,進一步加重加害人的責任而保護受害人利益,從而確立起無過錯責任原則。
從過錯推定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適用過錯推定是現代工業社會各種事故與意外事故日俱增的情勢下法律所採取的對策。因為,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工業事故和意外事故頻繁發生,單純的過錯原則已經不能適用社會的發展,要求受害人對一切加害人的過錯進行「過錯上」的舉證,往往很難。例如在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制定的民法典中將過錯責任作為侵權行為法的唯一原則,但當社會化大生產出現後,許多適用嚴格的過錯責任導致了嚴重的不公平現象。於是,過錯推定原則出現了。就本人的理解來看,過錯推定是工業革命時代,當受害人特別是大量平民遭受侵害的事故頻繁出現後,對於法律救助上缺陷——而在程序法上產生的一項補救措施。它的合理性在於它是根據一般合理人的生活經驗而推導出來的一個程序規則。如「一桶麵粉從商店窗戶裡面飛出來,裡面的人不可能沒有過失……」(1)如果要說它與過錯責任的不同,或者說是它比過錯責任的進步在於那裡的話,我的回答是舉證責任方面,別無他徑,僅此而已。過錯推定就把證據法上的規則——舉證責任的倒置——引入民事責任領域,讓加害人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從而達到保護受害人的目的。它與過錯責任的「限制加害人的責任,保障其行為自由」思想是有區別的,但區別也僅在於證明責任。
鑒於在過錯推定之後,無過錯責任的崛起,我們的觀點是過錯推定是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之間的一個過渡,是侵權法歸責原則上的一個小小插曲。它不是獨立的歸責原則,它是過錯責任原則的一個衍生品。正如英美學者批評的那樣,「盡管過錯並不是一種完好的解釋,然而人人都求助於過錯的字眼。法國的法學理論和實踐仍然保留著這種過錯理論的含糊性」。(2)但是不容否認,過錯推定在侵權法歷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為社會帶來了公平,給更多的人們帶來了幸福。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它給我們帶來了文明,促進我們這個社會的進步。(3)
一、在《民法通則》中的適用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三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侵權法歸責原則體系是過錯責任原則(第二款)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第三款)的二元主義。至於有的學者認為還應根據第一百三十二條而加上公平原則。這種觀點沒有正確理解立法精神和我國的法制實際,公平原則為《民法通則》的一項基本原則,在第四條作出了明確規定。一百三十二條公只不過是貫徹其精神的體現而已。並且由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國情,國家在制定法律時,經常會將一些政策性原則加之於法律,一百三十二條是為例子。總之,公平原則貌似公平,實為平均主義,根本不能和前兩項原則並列而成為一項歸責原則。
具體到我國《民法通則》中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規定,可以分為117條至120條四種一般侵權民事責任即過錯責任原則;121條至127條七種特殊侵權責任。分別為他人、物致人損害責任和危險責任。在這里,我們想特別對一百二十五、一百二十六條進行分析。現在學者普遍認為一百二十六條建築物等致人損害為過錯推定,並且為《民法通則》中唯一的過錯推定原則的適用。法條規定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 懸掛物發生倒塌、 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損害事故發生後,法律直接規定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主觀上有過錯,並責令其承擔民事責任。相比於過錯責任,受害人要證明加害人存在過錯的規定而言,法律在此將證明責任倒置,該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只有證明自己主觀上沒有過錯才能免責。若其不能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則將承擔敗訴的風險。而受害人則無需承擔艱難的舉證責任,從而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從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我們可以看到加害人只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才能免責,這說明一百二十六條是屬於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的。即沒有過錯便不負責,否則便有責任。
對於一百二十五條,有的學者認為其也採取推定過錯的方式,受害人無須證明施工人主觀上具有過錯,只須證明施工人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並造成損害即可。當然,這里的推定過錯具有其特殊性,施工人不能以證明其主觀上沒有過錯而主張免責,而只能以其設置了明顯標志或採取了安全措施作為抗辯事由。(4)對此,筆者不予贊同。法條規定,在公共場所、 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 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關於這一條規定,筆者認為應屬於無過錯責任原則,我們的理由是:其一,民法通則第125條應為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所指的「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特殊情形之一;其二,與民法通則第126條之規定不同,第125條並未規定「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質言之,加害人不得主張自己沒有過錯而免責,因而不屬於過錯推定。基於這些認識,我們認為,受害人無需對加害人之過錯進行舉證和證明,加害人也不得以自己沒有過錯而請求免責。認為其應屬於過錯推定的觀點的錯誤在於把施工人是否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與是否有過錯完全等同。我們認為兩者是應該區別開來的。申言之,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並不等同於過錯。
二、構成要件
正如前面所說過錯推定相對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雖然具有其特殊性,但仍屬適用過錯原則的范疇,那麼其構成要件仍然是四個:其一是加害行為,即加害人是該建築物所有人或有管理義務即規定由建築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承擔建築物致損的民事責任。並且該建築物或其他設施發生倒塌、脫落、墜落的事實,二者須同時具備方構成侵權,其二加害人的過錯,建築物等倒塌或發生其他意外情況致人損害,加害人通常具有未盡管理人應盡到的注意義務等過失,而這些過錯由法律推定為加害人存在過錯,其三損害後果,其四侵權事實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根據《民法通則》第126條之規定還有一個「但書」,即「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換言之即便是具備了加害行為、損害後果以及侵權事實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只要加害人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能免除責任。故在建築物等致人損害事故中,僅僅具備上述四個要件時,還不能認定其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責任,只有在其不能證明損害事故的發生不是由其過錯所造成的時,才能根據法律規定推定建築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承擔責任。
三、證明責任的分配
建築物等致人損害案件在訴訟上的不同就在於法律對加害人和受害人證明責任分配作出了與一般侵權訴訟不同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四項明文規定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勤務員、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我們都知道,在證明責任中,誰承擔主張的舉證責任的話,誰就將承擔舉證不能時敗訴的風險。我國法律通過明文規定的方式將原本屬於受害人承擔的證明責任轉移給加害人,而要求其證明自身不存在過錯。這一規定即為我們通常所說的證明責任倒置。我們可以看到法律通過這一規定,實質上將主要的證明責任轉移給了加害人,其目的在於擴大對受害人的保護范圍,而實現社會的正義。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築物等致人損害事故中加害人承擔主要的證明責任,並不意味著受害人就無須承擔任何證明責任了。就整個建築物等致人損害案件來看,舉證責任並沒有完全倒置,倒置的僅僅是建築物的所有人、管理人證明其「自己沒有過錯」的舉證責任,除此之外的其他事實要件仍應由受害人舉證和證明,而這些舉證責任是不能倒置。
我們認為建築物等致人損害案件中受害人承擔如下證明責任:
(一) 被告是適格的責任當事人,即被告是被控造成損害的建築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
(二) 存在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勤務員、墜落之事實;
(三) 原告受有損害的事實,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之事實依據,這是訴訟請求得以支持之依據和標准。
(四) 建築物或者其擱置物、懸掛物倒塌、脫落、墜落事件與原告所受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因此,在建築物等致人損害案件中,受害人和加害人證明責任的分配可以表述為:受害人只須承擔上述四項條件的舉證責任,而加害人則承擔其「沒有過錯」的舉證責任。若受害人不能證明以上事實,同樣也不能宣告加害人責任的成立。故在建築物等致人損害案件中要根據歸責原則,要求雙方根據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分別承擔證明責任,否則就要承擔因舉證不能而導致敗訴或不利的訴訟結果。當然,在這類案件中,受害人一方的證明責任一般因為比較簡單而容易得到證明,而加害人的「沒有過失」的證明則往往難以證明。
四、過錯推定的限制
我們都清楚,過失推定原則是隨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興起,工業事故和意外傷害頻繁發生,過錯責任失效的情況下,法院出於保護受害人,加重加害人責任這樣一個目的而創制出來的。任何法律的創制和適用都離不開與其像適應的具體的環境,在這里,我們同樣堅持這樣一個道理。過錯推定對於處於弱勢、需要救助的受害人來說無疑是一根救命草。但正所謂任何事物都是兩面的,過錯推定原則的過分使用,無疑會不當地打擊人們追求財富的積極性,而不利於社會經濟財富的創造,甚至是造成社會的不公正。(5)對此,筆者的意見是效仿英國司法機關的做法,將適用過錯推定的條件作出明確規定。(6)具體到我國目前司法實際情況,我們贊成通過法律明文規定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具體情形(如126條)。而不宜將這一權利交由法官自由裁量。至於,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作出新的修改時,可以通過將制定的《民法典》或者司法解釋作出相應的規定。

閱讀全文

與對侵權行為的理解錯誤的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