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起訴多個連帶保證的保證人和債務人的是否屬於必要共同訴訟能否
屬於共同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44號,20001213)
第一百二十六條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可以將債務人或者保證人作為被告提起訴訟,也可以將債務人和保證人作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
在連帶責任保證中,保證人對債權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保證人與債務人的地位相同。債務人承擔的和保證人擔保的債務系同一債務,債權人在向債務人和保證人主張權利時不分先後次序。
在債權得不到清償時,債權人可以起訴債務人,也可以起訴保證人,究竟是分別起訴,還是一起起訴,在於債權人的選擇。
雖然保證人和債務人可以作為共同被告,但並不等於債權人對債務人和保證人的訴訟是必要共同訴訟,這兩個訴訟仍然屬於可分之訴。因為債權人對債務人和對保證人的債權請求是各自獨立的,相互沒有依賴性。
債務人和保證人對債權承擔責任上也是各自獨立的,不相互為條件。司法解釋肯定債權人可以將債務人和保證人作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是因為債務人和保證人之間的關系是連帶債務人關系,合並訴訟符合訴訟效益原則的要求,並且審理和判決沒有障礙。
由於連帶保證人和債務人承擔連帶責任,在共同訴訟中,雖然判決主文可以判兩項,但不必區分保證人和債務人在承擔債務上的先後。
如果保證人保證的是代債務人履行債務,在債務人和保證人均發生履行不能的時候,應當判決債務人和保證人承擔對債權人因債務未履行遭受的損失。
連帶責任:
1、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
此種連帶責任是基於共同侵權的原因而應承擔的連帶責任。
2、共同危險行為之連帶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又稱准共同侵權行為,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且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鑒於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各共同危險行為人內部承擔均等賠償責任,對於被侵權人則承擔連帶責任。
3、無意思聯絡分別侵權之連帶責任
無意思聯絡的分別侵權行為是指每個行為人在實施侵權行為之前以及實施侵權行為過程中,沒有與其他行為人有意思聯絡,也沒有認識到還有其他人也在實施類似的侵權行為,其每個個體所實施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被侵權的全部損害後果的侵權行為。
4、網路服務提供者對網路用戶侵權隨之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5、買賣拼裝、報廢機動車之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以買賣等方式轉讓拼裝或者已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
6、高度危險物致害之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五條規定了高度危險物致害的連帶責任,所有人對管理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基礎是具有過錯和所有人、管理人對非法佔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原因是未盡到高度注意義務。
7、妨礙公共道路通行致害之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九條規定了妨礙公共道路通行引起的侵權糾紛,承擔責任的主體即包括對公共道路負有管理責任的單位或者個人,也應包括具體實施堆放、傾倒、遺撒等行為的單位和個人。
8、雇員致害之僱主賠償責任中的連帶責任取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了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該解釋與《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定的提供勞務者致害賠償相沖突,雇員致害賠償糾紛已為提供勞務者致人損害賠償糾紛所取代。對連帶責任進行分類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本文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標准將連帶責任進行分類。
旨在幫助我們加深對連帶責任的認識深度,從不同側面把握連帶責任的特徵、性質及其構成要件,正確地界定民事責任。
⑵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體現了法律的哪些知識政治
為正確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就有關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本條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
本條所稱「賠償義務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權行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第二條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第三條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四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條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
人民法院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後果告知賠償權利人,並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
第六條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第七條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第八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屬於《國家賠償法》賠償事由的,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處理。
第九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⑶ 什麼是造謠罪
我國刑法並未規定造謠罪,只規定了誹謗罪。
誹謗罪的立案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r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如果散布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罪。
(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
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並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如果散布虛假的事實,但並不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無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誹謗罪。
(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的對象,不可能貶損某人的人格、名譽,就不能以誹謗罪論處。
(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則不能以本罪論處。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12.17法釋〔1998〕30號)
第六條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的規定,分別以侮辱罪或者誹謗罪定罪處罰。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關於辦理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
如果行為人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實施了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行為,主觀上故意,客觀上造成實際損害,情節惡劣的,以誹謗罪定罪處罰。
如果行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虛假事實而在網路上發布轉發的,即使對被害人名譽造成一定的損害,也不構成誹謗罪。
⑷ (12分)近年來,網上侵權的事件越來越多。為此,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保護知識產權刑事司法解釋》
(1)立法來機關要嚴格按源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確保網路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2)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公安機關要嚴厲打擊各類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活動。 (3)司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在保護網路知識產權上,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要切實做好保護網路知識產權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人們對保護網路知識產權的認識。 ⑸ 電影視頻網站的版權問題. 只要未經版權人抄許可的行為都是侵權的。不是不違法,只是版權人未一一追究而已。一般版權人主要打擊的是大的盜版製作單位,現在網路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網路侵權問題也已受到重視。對於這些侵權行為實在是打擊不過來,版權人一般會首先選擇那些大一點的有知名度的網站去取證並通過法律途徑索賠。像你說的TVB,公司本身在香港,對在大陸注冊的網站的侵權行為都去追究的話,他們可能力不從心,他們一般會授權給大陸的音像製品發行商去行使相關權利。 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網路侵權司法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
|