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商標淡化的侵權救濟
傳統的商標侵權是指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而注冊商標專用權,以核准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限。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范圍的規定是判斷商標侵權與非侵權的一條界限,其最實質的內容是,商標權的效力不及非類似商品,只有將與他人相同或相類似的商標用於與該商標所標識的相同或相類似的商品或服務時,才產生商標侵權。換言之,如果將與他人相同或相類似的商標用於該商標所標識的不相同也不類似的商品或服務時,則不構成商標侵權。如「娃哈哈」是飲料的商標,如果有人在自己生產的飲料上也使用「娃哈哈」或「樂哈哈」商標則構成商標侵權。因為同是飲料產品,商標相同或近似,容易造成消費者混淆或誤認,從而侵害商標的識別性。但若將「娃哈哈」、「樂哈哈」使用於與飲料行業既不相同也不類似的兒童鞋、兒童服裝上,由於不會造成混淆或誤認,所以不構成商標侵權。商標的這種「同類保護」(或言「專屬保護」)是建立在商標識別功能保護的基礎上。傳統商標理論認為,商標作為一個符號本身並不具備任何保護意義,只有當這一符號被用來指定其一特定商品的時候,為了避免其他人在同樣或類似的商品上再使用相同或近似的符號從而造成混淆,法律才賦予在先使用人或注冊人一種獨占權、排他權。因此,混淆的可能是認定侵權的前提,沒有混淆就沒有侵權。
商標淡化恰恰突破了傳統商標權的這一理論基礎,即使不存在實際上的混淆,也可能構成一種侵害。也就是說,它針對的是將與他人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標用於與該商標所標識的不相同也不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上。由於不相同也不相類似,產生混淆可能性不大,但肯定會產生聯想,只要有聯想就可能構成侵害。例如,「可口可樂」是飲料的馳名商標,如果將之使用於葯品上,盡管飲料與葯品是不同商品,消費者產生混淆的可能性不大,但它可能會讓消費者產生各種聯想,以為生產葯品的企業與可口可樂公司可能存在某種聯系,這也同樣構成一種侵害,這種侵害就是商標淡化。 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市場上的商品琳琅滿目,提供的服務品種花樣繁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時,很少詳細考察商品的來源、產地、質量等基本情況,而是按照已經形成的習慣和長期選擇而認可的「牌子」來選購商品或服務。商標有證明商品質量的間接作用,這在馳名商標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馳名商標所標志的商品或服務,由於商標權人的長期經營與不懈努力,包括為擴張該商標自身的知名度所做的努力,以及對保持該商標所標志的商品或服務的優秀品質所做的努力,使得該商品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了極高的聲譽,而標志該商品或服務的商標也同時在消費者心目中獲得了巨大的聲譽。淡化行為使這種信賴削弱,消費者購買標有馳名商標的產品後,不能得到預期的產品質量與服務,其利益受到侵害。
總之,商標淡化是減少、削弱馳名商標或其他具有相當知名度的商標的識別性和顯著性,損害、玷污其商譽的行為。對消費者來說,是對馳名商標的信賴利益及實際利益的損害。
⑵ 何為商標淡化構成的商標侵權行為
何為抄商標淡化?何為商標侵權 ?襲
商標淡化,是指注冊商標被市場長期使用,已失去其原來的顯著性,淪為一類產品的統稱。如深圳朗科電子的「U盤」,之前為朗科電子的注冊商標,後面被長期使用變為「電子存儲媒介」的統稱。
商標侵權,是指商標權利人的商標被其它市場主體所使用,導致商標持有人的商標權被侵害,損害了商標持有人的利益的行為。
綜上,商標淡化與商標侵權,這兩個概念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一般來說,商標被淡化了,該商標隨時有可能被撤銷,而因此造成的侵權行為也可能不付任何侵權責任。
⑶ 商標侵權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商標侵權行為認定有如下幾種: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的行為。
2、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行為 .這種行為在理論上也稱為"反向假冒 "行為。
3、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結合《商標法》第56條第3款的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這種形式的商標侵權行為是需要銷售者主觀明知為要件的。
4、偽造或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須注意的是,這種侵權行為是商標標識的侵權行為,包括"製造"和"銷售"兩種行為。
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
(3)商標侵權標准中淡化怎麼適用擴展閱讀:
商標使用與商標侵權的關系:
「商標使用」的含義區分為以維護商標權為特徵的積極使用和在商標侵權判定中的商標使用。這兩種含義並不能等同。
關於商標使用與商標侵權行為的關系,在理論上有的學者認為非營利性組織的非商業性使用也可能構成侵權,而大多數觀點則傾向於認為判定商標侵權應以商業性使用為前提。在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情況下判定商標侵權的前提條件是被告的行為屬於商標使用。
構成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基本行為必須是在商業標識意義上對相同或者近似商標的使用,也即被訴侵權標識的使用必須是商標意義上的使用,或者說必須是將該標識作為區分商品來源的標志使用。倘若所使用的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等標識不具有區分商品來源的作用,這種使用就不是商標意義上的使用,不會構成對於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侵害。
一般來說,對於直接侵害商標權的行為,其認定需要以被述侵權行為構成商標性使用為前提。而對於商標間接侵權行為或共同侵權行為則往往不屬於商標使用行為。
⑷ 哪些情況不構成商標侵權,商標侵權如何認定
不構成商標侵權的情況有:
(一)在先權利使用時不構成商標侵權。
使用人對自己享有權利的標記進行正當使用。如正當使用自己的姓名、商號或其他標記。因使用人的在先權利合法,其正當使用不構成商標侵權。
(二)指示性使用不構成商標侵權。
使用人為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用途,合理使用他人注冊商標,不構成商標侵權。如某品牌墨盒合理的標明出其專供於某品牌列印機。
(三)敘述性使用不構成商標侵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注冊商標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稱、圖形、型號,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質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數量及其他特點,或者含有地名,注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他人正當使用。」
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
(一)非法使用他人注冊商標導致的商標侵權行為。指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
關於「類似商品」的認定,應以商標注冊證書中核定使用的商品為准。以普通消費者的眼光看兩種商品在功能、用途上是否具有共同點,消費對象、銷售渠道是否相同。對「近似商標」的認定通常應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兩個商標所使用的商品或服務是否相同或相類似;二是兩個商標的標識的主體部分是否相近似。具體認定以普通消費者的一般注意力作為評判的主觀標准,並採用整體比較與商標顯著部分比較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判斷。實踐中多以商標的音、形、義三個要素考察。即讀音是否相同;外形是否相近,是否可能導致普通消費者直觀上的誤認;意思是否相同等來判斷。
(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導致的商標侵權行為。
在認定這類商標侵權行為時,不以銷售商是否有過錯為前提,只要銷售商客觀上銷售了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即可認定侵權成立,只不過銷售商在證明合法取得商品並說明提供者的前提下,不承擔賠償責任而已。所謂「合法取得商品」是指通過公開的形式,在合法的交易市場購得的商品;說明「供貨者」身份,應當是真實的且相對方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尋找到,未達到這個標准,不能認為「說明了提供者」。
(三)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導致的商標侵權行為。
擅自製造是指商標印製單位未經授權或無正當手續而製造商標標識;偽造是指故意製造假冒商標標識。製造和銷售商標標識,必須按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規定進行,嚴禁未經商標注冊人委託授權而擅自製造和出售商標標識,更不允許偽造商標標識。
(四)反向假冒行為導致的商標侵權行為。
反向假冒注冊商標是指行為人將注冊商標人的商品合法取得後,未經其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了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行為。反向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行為並未直接使用或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而是採用反向思維的方式,借用他人使用某一注冊商標的商品的信譽,推銷附有自己商標的商品,從而提高自己商標的聲譽。反向假冒行為違反公平競爭和誠實信用的法律原則,擅自在他人的商品上使用自己的商標,借他人的優質商品為自己樹立品牌,其後果使商標權人失去利用商標樹立產品信譽的機會,違背商標和商品不可分離原則,侵害商標權人利益,欺騙消費者,擾亂市場秩序。
(五)對馳名商標的淡化導致的商標侵權行為。
該行為是指無權使用人將與馳名商標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標用於自己的和該馳名商標商品不同類的商品之上,導致消費者對商品來源及其在其他方面與生產者的關系產生誤認或混淆,進而使該馳名商標的特殊吸引力與識別作用發生弱化的行為。馳名商標淡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一是以一定方式醜化有關馳名商標;二是以一定方式暗化有關馳名商標;三是以間接的曲解方式使消費者將商標誤解為有關商品普通名稱。
(六)將他人注冊商標注冊域名的行為。
這類商標侵權行為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為商業目的將他人馳名商標注冊為域名的;第二,為商業目的注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域名,故意造成與他人提供的產品、服務的混淆,誤導網路用戶訪問其網站或其他在線站點的。
(七)將他人注冊商標注冊為企業名稱的行為。
這類商標侵權行為成立的前提是商標申請在先,企業登記注冊在後,往往是企業利用他人商標的知名度搭便車的行為,這些企業使用他人注冊商標作為企業的名稱,誤導了消費者,侵犯了商標權人的商標權。
⑸ 商標侵權賠償中,如果侵權數額無法確定時適用什麼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關於侵犯商標專用權賠償數額確定方法的規定。
第一,按「實際損失」確定賠償數額。即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按照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可以「根據權利人因侵權所造成商品銷售減少量或者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乘積計算」。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1倍以上3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
第二,按「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賠償數額。即在注冊商標權利人的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情況下,可以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可以「根據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商品單位利潤乘積計算」,「該商品單位利潤無法查明的,按照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計算」。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1倍以上3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此外,在按上述方式確定賠償數額後,還應當加上注冊商標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第三,按「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倍數」確定賠償數額。即在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情況下,參照該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1倍以上3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此外,在按上述方式確定賠償數額後,還應當加上注冊商標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第四,由法院「參考權利人的主張和提供的證據」判定賠償數額。即人民法院為確定賠償數額,在權利人已經盡力舉證,而與侵權行為相關的賬簿、資料主要由侵權人掌握的情況下,可以責令侵權人提供與侵權行為相關的賬簿、資料;侵權人不提供或者提供虛假的賬簿、資料的,人民法院可以參考權利人的主張和提供的證據判定賠償數額。
⑹ 如何在商標侵權案件中理解和認定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
在商標侵權案件中,除了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適用「推定混淆」的情形,是否容易導致混淆、誤認都是必然要考量的侵權構成要素之一。被控侵權標志是否屬於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是認定混淆可能性的重要衡量標准之一,對商標侵權的認定具有重要影響。
一、「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的概念
「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也有人稱為「商標使用」、「商標性使用」,是貫穿商標注冊、商標權利維持、商標侵權認定整個過程的一個重要概念,但其內涵和外延,卻理論界和實務界上一直頗有爭議。本文意在探討如何在侵權案件中理解和認定「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因此首先就需要釐清其與商標撤銷程序中「商標使用」的界限。
在商標撤銷程序中,商標使用有「商業性使用」和「象徵性使用」之分,並以此判斷一個注冊商標是否應予以維持。「商業性使用」,是指在商業活動中公開、真實、合法的使用商標,帶有商標的商品應該被真正投放到市場中,讓商標和消費者發生接觸;「象徵性使用」,是指以維持商標注冊效力為唯一目的的使用,銷售數量、銷售期間、使用形式等都是考量是否構成「象徵性使用」的因素。
筆者認為,商標侵權案件中的商標使用,基本上都不屬於「象徵性使用」。因此本文僅在「商業性使用」的范圍內討論如何理解和認定「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
何謂「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存在不同表述、不同觀點。限縮性的解釋,從字面含義出發,認為商標使用就是作為商標使用的行為,這里的「商標」是商業概念上的商標,不包括商品名稱、商品裝潢、廣告用語等;擴張性的解釋,以《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三條規定為基礎,認為「將商標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標交易文書上,或者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的一切展示商標標志的商業行為,都屬於商標使用;折中的觀點,認為要從使用行為是否具有區分商品來源的功能來衡量。2013年新商標採用了折中的觀點,也為上述爭議劃上了句號。新商標法第48條規定,「本法所稱商標的使用,是指將商標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用於識別商品來源的行為」。
商標使用的核心功能是識別商品來源,那麼商標侵權的實質,就是被控侵權標志的使用,傷害了、阻礙了這種功能的實現,其結果也就是容易導致混淆、誤認。在商標侵權案件中,如何認定被控侵權標志是否屬於「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對判斷侵權成立與否,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二、認定「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的基本規則
判斷被控侵權標志是否構成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需要結合具體案情在個案中判斷,很難在法律層面上做出統一的規則和解釋。從以往判例來看,商標注冊人及被控侵權人雙方的使用意圖、 使用方式、 客觀效果,都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侵權與否的判斷;使用方式是核心,通過使用方式既可以推測使用人的主觀意圖,也可以評價使用後的客觀效果。
從商業實踐和慣例上看,一個商業標志,無論是圖形、文字、色彩還是這些要素的組合,在商品、包裝或容器上,使用方式可能是被用作商標、商品名稱、包裝裝潢或者廣告用語。對一個企業來說,除了核心品牌、主打標識具有注冊價值,商品的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的特定構圖、富有個性的廣告用語,也因其特有的商業感召力,而成為企業商標申請的對象。
被控侵權商標標志,可能採用與注冊商標相同的使用方式,也可能不同。比如,將他人注冊商標文字作為商品名稱使用,或者將他人注冊的廣告用語當做商標來使用。
理論上說,無論是商品名稱、包裝裝潢還是廣告用語,都有可能通過突出的使用、廣泛的宣傳而與品牌建立起唯一對應的關系,成為指示商品來源的標志。反過來說,也有可能注冊商標本身並未大量使用,但被控侵權商標標志通過突出的使用、廣泛的宣傳與侵權人及侵權產品建立起了某種程度的固定聯系。以上正反兩種情形都應該屬於構成「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
三、認定「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的具體方法
從實際發生的各種案例看,被用作商品名稱、包裝裝潢、廣告用語的注冊商標自身很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描述性,比如,能夠被用作商品名稱的注冊商標通常包含描述性用語,但又不是通用名稱;能夠被使用為廣告用語的注冊商標可能帶有較多語素,也通常具有某種暗示的、引申的但非直接的描述涵義。從另外一方面看,被控侵權標志通常與侵權人的自有商標一起使用。這是這類案件存在的一些共性特徵。
在這類案件中認定「商標意義上的使用」,需要從注冊商標、被控侵權標志的具體使用方式、使用范圍和知名程度等更為細節的個案案情去綜合判斷。有助於認定「構成商標意義上的使用」的情形,包括:在顯著位置單獨或突出使用該標識,該標識顯著性較高,廣泛宣傳取得較高知名度,在相關公眾之間形成特定的對應關系;有助於認定「不構成商標意義上的使用」的情形,包括:結合其他文字使用,已經在顯著位置突出使用了自己具有一定顯著性和知名度的商標,基於固有含義的使用,符合商業慣例性質的描述性使用(完整規范使用,有上下文的使用,和上下文的文字的字體,大小,顏色風格等保持一致等),注冊商標本身的顯著性不強、知名度不高、無法在相關公眾中形成特定的對應關系。
下文中將結合一些典型案例來說明在商標侵權案件中認定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的一些具體方法。
在浙江藍野訴百事可樂侵犯其「藍色風波」注冊商標一案中,二審法院認定,「本案中,百事可樂公司投入大量的資金,通過多種方式,長時間地在中國宣傳「藍色風暴」產品的促銷活動,「藍色風暴」標識已經在消費者心中產生深刻印象,消費者一看到「藍色風暴」標識自然聯想到了百事可樂公司產品,特別是其海報宣傳中突出顯示「藍色風暴」標識,在其產品的瓶蓋上僅註明「藍色風暴」標識等行為,其區別商品來源的功能已經得到充分的彰顯。百事可樂公司通過其一系列的促銷活動,已經使「藍色風暴」標識事實上成為一種商標。」在該案中,首先「藍色風暴」在瓶蓋上單獨使用了,且在宣傳海報中被突出顯示,這使「藍色風暴」與其他共同使用的商業標志相比,更容易被消費者注意到,這是其「識別功能」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再者,注冊商標「藍色風暴」雖未實際使用,但百事可樂公司的大規模宣傳行為,使消費者將該注冊商標錯誤地與百事可樂聯系起來,這也同樣傷害了注冊商標的識別功能,因此商標侵權成立。
在某著名食品公司訴雅客公司侵犯「脆香米」商標一案中,二審法院認定,「脆香米」商標通過原審原告的長期使用和推廣,已經具有突出顯著性和較高知名度。雅客公司在其產品上使用「脆香米」文字作為商品名稱並無合理理由,易使相關公眾誤認為雅客公司與原審原告在品牌上存在合作、許可等關聯關系,客觀上會造成原審原告相關產品的市場份額損失。雖然雅客公司的「雅客」商標也具有較高知名度,但不能成為阻卻其構成商標侵權的抗辯理由,特別是被控侵權產品正面使用的是「CoCo」這一消費者並不熟悉的商標,而將知名度較高的「雅客」放置在背面且被封邊遮擋,在使用意圖上顯然存在弱化自身商標、突出「脆香米」商標的傾向。綜上,雅客公司在主觀上存在搭便車的故意,客觀上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可能性,同時也會淡化訟爭商標,故認定商標侵權成立。」在該案中,「脆香米」注冊商標一直被原審原告作為主打品牌突出使用,長期、大量的使用已經使「脆香米」和原審原告建立起了唯一對應的關系,具有了較強的識別商品來源的功能;而雅客公司將「脆香米」作為商品名稱標示在相同商品包裝上,且有隱蔽自有商標、突出「脆香米」的情形,客觀上傷害了、弱化了「脆香米」本應具有的識別功能,容易引起消費者的混淆、誤認,因此商標侵權成立。(作者:侯玉靜)
⑺ 商標法中對商標侵權行為是如何處置的
商標法中對商標侵權行為的處置
商標專用權是一種財產權,得到法律的保護;注冊商標的合法權益也是商標管理秩序所依法維護的。對商標侵權行為的處置,在商標法中做出了規定,有以下幾層意思:
一是,有商標法所列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之一,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
二是,對於商標侵權糾紛,當事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三是,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依法定程序進行;如果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的,在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專門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並可處以罰款。
四是,當事人對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侵權人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五是,進行處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可以就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上述各項法律規定是根據商標侵權的法律特點,按照不同的法律關系而作出的,合理、適宜、嚴密而又層次分明,權責分明。
延伸閱讀:
商標侵權如何認定
商標侵權損害賠償歸責原則研究
商標侵權律師函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