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海洋爭端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及手段維護我國國家利益
1.臨時安排與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維護海洋權益的基本方針
共同開發是指有關國家在暫時擱置對資源開發的專屬性主權權利爭議的情況下,在相互協定的基礎上,以某種合作方式勘探和開發重疊主張海域的相關資源.它是世界上很多國家認可和採用的一種功能性合作制度.這種制度安排與《公約》第74條和第83條的要求是一致的.一般來說,爭端海域的共同開發是劃界前的一種過渡安排,它不妨礙最後協議的達成和最後界限的劃定,不意味著任何一方放棄其權利或權利主張,也不得視為承認對方的權利主張.它既不影響有關國家的權利主張,又能以符合經濟效益原則和各自利益的方式及時、有效地勘探開發資源,使雙方迅速地從商業性石油發現和生產中獲得最大經濟利益.共同開發在有關國家優先利用爭議區域資源的實用考慮與維持各自權利主張或立場之間建立了適當的平衡.
在東海,如果中日兩國能對東海大陸架進行共同開發,無論於中國還是日本,均是有益的.一方面,中日兩國都是石油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另一方面,中日石油公司已有十幾年的合作歷史,中日石油公司在渤海灣的聯合開發是相當成功的.通過實施共同開發,兩國均可在不放棄其權利主張的前提下,增加新的石油來源,從中國方面來講,還可獲得資金和技術.在政治上,共同開發也有助於維護東海地區的穩定.事實上,日方始終沒有明確拒絕過中方共同開發的提議.
在南海,南沙群島的爭議涉及到五國六方,其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妥善解決南海爭議問題,我國從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大局出發,創造性地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到如今,南沙群島爭議的解決出現了一些積極的發展態勢.一是中國與東盟各國於2002年11月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旨在保持南海局勢的穩定,強調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二是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和漁業合作協定於2004年6月生效,這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第一次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海域劃界問題,對推動南沙等海洋爭端的解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三是中、菲、越三國石油公司於2005年3月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南沙爭端當事國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方面邁出了歷史性、實質性步伐.從更大范圍看,中國與東盟國家已經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並正在建設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這無疑有助於緩和南沙局勢.當然,由於各方不會輕易放棄主權要求和既得利益,南海問題的解決仍具有相當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
2.加大科技和資金的投入是維護海洋權益的重要保障
根據《公約》的有關規定和我國主張,可能劃歸中國管轄海域的面積有近300萬平方公里,但有爭議的海域面積卻高達120萬平方公里.中日東海大陸架之爭所涉沖繩海槽的地位急需海洋地質資料加以證明.日本認為,中日兩國屬於共同大陸架,沖繩海槽只是兩國自然延伸的一個偶然凹陷,不能中斷兩國大陸架的連續性.基於此,日本主張以等距離標准中間線原則來對中日東海劃界.為了求得證據上的支持,日本從2004年到2009年投資1000億日元來對東海大陸架進行勘探,爭取在2009年上半年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日本的調查數據.目前有實力的沿海國及我國鄰國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國都投巨資進行大洋調查.盡管我國自1958年進行過全國海洋調查,1977年進行過漁業資源和海洋物理、地質調查,2006年啟動「中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即「908項目」,但目前,我國海洋調查工作還遠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管轄海域海洋資源開發和申請外大陸架的要求.我國東海的地質、底質情況至今不清楚,以目前的進展,我國在未來30年內對東海的考察才能達到日本的水平.所以,在當前背景下,我國應加大科技和資金的投入,由相關部門抓緊進行全面的海洋調查,掌握全面的海洋學資料,為進行海洋劃界在外交談判或利用法律手段解決爭端時提供最重要的科學依據和證據.
其次,海洋資源的開采需要資金和科技的投入.《公約》雖然規定國際海底為「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實行「平行開發」的原則,但由於各國綜合國力相當懸殊,事實上難以平等.沒有高科技的支持和經濟的高投入,便沒有資格成為「先驅投資開發者」,也無力在深海礦藏開發中競爭.同時,在有爭議海域實施的「共同開發」合作模式中,科技優勢也有助於收益分配.當今海洋開發難度大、投資多、風險高、周期長,要想取得最好的開發效益,必然要以科技的高投入為前提.
最後,加強海軍的軍事建設需要高科技和高投入.海洋維權須以實力作為後盾,必須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海軍第十次黨代會代表時強調: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中,海軍的地位重要,使命光榮.要努力鍛造一支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要求相適應的強大的人民海軍.海軍擔負著捍衛國家領海主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海上交通安全的使命.我們必須站在國家利益的高度,加強海軍建設,建設一支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現代海上武裝力量,提供遠洋投放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應對有關國家對中國海洋權益的挑戰.
3.加強對爭議海域的實際控制是維護海洋權益的主要途徑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在14世紀就已發現並命名了釣魚島,比日本早500多年,全世界最權威的地圖冊倫敦泰晤士世界地圖集到上世紀80年代其標識南中國海是屬於中國的.而如今日本在釣魚島上樹立界碑和標桿,設立燈塔,阻止任何中國人靠近.南沙群島呈現出一種被瓜分的狀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在部分島嶼上還有駐軍.在這些爭議地區我國為什麼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究其原因,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過去缺乏對這些地區的實際控制.中國過去在海洋主權的主張上過於依靠歷史證據.對於現實存在重視不夠.
這一現象也是對我國南海問題的精確概括.在當今各國瓜分海洋的斗爭進入白熱化的形勢下,我們要加強對爭議海域的實際控制,國家應當採用寓維權於開發之中的政策,來宣示海洋主權,爭取海洋權益,充分利用法律、政治、外交、經濟、科研、文化、旅遊等各種手段來強化中國在爭議海域的實際存在.
走向海洋是所有強國相同的戰略選擇和道路,當今各沿海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重視海洋的戰略地位及其重大價值.以爭奪海洋資源、控制海洋空間、搶占海洋科技制高點為主要特徵的2l世紀國際海洋權益斗爭呈現出日益加劇的趨勢.我國所面臨的海洋維權形勢也會更加嚴峻和復雜.如何在新一輪的海洋競爭中,既保衛我國的海洋國土、捍衛我國的海洋權益,又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是我們應該思考和應對的重要課題.
⑵ 我國和周邊國家存在哪些海洋權益爭端具體的!
、東海與日本;
2、西沙與越南;
3、南沙與菲律賓。
主要涉及海底資源。
1947年,當時的「內政部」完成了南海劃界,即「九段線」。這條線最南到北緯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國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黃岩島也在「九段線」中國領海范圍內。
另據有關專家介紹,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另一個佐證是,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以北緯118°劃界,以北為菲律賓領海;但是黃岩島的位置約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賓國土以外。
現在的菲律賓相關法律將一些遠離海岸超過200海里的地方都劃到了其領土范圍內,這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
「在1947年劃界之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周邊國家一直沒有提出異議。這就在國際法意義上產生了歷史性主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張植榮介紹,「南海爭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近海油氣資源的發現。」
同時南海爭端的起源與當時的歷史因素也有關。當時,聯合國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長期對劃界原則定義模糊不清。模糊的劃界原則給了一些國家可乘之機。
東海(Mare Orientale,Eastern Sea)是月海之一。該月海具有西部最完整的同心圓結構。最外側的環
海監建立了東海定期維權[3]
名為Cordillera,四周是陡峭的峭壁和脊狀斷層。位於月海北側有火山口Maunder,而Maunder的東南部是Kopff火山口。Montes Rooks位於該月海東側。
亦稱東方海。一個由玄武岩物質構成的圓形陰暗平原,遍布在月球西部邊緣多層環狀結構的東海盆地內。面積約50,000平方公里(19,300平方哩)。東海盆地外圍最顯著的外環是科迪勒拉山(Montes Cordillera),直徑900公里(560哩)。盆地外圍其他廣大的圓形結構有外魯克山,直徑620公里(385哩);內魯克山,直徑480公里;東海的內環,直徑320公里。東海位於月球表面的邊緣,從地球上可以看到。過去我們對其所知不多,1960年代~70年代間,由於載人太空船和無人太空船所作的多方面月球探索,科學家才能對東海的外貌和環圍作詳細的觀察。
⑶ 中國近年來有哪些海洋 海權爭端舉例詳細點 謝謝
· 台灣、釣魚島、黃岩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東海和越南海權爭端
目前有點別的事,只能具體介紹南海和東海.....海涵海涵
南海問題和東海問題,解決的性質可分軍事解決和政治、外交解決;解決的策略又可分為被動解決和主動解決等。東海問題,基本上只有日本問題。而釣魚台是個關鍵的、具有很大象徵意義的島嶼。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更大的壓力逼迫日本讓步,同意於東海共同開發,即使在台灣問題解決之前,中國大陸無意進一步顯示自己在釣魚台附近的存在,但也絕對不允許日本變本加厲的升級行為。如果日本變本加厲該區域的主權顯示,中國應該有比嚴正聲明更加切實的行動:比如把釣魚台列入中國導彈試驗場:日本不登島、不設置建築,就不試驗,如果有新的設置,就定期用導彈清除;布雷封鎖釣魚台等。至少要做到,近期誰也別想在釣魚台有進一步的行動。東海問題,容易激發成難以控制的沖突,台灣問題沒有解決之前,解決和管理釣魚台的成本都將是最大的。釣魚台等東海問題,應該是中國真正強大之、台灣問題解決之後(具有航空母艦不是強大的指標,航空母艦基本不會用來進行日本和美國之類對等勢力國家的軍事對抗)。南海問題牽涉到的國家比較多,相關國家也是見縫插針找點麻煩、製造點事端。
針對南海問題,中國不能夠只有抗議沒有行動。特別是對特別連中國退讓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都要挑戰的國家,選擇一個合適的,適時狠狠教訓一下,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否則,一些國家看到中國雷聲大雨點小,就會有樣學樣。如果說,東海問題我們現階段我們可以適時強硬的被動解決方式的話,南海問題,我們就應該在一些國家挑釁啟動爭端後,採取更多的主動策略。比如對那些企圖通過法律來侵佔中國領海的,要限期讓其搬遷出其侵佔的島嶼,否則就用導彈清除。以退為進。讓已經被侵佔的島嶼回歸為零。在南海要軟硬兼施,政治、外交優先,劃定紅線,軟的更弱,硬的要有行動;東海問題,要和台灣相互呼應,軟有底線,硬有表現,避開其轉移國內矛盾的表演等。
另附一張越南海權示意圖
⑷ 與中國的領海問題有爭議的國家有哪些
與中國的領海問題有爭議的國家有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汶萊等國家。
不少國家政府和國際會議的決議承認南沙群島是中國的領土。許多國家出版的地圖標注南沙群島屬於中國。南海主權歸屬之爭發端於20世紀後半期。從1960年代開始,中國南海露出水面的島礁以及海域被一些周邊國家侵佔。提出所謂「主權」要求並分割海域的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汶萊等國家。
圍繞中國南海島礁的主權歸屬及部分海域的管轄權形成了6國7方的爭端局面。除中國占據9個島礁(含台灣方占據2個)之外,有42個島礁被侵佔,其中越南29個,菲律賓8個,馬來西亞5個,汶萊、印度尼西亞也對部分島嶼和海域提出了主權要求。
東海是中國、日本、韓國等國的海洋戰略要地。該海域存在著中日雙方的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領土爭端,以及中日東海油氣田問題和中韓專屬經濟區劃界問題和蘇岩礁問題。
(4)東海海洋糾紛擴展閱讀:
「任何國家的領陸、領海、領空都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別國在未經所屬國允許情況下,不得以任何形式進入主權國領土、領海和領空,強行進入就是一種侵犯主權行為。」「國家在自己的主權空間范圍內,有依據本國法律處理主權領土范圍內的人、物和事的權力,這種權力具有獨立性,任何外來勢力都無權干預。」
樹立較強的領海主權意識,就要了解我國領海主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具有不可侵犯性,我國人民有權力在我國領海范圍內進行合法的一系列活動。要為我國營造良好的和平發展環境,使我國長期堅定地走在繁榮富強道路上,就要堅定不移地保證我國領土、領海等主權神聖不可侵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領海主權
⑸ 中國與日本、菲律賓的在東海、南海的沖突受不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請問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殺生成仁,捨身取義的思想。關乎名節,氣節的事情,即使千難萬險,九死一生,也是要做的。其實就是李雲龍的亮劍精神。
⑹ 為什麼說中國海洋爭端的斗爭是長期艱巨的
1、 歷史原因:二戰形成的波茨坦-雅爾塔體系是現今世界政治關系的基礎,也是東亞大多數國家領土及領海邊界的劃定依據。我國與周邊國家疆界的劃定也是以這個體系中的一系列公告作為法律依據的。根據波茨坦公告中國應當收回自1895年後所有被日本侵佔的領土。因此東海的台灣以及釣魚島群島,南海的西沙、南沙都是屬於中國的領土。但是由於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出於封鎖,圍堵共產主義中國的需要,長期霸佔釣魚島,後轉讓給日本,埋下今日的東海爭端的伏筆。而後又鼓動東南亞國家敵視中國,促使其侵佔中國在南海的島礁。而日本則希望通過繼續佔領二戰時所掠取的中國領土-釣魚島來突破雅爾塔體系,擺脫戰敗國陰影。
2、 周邊國家對資源的覬覦:中國的近海大陸架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在能源短缺的今天必然會被周邊國家覬覦。而南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鳥糞石以及石油天然氣資源,同時是戰略要道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周邊國家借國際海洋法規的名義,瓜分我國大陸架以及經濟區,甚至公然島嶼也就不足為奇了。
3、 我國長期以來對海洋權益的漠視也是現階段與周邊國家海洋權益爭端白熱化的原因。由於我國是傳統的大陸國家,因此對海洋並不重視。由於不斷的國內政治斗爭,在我國宣布領海後並沒有有效的行使主權。因此,南海的諸多島嶼被東南亞國家偷偷佔領。而在改革開放後,為了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我國宣布對領海爭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沒有及時收回被侵佔的島嶼,也是產生被動局面的原因之一。
⑺ 當前主要國際海洋爭端有哪些
很多啊特別是中國和外國就很多
中國和日本關於東海和釣魚島
中國和東南亞國回家(主要是答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的南海諸島所有權爭端
英國和阿根廷關於馬島群島的爭端
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海洋爭端
日本和韓國爭端
.....還有很多的,只要你用網路查一下國際海洋爭端就知道了
⑻ 我國海洋領土范圍方面存在的爭端問題
南海方面:
南海,又稱南中國海,遍布大小島嶼,包括東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島。目前,南海四大群島中,西沙、中沙群島被中國實際控制,東沙群島由中國台灣控制,而南沙群島的情況復雜得多:越南非法佔據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賓非法佔據了南沙東北部海域,馬來西亞非法佔據南沙西南部海域。南海爭端爭執的焦點就在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陸地面積雖然只有二平方公里,但是整個海域面積達八十二萬三千平方公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沙群島地處越南金蘭灣和菲律賓蘇比克灣兩大海軍基地之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沖,通往非洲和歐洲的咽喉要道。
二、黃海
黃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海,夾在中國和朝鮮半島之間,海底全部是大陸架。在這個區域,中國和朝鮮、韓國都存在著爭端。
1、朝鮮
早在1955年,朝鮮政府就宣布了12海里領海區,並且在1977年,宣布建立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其中規定「經濟水域從領海基線起200海里,不足200海里處劃至海洋的半分線」。
因為中國和朝鮮之間的黃海最大寬度不足400海里,所以朝鮮單方面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做法,明顯侵犯了中國權益。
在中國和朝鮮關於黃海劃界的談判中,中國主張以「中間線原則」來劃界,而朝鮮主張以「緯度等分線」法劃界。
所謂「緯度等分線」,是指以該海域各緯度中點連線來劃界。所謂「中間線」原則,則是指選取海岸兩邊距離最近的兩點,以兩點連線的中點來劃界。
由此,中朝之間產生3000多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域。
2、韓國
在和韓國關於黃海的劃界談判中,這次變成了韓國主張「中間線原則」來進行劃分,但中國表示拒絕。中國主張按照「自然延伸原則「劃界。
所謂「自然延伸原則」,原本是說在海洋劃界時,大陸架是沿海國家陸地在海洋中的自然延伸,因此大陸沿海國家對大陸架具有天然的、初始的和排他性的權力。
但是,且慢,黃海整個海底都是同一塊大陸架,如果按照這個原則,總不能把整個黃海都劃給中國吧?對此,中國自然有說道。
中國認為,中韓兩側黃海海底的土壤不同,靠近中國一側的土壤為黃色,這是黃河古河道沖進黃海的土壤,這一區域占整個黃海海底的2/3,因此這部分都應該屬於中國。另外1/3海底土壤顏色為紅色,那個才屬於韓國。(同學們現在知道了黃河攜帶大量泥沙的重大意義了吧?內牛滿面中……)
由此,中韓之間產生6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域。
在和中韓劃界過程中,中國強烈譴責韓國採取「實用主義」,面對日本時採用「自然衍射原則」,而同中國時談判時就忘記這一原則了。回頭再看看中國對朝韓兩國的劃界標准,不覺莞爾一笑。
網上還流行一種說法,說中韓東海劃界中,中國主張「中間線原則」,而韓方主張海岸線比例法。但根據《中國海洋國土知識地圖冊》(這是目前中國唯一一本獲批出版的海洋地圖冊),應該是韓方主張中間線原則,而中國主張自然延伸原則。同時,韓國建國大學李根寬論文《黃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也證實了這點。
可惜,沒有找到黃海劃界的地圖,所以只能紙上談兵了。
在黃海劃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也伴隨著資源爭奪。1991年,韓國在黃海中部中國主張一側進行石油鑽探,結果被中國趕跑。此外,2000年時,兩國簽訂了《中韓漁業協定》,算是兩國海洋劃界談判中的一個重大成果。在協議中,雙方劃定了漁業暫時區域。
名存實亡的「九段線」, 好島嶼已被瓜分殆盡。
中國地圖的右下角,都附有一個南海諸島的小地圖,這個被海洋工作者常常提起的「九段線」分布著南海周邊國家爭奪的島嶼和海域。在南沙群島中,屬於中國控制的只有9個,其中中國大陸佔8個,台灣佔1個,而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汶萊所佔的卻多達45個。
依次列出南海群島既得利益者的名單:越南派兵搶佔29個南沙島嶼,是最多的。菲律賓是8個,馬來西亞是5個,汶萊是2個。
南海群魔亂舞背後是利益紛爭,是大國角力。
南沙之爭,其本質是圍繞著石油資源而展開的爭端,是名副其實的「石油政治」問題,南沙問題背後是撲朔迷離的大國角力。
菲律賓參眾兩院2月正式通過領海基線法案,將黃岩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列為菲「所屬島嶼」,該法案最後由總統阿羅約簽署後正式成為法律。
南亞有關當事國把東盟作為區域共同體,基於共同立場,協力對抗中國,以達到其進一步侵食和霸佔南海之目的。
南海爭端 -
中越南海爭端2007年3月份,越南宣布在越南北部海防市東七十多公里的海域發現石油儲量豐富的安子油田,並公開邀請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的公司進行公開招標,同時邀請俄羅斯作為南沙石油的開發夥伴。4月份,越南正式啟動與英國石油公司(BP)推進在南沙建設天然氣田和管道的計劃。2月12日,越南外交部發言人就南沙群島的所有權公開發表聲明,稱「有充分的歷史根據證明越南擁有南沙群島的主權」。
2007年4月,越南政府進一步劃定了南沙部分油氣招標區塊,並將在南沙舉行所謂「國會代表」選舉;越南還將
和英國BP公司合作在南沙修建天然氣輸送管道。不但如此,越南還放出硬話,狂妄地宣稱「擁有南沙全部島嶼的主權」,其官方《西貢解放報》甚至聲稱「決不放棄一寸土地」,並「不惜與中國一戰」。
可是在一個多月前2007年04月09日的越南國會主席阮富仲來中國訪問時,和中國只談兩國經濟合作、友好睦鄰,從頭到尾筆者就沒有看到在雙方會談中有關中越南海問題的議題。大概是越南的這位議會的議長沒有被授權,所以對中越之間的敏感問題是避而不談。
越南海空軍的現代化和越南對南沙群島的侵佔情況
過去三十年越南人對南沙群島的蠶食的情況、和導致越南人現在野心膨脹的所謂現代化海空軍事力量的實力。
1、1973年7月至1974年2月先後侵佔南沙群島的鴻庥島、南子島、敦謙沙洲(沙島)、景宏島、南威島和安波沙洲,並派軍駐守;1975年2月14日發表的白皮書,聲稱對西沙和南沙群島擁有「主權」。
從1975年4月至1991年11月,越南先後共侵佔南沙島礁27個。它聲稱擁有南沙全部海域。迄今,越南巳完成對南沙島礁的軍事控制部署;加強所佔島礁的基礎建設,增強島礁防禦作戰能力同時加緊對油氣資源的掠奪。
2、越南空軍目前裝備了從俄羅斯引進的可以進行對海精確打擊的蘇—30MK2戰機,和可以進行遠程空戰的蘇—27Sk戰機。但是越南國土南北端相距1600公里,縱深最窄處僅50公里。這種缺乏戰略保護縱深的地理特徵決定如果開戰越南空軍可能連他自己的本身防護都成問題,所以就是越南空軍完成他所謂的現代化改裝,而且進口的那二十幾架俄制三代戰機全部到位,他依然只是一支以國土防空為主業防禦性的戰術空軍。
3、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南人民軍的發展就受到武器裝備陳舊老化的制約。隨著越南經濟的發展,軍方開始把相對寬裕的資金加強海軍實力。越南海軍現有各型作戰艦艇120餘艘,包括護衛艦、炮艇和袖珍潛艇等。它們大多是當年蘇聯援助的陳年舊貨,由於缺乏保養和零件供應,使得越南海軍與周邊海軍比起來,實力實在是難以啟齒。基於傳統合作關系,越南把發展海軍的重心放在與俄羅斯合作上。
總之就是越南海軍購買的俄羅斯戰機、軍艦全部到位,越南海軍一樣脫離不了近岸作戰防禦型海軍的范疇。這也是一支把護衛艦作為海上作戰編隊主力艦的越南海軍的無奈和悲哀。
南海爭端 -
中馬南海爭端南海博弈之跳樑小丑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副首相納吉(DatukSeriNajibTunRazak)2008年8月赴南沙群島燕子島,宣示主權。台「外交部」昨天重申,「中華民國」擁有南沙群島主權,並重提「南沙倡議」,主張以環境保護取代主權爭議,吁南海周邊各國優先考慮劃設海洋生態保育區,「中華民國」願透過協商對話,和平解決南海爭端
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2009年3月5日中午登陸南沙群島的彈丸礁(馬來西亞稱拉央拉央島)和光星仔礁(馬來西亞稱烏比烏比礁),首次以總理兼國防部長的身份宣示馬來西亞擁有其「主權」。
南海爭端 -
中菲南海爭端1950年,民間人士進佔南沙太平島及其他諸島,大肆盜采磷礦。
1956年,自稱所謂的探險者,登上了南沙。
1971年,聲稱8島為卡拉揚(Kalayaan)非屬南沙,也非為任何人之主權,據以劃定領海線。
1972年,指定屬巴拉望省。
中菲黃岩島之爭
對於黃岩島是中國領土的立場,菲方過去從未表示過異議,但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專屬經濟區的法規頒布實施來,菲方突然以黃岩島位於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為借口,先是宣稱對黃岩島擁有海洋管轄權,後公開叫嚷對黃岩島擁有主權。據統計,從1997年以來,菲在黃岩島抓捕和騷擾我漁民的事件平均每年二三起。每次事發後,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並提出了抗議和交涉,但菲方充耳不聞,侵犯行為非但沒有收斂,反而呈變本加厲之勢。
菲教育部在新版地圖中將黃岩島,甚至整個南沙群島列入了菲國版圖,將地圖送往了4萬所公立學校圖書館。更為嚴重的是,菲政府竟然企圖把南沙群島是菲律賓領土列為修憲的內容,妄圖以法律的形式進行領土擴張。
菲律賓參眾兩院2月正式通過領海基線法案,將黃岩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列為菲「所屬島嶼」,該法案最後由總統阿羅約簽署後正式成為法律。
菲律賓參議員勞薩斯更是囂張地表示:「別太把中國的抗議當回事。」
而美國已公開由它的智囊向菲建議,說不用管中國的相關的法律或者中國的抗議,美國會承認或支持菲律賓的占據島嶼行動。
南海爭端 - 爭端背後南海爭端黃岩島
南海局勢升級後,一些大國或地區集團出於各自不同的戰略目的,積極擴大在南海地區的影響力,染指南海地區事務,力圖使南海問題國際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三、東海
東海爭端
在東海,和中國有爭端的是韓國、日本兩個國家。
1、韓國
在中韓東海劃界問題上,依舊延續了兩國黃海劃界的矛盾,也就是說,韓國則主張以中間線原則來劃界,而中國主張以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來劃界——即按海底底土顏色不同來劃界。由此產生12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區。
中韓在東海問題上,最嚴重的爭執,則是蘇岩礁。
蘇岩礁位於東海北部,距離崇明島大約150海里。是一處暗礁,最高處在水下4.6米處,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1400米。
中國對蘇岩礁了解倒是很早,精確測繪也早在1963年進行過一次,1992年,海軍北海艦隊兩艘測量船又對蘇岩礁進行了全面精確測繪。估計在當時中國人心中,這地方是理所當然是中國的,所以誰也沒有在意。但任誰也沒有想到,土共整天打雁,卻被雁兒啄了眼。
韓國人是在1984年才發現這個地方的,1987年,韓國把蘇岩礁命名為「離於島」,到了2000年,韓國投資230多億韓元(2400萬美元),對在其上蓋起了一棟76米高的建築物,其中水下40米,水上36米。面積1300多平方米,而且還有直升機停機坪。其中有8名所謂「研究人員」常駐。
韓國在蘇岩礁上搞建設時,土共居然蒙在鼓裡,一絲一毫都不知道。直到韓國工程完工,人員入駐後,土共這才如夢初醒,趕忙提抗議,但為時已晚。
本來,對於蘇岩礁這樣海底的一塊暗礁,按正常人的想法,也真沒有什麼可值得關注的。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謂「島」,是指在高潮時高於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而且只有島才擁有領海、毗鄰區和專屬經濟區。就連一個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岩礁,都沒有專屬經濟區,何況如蘇岩礁這樣在常年在水下4.6米處的暗礁?
但韓國人硬就把這個暗礁搞成了「島」,並且悍然以此為基點,來和中國進行劃界。(不過話說回來,寫到這里我又想起了曾母暗沙,無語中……)
2、日本
中日在東海劃界上的爭議,首先也是在於雙方對於所採用標准各執一詞。日本主張採用「中間線原則」,而中國則主張採用「大陸架延伸原則」。不過,對日本的大陸架延伸原則,土共可就不象對韓國那麼客氣了。韓國好歹和中國同在一個大陸架上,土共不好意思做太絕,對日本就沒有那個顧慮了,一下子把界線推到了沖繩海槽。
但日本不同意這一觀點,日本認為沖繩海槽「只是一個偶爾的斷裂」,不具備任何法律上的意義,因此要求以中間線劃界。但日本所主張的中間線,是以中國大陸沿岸與日本島鏈沿岸之間的中間線,尤其令中國人不能接受的是,日本的基點中,居然包括了釣魚島。所以在中國看來,日本所謂的中間線,自然是非法的,無效的。
中日之間,最大也是最敏感的爭議,自然非釣魚島莫屬了。
釣魚島,最早當然是中國人先發現、並納入管轄的,是台灣的附屬島嶼。但日本自從甲午戰爭前,就私自上島採集鳥羽和鳥糞,算起來倒是日本對其開發在前。甲午戰爭時,日本人趁中國敗局已定,在《馬關條約》簽訂前三個月,吞並釣魚島,將之劃歸沖繩縣管轄。二戰結束後,沖繩被美國佔領,釣魚島也因此落入美國手中。1971年,美國向日本交還沖繩時,將釣魚島一同交還。為此,海峽兩岸的中國政府都發表聲明,表示抗議,而在全球華人中,也興起了保釣運動的風潮。在此壓力下,美國宣布,他交還日本的,僅僅是釣魚島的管轄權,並不涉及主權。——這就是釣魚島問題的來由。
1972年中日建交談判時,兩國同意將釣魚島問題掛起,留待日後解決。但此後日本並未遵守承諾,各種動作不斷,如在上面建造直升機停機坪,修建燈塔等等。
就目前而言,由於日本實際控制著釣魚島,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明顯處於劣勢。本來兩岸可以攜起手來,共同面對,無奈大陸的這一提議被馬英九斷然拒絕。
由於釣魚島既關系東海劃界,又牽扯到海底資源,因此中國很難在這一問題上做出讓步,一旦中國失去釣魚島,不但將喪失大量資源,而且東海所轄海域也將所剩無幾,同時中國南北海上運輸通道也將受制於人,釣魚島對中國,實在是意義重大。
說到中日東海劃界,就不能不提一個地方,這就是沖之鳥礁,日本叫沖之鳥島。這個地方在沖繩以東的太平洋上,距離關島比較近。是一塊小礁石,漲潮時大部分被淹沒,退潮時露出水面。日本人在這塊礁石上乾的事情,和韓國人在蘇岩礁上乾的事情一樣,在上面修築人工建築,意圖化礁為島,以此來獲得4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按說這個地方和中國沒有什麼關系,但在中日劃界談判中,中國總是拿這個事情來惡心日本人。一笑~~~
東海劃界,其中資源的爭奪自然是重頭戲。這裡面比較重要的就是東海油氣田的爭端。中國在東海地區建設有四個油氣田,分別是春曉、斷橋、平湖、天外天,這三個油田本來是在中國專屬經濟區內的,而且在日本所謂「中間線」的中國一側,也就是說,即使按照日本的劃界原則,這幾個油氣田也是屬於中國的。但日本提出了一個「吸管理論」,認為這幾個油氣田距離中間線太近,雖然是位於中國一側,但在開發過程中,會把日本一側的油氣吸走,由此認定中國的開發行為損害了日本權益。
於是兩國從2004年開始了談判,談判結果,中國同意日方以出資形式入股春曉油氣田。說實話,土共的這個決定沒少給自己招罵。不過這下好了,趁著釣魚島事件,土共乾脆中斷談判,自己獨自開發,估計該日本郁悶了。
⑼ 中國四大海,一共有多少個海域跟鄰國存在爭議
在中國擁有的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域中,除了渤海是內海外版,其他三個海域均為中國與權鄰國共有且存在一定主權爭議的海域。「三海」問題主要包括島嶼歸屬、大陸架劃分、管轄海域劃分三大問題。
南海是中國最大的海域,佔中國海域的一半左右,幾乎大部分南海海域都存在著爭議。南海周邊一些國家試圖將侵佔我國南海島礁、侵犯我國南海主權的行為事實化、合法化和國際化。
⑽ 中日東海爭端涉及釣魚島主權海域面積多少
約30萬平方公里。
就東海分界問題,中方根據國際《海洋法條約》第76條和77條,主回張大陸架延伸理論,答認為按中琉海溝(沖繩海溝)來為兩國專屬經濟區分界更符合國際法規定。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2500米深度是切斷大陸架的標准,而中琉海溝深度達2940米,完全符合此規定。
《海洋法公約》相關規定,所有國家可以根據大陸架的自然伸延,將專屬經濟海域由200海里擴大至350海里,如果是這樣,那麼目前日中兩國所產生爭議的海域均在中琉海溝西側,全部屬於中國。
根據「聖地亞哥宣言」的內容規定,由領土向外延伸200海里之內,屬於所有國家的排他性經濟區(經濟專屬海域),1960年之後的《國際海洋法條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也是如是規定。
但中日之間的海域寬度並不足400海里,最寬處也只有360海里,所以無法完全兌現這一規定。日方借200海里經濟專屬區的概念以及舊「大陸架條約」第6條的規定,認為兩國在劃定距離不足400海里的經濟專屬區分界線時,要以雙方等距離的中心線進行劃分,就便是日方所強調的「中間線」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