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侵權責任法的調整對象是否包括債權
侵權法保抄護的民事襲權益是否包括債權,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在實踐中,爭議都比較大。
如果保護債權,在某些情況下會造成侵權責任的無限放大。比如,你撞了一位某酒吧的簽約歌手,某酒吧因為這位歌手的受傷未能履行合同而遭受了重大損失,如果侵權責任法也保護債權,那麼該酒吧的損失也需要你來賠償。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你和那個酒吧的老闆是競爭對手,你知道撞到那位歌手該酒吧的損失院超過你需要賠償的錢,於是你故意撞到那位歌手,那麼對該酒吧來說其損失不能得到賠償也是不公平的。
因此,現在也出現了一些認為侵權責任法應當有選擇地保護債權的觀點。比如,四川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竹博士主編的《侵權責任法一本通》認為:對於故意侵害債權的行為,也可以適用侵權責任一般條款進行救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奚曉明主編的《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認為:相對權一般不適宜由侵權責任法保護,但是,如果加害人明知他人的相對權存在,仍惡意去侵犯他人權利的,應當承認侵權責任的成立。(也就是我上面舉的第二個例子的情況)
而且在司法考試2010年的考題中,也體現了第三人惡意侵犯債權需要賠償的精神。
② 留置權為什麼不能作為侵權之債的擔保 最好能舉個例子.......
1、我國《物權法》、《擔保法》里均未將留置權規定為擔保物權,即從現行法律講,留置權擔保版不合法;
2、法理權的角度看,留置權是侵權行為發生時產生、實施、享有的,不能提前預設和享有,這是留置權本身特殊性決定的。如修理自行車,修好後對方不給錢就可以留置自行車,但修車時是無法享有留置權的,因為侵害未發生,享有留置權的條件不具備;在其他侵權案中,沒有物品在手,無法留置,有物品在手可以直接質押擔保,不用留置。可見,留置權的設計初衷就是一種事後救濟的方式,沒有提前預設的保障功能。
③ 侵權之債是不是債權
對於債權人而言,因侵權而產生的侵權之債屬於債權。
債權是得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專(作為或不作為)的屬民法上權利。本於權利義務相對原則,相對於債權者為債務,即必須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民法上義務。因此債之關系本質上即為一司法上的債權債務關系,債權和債務都不能單獨存在,否則即失去意義。
在法理上,債主要可分為合同之債、無因管理之債、不當得利之債和侵權之債,所以,對於被侵權人而言,因侵權人的侵權行為而產生的民事權利就屬於債權,相對應的,侵權人就產生相應的債務。
④ 為什麼債權不能成為侵權行為的對象有何立法目的
無論物權還是債權都是權利的具體類型。近代民法上的權利,作為一個整體是建立在個人與國家對立的基礎上的,目的在於對國家公權力的對抗。拉倫茨將法律關系稱為人與人之間的法律紐帶,並特別強調法律關系確立的這種聯系的本質,不是以拘束為中心,而是以設定一種自由空間為中心,即法律關系是「法律制度賦予特定的人的一種可能性——一種自由空間,所有其他人都不得干涉。」所以法律關系的本質,在於劃定個人的意思所能獨立支配的范圍,這就是權利。薩維尼將權利分為三類:第一,人自出生時起就擁有的權利,它在生命期間不可剝奪,稱為「原權」(Urrecht),大致相當於所稱的人格權;第二,關於物的權利。「物」(sache)指可以為人所支配的那一部分自然界。當時的物權主要指所有權,屬於比較簡單的法律關系;第三,債權關系,即所謂「人與他人的關系」,僅限於指與他人特定行為的關系。薩維尼還指出,債權與所有權有區別,但也有類似,其中一點就是債權與所有權一樣,也具有以主體意思支配外界某部分的本質。所以債權作為權利的一種,一經成立也就劃定了債權人的意思所能獨立支配的范圍,這種獨立的意思支配作為權利的一種,當然受到法律的保護,任何第三人都不得非法干預。 總之,債權與物權同屬權利的具體類型,都確定了權利人自由活動的空間,這種空間一經確立就成為一種秩序,這種秩序所具有的不容他人非法干預的效力並不取決於當事人的意志,私法意思自治的內容與其也毫無關系。法律對這種秩序在何種程度上提供何種保護,是個人意思無法達到的領域,這與合同下的權利義務由當事人自己設定迥然有別。簡要說來,意思自治給個人自由進入債的關系提供了一種可能,當事人是否進入、怎樣進入以及進入怎樣的法律關系,概由當事人自己決定,但這種法律關系一旦確定,就成了一種既定的法律秩序,正是這種秩序,而不是法律關系具體的內容,與其他第三人發生了聯系,任何人都必須尊重這種秩序,不得隨意破壞,這就決定了債權的不可侵性。 侵害債權制度建立的最大障礙在於合同的相對性規則。在論及兩者的關系時,法國學者Demogno認為,第三人侵害債權所應負的責任並不是合同責任。根據另一位法國學者BorisStark的解釋,《法國民法典》第1165條雖將合同責任限於合同當事人,但這並不意味著第三人侵害債權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他認為,依合同相對性原則,合同僅於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效力,這僅僅意味著,債權人無權以此項合同為依據而請求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履行合同義務。中國也有學者持相似的觀點,認為在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情況下,第三人與債權人之間已經形成為一種侵權損害賠償關系,因此不能用合同相對性的規則來否定債權人對第三人所享有的侵權法上的權利。這種觀點指出了侵權關系與合同關系的不同,無疑是正確的。然而要在第三人與債權人之間形成一種侵權損害賠償關系,則必須首先論證債權具有不可侵性,否則侵權關系無從發生,更談不上與合同關系的區別了。為此,學者們進一步將債的效力分為對內效力與對外效力,認為:「債權的不可侵犯性主要用來描述債權人與不特定第三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即債的對外效力,債的相對性則用來表述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即債的對內效力。
⑤ 想問問侵權之債和合同之債有什麼不同呀
侵權之債是基於侵來權行為產生的債權源債務關系。如:你打傷別人,侵犯他人的健康權,你必須賠償其醫療費等各種損失,這種債就是侵權之債。
侵權之債多是法定之債。
合同之債是基於合同或約定產出的債權債務關系。如:你和他人簽訂買賣合同,買賣雙方均負有相對的債,一方是交付標的物之債,另一方是支付價款之債。又如:在單務贈與合同中,贈與人單方負有交付贈與物的合同之債。
合同之債多是約定之債。(也有法定之債)
⑥ 侵權之債是什麼
侵權行為之債,是指行為人不法侵害他人財產權利或人身權利而使他人遭受損害時,行為人依法應對受害人承擔責任,構成侵權行為之責。
⑦ 債權不成為侵權行為的侵害對象 但為什麼又會有侵權之債
債權不屬於侵權責任法的管轄范疇的。
⑧ 侵權之債和不當得利之債的區別
主要就是發生原因抄不同。債的發生包括:合同、締約上的過失、單獨行為、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以及不當得利等。
侵權行為是指不法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通常認為,侵權行為發生,侵權人有義務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受害人有權請求侵權人予以賠償,雙方形成債的關系。侵權行為是違法行為,其後果的本質是責任而不是債。
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根據,致使他人受有損失而取得的利益。由於該項利益沒有法律上的根據,應返還給受害人,從而形成以不當得利為內容的債的關系。
⑨ 為什麼說侵權行為引起債的發生
債的發生是指基於特定的法律事實,當事人之間產生一定之債權債務的專法律現象。債的發生均是屬基於一定的法律事實原因,能夠引起債的關系產生的各種法律事實被稱之為債的發生原因。
侵權行為是指不法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律規定,侵權行為發生後,加害人負有賠償受害人損失的義務,受害人享有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的權利。這種特定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即侵權行為之債。侵權行為之債是除合同之債以外的另一類較為常見的債,它由非法行為引起,依法律規定而產生,以損害賠償為主要內容。
當事人的法律行為而發生,也可以基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其他原因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