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村家庭成員之間土地糾紛一般都是怎麼解決
這位知友,"農村家庭成員之間土地糾紛一般都是怎麼解決",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家庭內部協商專解決,屬協商無果,可以由村委會調解,妥善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糾紛可以通過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協商必須遵循以下原則:1.自願。即雙方願意進行商談,並達成一致協議。任何一方,無論是單位、個人都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任何單位或個人也不得非法干預。2.合法。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協議必須是合法的,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農村家庭成員之間土地糾紛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該方法適用於因土地權屬不明、范圍不清、地界沒有標志引起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糾紛。雙方協商後,應簽訂權屬地界協議書。
❷ 如何處理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案件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這不僅對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黨的執政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使我們更加認識到了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是維護社會穩定,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一、正確審理土地流轉案件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國家土地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致使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件呈上升趨勢。在土地承包糾紛案件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案件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此類案件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極易引發上訪。弱勢群體最易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如果對該類糾紛處理不當,就會使社會矛盾激化,甚至引發社會動盪和倒退。由於法律對此規定的比較原則,該類案件的處理已成為法院審判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
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在土地承包經營中有兩類不同的承包經營方式,即家庭承包方式和家庭以外的通過招標、拍賣等其他方式的土地承包經營。家庭承包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保障,對該種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對農民來說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所以,本文僅對如何妥善處理該種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糾紛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要方式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指承包方依法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移給具有農業經營能力的受讓方,並由該受讓方對農村土地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法律制度。《農村土地承包法》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分別規定了不同的方式,解讀這些流轉方式,明確不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的實質內容和行為性質,對處理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按照《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主要有: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幾種方式。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包。轉包主要發生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農戶之間。轉包人是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受轉包人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使用的權利,獲取承包土地的收益,並向轉包人支付轉包費。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出租。出租主要是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租賃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出租人是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承租人是承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外村人。這種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承租方不能取得物權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而只能是債權性質的租賃權,原承包方與發包方的關系不變。
(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互換。互換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戶之間為方便耕種和各自需要,對各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交換。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後,互換的雙方均取得對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四)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轉讓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指承包方將剩餘承包期內的使用權一次性轉讓給新承包者的一種法律行為。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後,承包方與發包方就該承包地上的承包關系以及相應的權利義務也隨之終止,並由受讓的農戶與發包方確立新的承包關系,即受讓方要承擔原承包合同的義務,同時享有原承包合同的相應權利。
實踐中,除了上述法律明確規定的流轉方式外,還有入股等其他流轉方式。從與發包方的關系來看,轉讓是最為徹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承包方與發包方就該承包地上的承包關系以及相應的權利義務也隨之終止,受讓的農戶與發包方確立新的承包關系。互換是雙方當事人達成互換合同後,還應與發包方變更原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方式流轉的承包方與發包方的關系不變,受讓方並不取得原承包人的地位,其只不過與原承包方之間發生法律關系。從讓與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范圍上看,無論是轉讓還是轉包、出租,承包方讓與的都可以是其享有的全部或部分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從讓與的時間來看,轉讓是將剩餘承包期內的使用權一次性轉讓給新承包者,與轉讓相比,轉包、出租的時間較短。
三、如何處理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案件
(一)轉讓合同糾紛的處理
在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糾紛案件中,雙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問題一般是:轉讓合同是否有效?正確審理該類案件的前提是:對轉讓合同的效力作出正確的認定。法律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做了必要的限制。其立法本意應當是:鑒於家庭承包方表現在經濟上、風險判斷和防禦上等方面的普遍弱勢地位,通過合理的外界幫助(發包方同意),為其利益保護作出更加細致的考慮,達到保護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合法權益的目的。日本即有類似的規定,日本的場地使用權、永佃權等農地使用權地轉移方面,都需要農業委員會的審批,沒有獲得批准,其權利的設定或轉移均視為無效。
1、轉讓合同效力認定方面的法律規定。《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以轉讓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承包方依法享有的權利,三十七條規定,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其他方式流轉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十三條規定,發包方無法定理由不同意或拖延表態的,不影響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從上述規定中,可以看出:轉讓與轉包、出租、互換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不同,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其他方式流轉的,無需發包方同意。但同時,如果發包方借口監督而拖延表態或者無法定理由而不同意轉讓的,不影響轉讓合同的效力。
2、如何正確理解應當經發包方同意。發包方是否同意主要看雙方轉讓合同書上是否有發包方簽字蓋章明示同意轉讓。根據《合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我們認為,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應當經發包方同意,不是可有可無,不能默示同意,也不能推定同意,認定發包方同意必須以發包方的明示為依據。
3、如何正確理解《解釋》第十三條中的「法定理由」也是處理好此類糾紛的關鍵所在。以「無法定理由」和「拖延表態」認定轉讓合同有效,須以充分的證據為依據,不能無視發包方的態度。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發包方不同意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法定理由一般應包括:(1)承包方不具有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穩定的收入來源的。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實踐中,有一些農戶可能因為生活所迫或為償還債務,被迫轉讓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從此失去生活保障,由此可能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因此,承包方只能在有穩定的非農職業、非農收入或者其他穩定的生活來源的情況下,才能轉讓其土地承包經營權。(2)轉讓合同不符合平等、自願、有償原則,如果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是一方受強迫或者脅迫的,應當認定發包方不同意具備「法定理由」。(3)改變了承包土地的農業用途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對象不是所有權,所以不能擅自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4)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受讓方必須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其他單位和個人不能成為受讓方。(5)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權,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作為土地所有者的一員,對土地享有特殊的權益,在轉讓時間、轉讓費和內容等方面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應當享有優先權。(6)至於流轉的期限超過了承包期的剩餘期限的問題,則屬於超出部分無效,而非整個轉讓合同無效的理由。
(二)互換合同糾紛的處理
互換合同糾紛往往是在雙方已對土地互換達成了協議,且已實際履行後發生的,多是一方土地被徵用,為得到征地補償費提起訴訟,要求換回原承包地,恢復原狀。對該類案件的處理,有的人認為,如果雙方沒有明確約定互換的期限,就應按照《解釋》第十七條的規定,當事人對轉包、出租地流轉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參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處理。即將其視為不定期的互換,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妥當的。正確審理該類案件的前提是:對互換合同的性質及效力作出正確的認定。
1、互換合同性質的認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的前提是:在兩個家庭承包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承包方之間進行。承包人雖然喪失了自己土地承包經營權,但同時取得對方承包人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小規模流轉的形式,從法律的維度分析,互換屬於承包經營權的相互轉讓,涉及互換雙方原承包經營合同標的和承包關系的變更。互換合同與轉讓合同最為相似,都是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同,不同之處在於轉讓合同是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價金的交換,受讓方需向出讓方支付價金,而互換合同是標的物的交換,無須價金的支付。實際生活中有附補足金的互換,即不等價互換後,尚有差額,差方可以金錢補足。所以,互換合同與轉包、出租合同是存在根本差異的,不能依據《解釋》第十七條的規定。《解釋》第十七條關於不定期的規定只能適用於轉包、出租這兩種流轉合同糾紛的處理。
互換不需經發包方同意,法律之所以沒有對互換合同作出與轉讓合同類似的限制,是因為互換合同當事人並沒有失去土地承包經營權,只是交換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其並不會因此失去基本生活保障,做此限制沒有必要,不會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
2、互換合同效力的認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互換、轉讓方式流轉,當事人要求登記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請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該項規定是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公示的限制。第四十條規定,承包方之間為方便耕種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對屬於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互換。《解釋》第十四條規定,承包方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就土地權屬發生變更,世界各國的相關制度大體上分為登記要件主義、地券交付主義、登記對抗主義三類。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採取的是登記對抗主義。即:土地權利的變動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產生法律效力,交易完成,土地權利即發生轉移,當事人可以登記,也可以不登記,但不登記的,其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日本,法國等國家採用這種制度。
登記的主要目的在於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變動的事實予以公示,使他人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利人。登記制度是不動產物權制度的基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即不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當事人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互換、轉讓合同,並經發包方備案或者同意後,該合同即發生法律效力,不強制當事人登記。這樣規定,是因為農民承包的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承包方案是經農民會議通過的,聚集而居的農戶對於自己和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其他農戶的承包地的情況是清楚的,實際上已經起到公示作用。因此將登記的決定權交給土地承包人,不登記將產生不利於土地承包經營權受讓人的法律後果。
互換雙方當事人簽訂合同後,應進行登記並與發包方變更原土地承包合同。未登記的,其法律後果是: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就是說,土地互換後,當事人進行登記的,登記的法律效力是可以對抗第三人;當事人未經登記的,其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並不產生導致互換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善意第三人」是指,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已經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他人,因此與轉讓人交易,支付了價款,並進行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登記的第三人。
(三)轉包、出租合同糾紛的處理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包、出租,是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常見方式,也是家庭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要方式。實際上,將轉包和出租並列規定並無必要,不僅不能豐富流轉方式,而且因未作嚴格區分反會導致重復規定。事實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轉包給他人的行為即是一種出租行為,臨時性的轉包,如代耕則是臨時性勞務的承包,是一種僱傭合同關系,不產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移轉。
處理該兩類案件時,遇到的難點問題是:轉包、出租合同沒有約定明確的期限,耕種方種植了生產周期較長的農作物或者經濟類樹木,原承包方要求移走種植物,返還土地;耕種方因無法移走農作物,要求賠償損失。
處理此類案件時,在保護承包方承包經營土地的基本權利的前提下,我們注意對依據該合同實際耕種土地一方權益的保護。這種保護可以考慮這樣幾個方面:(1)對於種植生產周期較短的農作物的農田,可以考慮有實際耕種人待收獲後再將土地交回。如果種植的是生產周期較長的農作物或者經濟類樹木,則應當在令實際耕種人交還土地的同時,對其農作物的價值給予相應的補償。(2)根據實際耕種人經營該地塊時間的長短以及其已經物化在土地中的資金、勞動,如施肥、土壤改良、增加的小灌溉設施等情況,給予適當補償。(3)在責令實際耕種人交回土地的同時,還判令原承包人返還其收取相應的承包費。
土地對農民來說具有財產一樣的功能,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國家從法律角度賦予了農民承包土地的財產權,他們的該項權益如果得不到有力保護,將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實現。在處理該類案件時,我們應深刻領會國家為保護農民不輕易失去土地而在土地流轉方面所做的一些限制性規定,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真正有力的司法保障。
❸ 家庭成員內部土地承包糾紛該怎麼辦
家庭成員發生土地承包糾紛,應該由家庭內部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鄉鎮政府處理。
❹ 本家庭成員之間,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可否
農村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存在個人承包經營權一說,非得這么說沒意義
❺ 家庭內部分割承包土地的協議是否有效
分割協議有效。
一方面,承包合同雖由個人所簽,但所有家庭成員具有同等份額的承包經營權。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條、第十五條之規定,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戶」即意味著可能是一個群體,而不僅是單純的個人。村民委員會在2000年根據李某家庭人口確定承包面積,是基於戶主的身份與村委會簽訂的承包合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再次註明承包方式為家庭承包,其他家庭成員也具有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條僅規定,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十四條、第十八條也只是指出,承包方未經發包方同意,轉讓承包合同、轉包或者互換承包經營標的物、用已取得承包經營權的土地抵償債務的行為無效。而個人內部調整承包具體土地的實際耕種人,是承包人家庭成員之間的耕種分工,屬調節家庭成員間利益的一種方式,並不影響所承包土地的用途,不涉及土地的承包年限,既非以承包經營權抵債,也非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再一方面,基於分家而將分立戶口,是行政機關戶籍管理的一種手段,並不能因而改變各家庭成員作為承包人之一的身份,且目前也尚無法律規定,可以因此而改變各家庭成員對所承包經營土地的權利。
❻ 家庭土地糾紛怎麼辦
農村抄家庭成員之間土地糾紛一般都是怎麼解決",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家庭內部協商解決,協商無果,可以由村委會調解,妥善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糾紛可以通過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協商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自願。即雙方願意進行商談,並達成一致協議。任何一方,無論是單位、個人都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任何單位或個人也不得非法干預。
2.合法。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協議必須是合法的,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農村家庭成員之間土地糾紛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該方法適用於因土地權屬不明、范圍不清、地界沒有標志引起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糾紛。雙方協商後,應簽訂權屬地界協議書。
❼ 如何調解家庭土地糾紛
首先一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存在繼承!家庭承包經營的戶內如有人員死亡,回那麼其承包土地仍由答其家庭其他成員經營,如果整戶都去世(農村叫絕戶)則所承包土歸村集體另行分配;
其二:此處只看1998年農村土地二輪承包權屬,應與1980年一輪承包脫鉤處理;
其三:土地的征地費用應歸《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所登記的承包者所有;
其四:如果張三、張四在1998年前婚出,但在婚入村未取得承包土地的,那麼,此被徵用土地中的征地費應有其份額。
其五;張某與其弟不在一個家庭承包經營戶內,另6人土地征地費應其弟戶內分配。如因地塊位置產生糾紛,應大家庭內部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應已載明各家庭戶承包土地的所屬位置,怎麼可能還有糾紛??搞不懂!!
女兒婚出後,其土地收歸村集體統一分配!
❽ 家庭內部成員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
沒有分家就分家,那樣土地各是各的,誰也別糾纏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