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外交往與沖突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
1521年(明正德16年),葡萄牙人於屯門海戰侵略屯門軍鎮(今香港西部)失敗後,轉移居留今日澳門一帶,於1583年(明朝萬曆十年)成立澳門議事會,進行自治管理,但每年付500兩白銀予明朝政府為地租銀。到1616年,卡拉斯科被任命為澳督,但並沒有到任。直至1623年,下一任澳督馬斯卡雷尼亞斯正式到澳門到任就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並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後,葡萄牙派代表與清朝欽差大臣耆英談判,要求豁免地租銀,並由葡萄牙軍隊駐防澳門半島。1845年,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單方面宣布澳門為自由港,容許外國商船停泊進行貿易活動。1851年和1864年分別侵佔了氹仔和路環兩島。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簽訂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同意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但未經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將澳門讓與他國。1928年4月《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期滿後,國民政府於同年12月與葡萄牙重簽《中葡友好通商條約》,澳葡政府仍維持對澳門的佔領和管理。1955年,葡萄牙宣布澳門為海外省;1974年宣布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同時宣認澳門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但直至1987年3月26日,中國與葡萄牙才達成協議,並草簽了《中葡聯合聲明》,聲明「澳門地區……是中國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1988年1月15日,《中葡聯合聲明》正式生效。1999年12月20日,澳葡政府把管理權交還給中國。
⑵ 為什麼中國的英文名字叫China
China一詞起源問題,學界曾經討論,眾說紛紜,未定一是。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來指中華。
「China」一詞的出現,不晚於遼金宋、不早於先秦;大致出現在隋唐時期。學界基本認定其作為瓷器的雙關含義遠遠晚於「China」作為中國的本意,所以China最初的意思就是指中國。
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為「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於是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
(2)葡萄牙糾紛擴展閱讀:
中華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歷史上和周邊各國均有貿易、文化、政治往來,甚至軍事沖突。所以名稱肯定是不拘一格各種各樣,如:Cina、Chin、serica、chine、sino、tabac(拓跋)、kitai(契丹)等。
北邊的沙俄、西南的天竺對於中華的稱呼反差明顯。直到今日,俄語仍然稱呼中華為:Китай(契丹),可見中華各民族都分別把自己的文化灌輸給周邊國家,但周邊國家把中華各民族都視為中國人。
所以各種中華的詞語來源各不相同也就不奇怪了;如認為這些國家的詞源都是一樣的,那就大錯特錯了。China一詞的來源還需就事論事,不必拘泥於周邊天竺、沙俄、波斯等文化影響。
⑶ 關於1801年,法國、西班牙對葡萄牙的小沖突,橘子戰爭詳細的情況
1801年法國和西班牙對葡萄牙的戰爭。由葡萄牙在1800年拒絕拿破崙的領土要求引起。1801年4月法軍進入葡萄牙。
⑷ 近代史表現最好的國家之一為何會有中國,有什麼依據
提到中國近代史,絕大多數中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在這件事上,中國人一般接受了英國人的觀點,把乾隆皇帝當做井底之蛙。其實,乾隆與法國關系密切,對英國還是比較了解的,拒絕英國的要求是維護了國家主權獨立,是完全正當的。
英國仍然只能和其他國家一樣通過廣東十三行開展對華貿易。英國人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販賣了大量鴉片。
總之,在1840年之前,西方列強已經來到中國,與中國有大量貿易,還打了多次戰爭。在此期間,非洲沿岸、西亞、南亞、東南亞、美洲、澳洲等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已經完全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只有中國打敗了列強,維護了主權獨立,和列強是一種平等貿易。這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而且考慮到明朝末年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清朝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時,還沒有消滅准噶爾汗國,當時的清朝領土尚且不包括新疆、西藏、青海。是乾隆皇帝徹底統一了全國,把新疆、西藏等地方也納入了版圖。
實際上,在世界近代史上,在1840年之前清朝的領土還進行了大量擴張。即使在清朝滅亡時,其領土面積也達到1100多萬平方公里。
民國建立後,中國逐漸進入軍閥割據時代,日本侵華逐漸加劇。中國的進步力量也在這種局面下誕生,到1949年,中國大陸重新獲得統一,中華民族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工業產值是美國的兩倍多,GDP世界第二。與日韓歐等美國的「馬前卒」不同,中國是一個主權完全獨立的國家,中國人可以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前途無量。
總結:從1492年,世界近代史就開始了。在1840年之前的幾百年,中國不但抵擋住了列強的進攻,還大量擴張了領土,維護了領土統一和主權獨立。鴉片戰爭後,中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但綜合來看,中國在近代史表現依然世界最好的。與日本的功敗垂成不同,中國是笑到最後的國家。
中國人在談論近代史喪權辱國的時候,也不應忘記1840年之前一百多年的開疆拓土。
⑸ 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是指什麼
黑色星期五(英語:Black Friday)是美國感恩節之後的星期五的非正式名稱,這個詞在最近幾十年才被廣泛使用。「黑色星期五」被看作是每年零售業聖誕銷售業績的晴雨表,也是一年中各個商家最看重也是最繁忙的日子之一。中文又稱作黑色購物節。
起源
Black Friday最早於2005年美國網路shop.org創造的購物節日。一般相信就跟原本1111被電商炒成購物節原因相似。與之相對應的還有興起於法國、葡萄牙與德國的Cyber Monday
關於黑色星期五這一叫法的起源,較普遍的一種認為看法是,由於這一天是感恩節(11月第四個星期四)後開業的第一天。
再加上人們通常由此開始聖誕節大采購,很多商店都會顧客盈門從而有大額進帳。傳統上商家會用不同顏色的墨水來記賬:紅色表示虧損即赤字;反之黑色則為有盈利。
商家把這個星期五叫做黑色星期五,用以期待這一天過後,年度營收由負轉正,由紅字轉為黑字。而商店的員工則使用黑色星期五這一名字來自嘲,表示這一天會非常忙碌。
黑色星期五這一天一般都會是一個大的采購狂潮,銷售額是一年中第二或第三高的一天,而通常一年中銷售額最高潮是聖誕節前夜或之前的一個星期六。
(5)葡萄牙糾紛擴展閱讀:
銷售狀況
黑色星期五,也是美國非官方的聖誕購物季的啟動日。據預測,2013年黑色星期五銷售額將達到136億美元,同比小幅增長3.9%,增速低於去年的5.9%;
另外也遠遠低於網路星期一的預測增速。2013年美國聖誕季網購規模將達到620億美元,同比增長15%,其中,手機和平板充當主力的移動端購物,將成為最大的亮點。預計聖誕季移動購物的規模,將超過100億美元。
2014年11月25日,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位於英國東部城市彼得伯勒(Peterborough)的巨大倉庫在為一年之中最繁忙的購物季備戰。
亞馬遜英國網站預計可接到超400萬份訂單,商品種類涉及3000多種。距離聖誕節僅剩29天的時候,亞馬遜位於英國的8大倉庫都在加班加點地備戰「黑色星期五」。亞馬遜預計,該年度亞馬遜英國網站有望接到訂單400萬份以上,相當於每秒接受訂單47份。
⑹ 世界各大軍港都有誰具體位置在哪
戰後,美國的軍事存在幾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達5000多個(其中近半數在海外)。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軍事戰略的調整以及駐在國人民的反對,美軍事基地的數量大大減少。目前美海外軍事基地374個,分布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駐軍30萬人;本土基地871個,其中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
美建立軍事基地需考慮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設施條件和政治條件等幾個方面,選址頗為精心。目前美軍事基地布局的主要特點是;以本土基地為核心,以海外基地為前沿,點線結合。既重視前沿基地,又重視戰略運輸線上的中間基地以及後方基地。「前沿少量存在,本土重兵機動」。控制戰略要點,扼守海上咽喉。
美軍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灣、朝鮮海峽、印尼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馬六甲海峽、紅海南端曼德海峽、北端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與大西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古巴以北的佛羅里達海峽、從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蘭——冰島——英國航道。
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基地可分為3個區域:即歐洲、中東和北非區;亞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南北美洲區。
一、歐洲、中東和北非地區
歐洲、中東和北非地區歷來是美國軍事戰略的重點,也是美駐軍人數較多、軍事設施最集中的地區,該區基地數量佔美軍海外基地總數的53%,並呈兩線配置:中歐基地群、南歐基地群以及中東、西亞、北非基地群構成第一線的前沿基地;英國、冰島和伊比利亞半島的西歐基地群構成第二線的中間基地。
1、中歐基地群:該區為歐洲心臟地帶,冷戰期間是對抗蘇聯的前沿。冷戰結束後,中歐地區美軍的主要任務是對地區沖突做出快速反應,同時也有防範俄羅斯的戰略意圖。該區美軍事基地分布於德國、比利時與荷蘭三國。
陸軍基地:德國斯圖加特(歐洲美軍總部駐地)、海德堡(美國駐歐洲陸軍司令部)、維爾茨堡(美陸軍第1機械化步兵師駐地)、巴特克羅伊茨納赫(美陸軍第1裝甲師駐地)。
空軍基地:德國拉姆施泰因(美國駐歐洲空軍司令部駐地)、施潘達勒姆、森巴赫、萊茵—美茵等;荷蘭蘇斯特堡;比利時希埃夫雷斯。
2、南歐基地群:該區把黑海出口,可控制東地中海,為歐洲南翼屏障。美軍基地分布於義大利和希臘。 陸軍基地:義大利的維琴察(美陸軍南歐特遣部隊司令部駐地)、里窩那(陸軍後勤供應港)。
海軍基地:義大利那不勒斯(美駐歐洲海軍司令部駐地)、加埃塔(美第6艦隊司令部駐地)、馬達萊納(核潛艇支援基地)、錫戈內拉(反潛作戰及後勤支援基地);希臘的蘇扎灣。
空軍基地:義大利的阿維亞諾(美空軍第16航空隊司令部駐地);希臘的伊拉克利翁。
3、中東、西亞和北非基地群:該區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東壓波斯灣,南扼蘇伊士運河及紅海,西控東地中海,北封黑海海峽。陸上可控制中東及北非,海上可東入地中海,西出印度洋。該區的美軍基地和設施分布於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巴林、阿曼、埃及、肯亞。
海軍基地:沙烏地阿拉伯朱拜勒;巴林麥納麥(美駐中東海軍司令部駐地、美第5艦隊駐地);埃及的巴納斯角;肯亞蒙巴薩。
空軍基地:土耳其的因切爾利克、安卡拉、伊茲密爾;沙烏地阿拉伯的宰赫蘭。
此外,美軍在阿曼的馬希拉島建有機場,供海、空軍共同使用。
4、西歐基地群:該區扼守由大西洋通向北海和地中海的航道,可緊急增援中歐、地中海和中東的地區性沖突,充當中歐、地中海、中東以及北非各基地與美國本土基地之間的中間基地。該區美軍基地分布於英國、冰島、西班牙、葡萄牙和葡屬亞速爾群島。
海軍基地:西班牙羅塔(美海軍第6艦隊主要基地);冰島凱夫拉維克(海、空軍合用);
空軍基地;英國米爾登霍爾(美空軍第3航空隊司令部駐地)、拉肯希斯、阿爾康伯里;西班牙的莫隆。此外,亞速爾群島的拉日什基地供海、空軍共同使用。
二、亞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
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地區都是美軍太平洋總部轄區,地理范圍廣大,東西跨太平洋、印度洋,南北分抵兩極。該區基地數量僅次於歐洲,佔美軍海外基地的42.7%。7個基地群呈三線配置:阿拉斯加基地群、東北亞基地群、東南亞基地群和印度洋基地群形成「島鏈」式的前沿基地;關島基地群和澳新基地群構成中間基地;夏威夷群島基地群既是中繼基地,又是美國本土防禦的前哨基地。此外,阿富汗戰爭後,美又著手在中亞建立基地群。
1、阿拉斯加基地群:該基地群可力壓歐亞大陸東北角,扼守白令海峽,控制經北極圈進入歐亞大陸的空中航線。美軍在該區的主要基地有:
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位於阿拉斯加南部的安克雷季,系美國空軍第11航空隊駐地,駐有空軍人員7000人,裝備F—15戰斗機、E—3型預警與控制飛機、C—130運輸機等,跑道長3000米。該基地美軍的任務是負責阿拉斯加地區防空、奪取空中優勢,同時支援太平洋司令部責任區內的各種應急行動。
艾爾森基地:位於阿拉斯加中部,距費爾班克斯城約 46公里。駐有美國太平洋空軍第354戰斗機聯隊,有2700名空軍現役人員,裝備有F—16戰斗機和A—1攻擊機,擁有一條4400米長的跑道。基地的任務是近距離空中支援和空中攔截。
2、東北亞基地群:該區基地分布於日本、韓國,這些基地控制宗谷、津輕、對馬三海峽,可應對朝鮮半島的陸戰與西北太平洋的海戰,構成「島鏈」中最重要的一環。
(1)海軍基地:美國海軍在東北亞地區常駐或戰時可以使用的港口有 30多個,可容納各型艦船 1300多艘,排水量約 930萬噸。最重要的基地包括:
日本橫須賀:位於東京西南50公里神奈川縣東京灣畔,基地佔地234公頃,駐有9800名海軍官兵,是美海軍在西太平洋最大的基地,也是西太平洋唯一可修理航母的大型維修基地。橫須賀是美海軍第7艦隊司令部駐地,「小鷹」號航母戰斗群母港,美第7艦隊旗艦「藍嶺」號駐地,同時,以中東為主要防區的第5艦隊將其潛艇部隊TF54也駐扎在橫須賀,因此橫須賀被稱為穿著「兩只草鞋」(第5、第7艦隊)、面向太平洋和中東的基地。
佐世保:位於九州島西北角,佔地405公頃。該基地系美海軍第11兩棲艦艇中隊和6艘艦船的母港,是美國在日第二大海軍基地,美在海外唯一可常年部署兩棲艦艇部隊的基地,攻擊型兩棲艦艇的出擊基地,也是美軍前沿部署部隊的主要後勤保障基地。
厚木海軍航空基地:位於東京西南35公里,佔地486公頃,是美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軍航空設施,駐有美第5航母戰斗機聯隊,裝備有 F14戰斗機和 F/A—18戰斗攻擊機。
韓國鎮海海軍基地:位於韓國東南部,佔地34公頃,是美海軍在韓國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駐有美海軍駐鎮海部隊司令部。
(2)海軍陸戰隊基地:
岩國基地:位於本州島最南端,是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第3勤務支援大隊、第3陸戰隊遠征部隊的主力航空部隊駐地,裝備有F/A-18戰斗攻擊機和AV-8B攻擊機,現有3200名陸戰隊員。
沖繩基地群:沖繩地處東亞海上交通要沖,駐有2.5萬美軍,占駐日美軍數量的大半。
沖繩群島上的美海軍陸戰隊基地有普天間機場和巴特勒兵營。普天間機場是美海軍陸戰隊在日本最大規模的武裝直升機機場,位於普天間市中心,因噪音擾民,2001年底日本中央政府和沖繩地方政府達成協議,准備將普天間機場搬遷到沖繩名護市邊野古地區,在距陸地兩公里的珊瑚礁上建設新的美軍基地。
巴特勒陸戰隊兵營:包括5個兵營和1個陸戰隊航空站,駐有第3陸戰隊遠征部隊(含第1陸戰隊航空聯隊、第3陸戰師、第3勤務支援大隊)和駐沖繩艦隊基地司令部,約有2萬名陸戰隊員和海軍水兵。美軍精銳部隊第3陸戰遠征部隊司令部可對從夏威夷到好望角的廣大地區做出快速反應。
(3)空軍基地:
日本橫田基地:該基地系駐日美軍司令部駐地,現有3600名空軍人員,駐有空軍第5航空隊司令部、第374客運聯隊,裝備了C—130型運輸機,機場跑道長3355米。
沖繩嘉手納基地:該基地位於沖繩島西南部,是美國在遠東地區最大的空軍基地,面積近20平方公里,駐扎該基地部隊主要是美空軍老資格的第5航空隊第18航空聯隊,部署有3個F15戰斗機中隊、1個預警機中隊和8架KC-135空中加油機,現有軍事人員9000多人。該基地強化了美軍的全球快速反應能力,例如從關島起飛的B52轟炸機在嘉手納基地空中加油機的幫助下,可以連續飛行17個小時,向伊拉克發射巡航導彈。嘉手納空軍基地也是美軍海外偵察機部隊的重要基地,駐有空軍第390情報中隊、第82偵察機中隊、第18聯隊情報分隊和353特種作戰大隊,是美軍獲取別國情報的重要基地。2001年4月1日在中國南海上空撞毀中國戰斗機的EP一3偵察機即從這里起飛。
三澤基地:位於東京東北644公里,有3600名空軍現役人員,駐有美空軍第35戰斗機聯隊、海軍海上巡邏機中隊和美軍情報分隊。主要裝備F16戰斗機、P3型反潛巡邏機,機場跑道長3050米。三澤基地的F16戰斗機部隊是一支以「打擊對方防空體系」為主要任務的部隊。它的任務是在世界所有發生糾紛的地區首先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
韓國烏山基地:位於漢城以南61.4公里處,佔地 634公頃,是美空軍第7航空隊和第51戰斗機聯隊司令部駐地,裝備有F16戰斗機、A10攻擊機和U—2偵察機等,駐有空軍官兵6752人。
群山基地:位於韓國西海岸的群山市,是美空軍第8戰斗機聯隊駐地,有2650名空軍官兵,裝備F16戰斗機。
(4)陸軍基地:
韓國龍山衛戍區:系駐韓美軍司令部和美第8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部隊分散於42個兵營,覆蓋韓國西北約300平方公里范圍,主要部隊是駐扎於議政府市的美陸軍第2步兵師1、5萬名官兵,是美駐西太平洋戒備程度最高的部隊之一。
大邱基地:由亨利、沃克、喬治、卡洛爾兵營組成,佔地100 公頃,系美軍第 19戰區陸軍司令部所在地。
希亞萊兵營:位於釜山附近,是美軍在韓國最重要的後勤基地。擁有駐韓美軍最大的倉儲設施,駐有美陸軍第4軍需分隊。
日本座間兵營:位於東京西南 40公里處,是駐日陸軍司令部所在地和陸軍第9戰區陸軍戰區司令部所在地,常駐900名美陸軍現役官兵。
3、東南亞基地群:以菲律賓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為中心的東南亞基地群原為美「島鏈」中承上啟下的一環。1992年11月蘇比克灣海軍基地交還菲律賓後,美國喪失了「島鏈」中這重要一環。
近年來,美國在新加坡樟宜建立海軍基地,逐步重返東南亞。素有「遠東十字路口」之稱的新加坡是國際海運樞紐,扼守馬六甲海峽,控制由中東到東亞的海上石油運輸航道,可東出太平洋,西進印度洋。戰略意義不在蘇比克灣之下。樟宜基地原來在自然條件和軍事設施上均遠遜於蘇比克灣基地,只能供維修、休整、補充燃料之用。但美軍近年不斷投入,加以改造,同時積極與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協商,爭取使美艦艇可進入這些國家的港口補給、維護。2001年3月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編隊進泊樟宜基地標志著美軍已重返東南亞,原來蘇比克灣基地的職能已經由樟宜基地和關島基地共同承擔。
4、印度洋基地:美軍在印度洋的唯一基地位於查戈斯群島的迪戈加西亞島,該基地位於印度洋中部,可支援中東和波斯灣,監視和控制印度洋海域,基地佔地 2700公頃、駐有 1500名官兵。基地擁有港口、海軍航空站、通信站和其他後勤設施。
5、關島基地:關島位於美屬馬里亞納群島最南端,距台灣海峽、南海、朝鮮半島距離均為3000公里左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關島是美軍在西太平洋中最大的海空軍基地。這里最主要的空軍基地是安德森戰略空軍基地。該基地系美空軍第13航空隊司令部駐地,駐有空軍第13航空隊、第634空中機動支援支隊和海軍第5直升機戰斗支援中隊,是美戰略空軍在西太平洋的指揮中心、前沿基地。目前安德森空軍基地部署了可覆蓋整個亞太的64枚空射巡航導彈,並駐有15架B—52轟炸機。該基地最多可容納150架B-52轟炸機。在二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中,安德森空軍基地都是重型轟炸機部隊的駐地。
關島的海軍基地有阿普拉海軍戰略核潛艇基地(美軍在西太平洋唯一的核潛艇基地,也是美海軍第5、第7艦隊艦艇維修補給、停泊休整的基地)、阿加尼亞海軍航空站(可容納180架飛機,是美海軍航空兵在西太平洋主要的偵察和反潛基地,也為航母艦載機和海軍飛機提供保障)。此外,美海軍在關島設有地面控制站,依託海底電纜和衛星通信手段,與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艦艇保持聯系,保障美五角大樓和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指揮活動。
近年來,美加大了對關島基地的投入,擴建港口、航道以停泊航母,部署巡航導彈、核潛艇等。2001年,美在關島組建了第15潛艇部隊,並且從大西洋抽調洛杉磯級核攻擊潛艇,使部署在關島的核潛艇在2003年前達到23艘。
6、澳新地區基地;目前美國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設施不多,主要是海軍通訊站、導航站、宇航追蹤站等,用於監控中、俄等國的核試驗,並為美空間力量服務。例如美第5太空預警大隊在澳中南部納朗格駐有200名官兵,其任務是使用衛星跟蹤彈道導彈的發射。
7、夏威夷群島基地群:夏威夷群島和中途島連接美本土和西太平洋美軍各基地,是美軍太平洋戰區指揮中心,太平洋航線上的海、空運樞紐。這一地區主要的美軍基地包括:
珍珠港海軍基地:距火奴魯魯13公里,系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前沿基地。該基地負責為水面艦艇和24艘核動力攻擊潛艇提供補給,是太平洋地區潛艇部署最密集的地區。
史密斯海軍陸戰隊兵營: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太平洋艦隊陸戰隊司令部所在地,位於卡內奧赫特灣哈瓦拉高地,佔地89公頃。
薛夫斯堡和斯科菲爾德兵營:位於火奴魯魯以北,佔地608公頃,系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部所在地。駐有2個步兵旅。1個航空旅和第25輕步兵師直屬部隊,任務是對付太平洋地區的低烈度沖突。
卡內奧赫特灣夏威夷陸戰隊基地:位於火奴魯魯以北19公里,1994年4月由陸戰隊多個軍事設施合並而成,現駐有陸戰隊和海軍人員6800人,部隊包括第3陸戰遠征隊第3陸戰團、第3陸戰勤務支援大隊、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航空支援分隊。
希卡姆空軍基地: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部所在地,距火奴魯魯14公里,佔地890公頃,跑道長3769米,也是美空軍第15基地聯隊和第502空戰大隊駐防地。
8、中亞基地:該區深入歐亞大陸腹地,夾在中、俄兩國之間,原沒有美國的軍事存在。阿富汗戰爭後,美表現出在中亞確立長期軍事存在的趨向。目前美已在阿周圍9個鄰國建立了13個軍事基地,在與中國接壤的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附近建立了有一定規模的空軍基地,可駐扎3000多人,並起降戰斗機、轟炸機。
三、南北美洲地區
1、美國本土:美國本土基地是支援海外作戰的戰略後方,也是防範美國本土遭受戰略進攻的防禦重點。美本土陸軍基地東重西輕,南密北疏,各個基地規模較大;空軍分布均勻分散,遍布各州,一般位於大城市和重要工業區附近;海軍基地自然分布於東西海岸;洲際導彈基地集中於中西部地區;戰略預警設施則部署於邊境。
2、北美其他地區:美國本土以外的北美基地主要是加拿大和格陵蘭的空軍支援基地和遠程預警雷達站。這些設施與阿拉斯加的雷達站共同從北部防禦美國本土。較大的基地有格陵蘭島圖勒空軍基地(美空軍航天司令部洲際彈道導彈預警站)、加拿大的阿真舍海軍基地。百慕大群島海軍航空站是美國支援歐洲的空軍中繼站,也是美大西洋艦隊反潛作戰的前沿基地。
3、拉美:美在古巴擁有關塔那摩海軍基地和海軍航空站,這是美軍大西洋艦隊的主要訓練基地。關塔那摩灣位於古巴東南海岸,是世界上最大、屏障最嚴密的海灣之一。美國於1898年美西戰爭中佔領關塔那摩,並強行永久租用。關塔那摩基地面積45平方英里,三面臨海,一面有重兵把守,並且有仙人掌和灌木自然形成的牆,囚犯脫逃和外來者闖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阿富汗反恐戰後,美國將大批「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成員關押於此。
美軍在波多黎各擁有布坎南堡陸軍基地和羅斯福路海軍基地。美在巴拿馬運河區軍事力量已於1999年底撤離。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⑺ chinos de mierda fuera是什麼意思,我在「部落沖突」遇到的,好像是葡萄牙語。
罵人的話,大致意思是:中國的狗屎,滾蛋。
外語小白,搜索了一些翻譯以及資料整理得來。希望不要介意
如果喜歡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