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新聞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通常是指侵害他人(包括公民和法人)財產權或人身權而應負民事內賠償責任的行為。危容害國家利益、破壞社會公共秩序,以及嚴重侵犯他人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屬於行政法和刑法處理范圍,不在此列。對人身權利的侵害,包括肉體上的損害和精神上的損害。新聞活動是言論性行為,一般不會直接發生對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新聞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對他人精神上的損害。最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是對名譽權的侵害
㈡ 新聞侵權行為的一般表現和判斷標准有哪些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規定,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有:
侮辱,指用惡毒語言或舉動損害他人人格。侮辱所依據的事實都是真實的,但一般來說,侮辱行為以言語和動作為特徵,
涉及事實的情況不多。
誹謗,指捏造虛假事實,散布足以損害他人人格的言論。誹謗的內容都是虛假的,而且誹謗行為往往在第三者與侵權人之間進行。
公然醜化他人人格。如在報紙上畫有關他人的侮辱性的漫畫等。
宣揚他人隱私。隱私是當事人所不願公開的事實。隱私所反映的事實不一定影響本人名譽,如戀愛過程。但只要當事人不願讓他人了解的任何事情都構成隱私,未經本人同意即公開他人隱私的為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新聞侵權行為表現的方式很多,沒有完全統一的標准可供把握。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下列情況一般認定為新聞侵權行為:
明知真實情況,故意寫作、編輯、發表、出版侵權新聞的;作者、編輯選材、寫作、審查核實不嚴,致使新聞失實,過失侵害他人人格權的;在新聞載體上宣揚他人隱私的;新聞基本真實,其中有個別詞句有損於他人人格的;新聞雖然沒有直接涉及某人,但是從中推斷出的情況足以給他人人格造成損害的。
㈢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類型
新聞侵權的主要六類:
一是新聞報道內容失實,這是最主要的新聞侵權類型。
新聞報道內容失實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新聞作品中基本事實不真實,即新聞作品中的「事實」與客觀存在的事實不符,使受害人名譽受到毀損,構成侵權;第二種是新聞作品中反映的內容不全面,所反映的內容不是事實的全部,而是事實的一部分,即主要內容、基本內容貶損他人名譽,造成其社會評價降低。
北京某報一名記者在報道一起墜樓自殺事件時,沒有采訪當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會,但其在文章中稱,經采訪當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會,得知該墜樓女子為精神病患者,在家受到哥哥的虐待。文章刊登後,死者家屬非常不滿,將報社訴上法庭。經審理,北京一中院終審判決報社承擔侵權責任,並公開致歉,賠償損失3500元。
二是新聞報道評論不當。
對新聞媒體來說,輿論監督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通過媒體的報道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眾人物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務進行批評和建議,能對違法行為形成一種制約、威懾的力量,使被監督者從中受到啟示,正視自己的錯誤,進一步完善自身。新聞報道評論不當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報道事實基本屬實,但在語言上使用了侮辱、謾罵或其它具有人身攻擊性的言詞;另一種情況是新聞報道對客觀事實進行隨意評論,造成對他人社會評價的貶損,構成侵權。但是,如果報道內容基本屬實,僅是個別評論的詞句表達不當,且無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和用語,不能認定為侵權。
某雜志因刊登北京一作家撰寫的文章被訴上法庭,該文章對另外一名社會知名人士使用了諸多貶損性語言。經法院審理,認定該雜志刊登此篇文章的行為構成了對該知名人士的名譽侵權,被判公開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撫慰金5000元。
三是未經核實轉載其它媒體報道,事後證實報道不實,構成侵權。
如北京某報從網路媒體轉載報道稱,某演員因病去世,實際上該演員正在劇組拍戲。該演員憤而將報紙訴上法庭,法院終審判決該報的行為構成對這名演員的名譽侵權,向其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1萬元。
四是在報道中採用與報道內容無關的照片,或者未經同意採用照片,構成侵權。
北京一中院就審理過這樣一起肖像權糾紛案。陝北老漢張大爺在村口曬太陽時,被正在陝北采風的攝影家抓拍下來。後該照片刊登在一家雜志的封面上,陝北老漢遂起訴該雜志和攝影師侵犯肖像權。法院支持了陝北老漢的訴訟請求,陝北老漢終於維權成功。
五是過實報道或暴露他人隱私導致侵權。
為追求獵奇、招徠讀者,或為擴大影響、嘩眾取寵,未經他人同意在媒體上宣揚他人隱私,使其人格評價降低,構成新聞侵權,或因過失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如某篇報道本為表揚某人在工作上取得的進步,卻將此人不願讓人知道的污點披露出來,進行前後對比,本意是好的,但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構成了侵權。
六是褒揚性的新聞報道同樣容易引起新聞侵權。
無中生有地任意拔高,對當事人而言不但沒有抬高聲譽,反倒引起社會的非議,造成精神痛苦。批評可能脫離真實,表揚也可能脫離真實。表揚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損,也會導致侵權。
㈣ 網路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您好!
網路侵權,顧名思義,是指在網路環境下所發生的侵權行為。所謂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即網路通信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的系統。」網路侵權行為與傳統侵權行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即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和人身權利,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依法律特別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人損害行為。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侵害人格權。主要表現為:
1.盜用或者假冒他人姓名,侵害姓名權;
2.未經許可使用他人肖像,侵害肖像權;
3.發表攻擊、誹謗他人的文章,侵害名譽權;
4.非法侵人他人電腦、非法截取他人傳輸的信息、擅自披露他人個人信息、大量發送垃圾郵件,侵害隱私權。日益發達的網路在一定程度上對於社會不文明、不道德現象起到了譴責的作用,但由於缺乏必要法律規范約束,人肉搜索行為是否合法?網路信息被泄漏如何判定?《侵權責任法》首次規定網路侵權責任。該規定其後還明確,網路用戶、網路服務商利用網路侵犯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並規定處理原則,填補了網路侵犯他人名譽權行為的空白。
(二)是侵害財產利益。基於網路活動的便捷性和商務性,通過網路侵害財產利益的情形較為常見,如竊取他人網路銀行賬戶中的資金,而最典型的是侵害網路虛擬財產,如竊取他人網路游戲裝備、虛擬貨幣等。
(三)是侵害知識產權。主要表現為侵犯他人著作權與商標權:
1.侵犯著作權。如擅自將他人作品進行數字化傳輸,規避技術措施,侵犯資料庫等。
2.侵犯商標權。如在網站上使用他人商標,故意使消費者誤以為該網站為商標權人的網站,惡意搶注與他人商標相同或相類似的域名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 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㈤ 民事法律中的新聞侵權包括哪些
虛假新聞的法律責任不存在行政法意義上的侵權,因為報社不是內行政機關,但可容以從民事和刑法上去說。
首先,要看侵權的稿件是否是記者的職業行為。如果記者是以一般的身份發表評論性文章,例如在副刊上發表,不能認定為虛假新聞。
如果記者屬於采訪時不細致導致的新聞失實,則報社承擔侵權責任,這屬於記者的職務行為,屬於一般侵權。
如果記者屬於捏造事實,有誹謗的故意,被侵權人可以以誹謗罪提起訴訟,報社和記者列為共同被告。 此外,根據現有的司法判例,如果記者接受他人款物而而已捏造事實,可以認定為受賄罪(這從封口費的最近案例可以看出,在這里記者被認定為准國家工作人員)
㈥ 新聞侵權的法律界定是什麼
新聞侵權,即報紙、雜志故意或過失地刊登誹謗他人的新聞,造成受害人名譽權等人格權損害的行為。
新聞自由是一個國家的國民能自由接受和傳播信息,作出正確決策,加強輿論監督的必要條件。但是新聞自由也有限制,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權利和利益。如果新聞自由,尤其是新聞批評自由超出了適當的范圍,就會構成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就構成了新聞侵權行為。
新聞侵權行為的具體形式就是寫作、發表和編輯、出版。對於作者來說,寫出來的作品如果沒有發表,則不構成對他人權利的侵害。一旦發表,就有可能構成侵權責任。發表是作者與新聞單位兩者結合的行為,只有一方的行為不構成新聞侵權。新聞單位的侵權行為包括編輯與出版。如果新聞的采寫人員是本單位的工作人員,寫作行為應視為新聞單位的職務行為,新聞單位要承擔侵權的全部後果。
新聞侵權行為應以作為的方式構成,不作為不構成侵權。寫作、發表、編輯、出版,均為作為的侵權方式。應注意的是,特殊情況下誤導性報道也可構成侵權。誤導性報道就是只報導一個事物的一方面,使人們對該事物產生片面印象,從而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誤導性報道雖然在於沒有完整地對新聞對象進行報導,與不作為有些相似,但其基本特徵仍在於報道的內容和方式不當,仍是作為的侵權。
新聞侵權行為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和過失。區分故意與過失對於侵權責任的承擔有一定的影響。在故意的情況下侵權者應負的賠償責任比過失要重一些(尤其是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
㈦ 網路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
人名不屬於侵權,但是對於大家都廣泛周知的,比如劉德華、張學友、周傑內倫。你要是容用他們的名字就屬於侵權了。全國重名重姓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比如說李萍、楊洋、揚帆,全中國的重名你都數不過來怎麼又能說是侵權呢,著作權中所謂的姓名權也只是直接針對的某一個特定人,能給侵權者帶來商業利益。
㈧ 新聞侵權行為承擔的民事責任有哪些
新聞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仍應依照民法通則的規定,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在責任確定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對於新聞侵權的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要同樣地加以重視在實踐中往往重視非財產形式,忽視財產形式制裁的運用。固然,新聞侵權的客體主要是名譽權、榮譽權等人格權,非財產責任的適用非常重要。但是有時單純的非財產責任方式往往不能達到目的,需要與財產責任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懲罰侵權人、補償受害人、制止侵權行為再次發生的作用。
新聞侵權責任的合理分擔原則上,作者和新聞單位是共同侵權人,由雙方連帶負賠償責任。但實際上,在新聞侵權中,作者和新聞單位雙方的行為都是獨立的,一般來講沒有共同的意識聯絡。而且雙方行為的心理狀態也不同,因此不宜判定連帶責任,可以按照各方在侵權行為中所體現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狀況,確定其所應承擔的責任。但是,如果作者和新聞單位雙方串通,則可以判決他們負連帶責任。
財產責任的數額要適度我國關於精神損害賠償至今還沒有確定的數額。人民法院應當根據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客觀表現、後果等因素綜合考慮。數額太低起不到賠償損失應有的作用,數額太高不符合我國國情。但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賠償數額過低,起不到制裁侵權人的作用。
注意適當適用非財產責任形式侵害人格權最主要的責任形式是非財產責任形式,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非財產責任可以用口頭形式,也可以用書面形式,書面材料的內容應當經人民法院審核同意。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范圍與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應相一致。停止侵害的責任形式,在新聞侵權中一般是禁止刊有侵權新聞的報紙、雜志繼續發行。但對此措施的採取要慎重。
現在的新聞侵權中還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非財產責任方式的適用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往往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有些情況下新聞侵權無法採取恢復名譽這種責任形式。尤其是在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場合。法律規定的恢復名譽的方式往
往成為隱私權傳播的渠道,對當事人更為不利;②賠禮道歉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有許多侵權人敷衍幾句了事,法官也沒有辦法;③還有一個問題,也是最棘手的問題,就是侵權人不賠禮道歉怎麼辦。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有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時所適用的強制措施,當採取罰金等強制措施後侵權人仍不賠禮道歉,法律就沒有辦法了。賠禮道歉又不能別人代替。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規定懲罰性賠償金,當侵權人拒不履行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時,用科以懲罰性賠償金的方法,將會收到一定的效果。
㈨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新聞侵權是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主要表現為對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著作權的侵害。
名譽是指公民的品德、聲望、信譽、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會評價。新聞以虛假或攻擊性的內容指責公民有不道德或違法行為,損害其名聲,就構成對該公民的名譽權的侵害。未經本人同意,新聞對個人私生活的報道,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
新聞單位沒有徵得稿件作者同意,擅自刪改文字內容而造成差錯,或改變表達方式發表,也屬侵權行為。同時,報刊私自將稿件轉交其他報刊發表而又沒有徵得作者同意,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9)新聞侵權行為都有什麼擴展閱讀:
葉挺家屬起訴侵權者案宣判的重大意義
28日上午,葉挺將軍家屬起訴西安摩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名譽侵權一案一審公開宣判。該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畫」曾發布含有侮辱烈士內容的短視頻,篡改葉挺在獄中寫就的《囚歌》並加入低俗語句,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法院判決摩摩公司公開道歉,並向原告支付精神撫慰金10萬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以來,由英烈家屬為原告起訴侵權者的第一案,這一判決充分昭示了國家懲治侵犯英烈名譽行為的堅強決心。
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標注了戰火年代的時代坐標,鐫刻在民族豐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廣泛的社會道德認同。英烈的形象和榮譽,既是後輩兒孫的寶貴財富,更是凝聚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源。我們必須營造全社會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圍,樹立英烈名譽不容侵犯的正確意識。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長期處於和平年代、遠離硝煙炮火,一些人對英烈的敬仰逐漸「褪色」;甚至有人心懷惡意,詆毀攻擊英雄,美化侵略歷史、發表辱華言論,挑戰了人類道德底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一些網紅、「大V」以戲說、娛樂為幌子,以動漫、段子、綜藝等形式調侃英烈,混淆了文藝創作和侮辱誹謗的界線。暴走漫畫此前也以「習慣以一種娛樂化的方式去表達觀點和態度」作為辯解,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文藝作品的戲說、虛構不可逾越道德的紅線;調侃戲謔更不能以誤導青少年作為代價。挖空心思製作惡趣味內容,其心心念念的還是流量和金錢,自家生意盈利不少,傷害的卻是全民族的共同情感。詆毀先烈、質疑歷史,歸根結底還是泛娛樂化和歷史虛無主義在作祟。
英烈的名譽與歷史的清白,需要全社會自發守護,更需要亮出法律的牙齒予以捍衛。近年來,從法院依法保護狼牙山五壯士、邱少雲等英雄的名譽權,到「精日」分子因不良言行被行拘,勇於向褻瀆歷史的行為亮劍,彰顯了法律的正義與庄嚴。
今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為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行為敲響警鍾;隨著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案件的公益訴訟制度正式建立,起訴主體從親屬擴大至檢察機關,讓此類行為難鑽法律漏洞,有效保護了英烈的形象,體現了以法律捍衛歷史的高度共識。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從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烈士紀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個個國家紀念日,推動著勿忘歷史、崇尚英雄的活動匯聚成潮。
在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紀念祭掃、主題學習、紅色旅遊、製作動畫等各類活動在全國各地鋪展開來。
這也提示我們:樹立正確英雄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既要靠法律樹起保護英烈權益的銅牆鐵壁,更要通過教科書、宣傳片、影視劇等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歷史,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