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避免侵犯網路著作權
網上發文避免侵權的方式有很多種。
1、 使用版權風險檢測工具,檢查文章是否侵權
基於維權騎士&鯨版權4年來的版權保護經驗,以及對過億條侵權線索的處理,鯨版權開發了版權風險檢測工具,可以將被檢測的文章與全網作品進行比對,及時發現侵權風險,從而避免侵權。
2、獲得作者授權
授權轉載尤其是跨平台授權轉載往往存在著聯系不上作者、轉載流程復雜等問題,為了加快內容流通速度,提供授權轉載效率,維權騎士開發了授權工具,授權品牌館,作者將左右平台的內容集中於自己的品牌館頁面,並且標注轉載要求,轉載方可以按照作者的要求在品牌館自助轉載文章。
3、撰寫原創文章
只要文章是純原創,自然不會有版權風險,對於原創能力較好的作者來說,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方式了。
B. 怎麼防止網路侵權
一、保留證據
在發布信息或作品的時候,可以標明版權所有,保存發布成功的截圖或文檔,日後一旦產生糾紛,可以作為證據。
二、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報《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首次劃定個人信息保護的范圍,明確利用自媒體等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認定,以及如何對網路水軍進行規制。
1.非法刪帖的用戶和網站承擔連帶責任
以非法刪帖服務為代表的互聯網灰色產業之所以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聯網技術的不對等性。《規定》從民事責任角度對非法刪帖、網路水軍等作出規制,第十四條明確:「被侵權人與構成侵權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達成一方支付報酬,另一方提供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服務的協議,人民法院應認定為無效。擅自篡改、刪除、屏蔽特定網路信息或者以斷開鏈接的方式阻止他人獲取網路信息,發布該信息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接受他人委託實施該行為的,委託人與受託人承擔連帶責任。」
2.過錯認定嚴格
微博、微信等社交網路以及由此產生的自媒體發展迅猛,在信息傳播的形態上,以社交網路為媒介的轉載等二次傳播,影響巨大。針對這些特徵,《規定》第十條對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相關問題作出規定:「人民法院認定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及其程度,應當綜合以下因素:(一)轉載主體所承擔的與其性質、影響范圍相適應的注意義務;(二)所轉載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明顯程度;(三)對所轉載信息是否作出實質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標題,導致其與內容嚴重不符以及誤導公眾的可能性。」
3.個人基因、病歷等隱私不得隨意公開
《規定》第十二條作出規定:「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一)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在約定范圍內公開;(二)為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圍內;(三)學校、科研機構等基於公共利益為學術研究或者統計的目的,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公開的方式不足以識別特定自然人;(四)自然人自行在網路上公開的信息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個人信息;(五)以合法渠道獲取的個人信息;(六)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另有規定。」
4.侵權造成財產損失最高可賠50萬元
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維權成本高,利用網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違法成本過低的現實,《規定》加大了被侵權人的司法保護力度。
《規定》第十八條明確規定:「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定的財產損失。合理開支包括被侵權人或者委託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具體案情,可以將符合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律師費用計算在賠償范圍內。被侵權人因人身權益受侵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無法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50萬元以下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
5.反腐目的人肉搜索可免責
2014年10月9日,最高法院出台規定,明確約束利用網路公開他人隱私信息,包括利用互聯網進行「人肉」搜索曝光等行為。這是司法解釋第一次將個人信息上升為人格權進行保護,但為反腐利用人肉搜索公布信息可以免責。
C. 在網路環境下如何避免侵權
相關律師表示,互聯網中的視頻、音樂、小說及圖片等除已過著作權保護期等專情屬形外,基本都屬於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因此,在互聯網空間,網民的很多行為都可能具有侵權風險。
「普通網民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識產權意識,樹立『知識付費』的理念。」律師建議,網民在獲取信息並進行文化消費時,不要把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上傳分享至互聯網路,不要擅自修改、篡改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進行網路傳播,甚至不能將音樂、視頻擅自分享至社交論壇、網盤等。與此同時,網民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還成為內容的生產者。當下,每個人都可以在各個平台上傳自己的短視頻、音樂、圖片等原創內容。此時,如何保護自己的著作權不受侵犯,也成為一項重要課題。來源:人民網
D. 如何避免侵權發生
律師解答:
你的問題比較籠統,所以只能概括的回答您。
首先,明確自己的權回益,知道自己享有答哪些民事權利。其次知曉相關法律規定,在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失時,可以維護自己的權利。另外需要知道哪些不能做,哪些能做。
再次,三思而後行。
E. 網路侵權行為有哪些網路侵權該怎麼處理
網路侵權行為時有發生,面對這些網路侵權行為的時候,受到損害的人都會在第一時間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還沒有遭受網路侵權行為的人也要了解一些相關的網路侵權知識,那麼,網路侵權行為有哪些?網路侵權行為處理方法網路侵權行為之網路侵犯人格權具體人格權包括身體權、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隱私權、姓名權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網路空間是一個虛擬空間,但它並不是虛幻的,是依賴於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網路中依然存在侵犯人格權的違法行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對網上侵犯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的行為,只要受害人能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其合法權益就能夠得到保護。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的名譽權的行為。《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第三款明確指出,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致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由此看出,隱私權在我國法律上不僅逐漸凸現為一種具體的人格權,而且在網路環境下也受到法律的關注和保護。網路侵權行為之網路侵犯著作權根據法律規定,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具體如下:(1)著作人身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2)著作財產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匯編權、翻譯權以及其他應由著作權人享有的權利。隨著網路的廣泛應用,網路侵權行為層出不窮,如許多網站未經著作權人同意擅自將其作品上載到網路中;未與新聞單位簽訂許可使用合同,擅自轉載新聞單位發布的新聞;在網上傳播走私盜版的音像製品等等。與此相應,法院受理的涉網著作權糾紛案件日益增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了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管轄地的確定;將數字化作品納入著作權保護的范圍,明確了數字化傳播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
F. 網路怎樣才能避免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